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探论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探论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探论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探论

左传战争描写的艺术探讨

作者名字

(陕西理工学院××学院××专业××班级,陕西汉中 72300x)

指导老师:

[摘要]《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作品。其主要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27年(前468)范围内的历史事件。《左传》是我国历史学家研究春秋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不但文字优美,其叙事结构也非常考究,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战争叙事艺术对后世的叙事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左传》的时代背景、叙事结构艺术、叙事的时间谋略及叙述的小说因素等内容,试对《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特色进行探论。

[关键词]《左传》;战争描写;艺术

[Abstract]"Zuo Zhuan"is also knows as"Zuo’s Biograph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As one of the Thirteen Confucian Classics, “Zuo Zhuan”is the first large-scale narrative works in China. It mainly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year Lu Yin Gong(722 years ago) to Lu Ai Gong 27 years (the first 468 ago). "Zuo Zhuan" i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s of Chinese historians in the history of spring and autumn. Not only because its beautiful word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are also very elegant.Therefore, it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narrative art of the war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of nar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trategy "Zuo Zhuan"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narrative art structure, narrative time and narrative novel factor content, and discus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r artistic features of "Zuo Zhuan".

[Keyword] "Zuo Zhuan";war description;art

一、《左传》产生的时代背景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一部以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著作。

春秋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变革的时代,其间诸侯争霸、战乱迭起,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但也使东周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兼并和战争的过程中,旧有的奴隶制度逐渐遭到破坏,西周以来数以百计的诸侯小国被逐渐合并成为少数大国,中华民族伴随着华夷文化的相互渗透而逐渐融合交流。战争,是春秋时代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当时社会发展变革的催化剂。把握了春秋时期列国兼并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事实,也就把握了这个时代的历史栩克和发展主流。《左传》作为春秋时代的编年史,它既以比较客观的态度详尽地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又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同时,《左传》作者作为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又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当时的社会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左传》把握住了当时社会最本质的历史现象,毫不掩饰列国争霸、大国兼并小国、灭同姓国的历史事实,以巨大的篇幅,形象地描绘了春秋时代频繁出现的各类战争,揭示了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为后世的读者留下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战争画卷。

(一)详因略果

郭预衡认为《左传》“善于揭示战争的前因后果,揭示战争的经验教训。”袁行霈也认为《左传》写战争“是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以及前因后果。”

它主要有下面两种方式:

1.详细分析战争的起因

在《左传》的战争描写篇章中,将重点放在对战争起因的详细分析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其代表如秦晋韩之战。在叙写韩之战前,作者先叙写了战争的缘由: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夷吾等都纷纷逃命,流亡在外。后奚齐为克里所杀,夷吾便厚赂秦穆公出师护送其回国,继位为惠公。回国之际,秦穆姬——他的异母姐姐嘱咐他回国要照顾好申生的次妃贾君,且曰:“尽纳群公子。”但夷吾背嘱违诺,“(淫)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既而不与。”且僖公十三年,晋国饥荒,请求秦国援之以粮,秦伯同意了晋国的请求。但是,僖公十四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晋国援粮,晋怀公却不肯援助。以此观之,秦直晋曲,秦晋之战迫在眉睫了【1】。于是,僖公十五年,秦国发动了对晋国的战争,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详叙战争的胜负缘由

《左传》描写战争也喜欢将重点放在对战争胜负缘由的分析上,其中较典型的如秦晋的崤之战。崤之战的直接导火线是郑国“掌其北门之管”的秦将杞子密告于秦穆公袭郑的有利形势。秦穆公接到密报“访诸蹇叔”,而蹇叔则列举了劳师以袭远的弊端:“劳师必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蹇叔对于形势和战争结果分析精辟独到,却未能被秦穆公所接受。出征时,蹇叔再于东门哭师,直接点明了秦师的根本之敌——晋国,还预计了秦军败绩的具体地点——崤之二陵。另外在秦师过周北门时,作者又以王孙满这样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刻画了秦将士战前的思想状态——“轻而无礼,”且秦军袭郑是恃强凌弱的不义之战,自然会受到像弦高一样的郑国爱国人士的奋力反抗。至此战争结果已是顺理成章:秦师全军覆没,无功而还。

(二)详异略同

1.对手同,形势异

在《左传》的四百多场战争描写中,对手相同的战争肯定是存在的,为避免雷同,作者则以所处形势的不同为切入点加以详述,如秦晋的韩之战和和崤之战。这两次战争都是发生在春秋初期,敌对双方亦都是秦国和晋国,但是,在韩之战中,晋国的主要人物晋惠公,他忘恩负义,背信违诺,知不可为而为之,又不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故非败不可。而在崤之战中,晋方是为晋文公过世而举行国丧的属将老臣,他们上下一心,洞察古今敌我,又具有丰富的政治、军事、外交经验,不失时机,一举获胜。在这两次战役中,秦方的主要人物都是秦穆公,可以说,一胜一负皆出自他之手。但由于所处形势的的不同,也导致了结果的差异【2】。

