我们曾这样受父母虐待
- 格式:docx
- 大小:14.34 KB
- 文档页数:3
父母育儿心得-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它对起主导地位的父母来讲,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可对孩子来讲,这可能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亲子关系有关(例如,在一项对正常人与神经症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中,发现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等方面神经症患者均高于正常人,而且存在显著差异),那么我们势必要考虑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一些长期被忽视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1.权威型父母的弊端很多作父母的,都是对孩子颐指气使,觉得自己具有一定的权威。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特别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家庭,家长的确有这种权威。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作为家长,掌管着家政家庭中其他成员,子女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完全要听家长的指令。
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曾明确说:‘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与将帅,胥吏之与官曹,奴婢之与雇主,不可相视为朋辈,事事欲论曲直。
‘郑太和在《郑氏规范》里也说:‘子孙受长上苛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如果子孙不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就违背了天经地义、违背了民行。
子孙对于父母,必须言听计从,不得稍有反驳。
必须无条件的尽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这是封建社会父母必须让子女遵守的。
即使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人们心中依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这些观点,只是这些观点不再那么直白的出现,而是以利他的方式。
他们会说:‘儿子,你一定要学习钢琴,而且要天天练,老爸要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
学习钢琴只是满足父母的虚荣,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讲,这也许根本没有兴趣,甚至在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用处。
父母一味的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有父母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
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伤的不仅是心还有大脑!有位妈妈问:“我们家孩子脾气很暴躁,还有我经常看着孩子无理取闹忍不住动手,该如何掌控自己自己帮我孩子呢?”类似的问题,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经写过。
鉴于这样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感觉很有必要拿出来反复再强调一次。
虽然现在大部分父母都知到打骂孩子不对,但实际上,父母真的不要太高估自己的抗压。
2021年新浪教育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4%的家长一再强调打过孩子,88%的父母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过。
打孩子也不仅仅是中国父母的特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调查曾显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超过70%的孩子最近被父母打过;而美国有90%的家长据说有过打孩子的行为。
为了图省事,习惯用体罚解决问题解决的双亲,表面上看,只是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心理,但实际孩子的大脑也会因此受到损伤。
这种损伤伤害虽然人眼难以察觉,但对于孩子在成长投资过程中造成的伤害却是不可逆转,无法治愈的。
加拿大科学家研究见到,童年时期频繁的施暴者,会导致孩子大脑前额叶中灰质的减少。
而大脑灰质往往主导着人类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语言能力、肌肉控制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记忆功能。
