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刘三姐》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52 KB
- 文档页数:3
刘三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社、喉、禽、债、轿、箩、奴”7个生字。
理解“歌喉、飞禽、欠债、花轿、奴才‘等词语及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三姐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
理解刘三姐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播放由斯琴格日勒演唱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
2、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是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唱的一支歌,它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电影《刘三姐》就是根据壮族民间故事编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刘三姐》。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2、思考:课文学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三、理解感悟
1、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为什么?
四、巩固练习
按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描写刘三姐和乡亲们的:(疾恶如仇、仗义执言、扬眉吐气)
描写土豪劣绅和秀才的;(恼羞成怒、气急败坏、狼狈不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刘三姐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三姐的故事背景、内容和寓意。
2.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刘三姐的性格特点。
3.学会理性思考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格特点。
4.学会正确运用“的”、“地”、“得”的用法。
5.学会感受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刘三姐的故事背景、内容和寓意。
2.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刘三姐的性格特点。
3.学会理性思考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格特点。
难点1.学会理性思考一个人物的真实性格特点。
2.学会正确运用“的”、“地”、“得”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课堂开始,教师需要适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个环节可选择展示一些与刘三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或者讲述与刘三姐相关的有趣故事。
同时,引导学生对刘三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让他们理解人物描写的重要性和意义。
2. 了解故事背景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刘三姐的故事背景。
通过回答问题、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刘三姐的故事背景,如何理解“倾听”的意义等。
3. 学习文字运用和语言表现通过对一些语言片段的讲解和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的”、“地”、“得”的用法,并且使用合适的语言概括刘三姐的性格特点。
4. 化身角色,探究人物性格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刘三姐的理解,在小组内分角色模拟人物对话,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究一个人物真实的性格特点,并总结出刘三姐的性格特点。
5. 总结反思通过展示学生们的小组模拟对话,让学生和其他同学探讨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并分析归纳不同的真实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个人和团队表现的基础上,批判性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特别是对刘三姐的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归纳。
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有: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发言、思考等。
2.教师口头或书面提问,指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理解。
3.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品质量,给出评价和建议。
5* 刘三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会认“喉”等六个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⑶听一听、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探究,以默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刘三姐唱的山歌读一读。
说一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学唱刘三姐唱的山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2.难点:了解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而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的原因。
3.关键:读一读、唱一唱刘三姐唱的山歌,体会山歌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广西桂林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迷人的地方。
广西地杰人灵,那儿不但山美水美,也有许多人才,在广西壮族有一位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歌手,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刘三姐)对了,刘三姐被称为广西壮族传说中的歌仙。
她美丽、聪明、善良、可爱,善于用歌声表达人们追求幸福的心声,所以人们十分喜爱她,也爱唱她的歌。
让我们先来听听刘三姐的山歌吧!2.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
3.教师:听了刘三姐的歌,你们有什么感受?4.学生自由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5.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刘三姐的歌声走近刘三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刘三姐的歌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突破课文重难点打下基础。
)二、要求导读,整体感知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圈出本课的生字,并掌握它们。
刘三姐
执教人:陈秋红
学习内容: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刘三姐的优秀品质。
2、学会本课7个会认字,理解本课生词。
3、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激发心中的爱国之情。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创设优美的情景,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成语大观园:出示两组成语,学生齐读,并说出两组成语的不同。
(1)嫉恶如仇仗义执言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2)恼羞成怒气急败坏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如坐针毡丧魂落魄幸灾乐祸
2、游戏热身——猜猜看。
出示成语的意思,让学生说出成语。
三、整体把握,初步印象
1、自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刘三姐的什么事?