2.形势同,计谋异

面对相同的对手,相同的形势,作者便将作战双方的计谋不同作为重点来叙写,譬如吴楚的庸浦之战和鸡父之战。为了争夺淮河流域至长江往北的地盘,吴楚两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庸浦之战和鸡父之战即发生在这一历史环境下,且都是吴国进攻而楚国反进攻。庸浦之战,是襄公十三年吴乘楚丧而侵楚。楚将养叔由基根据形势,料想“吴乘我丧,谓我不能师也,必易我而不戒。”于是将计就计,诱敌深入,设伏歼敌。且楚司马子庚又及时采纳和配合,故能在国丧之际,打败吴师。而在昭公二十三年的鸡父之战,则是正逢楚令尹死,形势对吴国极为有利,但吴国没有轻举妄动。吴公子在详细分析楚国情况后,避实就虚,又施以奇兵。“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在这一战中,楚军主力未列阵便溃不成军;而吴军先计后战,以弱胜强,全胜而归。两相比较可以得知,只因计谋不同,即使形势相同,结果也会不同的。

(一)倒叙———先果后因之叙

此手法如宣公十五年“秦晋辅氏之战”,全篇两段,其①段讲战争概况、结果:“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②段写晋胜秦,魏颗获杜回的原因:“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而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再如僖公三十三年“箕之战”,全篇三段,其①段写箕战的晋败狄结局:“狄伐晋,及箕。八月戊子,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②段写晋败狄一个重要原因:先轸死战。———“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③段追写晋败狄另一重要原因:有才却又是罪犯之子的郤缺经臼季举荐,为晋重用。……两战均采用先果后因,使读者见头而极想知尾的倒叙,既简练灵活,又极强地吸引读者。

(二)插叙———事件正写着,突然插入的某些需马上介绍说明的叙写内容

如宣公二年写“晋侯饮赵盾酒,伏甲以攻之”。在快写到晋侯令甲士杀赵盾,而甲士灵辄不但不肯杀,而且还保护时,忽插入赵盾与灵辄的一段往事介绍:“初,宣子(赵盾)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子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然后用“既而与为公介,倒戈以御公徒而免之”衔接,使再回到现在的叙事上。插叙的使用,使叙写更加丰富完整,读者可以得知一些特殊情况的特殊原因。

(三)补叙———事件已基本说清说完,又补充一个能进一步说明问题的小情节

如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在写了战争已以晋胜楚败的结局结束后,又补写了一个楚子玉战前“梦河神谓己”和“荣黄力谏”的故事,说: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君其不勤民,实自败也。”

这段补叙,它丰富了城濮之战的情节内容,更凸显出楚子玉刚愎自用、不勤民的性格,说明他这次战败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四)预叙———开始就暗示战争可能有某种结局(有时还在文中不住地暗示),使读者始终关心这结局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说,用暗示始终把读者吸引住

如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晋殽之战”。殽战写秦袭郑未成,回师殽山又遭晋袭。事本应由秦欲袭郑写,可它开篇却先写了“卜偃传命”———以晋卜偃“传命”这一鬼神告谕方式写晋还在事情“八字无撇”时就知秦军将过山,“击之,必大捷焉”,这就入手即创设出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危殆情势,使人一开始就关心、担心开秦军命运:它到底过不过晋境?过,遭没遭晋袭? ……接着写秦欲袭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极力反对,认为:“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又从秦人对此战前景预测的角度,言秦袭郑必过晋,过晋必遭晋袭。接着又写蹇叔哭师:“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晋人御师必于殽。……”———进一步点明晋将于殽地袭秦。接着又写秦师过周北门,轻佻无礼,连当时还很年幼的王孙满都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等等。整个战役均不断地从各方面预示、暗示秦军必败,这就使读者始终要带个“这秦军到底败否?败,又是怎么个败法”的疑问往下看。预叙,可以说是《左传》发明的一个极行之有效,又颇具独特魅力的写法【10】。

四、《左传》战争叙述的小说因素

(一)细节描写

《左传》不但善于叙述战争的大场面,而且更善于描写战争中的精彩细节。这些细节描写对战争情节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文学意义,正如郭丹所说“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史书的叙事更富于生活化的意味,更带上感情色彩,也更加小说化。”②因为这些细节描写,战争画面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战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战争中的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富有趣味。

《左传》善于在细节描写过程中使作品的倾向性显露出来,从而来暗示战争的胜败之数。如哀公十六年的白公之乱,叙述叶公平判的功绩,只就其“胃”与“免胃”两个细节加以描写,显示他举止皆从民意,而胜败之理皆己昭然显明。细节描写往往也暗示战争双方的是非曲直,如嘻公十五年韩原之战,仅从秦晋双方救灾与否的细节对比中,可知秦直晋曲,由此表现得道之战必胜的倾向有时通过细节描写来显示主要角色的人格对比,从而暗示合乎礼仪的人能获得成功,暴庆刚恒的人注定失败,如嘻公二十八年城淮之战中晋文公重耳和楚令尹子玉的鲜明对比,揭示晋胜楚败的结局【4】。此类细节描写在战争叙述中具有其他内容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为作品的生动性添加了至关重要的一笔,正如沈玉成所言“以胜负的必然性为主线,围绕主线加以穿插,为整个战役的描述增添了生动和丰富”。