简单来说,平时你因为父母学习差、记忆差而打孩子,殊不知乃是因为你总是打孩子,才坏死了孩子的大脑,所以他的考得才变差。
长期冲破体罚的孩子,不仅智商容易增加,自控力、判断力也会不足。
这就引致孩子学习该学习的时候无法专注、该遇事的不能坚持,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想逃避的心。
当老师向学童反应,孩子在课堂上才不专心听讲,随便讲话下位时,如果家长采用打骂的方式处理,其结果只能是“越打越不听话”。
因为,孩子也很想试著做一个自律的好孩子,但无法自控是他的大脑。
如果频繁挨打、挨骂,孩子大脑中的压力荷尔蒙就会持续走高,让大脑压力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状态这种状态不仅会增加成年后慢性、高血压、中风的患病概率,不正常的压力应激机制还会增强焦虑、恐惧、忧郁情绪,此类情绪会让人想借助酒精、毒品来逃避和发泄。
人际关系心理学我和父母的关系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而父母,便是儿童最早期的一段人际关系。
在儿童长大成人后,他会将自己在家庭中所学到的交往模式用于社交中,之后所有的人际交往,都是他原生家庭的影射。
如果儿童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信任感与安全感,那么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便会呈现良好的适应状态反之,如果儿童与父母形成矛盾,甚至是回避型依恋关系,在人际交往里,他也会显得矛盾、不安。
俗话说,三岁看老。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初步完成在儿童五岁左右,这之前,儿童所形成的脾气、秉性、性格,在之后很难改变,最多是不断的调整与修复。
所以,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这是因为,父母在童年带给孩子的能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以下是让孩子产生消极影响的三种父母类型。
一、操控型的父母操控型的父母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小到吃饭穿衣,大到高考志愿、工作选择,甚至我们会在很多社会报道中,看到这样的新闻:女子不顾父母反对,坚持要和男朋友结婚,母亲劝阻无效,便恶狠狠威胁:“你要是和他结婚,我们就断绝母女关系!”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在他们眼中,孩子是自己生育的,那么孩子就必须全部听自己的。
控制型的父母对孩子抱有莫大的期许,希望孩子能成才、赚大钱。
最可怕的是,他们常常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我没有念过好大学,所以,我的子女必须考上好大学。
他们给了子女极大的压力,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命令的方式,很难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触碰的。
这类父母很自私,不但自己活了一辈子,还要让自己的孩子替自己活一辈子。
二、言语虐待型父母很多家长认为,骂孩子几句没什么,既不痛又不痒。
可是,言语暴力带来的伤害往往比身体创伤更加凶猛。
孩子在童年时期,人格尚未发展完全,自己很难对心态进行正确的调整。
此时,父母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
老年人受虐待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在各种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中,他们的利益和需求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和忽视,使他们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
同时,受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能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帮助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在中国,尽管1996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与会委员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老年人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少农村通过签订家庭养老协议书,保障老有所养;一些城市通过发展养老保险事业,解除了老年人的生活忧患;不少被侵权的老人,走上法庭,讨回了公道。
然而,维权护老,仍任重道远,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受虐待的问题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1987年由美国国会授权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老年人受虐待的表现确定为“身体虐待、供养怠慢和经济剥削”三种类型。
