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
- 格式:pdf
- 大小:9.05 MB
- 文档页数:33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征采建议稿)自然资源部2019年3月序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领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保证评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供给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要点论述双评论的技术流程、评论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含:合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论目标与原则、评论工作流程、评论技术流程、成就表达形式、成就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草拟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领土勘察规划院、国家大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序言. (2)1 合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论目标与原则 (2)评论目标....................................................................................................................................2...评论原则....................................................................................................................................3...5 评论工作流程 (4)拟订工作方案............................................................................................................................4...展开评论工作............................................................................................................................4...6 评论技术流程 (5)确定评论精度............................................................................................................................5...数据准备....................................................................................................................................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6..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6..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7..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7..全域适合性评论..................................................................................................................7..结果校验修正......................................................................................................................7..适合区潜力评论..................................................................................................................8..综合剖析....................................................................................................................................8...资源环境天赋刻画..............................................................................................................8..空间格局特点剖析..............................................................................................................8..问题微风险辨别..................................................................................................................9..潜力剖析.............................................................................................................................9...7 成就表达形式 (10)评论报告..................................................................................................................................1..1.评论图件..................................................................................................................................1..1.评论数据表..............................................................................................................................1..2.8 成就应用 (12)附录A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方法 (14)附录A-1 土地资源评论. .................................................................................................................1..5 (1)评论方法............................................................................................................................1..5 (2)评论步骤............................................................................................................................1..5 (3)评论成就............................................................................................................................1..7I附录A-2 水资源评论. .....................................................................................................................1..8 (1)评论方法............................................................................................................................1..8 (2)评论步骤............................................................................................................................1..8 (3)可选指标............................................................................................................................2..0 (4)评论成就............................................................................................................................2..3 附录A-3 大海资源评论. .................................................................................................................2..4 (1)评论方法............................................................................................................................2..4 (2)评论步骤............................................................................................................................2..4 (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2..6 (4)评论成就............................................................................................................................2..6 附录A-4 环境评论..........................................................................................................................2..7 (1)评论方法............................................................................................................................2..7 (2)评论步骤............................................................................................................................3..1 (3)评论成就............................................................................................................................3..3 附录A-5 生态评论..........................................................................................................................3..4 (1)评论方法............................................................................................................................3..4 (2)评论步骤............................................................................................................................4..4 (3)评论成就............................................................................................................................4..5 (4)其余功能指向波及的生态评论附录A-6 灾祸评论..........................................................................................................................4..6 (1)评论方法............................................................................................................................4..6 (2)评论步骤............................................................................................................................4..7 2)地质灾祸危险性....................................................................................................................4..8 3)大海灾祸危险........................................................................................................................5..0 (3)评论成就............................................................................................................................5..1 附录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 (52)1.集成准则......................................................................................................................................5..2.2.集成方法与步骤...........................................................................................................................5..3(1)生态保护等级....................................................................................................................5..3 (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 (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 3.