《左传》战争细节描写还具有渲染战争氛围的作用。细节描写避免了战争论述的直截了当,通过渲染的方式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战的艰苦场景和紧张氛围,原本枯燥平淡的战事因而变得生动且富有趣味性。成公二年齐晋塞之战中,作者在战斗过程中叙述了几个细节,将战斗过程紧张严肃的氛围和将士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选段如下:“癸酉,师陈于塞。丙仔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都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都克伤于矢,流血及展,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其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日`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环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髻,右援袍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两军交战冲突最激烈,场面也最紧张。晋都克在战斗中负了伤,思想上有所松懈,而车右张侯利箭穿骨,血染战车,但仍以国家大事为重坚持战斗。张侯和郑丘缓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和激励邵克,三人齐心协力,沉着应战,终于击败了敌人。此无两军交锋时激烈厮杀喊声震天的壮阔场面,只有晋军阵营中几位受伤将士的相互激励之辞,然而就是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描写却把战场上杀气陵陵的艰苦氛围惟妙惟肖的表现了出来。

《左传》作为史书,由于叙写各战的时间跨度大,人物再现的频率很低。虽然《左传》的战争篇章不以人物作为结构的中心,但作者善于因事及人,注意在战事的细节描写中刻画人物形象,寥寥数笔即可勾勒出生动形象的人物特征,让人默默难忘。成公二年齐晋塞之战中描写了高固“荣石投人”,自称“余勇可贾”齐顷公“不介马而驰”,声称“灭此朝食”,齐国君臣趾高气扬,鲁莽轻率的个性一览无余。另有长勺之战中曹岁登轼而望,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夜缝而出,般之战中赛叔的挥泪而谏和先轮不顾而唾的细节描写,都极为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清晰展现出来。

《左传》战争叙述,往往于百忙之中叙入细节琐事,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被稀释淡化,唯见雍容娴雅的情致。春秋五大战,都以琐细情节结构战争场面,特别是成公十六年的都陵之战,这种从容娴雅之致表现得最为鲜明。都陵之战的描述中插缀了许多小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一路散散叙来,不仅映射出多姿多彩的战争画面,而且使整篇叙述贯注一种从容不迫的情调氛围。双方交战始初,作者写了“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和晋侯观楚阵,接着作者又游刃有余地描述了一些战场上的逸闻趣事,如晋厉公陷于泥淖之中,栗碱推其车出于泥淖。接着又写了潘党和养由基比射,一箭穿七甲,吕绮射楚共王中目。后来又写了邵至追楚军,三次遇见楚王时向其行脱帽礼,并接受了楚王馈赠的弓。下面又写了郑伯几乎被擒,写楚军迫临险地,由于养由基和叔山冉的勇力而使晋军不得前进。以下写晋将栗碱拿食物和酒稿劳楚统帅子重,两军交战正酣之际,双方将帅还如此讲究礼仪真是不可思议。这一天的叙述到此基本结束,画面有层次,有顿挫,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些琐细之笔将众多的散金碎玉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战场氛围。这些花絮性的描写与主要战斗过程相联系并代替战斗过程中金戈铁马的壮阔场面的叙述,进而使战争叙述显得张弛有度、宽紧有节。这些于极小极微处落墨的文字,写得分外

出色,最耐观看,战争叙述也因之更具情感化、生活化,更富有小说意味。

(二)情节的波澜与虚构

《左传》战争叙述中,不但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而且善于利用故事化的手法,使情节曲折生动的展现出来。《左传》在叙大战时,尤善设波澜,使战争双方矛盾冲突紧张激烈。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邺之战,其情节组合极尽转折顿挫之妙。邺之战缘于楚围郑,作为和楚国争霸的晋国,此时绝无袖手旁观的可能,于是积极行动准备救郑,形势马上紧张起来,起笔乃现波澜。可此时楚却许郑平。晋中军帅荀林父及士会等人闻见郑已与楚平于是准备退兵回国,但晋国内部却又出现了分歧意见,先谷不肯退兵,亲率兵马前进追击。荀林父无法控制先谷的行动,只好令三军渡河作战,然而楚子闻晋师己经渡河,但却不欲战,准备退师。这时楚军阵营内部面对退与否的决策却出现了矛盾,伍参欲战,楚相孙叔敖主张退师,在喋喋争论中双方统一观点准备与晋决此一战时,岂料晋国内部又在战与不战间闹得纷纷扰扰,战火能否被点燃又成了悬念。恰此时楚王两派使者求成于晋,晋内部虽有人反对,但和战的总趋势基本确定。此情节发展波澜迭起,悬念重生,可是并没有结束。正当和战大局己经清楚明了之时,岂知战势又陡然紧张,楚许伯等三人私自驾车闯入晋阵挑战,结果被围,形势异常严峻,岂料情节再现戏剧性的转折,乐伯射中一只糜鹿献给晋鲍癸竟然以外获免。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晋魏绮和赵旅亦如楚师挑战,魏铸献一糜鹿给潘党因而得脱,赵旎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为楚子所追逐。晋人惧怕魏铸和赵旗的挑战惹怒楚师,前往迎接,但楚军望见晋军兵车前进卷起的尘土误以为晋军发起了进攻,于是紧急应战。故事情节在平缓地进展中意外的突现高潮。楚军突然进攻,“车驰、卒奔”,以至于晋师竟然不知所措,中军、下军在慌乱中迅速的溃败。情节迅速进入高潮又以战争的迅速结束而进入尾声,情节叙述波澜起伏,极尽腾挪跌宕之妙,其章法安排颇有变化莫测之感【5】。作者只是叙写将战,未战,又将战,又未战,百转千回,就已生出无限波澜。文章情节高潮与平缓相互交错,如处于大海之上,风气潮涌,蔚然壮观,正如章学诚论《左传》叙事之法所日“离奇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不备于左传。”