全美虐待老人信息中心与美国老年人协会、特拉华大学一起研究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确定“虐待老人”的内容包括了以下方面:(1)肉体虐待:故意使用器物或暴力对老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创伤、痛苦;(2)性虐待:与老人发生了任何形式的非自愿的性接触;(3)感情或心理虐待:有意通过威胁、恐吓、侮辱、孤立等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虐待行为造成老人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创伤、痛苦、恐惧;(4)供养怠慢:成年子女或其他人因故意或疏忽而没有履行好本应承担的照顾老年人义务和供养责任的行为,导致老年人获得保持肉体和精神健康所必需的照顾和供养不能得到及时满足;(5)经济或物质的剥削:未经认可或授权而使用、占有老年人的资金、财产及其他资源,如偷窃或滥用老年人的金钱或财产等;(6)其他虐待行为:所有其他未包括在上述6项行为之外的虐待行为。
美国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平均每1000名美国老年人中有32人曾被他人虐待过,估计全美国每年被虐待的老年人有70万至110万人之多。
美国有30%的养老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虐待老年人问题。
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期间,美国有5283家养老院发生了虐待老年人事件,总数高达9000起左右。
成为父母的骄傲的演讲稿幼嫩的我们,却曾经因父母的批评而不解;因父母的唠叨而厌烦;还会因焦躁与父母顶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成为父母的骄傲的演讲稿,供你参考阅读。
让父母因我们骄傲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让父母因我而骄傲。
同学们,当我们带着哭声来到这世界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已将我们看做了生命中的全部;看做了这一生努力奋斗的信心源泉。
他们倾尽所有精心、培养、教育着我们,他们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为我们营造舒适的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后我们引以为傲的父母,在我们的眼中渐渐变得很不起眼,我们开始和父母顶嘴,和父母对着干,开始大把大把的要钱,花钱。
我们还不止一次的埋怨父母,为什么不像别人的父母那样有钱,有地位。
我们甚至还因父母干的活并不起眼而不愿在同学面前提起自己的父母或承认那就是自己的父母。
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这一举动会使他们伤透了心,尽管如此,我们的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我们,毫无怨言。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这就是我们的爸妈呀!同学们!小时候我们以父母为骄傲,长大后的我们令父母骄傲了吗?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读后让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有一名大学生,在父母的再三叮嘱下,走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他在北京安定下后。
父亲千里迢迢来看他,可他总不愿在同学面前称他为父亲,因为他怕别人看不起他。
可父亲呢?从邻居家过来时总不忘夸夸他考上大学的儿子。
直至父亲逝世那天,家人含泪问他有什么遗言时,他却说,我也没啥遗言了,因为我们唯一的儿子都考上大学了,我为他而骄傲呀!父亲简短的一句话,打动了儿子的心,他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愚蠢呀!可现在为时已晚了。
儿子以后见到人就挺着身子说,他有一个令他骄傲的父亲,一个令父亲骄傲的自己!同学们,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同学,我们不防也行动起来,让父母因我们而骄傲。
故事中的父亲以儿子为骄傲,因此他什么遗憾都没有了。
父母的这一生,不要我们做的太多,只要我们令他们骄傲过,他们就满足了。
父母导致亲子疏离的行为简析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什么是情感忽视?情感忽视,是在孩子发展情感与健康的自我意识时,没有去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本书的第一版说明了无所为之罪与有所为之罪的差别,而情感忽视属于前者。
心理学家钟妮斯•韦伯(Jonice Webb)也从事相关研究,她同样使用这两个名词,并指出“情感虐待是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一种为,情感忽视则刚好相反,父母什么也没做。
一种是父母虐待孩子,一种是父母对孩子视而不见。
”这样的对比既明确又简单,通常足以区分这两种情况。
可惜人生并非总是如此黑白分明,举例来说,母亲没有给你食物是一种无所为之罪,但它也可以被视为刻意不提供和惩罚,如此一来就是有所为之罪。
那么,这两种情况也适用于情感层面吗?假使你躺在母亲卧室门外嚎啕大哭,母亲不理你,这种“不回应”属于作为还是不作为呢?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第二套标准。