集成结果......................................................................................................................................5..7. 附录C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58)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论..................................................................................................................5..8.(1)评论准则............................................................................................................................5..8 (2)评论指标及算法................................................................................................................5..9 (3)评论步骤............................................................................................................................5..9 (4)注意事项............................................................................................................................6..0 2.农业生产适合性评论..................................................................................................................6..1.(1)评论准则............................................................................................................................6..1 (2)评论指标及算法................................................................................................................6..2 (3)评论步骤............................................................................................................................6..3 (4)注意事项............................................................................................................................6..4II3.城镇建设适合性评论..................................................................................................................6..5.(1)评论准则............................................................................................................................6..5 (2)评论指标及算法................................................................................................................6..6 (3)评论步骤............................................................................................................................7..4 (4)注意事项............................................................................................................................7..6 附录D 聚共计算步骤. (77)附录E 文态评论 (79)1. 文态评论....................................................................................................................................7..9.(1)评论方法............................................................................................................................7..9 (2)评论步骤............................................................................................................................8..2 2. 文态保护等级评论.....................................................................................................................8..3 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附录G 成就报告编写纲要 (89)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III1合用范围本指南合用于编制省级(地区)、市县级领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简称双评论)工作。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提升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60题)1、我国法律效益等级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B.宪法、法律、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C.宪法、行政法规、法律、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D.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法规【答案】 A2、以新建、扩建、改建的方式所进行的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专用管线等建设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建设是()。
A.建筑工程B.市政工程C.环境保护工程D.道路交通工程【答案】 B3、根据《城乡规划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 )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监督检查。
A.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城乡规划主管部门C.建设行政主管部门D.行政执法部门【答案】 B4、《城乡规划法》规定,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不包括( )A.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避免给交通、市容、安全等带来影响B.考虑周边环境要求,妥善解决矛盾、影响和利益问题C.保证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D.结合实际,促使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合理的进行【答案】 D5、我国的行政法制监督体系中,下列属于司法机关监督的是()。
A.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通过行政诉讼等手段,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进行审判、检察的活动B.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进行的一种不具有法律效力,却有重要意义的监督C.行政检察机关对特定范围内的行政行为的监督D.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日常行政监督【答案】 A6、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包括()。
(2017年真题)A.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林区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口C.典型自然地理区域D.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海域、岛屿【答案】 A7、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分区规划内容是( )。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概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是编制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一般而言,“双评价”在进行省级(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时进行,工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工作准备、本底评价、综合分析、成果应用⏹工作准备: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等⏹本底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进行评价过程中进行有机整合,不是各自的独立评价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四部分⏹综合分析:包括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潜力分析、情景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强调对比潜力分析主要涉及到不适宜以外的区域情景分析主要强调多方案对比⏹成果应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的基础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三区”划定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基本概念生态保护为基础资源环境为条件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为目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适用范围市县级以上包括市和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评价目标生态优先,其中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是重中之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流程省(或市)级“双评价”是必选动作县级“双评价”是可选动作——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工作准备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基期时间一致无法一致则用最新;标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总体原则两个评价作为有机整体名称叫法⏹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性⏹承载规模本底评价的四个方面——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本底评价⏹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重要区极重要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脆弱区极脆弱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集成加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海岸防护功能重要性评价方法极重要区标准降水量蒸发量地表径流量水资源涵养量累积水资源涵养量最高的前50%区域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度地形特征坡度≥25度且植被覆盖度≥80%森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略查表生态系统类型大风天数植被覆盖度土壤沙粒含量大风天数≥30天植被覆盖度≥15%(青藏高原30%)土壤沙粒含量≥85%森林、灌丛、草地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盐沼基岩砂质海岸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脆弱性生态脆弱性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沙源流失评价方法极脆弱区标准剧烈极强烈石漠化重度及以上风力侵蚀强度剧烈极强烈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略略水力侵蚀强度海岸底质类型风暴潮增水侵蚀速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省级评价为基础⏹市县评价为补充和修正、识别优势农业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示意图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种植业生产适宜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畜牧业生产适宜区畜牧业生产不适宜区渔业生产适宜区渔业生产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种植业生产适宜性畜牧业生产适宜性渔业生产适宜性牧区畜牧业农区畜牧业渔业捕捞渔业养殖评价方法不适宜标准水、土、光、热组合干旱地形坡度大于25度土壤肥力很差光热条件不能满足一年一熟土壤污染物含量大于风险管控值干旱、半干旱草原饲草能力越高雪灾、风灾等气象灾害风险低地势平坦相对集中连片