五、《左传》的战争叙事艺术对后世叙事文学的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是最早承受这种影响的作品。《左份的“以人写战”、“以战写人”的方法在《项羽本纪》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巨鹿之战”、“坟下之围”就是学习《左传》置人物于紧张的斗争和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去表现的方法,把项羽置于重大事件或复杂的战争场面中来表现他勇敢、果断、直率但又少谋、自骄的性格特征。

《左传》对明清战争题材的小说影响最显著。(左传》把战争当作一件复杂的现象去写,结合政治、外交写军事行动,这一点为我国第一部章回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继承和发挥。三国时期和春秋战国一样,是战争连绵,英雄辈出的时代,作者罗贯中也是以其非凡的文字驾御能力,写出了一代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因此有人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政治军事小说,其中的政治、军事相伴相随,互为表里。《三国演义》也极能描写大小规模的战争场面,作者在这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小说中,几乎完全是通过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来塑造一系列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如著名的“赤壁之战”,作者就是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出周瑜、孔明的英雄才略,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赤胆忠心,阐泽的机智大胆,蒋干的愚而自用,真是深得《左传》写战之妙【9】。

《左传》成功的写战艺术,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它丰富生动地写了许多战役,再现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面貌,给后人留下了有声有色的历史记录,也流传下来许多在军事史上值得研究的战例资料,以至“古今名将无不好读此书”(清人冯李弊《春秋左绣》语)。另一方面,它的高超的文字艺术,渗透在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学和史学的无数作品中,甚至被后代封建社会的许多文人视同典范。因此,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仍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致谢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做学生的时光。不经意间,四年的大学生涯伴随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即将落下帷幕。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涯中,我不仅收获的是知识,更让我收获的是老师的关心与帮助,同学的支持与友谊。正是这无私的关心与帮助,支持与友谊,让我顺利完成四年学业,愉悦地度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首先,我要感谢X教授,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关心。老师渊博的知识,专业的态度,丰富的经验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但填充了我的专业知识,还弥补了我的人格发展。感谢老师大学四年来的授业解惑,每一次的咨询,每一次的求教,老师您都及时、耐心地为我解答。即便在您外出期间,您也不忘在百忙之中给我发邮件,为我授业,为我解疑。特别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您对我的论文方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写作思路,为我在左传战争描写艺术讨论方面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改进意见。是您让我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再次像X老师表达我深深地敬意。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也会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将所学的知识完完全全回馈给社会,回馈给国家,不辜负老师的一片期望。

同时,借此机会,感谢我的母校—陕西理工学院。感谢四年来一直教诲我的老师们和一直陪伴我的同学们,谢谢!

参考文献

[1] 孙福轩.占卜与叙事——中国古代小说叙事文化学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73-7 5.

[2] 贺陶乐.对刘熙载论《左传》叙事艺术的阐释[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 ,69-71.

[3] 王有景.论《左传》预言叙事艺术[J]. 运城学院学报. 2006(06) ,79-81.

[4] 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左传》叙事艺术论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 6(05) ,43-47.

[5] 赵逵夫.论先秦时代的讲史、故事和小说[J]. 文史哲. 2006(01) ,53-57.

[6] 陶运清.由《肴殳之战》的记叙看“春秋三传”的叙事艺术[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98-100.

[7] 杜云辉.《左传》中的战争人道主义思想[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6(01) ,98-101.

[8] 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J]. 人文杂志. 2005(03) ,123-130.

[9] 吴美卿.《左传》的叙事特色对《史记》创作的影响[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116-119.

[10] 周和军.论《左传》的叙事时间艺术[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9),83-85.

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学生姓名:熊君 学号:200563210226 班级:0502班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李彤 2009年5月

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学生姓名:熊君 学号:200563210226 班级:0502班 所在院(系):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李彤 完成日期:2009年6月

论《左传》的战争叙述艺术 摘要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瞻的编年体史书,它工于叙事,尤善写战争,作者在叙述战争时,对战争有一个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把握,故而叙事有条不紊,结构严谨,又由于常常变化叙事角度,灵活运用各种叙述手法,恰当处理详略问题,因此把战争叙写得有声有色,独具一体,成为后世叙事文学效仿的典范。 关键词:左传;战争;叙述;艺术

N A R R A T I V E A R T O F T H E W A RS I N《ZUO ZHUAN》 ABSTRACT Zuo Zhuan is the annalistic style history book which our country first narrates in a detailed way gazes,it works in narrating,especially in the wars,When the author narrates the war,he has a vision to grasp the overall situation.The wars are often narratived in an orderly,well-structured,due to changing in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various narrative practices,level of detail appropriate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o Zuo Zhuan can be described splendidly,and becomes its own unique body,being the model which the later generation narrative literature imitates. Key words:Zuo Zhuan;war;narrative;art 目录