我们需要了解作为或不作为背后的“为什么”──父母造成的痛苦是出于刻意还是非刻意?让我多加一个条件:非刻意忽视是因为父母无知或疏忽才没有提供照顾。
我们可能会忽视自己的健康、财务状况、家庭,甚至是孩子。
虽然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但是非刻意忽视并未心存恶意;母亲的确可能不知道孩子需要感受到关爱、也需要被聆听。
那么,有没有一种忽视,虽然不小心造成了伤害,却也无法被视为意外而得到原谅呢?比如说母亲太累了,没有起床照顾哭泣的宝宝?或是忙着规划社交生活所以没空听你说话──即使你最好的朋友过世了,而你正在经历人生中第一次丧友之痛?她疏忽了哪些她应该重视的事?童年的情感忽视与情感虐待很难完全切割,两者之间的界线渐趋模糊,很难一眼看清。
情感虐待有何不同?虐待不是出于意外或疏忽。
虐待是刻意去做(或不做)某件事,而且事前就知道这会造成对方情感上的痛苦。
我的父亲和母亲(范文五篇)篇1孝老敬老无怨无悔在祖国边陲小镇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这些年来她对婆婆所尽的孝心,只是尽了晚辈对长辈应尽的责任。
婆婆跟着她长达十年之久,自婆婆跟着她起,婆婆生活上就处于半自理状态,几乎不能给自己做饭、洗衣。
每天无论工作多忙都要赶着回家给婆婆做饭。
有时节假日出去玩或回娘家都是先把饭给婆婆做好再出门。
有时在娘家看望父母时,妈妈留她在她家吃饭,饭前她一定回去给婆婆做好饭再回娘家吃饭。
如果实在没时间或赶不回去也是将婆婆托付给亲戚。
早上要上班,来不及给婆婆做饭,就将婆婆爱吃、爱喝的东西买回家叮嘱婆婆每天一定要吃早饭。
婆婆脾气很坏,几乎没人爱搭理他,所以她不爱出门,即便是硬让她出门散散心,她也只是在自己楼下小坐一会儿,所以她很孤独。
看到她如此孤单她就时常陪婆婆拉家常。
为此,婆婆常对人说:“这个儿媳真好,比亲闺女还好。
”去年,丈夫的大嫂、二嫂回来后,她当着大嫂、二嫂的面直夸她,对婆婆真好。
由于老人年岁以高,加之不爱与人交往,婆婆逐渐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狂躁型),去冬今春表现的尤为明显.她也由婆婆眼中的一个孝顺儿媳变成了一个“虐待”老人的儿媳了。
(当时她不懂,不知婆婆患病)婆婆几乎天天在家找事。
中午放学回到家中赶紧给婆婆做饭,可是做好后婆婆却不吃,自己一人到厨房吃凉馍。
理由是没给她儿子做饭(当时丈夫忙几乎每天中午都不回家吃饭)。
当时无论如何劝说婆婆都没用。
每天下班后家中总是乱七八糟的。
问婆婆,婆婆不是说不知道就是说是楼上的人搞的。
有几次因下水管道的流水声婆婆和楼上邻居发生冲突:怨楼上邻居把屎尿倒入我家中。
她只好笑脸给邻居家赔不是,并把婆婆叫回家中给婆婆讲道理。
婆婆却说她不孝顺,和别人一起欺负她。
她上班忙,没时间收拾,每次上班前都给婆婆讲别把房子搞乱了,可是却无济于事。
有一次,下班回到家中,家中一地水,地上摆着一个空花盆。
问婆婆咋回事,婆婆却说:“我给花浇浇水。
”当时她真是无奈到了极点。
丈夫一天到晚在外面忙,不了解自己母亲的情况,跟他讲婆婆的情况他不理解,有时还会埋怨她。
关于孝的故事20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孝顺之子,他的名字叫做小明。
小明的父母年迈,生活很艰难,但是小明总是尽全力照顾他们。
每天清晨,小明会起得比任何人都早,去溪边捡来清水,跑到山上采摘新鲜的野菜,烧好一锅香味扑鼻的粥。
无论是风雨无阻,还是酷热难耐,小明都默默地完成每一件细节工作。
除了养家糊口,小明还要忙于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
小父亲行动不便,小明会背着他到院子里晒太阳;小母亲视力不佳,小明会耐心地帮助她缝制衣服。
孝顺之心源自内心的真诚和深刻的理解。
小明知道父母抚养自己的辛苦,他觉得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
虽然生活艰辛,但小明从不抱怨,他把孝心烙印在行动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孝顺”的内涵。
小明的孝敬让邻居感动,村里人都称赞他是个孝顺的好儿子。
一天晚上,小明的父亲突发疾病,他们的家人焦急万分。
小明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寻找医生,最终找到了医生,父亲得救了。
从此以后,小明的孝心更加增润,他对父母的关爱更加无微不至。
父母也时常为小明的孝顺而感动不已,他们常常感慨:“有一个这样孝顺的儿子,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小明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诠释了孝顺的真谛,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孝顺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传统和文化的延续,只有懂得孝顺的人,才能明白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在当代社会,孝顺的意义更显重要。