(2)从中可以看出刘三姐品质怎么样?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展示分享。
4、教师小结。
四、品读山歌,感悟魅力
1、学生自读课文中刘三姐唱的山歌内容,挑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理由。
2、学生交流、分享。
3、教师小结。
五、群众品质,众人力量
1、自学:刘三姐用山歌做武器与以莫怀仁为首的土豪劣绅作斗争,那么人民群众又有什么表现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交流、展示。
3、教师小结。
六、欣赏歌曲,拓展升华
1、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听后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刘三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刘三姐》。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刘三姐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1.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
3.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刘三姐的形象。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2分析刘三姐的形象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刘三姐》歌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3.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共同探讨课文内容。
4.生字词学习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词义。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课文深入学习分析刘三姐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3.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如果你是刘三姐,你会如何应对财主的压迫?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背诵学生背诵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3.课堂活动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刘三姐故事,进行交流讨论。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2.课文拓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关于刘三姐的故事。
3.课堂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4.课堂小结第五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四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3.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刘三姐的故事,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4.课堂小结四、作业设计1.课下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编写一段关于刘三姐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5 刘三姐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刘三姐》这篇课文写的是聪明伶俐的壮族姑娘刘三姐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她用山歌做武器与土豪劣绅作斗争,深受乡亲们爱戴,歌颂了刘三姐勇敢、正直的人品,同时反映了乡亲们爱憎分明和机智勇敢的品质。
本课为略读课文,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2.引导学生学会“喉、社、禽、债、轿、箩、奴”7 个会认字。
理解“歌喉、飞禽、欠债、花轿、奴才”等词语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生词卡片。
2.搜集相关的刘三姐的歌曲和图像资料。
教学步骤:五、板书设计2 只拣儿童多处行颐和园门知春亭畔儿童多处就是春湖面湖边玉澜堂(花儿——儿童)第三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二、学习第九自然段(一)齐读第九自然段。
(二)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出示句子:1.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2.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原意吗?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展示课件第十四屏)(三)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因为儿童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
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三、拓展延伸1.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同学们,我们就带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特殊的爱的情感,一起走进冰心的世界。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她曾说:“我们生命的道路,如同一道小溪,从浅浅的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来结束全文,既落实了教学重点,又能首尾呼应。
5* 、刘三姐
教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社、喉、禽、债、轿、箩、奴”7 个生字。
理解“歌喉、飞禽、负债、花轿、奴才‘等词语及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情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三姐疾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秀道德。
教课要点: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刘三姐是如何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课难点:
理解刘三姐的山歌的含义,领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课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播放由斯琴格日勒演唱的歌曲《山歌好似春江水》。
2、这是一首交口称赞的歌曲,是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唱的一支歌,它
传唱了近半个世纪,深受人民民众的喜爱。
电影《刘三姐》就是依据壮族民间故
事编的。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刘三姐》。
二、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2、思虑:课文学了刘三姐的哪几件事?
三、理解感悟
1、联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何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坐立不安,丧
魂潦倒;同乡们听了结扬眉吐气,大快人心?
2、刘三姐和同乡们唱的山歌中你喜爱哪些?为何?
四、稳固练习
按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描绘刘三姐和同乡们的:(疾恶如仇、打抱不平、扬眉吐气)
描绘土豪劣绅和秀才的;(大发雷霆、暴跳如雷、狼狈万状、坐立不安、丧魂潦倒)。
语文S版五下《刘三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刘三姐聪明、勇敢、善良的形象。
1.3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刘三姐的形象特点。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长辈、团结互助的品质。
3.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感知刘三姐的形象特点。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2.1理解刘三姐聪明、勇敢、善良的形象。
2.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语交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刘三姐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语气。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四、感知刘三姐形象1.学生讨论:刘三姐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聪明、勇敢、善良的品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三姐的形象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刘三姐的故事。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情节体现了刘三姐的聪明、勇敢、善良?三、口语交际1.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口语交际,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词语。
1.学生谈谈自己从刘三姐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刘三姐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深入分析课文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体现刘三姐聪明才智的情节?”学生回答:“刘三姐用歌声应对财主的挑战。
”教师追问:“那么,她又是如何用歌声战胜财主的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她用智慧和机智的歌词回应财主,让财主无言以对。
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刘三姐》教案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嫉恶如仇、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
2. 引导学生学会“社、喉、禽、债、轿、箩、奴”7个会认字。
理解“歌喉、飞禽、欠债、花轿、奴才”等词语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刘三姐是怎样用歌声与土豪劣绅作斗争的。
教学难点:
理解刘三姐唱的山歌的含义,体会山歌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分析:
1. 课前,有条件的学校或学生可以找电影《刘三姐》的光盘看一看,或者让学生上网查找一些有关资料。
2. 识字。
“喉”字可以与“猴”字进行比较记忆,右半部分是“侯”而不是“候”。
3. 这篇课文脉络清晰,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成篇的。
先概括介绍刘三姐的特点和人品,再举具体事例描述,最后总结。
适合学生自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或半独立学习,并较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4. 关于第二部分,如果有学生认为写了两件事,把前面“教材
说明”中讲的第二、三件事合为一件,即把“揭穿莫怀仁霸占茶山”作为过渡,引出“对歌”的事,是完全可以的,应该给以肯定。
5. 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的意思,既通俗易懂又含义深刻,要引导学生在感悟理解中去感受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劳动人民的正直善良与聪明才智。
6.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土豪劣绅听了刘三姐的歌声如坐针毡,丧魂落魄;乡亲们听了却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7. 刘三姐和乡亲们唱的山歌中你喜欢哪些?可以给同学们读一读,也可以唱一唱,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8.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教学资料:
1. 壮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和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地。
2. 对歌双方一问一答地唱歌,是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多流传于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3. 词语解释
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恨仇敌一样。
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恼羞成怒:由于恼恨和羞愧而发怒。
擂台:原指为比武所搭的台子。
“摆擂台”指搭了台子欢迎人来比武,“打擂台”是上擂台参加比武。
现比赛中多用“摆擂台”比喻向人挑战,用“打擂台”比喻应战。
幸灾乐祸:别人遭到灾祸时自己心里高兴。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狼狈不堪: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不堪,用在消极意义的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如坐针毡:像坐在扎着针的毡子上。
形容心神非常不安。
丧魂落魄: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扬眉吐气: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4. 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五年级下册)中的《刘三姐故事简介》和《刘三姐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