《三国演义》战争的描写特点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摘要:本文从《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各具特色,将政治、外交与战争相交织,重视战略决策,在战争中写人物,在战争中穿插轻松、富有诗意的场面五个方面来论述《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关键词: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各具特色矛盾交织重视战略 《三国演义》全书运用现实主义笔法,采用“七实三虚〞的方法,共写了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再现了当时那纷争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战争描写中作者善于抓住每场战争的特点,将战争写得各具特色,有声有色,绝少雷同。作者写这些战争或从大处着眼写全局,或从小处着手些片段;或以寡敌众弱胜强,或以强制弱众对寡;或旷日持久的对垒,或短兵相接的速决;既有上百万人参加的大战,也有千百人出场的小打;既有先胜后败转胜为败,也有先败后胜转危为安;既有刀枪相向沙场搏杀,也有运筹帷幄出奇制胜。作者描写的这些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的战争,充分展示了战争的特殊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突出交战各方的各类矛盾冲突,为战争的结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三国演义》描写战争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战略决策及战术的运用,多以计谋、兵法定胜负,为战争的结果设悬念、定格局;《三国演义》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的惨烈可怕,而如一首首英雄的史诗,常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穿插一些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富有诗情画意,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三国演义》人众亊繁,矛盾复杂,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全书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为主要线索,中间夹杂了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的战役,形成了一个战争体系,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现谨从《三国演义》将大小四十余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写得多姿多彩、各不相同、千变万化;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战争交织在一起;重视统帅部的战略决策、战术的运用;在复杂的情节中反映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思想;在紧张的气氛中穿插轻松的场面,将战争写得张弛有度,极富节奏感;这五个方面来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一、各具特色写战争,战斗场面不雷同。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论左氏春秋对战争描写的特点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5000年的历史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经历了夏商周三代短暂的统一时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的现象也随之出现。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兄弟相残、母子反目、诸侯相争,它是一个天下失去秩序的时期,但也是中华文化在形成,在定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旧有的传统被颠覆,历史的中心在转移,新生的事物在萌芽。两百多年的春秋史,大事迭起,英雄辈出,激荡着血与火,交织着新与旧。回顾春秋这段历史,它在中华文明的坐标中,究竟有怎样的位置?我们又从何得知春秋这个乱世里所发生的一切?而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给了我们部分的答案。 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来说,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它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冯李骅曾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极其妙,……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左绣·读左卮言》)左丘明所著的《左氏春秋》并不是简单地记叙了春秋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而是为战争描写确定了一种基本的叙述模式:战争结果的预先告知,以预言的方式先期透露结局,然后展开对战争胜负原因的追究,包括着重分析战争的起因、集中叙述战争双方胜负的缘由以及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如此,战争过程就变得省略简洁,作者将重点落在交代与战争有

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或以战前的谋划、或以战后的说明替代战争过程,给予读者思考和反思。 《左氏春秋》对战争的描写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有极高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其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像一篇故事完整地向读者娓娓道来。《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如《城濮之战》中开篇充分说明了两国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人才储备状况,显然晋文公与臣子齐心协力,意见一致。文公虚心听从意见,先轸才华横溢。而楚国君主与臣子意见不合,子玉更是为私利而失大义,心胸狭隘,没有远见。以及两国的军队状况,楚国军队人数极少,子玉对战争的态度又稍显轻浮。如“请与君之士戏。”而晋车七百乘,士兵少长有礼,且晋国对战争极其重视毫不轻狂。这些都为战争的结果做了铺垫。同时最后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第二,《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有一定的戏剧性和神秘性。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其叙述中常常伴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如《城濮之战》中子玉不肯献出美丽的饰冠给神而战败。又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以及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记叙每战胜负必有预言或征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如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的叙事特点

左传的叙事特点 1.善于叙写重大事件,往往会突出一个中心,并能围绕中心写出历史事件的前后关系. 2.善于将史实和神话传说,历史传闻融合在一起,使历史的记叙故事化 3.善于叙写谋杀,政变,行刺等一类事件 4.善于叙写战争.重在表现战前准备和战后结果. 以下为各家杂谈,只看粗体标记即可! 史通?载言》篇说:“左氏为书,不遵古法,言之与事,同在传中。然而言事相兼,烦省合理,故使读者寻绎不倦,览讽忘疲。”韩愈在《进学解》中也说:“春秋严谨,而左氏浮夸。”而梁启超也这样评论过《左传》的叙事方法:“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圈,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一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当时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 这些正好说明了《左传》的叙事特点——言事相兼,详细生动。我们知道,上古时期的史官分工十分细致,当时的史书都是言事分记的。比如《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而《左传》作者摒弃了单一的记言或记事的成法,博考旧史,广采佚闻,集记言与记事于一身,展现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历史,以“言事相兼”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左传》这一历史巨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标志着史传文学的真正形成。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不但增加了事件情节,甚至丰富了许多细节描写。在《春秋》中寥寥几个字的事件,在《左传》作者的笔下,常演绎成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在战争的描写上可见一斑。《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写得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而又条理清楚,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但其中对具体战况的描写很少,长勺之战仅用了40多字,而崤之战甚至一个字也没有。《左传》 的作者在叙事中,着重把笔墨放在对战争的原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的描写。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 《左传》“言事相兼”的另一鲜明特点是善于写人,善于生动地描绘历史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写出人物性格。这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是一次质的飞跃。《左传》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来立体化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论文作者:刘塑 准考证号:270112200029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黄鹤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年月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他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以人作为叙事的中心和灵魂,擅于描写战争是它的杰出成就。继承并发扬了《史记》、《左传》对战争的描写方法。全书共120回,共描写四十多次战争,都特色鲜明,摇曳多姿。作者着力描写战争,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战略思想,谋略与战术合理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都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符合冷兵器时代大小规模战争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主帅“谋略”得失为成败关键的原则。尤其对重大战役更是着力描写。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更是决定了三国魏、蜀、吴的国运。虽然战争精彩纷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作者更是以恢宏的笔调描述了战争的残酷的一面。通过作者对战争描写的研读,体会它对我们今天工作、生活的启发意义。