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都需要更多的孝顺之心,去传递温暖和关爱,去构建和谐的社会。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明一样,用心去孝顺父母,用行动去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以上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二篇示例:孝道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关于孝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无论是历史传说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无不体现了孝顺的伟大情怀和家庭的和谐幸福。
在《孟子》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居,排除万难,为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最常用的词就是孝顺。
常言道:“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
”父母呼应勿缓【注释】应:应答,回答,作出反应。
【解读】父母呼唤时,应立刻答应,不可迟缓。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召唤,子女不能缓声应答“诺”。
”(《礼记·曲礼上》父召,勿“诺”。
)(诺:应答声。
缓声应答用“诺”。
古人还有一种急声应答“唯”。
)这里的“应”既可以是语言上的应答声“是”“马上”,也可以点头示意表示已经知道了,或迅速起身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等行为上的回应。
曾子曾经跟随老师孔子到了遥远的楚国。
在楚国时,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辞别孔子回到家乡问母亲那天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
母亲说:“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头。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闻之,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母喊自己,年龄越大,反应越慢,喊的次数越多,时不当地还会呛父母一句“喊什么喊?长着耳朵呢!”有的家庭还颠倒过来,成了“子女呼,应勿缓”,子女把爸妈使唤得跟男仆、女佣似的。
孩子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甜甜的“哎!”;孩子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不耐烦的“等等!”;孩子二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怒吼“干啥?!”;孩子三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我忙,没办法!”;孩子四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老了老了,还这么多事!”孩子五十一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孩子,你也老了!”……父母命行勿懒【注释】命:命令,指派。
【解读】父母命令时,应立刻行动,不可懒怠。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命令、呼唤,要急声答应‘唯’,而不是缓声答应‘诺’,手头正在做的事要放下,嘴里正在吃的食物要吐出,要跑步过去而不是小步快走过去。
忏悔父母的示范文已近不惑之年,念及以往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种种,深深忏悔。
警示众人,莫学我样。
一、父母状况: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后来厂子破产,下岗,现已退休;我的母亲是一位农村妇女,终日在田间劳作。
结婚时,父亲是长期工,母亲就是个村里的,地位有悬殊。
父亲脾气粗暴,母亲爱唠叨,他们的婚姻打打闹闹,多少次走到崩溃边缘。
奶奶家不喜欢母亲,曾在我出生后,还把父亲母亲赶出村子,让他们到父亲的工厂里居住,家里给父亲结婚盖的那三间土房不让使用。
母亲这一生,受了父亲多少次的打骂以及奶奶家人的虐待。
总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年累月躺在炕上,好像总是很累,没有精神。
即使到今天,母亲依然比同龄人要老许多,特别是她满脸褶子一样的皱纹,像老树皮一样。
母亲曾算卦,人家说不是死离就是活离。
还好,母亲最后信了耶稣,她的婚姻算是存续下来。
二、我的罪状母亲常讲,她活下来全是为了我。
她说她想过上吊,但看见了还在襁褓中的我,她说孩子回家来有个瘫娘也比没娘好呀,有个瘫娘还能说说话。
可是我却让她一生揪心。
1、小时候,不懂事,从没记得听他们的话。
衣服没干,第二天依旧穿上去上学,母亲担心劝说无效。
2、初中有同学来,中午母亲给做好了饭,端到圆桌上,我和同学二人享用,父母却在堂屋小桌子简单吃一些,同学问及,我却说不管他们,言谈之中,丝毫没有将父母放在眼中,好像他们就是我的仆人,不配上大桌。
3、一晚,我在东屋内,母亲撩门帘欲说什么,我大声呼出一声“滚”,母亲不敢言语半句,真是不孝至极。
4、将不孝炫耀,标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有一年暑假,我一好友到我家,在同学面前,我对母亲言谈过分,虽现已不记得说了什么,但那种“我敢给我妈这样讲话,你敢吗”的炫耀之情,我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5、婚后,一次,我很生气,在父亲面前,抄起一只碗,摔得粉碎。