略略湿润、半湿润受自然条件约束小饲料供给环境容量备注:种植业生产适宜区全部可捕获渔业资源鱼卵幼稚渔数量天然饵料供给能力渔业资源再生产能力退化水域水质不达标或环境污染严重水域水域环境自然灾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本底评价⏹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外⏹环境、粮食、地质安全后⏹省级评价不适宜区⏹市县评价为适宜区与不适宜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示意图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度海拔过高地址灾害海洋灾害危险性极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承载规模评价本底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短板理论,取最小值作为最大合理规模⏹省级以市级(或县级)为单元⏹市级以县级(或乡镇)为单元注:从承载规模评价不涉及生态保护来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承载力”这个词不成立,应该为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本底评价承载规模评价承载规模评价农业生产承载规模耕地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种植业生产不适宜区以外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畜牧合理规模渔业合理规模最大承载规模最大合理规模各类约束条件的最小值除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以外城镇建设承载规模“以水定人、已人定地”承载规模评价评价示意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分析与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都强调对比⏹资源环境禀赋分析,对比国家、省,对标国际⏹现状问题和风险识别,对比评价结果与现状,对比承载规模与现状规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综合分析⏹潜力分析,针对评价结果中的不适宜以外区域⏹情景分析,整合多要素、形成多方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成果,报告、表格、图件、数据集⏹过程、结果⏹指导建议⏹整体的相对性⏹生态保护——底线⏹农业、城镇——多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主体功能定位⏹单一的直接确定⏹非单一的综合分析后确定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种植业适宜区——永久基本农田优选区⏹城镇建设适宜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先选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资源利用效率⏹重大基础设施和各个服务设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成果应用与各类专项规划衔接。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展望作者:彭曼丽钟樱支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23期摘要:新中国成立以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混乱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进入新阶段,取得新成就,呈现出理念新、思维新、组织机构新、技术手段新等特点。
未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应以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目标,着力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确保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保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保障生态安全。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历史发展;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3-0001-03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国土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移动性特点决定了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规划。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成就,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认清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形势与特点,把握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着力点,对于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义重大。
一、从无到有,走向科学合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历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大致经历了起步与缓慢发展、基本格局形成、优化布局三个历史阶段。
(一)起步与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30多年间几乎是空白,直到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才起步,其总体状况是全国性国土规划缺位,地方性国土规划进展缓慢。
1987年国家计委印发了《国土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编制国土规划的重要性、原则、目标、要求及报批程序等。
但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土规划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顺畅沟通与执行,无法适应当时经济社会状况。
1990年我国组织编制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就我国国土开发整治目标与任务、人口与城镇化格局、国土开发中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问题提出了战略性构想,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批准实施。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大纲(2022年修订)第一章考试说明一、考试目的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考核和评定规划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试,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更加公正、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造就懂管理、懂技术、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考试性质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属于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定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凡考试合格者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考试方式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闭卷,纸笔作答方式进行,考试设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专业实务三个科目,其中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专业知识满分150分,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满分80分,题型均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专业实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20分,题型为主观题,可以是案例分析(其中包括计算题、问答题、作图题等)。
四、考试组织考试在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下,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组织,具体考试考务工作委托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负责。
第二章专业知识一、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建筑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城市环境与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与历史、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新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概念和主要内容。
1.国土空间规划基础(1)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与人居环境;(2)自然资源、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用;(3)国土空间规划的演变和作用;(4)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5)国土空间管控与用途管制;(6)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信息技术。
2.建筑学(1)公共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建筑空间基本特征、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建筑美学与造型艺术;(2)场地设计,建筑群体与城市总体环境布局;(3)住宅类型,套型功能设计、空间的组合设计,技术经济指标核算;(4)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以及消防、疏散规定;(5)农村住宅的特点与组成;(6)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建筑构造及材料,建筑节能相关政策;(7)建筑工程程序与项目策划;(8)中、外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自然资源部2019年7月前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为指导各地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成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目录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评价目标 (2)5评价原则 (3)6技术流程 (3)7成果形式 (8)8成果应用 (8)附录A数据准备要求 (10)附录B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14)附录C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方法 (20)附录D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方法 (25)附录E承载规模评价方法 (33)附录F成果编制要求 (36)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省级(区域)、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开展其他相关工作需进行评价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T1234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GB/T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GB/T21010-201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986农业气候影响评价GB/T50095-2014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GB/T50331-2002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DZ/T0286-201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TD/T1055-2019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DD2019-08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国海预字〔2015〕585号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环办生态〔2017〕48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号“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3术语和定义3.1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于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精选试题及答案二单选题(共30题)1、城市污水处理一般应达到( )的标准。
A.一级生化处理B.二级生化处理C.一级物理~化学处理D.二级物理~化学处理【答案】 B2、钥匙:门锁A.黑板:书包B.圆珠笔:日记本C.农田:公路D.遥控器:电视机【答案】 D3、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基本要求表述中不正确是( )。