论《三国演义》描写战争艺术 一、乱世的起源—政治斗争与战略决策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黑暗腐败和天灾频繁,爆发了黄巾起义,朝廷派兵镇压。虽然镇压成功但也动摇了汉朝的统治根基。紧接着宦官与外戚的争斗使汉朝走向崩溃的边缘。到了董卓进京时,汉朝已经开始瓦解。董卓的专权使各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在讨伐的过程中,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各据一方,经过战争的较量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又不断地进行斗争,最后相继灭亡,由西晋统一了全国。就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写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样一段由合而分,又由分而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同的政治集团之间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过程。各个政治集团进行政治斗争的最终目的是要统一天下,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就是战争。军事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是不可分割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三国演义》成功地描写了众多的战争场面大多形象鲜明,各具特色。每次战争之前或战争中,交战双方为了能使自己在交战中取得胜,总是先采取一些政治措施,展开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而促使条件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转化。具体到每一场战争并不是静止或孤立地单纯写战争,并不是一味的写交战双方的打打杀杀,而是特别重视战略决策的作用。谁能在战争中决策得当,决策正确,谁就能取得相当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反之谁决策失当,决策失误,谁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期间最经典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夕,孙策死前把东吴托付给孙权。东吴根基不稳,又逢新主。孙权听从诸葛谨之言“勿通袁绍,且顺曹操,然后乘便图之。”于是与曹操结盟。袁绍听后大怒,起七十余万人马,攻取许昌。曹操起军七万迎敌。就这样官渡之战打响了。战前田丰狱中上书谏言:“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绍怒,欲斩田丰。在官渡之战中,战争一开始,双方的力量对比,客观条件的优劣差别都不利于曹军。袁绍兵多粮足,主动攻打曹操,曹操兵少粮乏,被动应战,粮草成了影响双方胜败的关键。对这一点,双方谋士都看得很清楚。袁绍的谋士沮授说:“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曹操的谋士荀攸说:“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以一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但对于各自谋士的正确分析与判断,双方主帅在决策上却有天壤之别,袁绍听了沮授的话是“怒曰”,曹操听了荀攸的话是“所言正合我意”,由此,双方主帅的谋略见识,决策能力高下立判。

谈《秦晋崤之战》的写作特点.

谈《肴之战》的写作特点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肴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肴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首先看叙事方面的特点 《左传》善于记事,它已经从《春秋》那种“断烂朝报”式的大事记,发展成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这是从简单的历史记事到光彩闪烁的历史文学的一个飞跃。《左传》的善于记事,还尤其表现在善于记叙军事战争方面的事件。春秋是大国争霸的时代,群雄逐鹿,战争频繁,《左传》以很多篇幅描绘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的活剧。《春晋肴之战》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在战争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斗争特别地错综复杂、尖锐激烈。《左传》既能够简炼、清晰、严谨地写出战争的全过程,又能够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关键环节或有典型意义的部分,通过具体描写使得重点突出;既能够表现出复杂纷繁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又能够反映出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完整地记述了许多战例,以至后人千百年来还将《左传》作为一部兵书来研读和运用。 秦晋之间的这次战役,涉及的矛盾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有秦与郑、秦与晋、秦与滑、秦与周的矛盾;在秦的一方,有出师和反出师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蹇叔的矛盾),有欲胜反败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孟明的矛盾);在晋的一方,有主张伐秦与反对伐秦的矛盾(表现为先轸与栾枝的矛盾),有释放秦囚与反对纵囚的矛盾(表现为文嬴、襄公与先轸的矛盾)等。但是,作者在写这矛盾极为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时,却走笔从容,做到了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这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技巧。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严密精巧的布局谋篇。 (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 能不能把事件的复杂内容记叙得条理清楚,至关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抓住事件的主线,写作上要突出事件的主线。所谓事件的主线,就是事件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且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310页) 《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程,以此为线,如长藤牵瓜贯穿于始终,把从属的其他矛盾组织进去,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地点的变换等等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安排,形成以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而展开的纵式结构。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 《秦晋肴之战》的结构完整、严谨、巧妙。它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文章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就抓住了主线,晋公显灵,卜偃传命,暗示了秦晋矛盾。有的文选在选用这篇文章时删掉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有迷信色彩。这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考虑的。但是,若从艺术形式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是不宜删除的。删掉了这一段,就成了一开始出现的是秦郑矛盾,从而使主线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疏忽。再者,这一