6、婚后,不止一次,在母亲面前说她的不是,直言自己瞧不起她,多次在母亲面前下通牒,“不要再在我这儿了,赶紧走”。
7、母亲满脸皱纹,为我的婚姻操心,我却总说多次讽刺她,说她没福气,一脸“苦瓜相”。
我们曾这样受父母虐待
当我们是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接收到父母亲给我们无条件的爱,但是这样的爱对我们而言,接受的时间及分量都太少了!很快地,我们就开始接受有条件的爱。
我们的父母亲在内心深处受到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他们也认为我们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会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才会被喜欢、被尊敬、被爱。
于是父母为了爱我们,开始用他们的爱来控制我们、塑造我们。
为了适应这个环境、避开惩罚和痛苦、得到认同和爱,我们必须开始做些不是出自内心的行为。
我们长大成人后,也毫不知觉地用同样的方法爱我们的孩子,我们无法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
我是爱你的。
我晓得你充满知觉,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也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无论你做什么决定,也许我们不能了解,但是爸爸妈妈一定支持你。
”
印度有一个寓言:一个国王用大量的黄金,还有搜集全国最名贵的珠宝,打造了一张黄金的床,床上镶满了名贵珠宝,因为这张床是如此名贵,所以他要做出一个合乎全国人民尺度的标准长度来,于是他量了全国所有成年人的身高,除上全国人口的总数,得到了全国身高的平均值。
照着这个平均值,打造了这张床。
每天晚上他一定要请一位大臣或百姓,夜宿寝宫,让他睡这张名贵的床,如果他太高,躺不下这张床,国王就会叫一个刀斧手量量这个人的身高,然后用斧头砍下双脚多余的长度,好让他能刚好躺在床上。
假如躺下的人,身高不够,国王也会叫出二位大力士,一个人拉住他的肩膀,一个人拉住他的双脚,用力的往外拉,将这个人刚好拉到这张床的长度,当然有时候会拉断他的双脚,有时候会一命呜呼,但是,国王一定要让躺在床上的人符合床的长度,这是国王每天一定要做的事。
看到这里,你对这个国王有什么看法?他是个神经病?他很残忍?不可理喻?你觉得他实在太残酷?但是让我告诉你,所有你对这国王的感觉和形容词,都可以加诸在你自己身上,因为你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甚至不自觉。
在你心中,也有一张如此名贵而又标准的床,有时候你会为了自己太高,而把你自己砍下一节,有时候你又会因自己太矮而抬起脚尖,挺起胸膛,让自己感觉高一点,这是大多数人在生命中呈现的状态,我们为了要符合社会订立的名贵而又有价值的标准,有时候膨胀自己,有时候委屈自己,我们每天都在心中对自己做着这个国王对他的臣子、老百姓所做的事情却毫不知觉。
相对的,那些在充分接受无条件的爱之下长大的孩子又会是如何?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存在主义开始,对人权、民主及对孩子的重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再加上六十年代初期潜能运动发展的兴起,在那个时候有很多的父母接受人类潜能的一些新观念,开始去给孩子一些无条件的爱,现在这些孩子都已经长大;在许多观念区你会经常碰到这样的西方年轻人:他们大学毕业但不急着找工作,或逼自己马上要做些什么。
他们没有汽车、没有洋房、没有钱,也不曾拥有什么,就只是背着布包,有时骑脚踏车,有时步行,到世界各国走一走。
没钱时就到餐厅打工,或者当英文家教,等存一点钱,再往下一站迈进继续旅行。
他们在大学毕业以后,可能会花三四年的时间,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
对他们而言,他们并没有做什么伟大、有用的事情,或者拥有一些物质金钱的享受,可是,这些受到丰富无条件爱的青年,心中有一个自我价值存在的中心,对认为自己存在有价值的人而言,他们今天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能够闻到许多味道,能够活着,能够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能够感觉到自己和外面世界的存在,就是生命里最喜悦的事情。
我想再说一遍,真爱中没有牺牲,没有控制;真爱中没有操纵。
对一个真正爱你的人而言,没有一样价值观,或其他的人、事、物的价值,会超过你的存在。
在真爱中只有敬重及真正的接纳,去接受你就是本来的样子。
不是符合社会的价值观,而是回到你的中心,回到你的存在。
你不需要成为王永庆或卡耐基,才有人会爱你,你本来就是最棒的,你只要成为自己。
当然这个过程,充满困难与恐惧。
我自己这八年来自我成长的路途走得非常辛苦,但是我相信,当有一天能真正回到自我的中心,呈现自己的存在,跟自己每一个刹那存在的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像一颗珍珠一样放射出光芒,会有人看到你,会有人来爱你,而这个爱你的人,是因为爱你的人而来爱你。
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已经知道自己的存在
是最有价值的,同时你也会真正的去爱别人,爱他们如他所是,而不是爱他们如你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