A.历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后,历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B.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规划期限应当与村庄规划规划期限相一致C.经依法批准保护规划确需修改,保护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D.保护规划应当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2年内编制完成【答案】 D4、根据《行政诉讼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 )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A.具体B.抽象C.要式D.非要式【答案】 A5、根据《消防法》,公安消防机构对于消防设计审核,应该属于( )。
(2014年真题)A.建设项目核准B.建设用地规划许可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D.施工许可【答案】 D6、根据《城市绿化条例》的规定,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规划指标,由( )根据不同城市的性质、规模和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规定。
A.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B.国务院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国务院环境保护部D.国务院国土资源部【答案】 A7、以下不属于规划行政监督检查的原则的是()A.内容合法B.程序合法C.措施合法D.结果合法【答案】 D8、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赔偿申请之日起( )内依照《国家赔偿法》规定给予赔偿。
A.一年B.六个月C.三个月D.两个月【答案】 D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B.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C.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D.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编制的交通、城市建设、旅游等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并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说明【答案】 D10、以下关于行政许可设定说法不符合《行政许可法》是( )。
2024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题库及精品答案单选题(共45题)1、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
A.涉及经济宏观调控事项B.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事项C.矿产资源开发事项D.房地产交易【答案】 D2、根据《城市防洪规划规范》,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城市用地布局必须满足行政要求B.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应当布置在城市防洪安全性较高的区域C.城市规划区内的调洪水库应划入城市蓝线进行严格保护D.城市规划区内的堤防应划入城市黄线进行保护【答案】 B3、不属于居住区竖向规划内容是()。
A.地形地貌利用B.道路交通规划C.确定道路控制高程D.地面排水规划【答案】 B4、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原则。
A.适度开发B.合理经营C.优化生态D.永续利用【答案】 D5、假设对一个垄断厂商生产的产品施加从量税t,即每单位产品纳税为t;再假设该厂商的边际成本曲线为一水平线,那么下面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纳税后价格上升幅度比t小B.纳税后价格上升幅度与t相同C.纳税后价格上升幅度比t大D.土述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答案】 D6、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对于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用地提供规划条件,确定(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进行各项行政管理并依法实施行政许可工作的总称。
A.建设用地定点布局、面积、用途、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B.建设用地定点位置、面积、范围、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C.建设用地定点位置、布局、用途、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D.建设用地定点使用性质、配置、范围、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答案】 B7、《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镇总体规划实施要靠( )制定和实施来落实。
A.近期建设规划B.总体规划C.详细规划D.城市分区规划【答案】 A8、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建设单位在取得( )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规划词典」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新土地规划人2019/8/2空间规划类术语——“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0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2018年2月,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条件,“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0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2)摸查开发利用状况,评估城镇化、产业、交通设施、能源开发、粮食等布局空间开发利用风险,明确生态环境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
(3)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潜力。
(4)确定可适宜进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的国土空间,并对适宜的空间规模、结构、适宜程度和空间分布,引导优化建设开发与农业开发格局,确定区域适宜和极限的建设开发强度,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0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径(1)依据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019年7月版《技术指南》),“双评价”实质是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进行的综合分析,它为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支撑。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
•【公布日期】2020.01.19
•【文号】
•【施行日期】2020.01.1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
开发适宜性
评价指南(试行)》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部组织相关单位,研究制定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现印发你们,请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试行。
试行中有关情况和问题及时反馈我部(国土空间规划局)。
联系人:张辉************
谢秀珍************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0年1月19日。
附录c(规范性)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C.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评价指标应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应按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划分重要性等级,具体方法见公式(C. 1):STX = Max(SDX, TQ, A, SR)(C. 1)式中:STX一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SDX——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TQ——水源涵养重要性;A——水土保持重要性;SR——防风固沙重要性。
C.1.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C.1.1.1评价方法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执行。
各地可结合实际,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的净初级生产力(N1T)定量指标评估法和HJ 192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法等,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C.1.1.2结果分级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将累积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前50%的区域划分为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50%~80%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大于80%区域为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C. 1.1.3 修正将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重要野生的动植物、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天然将自然保护地、大江大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划入水源涵养极重要区。
C.1.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C. 1.3. 1评价方法以水土保持量(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进行计算,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执行。
C. 1.3.2结果分级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积水土保持量前50% 的区域划分为水土保持极重要区,50%〜80%为水土保持重要区,大于8096区域为水土保持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镇人民政府在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中具有依法核发( )职能。
A.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B.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C.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D.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答案】 C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实施原址保护的,其工作内容不包括( )。
A.事先确定保护措施B.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C.未经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D.编制保护规划【答案】 D3、在城乡规划管理实践中,行政行为以行政权力作用的方式和实施行政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为标准可划分为( )A.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B.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C.作为行为与不作为行为D.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司法行为4、根据《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下列关于三条控制线实施管理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因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涉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占用的,须报国务院审批B.城镇开发边界调整报同级政府审批C.地方各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三条控制线划定和管理工作负总责D.详细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答案】 B5、根据《城乡规划法》,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由( )制定。
(2014年真题)A.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C.市、县人民政府D.乡、镇人民政府【答案】 B6、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下列关于临时用地审核应遵循使用要求描述正确是( )A.临时用地到期即应收回土地,不可重新申请B.临时用地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C.施工现场临时用地,主体建筑竣工验收前必须拆除干净,不能留下后遗症D.临时用地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7、《城乡规划法》规定:“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法。
”这条规定说明了《城乡规划法》的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