左传的特点分析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的特点进行分析。 首先,《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待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叙述手法多样性也是其特点。如《殽之战》中蹇叔对战争结果的预测:“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就是运用预叙手法。 其次,《左传》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是一言以蔽之,粗略描写,不作细致仔细的叙述,反而着重战争的完整性,深入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同时其描写又极具戏剧性。 《左传》对战争描写的完整性有极高的价值。《左传》对战争的结果在文中会做详尽的铺垫,使得战争双方的成功或失败都有理有据,毫不突兀。 《左传》会对战争双方状况进行表现,即通过人物对话或人物行为表现出来。而且通过多方面表现。如《殽之战》中王孙满对秦军“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的评价。 这些都足见《左传》对战争过程描写的细致。同时还描写了战争的余波。如《城濮之战》中子玉羞愤自杀,晋文公称霸中原且大喜。使得这场战争如故事般被完整讲诉。 《左传》描写战争具有戏剧性,《左传》对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记述,而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任人物行为来表现的,这种写作方法使《左传》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成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文学精品。这样的叙述让文章很具有戏剧性,使得人物形象深动,更好地描写了战争。又如《殽之战》中描写因释秦囚先轸发怒是通过语言及行动描写的如“不顾而唾”。又称襄公之母为妇人,使得这一形象跃然纸上。对后世史传文学,小说等都有影响。 第三,则是《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叙述中常常有神秘因素,通过一些神谕或卜示来预测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也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知水平。如《殽之战》中借柩有声如牛而发动战争。 另一点是道德因素,即《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很注重“礼”。看战争双方是否有礼,人心向背。这些在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体现的很明显。如“师直为壮,曲为老。” 最后是语言特色,《左传》的语言很具有艺术特色,运用了许多辞格。如秦穆公骂蹇叔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史记》十分重视对战争的描写。善于描写战争,是《左传》记事上的最大特点,它的一些战争描写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记》在战争描写上,积极吸取《左传》的成功经验,广泛采用其手法,把战争写得完整、全面、深刻。 首先,《史记》继承了《左传》并不孤立写军事行动,而是常常把军事行动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来加以全面 叙写的战争描写手法。《左传》所记大小军事行动有三四百次之多,其中较著名

左传中记录战争的篇章

左传中记录战争的篇章 《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如鲁隐公5年,伐燕大败之,伐宋,攻进了宋的外城,石年,“郑伯侵陈,大获”,9年,大败一北戎,10年,大败宋师;11年伐许,齐、鲁、郑联合用兵,也是郑兵率先登城萝同年,“郑、息有违言(口舌之争),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竞,息师大败而还”,鲁桓公5年又大败王师。如此等等,·《左传》中没有一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过上述记载,郑兵几乎每战必胜,联系他当初对付共叔段时的沉着稳重,’以及所用的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之法,郑庄公会用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除此之外,郑国在经历了共叔段之乱后内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围绕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太子和公子们也都相安无事,效力于国家,这不能说与郑庄公的领一导无关。说明郑庄公是颇懂治国安邦之术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较高的领袖的素质。当时,周王室权力日趋衰微,各国诸侯都在积极行动,谋为霸主。而郑庄公却一直也... [摘要]:左传善于写战争,全书共记录战争492起,记录详细的有14次。左传写战争有如下特点:首先,作者以全局气魄历史眼光把战争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下来写,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其次,大多数战争描写注重战争的前因后果,注重战争的因果关系和连续性完整性,略写战争过程,战前有预示性战后有总结性。第三,通过战争中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第四,结构方面特点突出。最后,对以后军事战争及其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战争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尤善于写战争,全书共记录战争492起,记录详细的有14次。比较著名的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齐晋鞌之战,齐鲁长勺之战,邲之战、齐晋鞍之战、鄢陵之战等。这些频繁的战争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重要性,正如成公十年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正是《左传》记录的这些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左传》描写战争很有特点,清人吴阎生在《左传微》中说:“左氏诸大战,皆悉心结撰而为之,声势采色,无不曲尽其妙,古今之至文也。”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分析《左传》写战争的特点。 首先,作者以全局气魄历史眼光把战争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下来写,而不只是单纯地孤立地写战争,把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作者详细地写出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战争的起因,交战国的实力对比等等,也在许多战争中描写了精彩绝伦的外交辞令。 比较典型的有晋楚城濮之战,战争的缘由与重耳走亡有关,但也关系到两国之间的实力与关系,南方楚国不断向北扩展,渐次征服陈、蔡、郑、许等中原国家,国力日益强大,使北方诸侯受到威胁,晋文公即位后,励精图治,国力空前强盛,遂与楚国争霸,于是爆发了有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如秦晋韩之战是发生在僖公十五年。而早在二年之前,作者就种下远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秦救灾恤邻,输栗于晋。十四年,“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晋大夫庆郑当时就说:“背施幸灾,民所弃也”,“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至僖公十五年,秦果然伐晋。还有发生在成公二年的齐晋鞍之战,其原因是:晋大臣克使齐,受妇人耻笑。直接导火线是齐侵鲁、卫,孙恒子等如晋乞师。根子是齐晋争霸。又如宣公十二年的泌之战,主因是晋楚争霸,但却与郑国极有关系。郑国处于大国之间,是晋、楚威逼利诱,拉拢打击的对象。晋楚几次大战,皆起因于郑、陈等处于中间地带的小国。泌之战的先因可追溯到十年之前即宣公三年的之盟和宣公四年的楚王伐郑。这些战争都有其远由近因,并非

