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4 古代诗歌鉴赏 Ⅱ 对接题材触类旁通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28 MB
- 文档页数:10
[考点要求]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22·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鉴赏此词就“寄书”二字发挥,写以泪研墨,泪滴红笺,情愈悲而泪愈多,竟至笺上的红字褪尽。
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进展的历程,是此词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起首两句,写女仆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个“晚”字,示意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空间,给下文留了铺展的余地。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两句是客,“何处寄书得”一句是主。
鸿雁,随着天际的浮云,自北向南飞去。
闺中人遥望渺渺长空,期望归鸿带来游子的音信。
“过尽”,已极写其绝望之意了,由于“无信”,便不知游子而今所,自己纵欲寄书也无从寄与。
过片词意陡转: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
下片出人意表,另开思路。
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故而虽为转折,却也顺理成章了。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惘惘不甘,用意尤其深厚。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收语写闺人此时作书,纯是自我遣怀,她把自己全部的内心本质力气投进其中,感情也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此,陈匪石《宋词举》有一段极为透辟的分析:“‘渐’字极宛转,却激切。
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闺人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这首词与晏几道惯常的“情溢词外,未能意蕴其中”这一风格不同。
全词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堪称晏几道词中别出机杼的异调。
高考命题点二鉴赏诗歌的语言[题组一对点练]1.(2020·余杭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6分)渔家傲·东昌道中[注]张渊懿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
午睡觉来愁似织。
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
鸿雁自南人自北。
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答:解析:这是一道考查炼字的题目,抓住关键的字,解释其在词作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
答案:“织”。
“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2020·萧山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6分)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①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②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③。
【注】①估客:同行的贩货的行商。
②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三湘”地区是舜帝的客死之地,也是湘妃自殉之处,还是屈原被流放和投江之处。
③鼓鼙声:停泊地防范敌人的鼓角声。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该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可以从内容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写“晚次鄂州”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夹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
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所以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添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答案:①以衬托手法(动静结合、寓情于景也可)写出了行旅之人的旅途见闻之景与羁旅闲愁。
古代诗歌鉴赏四种体裁——明晰诗歌的基本类别1.古体诗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又称古诗或古风。
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其中的“歌”“行”“吟”即古体诗的载体。
2.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
近体诗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
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3.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至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句数、每句的字数、声调上都有不同规定。
晚唐和两宋涌现出一批填词大家,如温庭筠、李煜、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形成了多样的词风。
4.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七个关注——读懂诗歌的思想内涵1.关注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代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明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鉴赏诗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2.关注作者每首诗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试题汇编(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
(6分)清明二首①(其一)(唐)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鞠②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气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春去春来洞庭闹,白覆愁杀白头翁。
[注]①这首诗是769年春作者在湖南所作。
②古时清明有蹴鞠、秋千等游戏。
③楚地多枫, 故钻火用青枫,与北方用榆柳不同。
19.“十年蹴鞠将雏远”中“将”意为,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一联中的“秦” “汉”借指。
20.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论及这首诗:“全乎’漂泊'之感。
”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写这种“漂泊”之感的。
19【答案】1. (1).带领(携带)(2).唐20. (1)铺叙。
首联为第二联做铺叙,“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左臂偏枯”,“双下泪”“左书空”如两个特写镜头,将首联漂泊病废内容具象化,表达诗人无依无靠, 飘泊不知所归,流浪难与人语的悲凉气氛。
(2)虚实结合。
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
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
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
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To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3)融情于景。
“春去春来洞庭闹”春水滔滔归向浩渺无边的洞庭,隔断了诗人的归路,春水也如大雁一样,能够如期回归,诗人却不得不淹滞湖湘,返京无计。
(4)反衬。
“旅雁上云归紫塞”春来了,去冬南来的雁阵又纷纷穿云北去,赶赴北国的家园,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的悲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Ⅱ对接题材触类旁通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即事(景)抒怀诗、羁旅思乡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爱情闺怨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等类型。
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
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从“8题材”入手,触类旁通(一)即事(景)抒怀诗——一枝一叶一世界,亦喜亦悲亦啸吟即事(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或者眼前景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事(景)诗,一般来说并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如怀亲、送友、思乡,抒发人生感慨、闲情逸趣等,一般皆可笼统地称之为“即事(景)抒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诗张孜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汗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之意。
②爇:焚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与“周回”来修饰“红炉”和“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D.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浓丽,不失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D[D项,豪贵人家的宴饮不是虚写。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即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答案]第一问: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豪贵家”的愤怒痛恨和对“饥寒人”的深切同情。
第二问:全诗采用对比手法,描写长安城大雪纷飞之时,“豪贵家”纵情宴乐、生活奢靡,“饥寒人”却是受冻受苦,温饱可忧。
突出表现了社会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对贫富悬殊、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诉衷情吴激①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②。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
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催上渡头船”与柳永《雨霖铃》中的“兰舟催发”情景相似,意绪相同。
B.“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启下,词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回忆。
C.词尾三句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既富有戏剧性,又充满了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
D.词上片以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
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A[A项,“意绪相同”错,“兰舟催发”表现的是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意绪,“催上渡头船”表现的是游子思归的意绪。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成眠的原因:夜寒;思乡心切;久别将归的兴奋与激动。
②词人因为夜不能寐,所以索性早起,在残月之下扬鞭赶路。
(三)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莎衣①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④紫绶金章:指高级的官爵。
紫绶,系印纽的紫色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
“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
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
C.颔联中“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B[B项,应为“软绿柔蓝著胜衣”和“倚船吟钓”最搭配,而非“一边吟诗一边钓鱼”最搭配。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
尽管紫绶、金印极其尊贵,但作者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
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杜甫阳翟②空知处,荆南③近得书。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④,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
③荆南:今湖北荆州。
安史之乱后杜甫曾流落荆州。
④错莫:纷乱昏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远,不能相见的感伤。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这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C[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这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出这两句的含意,再判断其运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情感和表达效果阐释。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是回忆往昔兄弟们相聚一堂、欢乐畅快,引得邻人羡慕的场景,属于虚写;也正是回忆的快乐反衬出了现实中分离的痛苦。
[答案]①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兄弟相聚、欢乐和睦,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②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在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五)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应天长韦庄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
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
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
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动静描写,以“黄莺语”反衬出春昼午后沉寂一片。
B.在这深闺之中,女主人公慵懒而寂寞,环境的幽寂更加衬托出人的孤独。
C.“空”在诗歌中含义独特,如王维的“空山新雨后”,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
D.“君信否”即“君知否”,此句反问,描写出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极端苦闷的心情。
C[C项,“此词中‘空’的含义正与王诗相同”错误,王诗中的“空”是“安静”的意思,此词中的“空”是“只有”的意思。
](2)请结合下片中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的相思之情的。
[答案]下片以夜色表达女子的相思。
“碧天云”既是所见的夜色,又暗指她所怀念的漂泊在外的人。
“夜夜”句用风雨摇窗、深夜梦醒的典型环境,表达她对远人的深沉眷恋。
末句是哀切的呼唤。
独居孤处的女主人公在极端的苦闷中无法可想,只能对着远方如此倾诉。
这样,她对远人的深厚情意以及思而不见的抑郁心情,就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六)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虏障:防御工事。
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C[C项,“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
[答案]①内容上:“赴安西”指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七)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怀古迹五首①(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D[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
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八)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