关于描写战争残酷的句子

关于描写战争残酷的句子 关于描写战争残酷的句子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在你乐意时结束。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所有的战争都是内部的战争,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兄弟。 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美国和他的盟国的人民挑起的,他们并不是愚蠢的战争狂。那些在战争中报效国家而幸存下来的人们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他们浴血沙场是为了免遭敌人的蹂躏。为了这个目的,无数英雄豪杰为国捐躯,他们在我们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 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制度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象我们处在战争中表现的那样。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 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 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一望。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 在战争中,任何拖延都是危险的。 懦夫在真正死去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勇者只品尝一次死亡的味道。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 有国家就有战争。 人类一切和平合作的基础首先是相互信任,其次才是法庭和警察一类的机构。 我们将不惜一切牺牲保卫我国本土,我们要在滩头作战,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 告别了,武器。

各校古代文学真题集剖析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一、简答:试论<诗经>的艺术特征唐宋八大家与古文运动 二、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唐传奇江西诗派公安三袁元白诗派“三言、二拍”南开大学1999年中国文学史试题(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古诗十九首叶儿索隐派《全唐文》楚辞南杜 二、简答题:“诗无达诂”“沉郁顿挫”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默写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三、论述题: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南开大学1999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古代文学 一、填空题 1.《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五经正义》的作者是孔颖达。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的《出塞》。 3.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是赵崇祚编的《花间集》。 4.散曲包括散曲和小令两种主要形式。 5.《墙头马上》中的男女主人公是裴少俊和李倩君。 二、判断题 1.《关雎》是一首吟咏“后纪之德”的诗歌。错误(爱情诗) 2.《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长篇抒情诗的艺术典范。错误(叙事诗)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出自常建的《乌鸣涧》错误(《题破山寺后禅院》)4.“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是苏拭对柳宗元在散文史上地位的评价。错误(韩愈)5.《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正确(又名李宝嘉) 三、名词解释《乐府诗集》“郊寒岛瘦”婉约派南戏四大传奇 四、简述故事梗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桃花扇》 南开大学2000硕士入学文学综合试题 2000文学综合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将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l0分) 1.《天问》的作者是屈原。 2.《七发》的作者是枚乘。 3.阮籍长于五言诗,其代表作为《咏怀》八十二首。 4.刘义庆的代表作是《世说新语》。 5.《河东先生集》是唐朝柳宗元的文集。 6.《霍小玉传》的作者是蒋防。 7.成语“江郎才尽”的“江郎”指南朝梁诗人江淹。 8.江西诗派的开创者是黄庭坚。 9.元杂剧《倩女离魂》的作者是郑光祖。 10.《三遂平妖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二、判断 1提出词“别是一家”的是词人辛弃疾。错误(李清照) 2《诗经》中的“三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正确 3“桃花庵主”是清代孔尚任的号。错误(唐寅) 4《三国志平话》属于讲史话本。正确 5传奇小说《会真记》就是《莺莺传》。正确 三、名词解择:骈文《昭明文选》唐宋派欧阳修《浣纱记》 复旦大学1999年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简称中作家的全名(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2)前七子 2、写明下列作家生活在公元几世纪及其著作集名(1)贾谊(2)蔡邕(3)江淹 (4)韩愈(5)陈与义(6)元好问(7)钱谦益 二、名词简释:笙诗元和体变文浙西派谴责小说 三、论述:试比较“古诗十九首”与阮籍《咏怀》的主题与风格。 “子美集开诗世界”,试述其在诗上的创辟之处。 试述前后七子与唐宋派文学宗尚的异同。 华东师大文学专业 永明体公安派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看法试论《史纪》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桐城派比兴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思想内容试述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经过。 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互见法性灵说沈宋《鸣凤记》正始体《论小说与群治关系》

论《左传》中的战争描写

论《左传》中的战争描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体散文著作之一。《左传》擅长记言叙事,尤其擅长描写战争,虽然《左传》并不是一部专门的战争史,但是它对当时的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各次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 《左传》的战争描写,非常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注重战争前因后果的关系。由于《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为了做到故事完整性,作者是煞费苦心的。作者往往采用穿插,补叙,倒叙多种方法,突破编年体的局限,尽可能保持故事情节完。如晋楚城濮之战,作者即重在记录战争的酝酿,从晋伐曹,卫的外围战写起,继而写宋国告急,晋将设连环计,子玉治兵,晋师退避三舍,最后到晋文公占梦坚定出战信心,两国才正式兵戎相见。通过对双方内政、外交和军事上的一系列斗争过程的记叙和许多细节的点染,展现了一幅晋楚争霸的有声有色的壮阔图景。文章大体上依照时间顺序,对交战中的两大营阵的种种活动交错地进行叙述,而以晋楚两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关系作为主干,其他有关国家和有关的大小事件都有条不紊的穿插进来。通过许多不同的侧面,将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双方斗争的一些主要事件,以及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态,都表现得非常生动和细致。一场规模宏大、场面壮阔、矛盾复杂头绪纷繁的大决战,在作者笔下表现的首尾完整,层次分明。 其次,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晋秦殽之战中”蹇叔哭师“是贯穿全篇的主线。秦国出师前,蹇叔已经把不可”劳师以袭远“的道理分析得很透辟。出师时又把晋军必在殽山二陵之间击败秦军的预见说得非常具体,让读者看出秦国出兵的不义性质和它的失败的不可避免。其他情节,则是环绕着主线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了秦国失败的原因。卜偃托言”君命大事“,说明晋国早有防备,秦国过周北门而超乘,说明其轻敌。末段秦伯素服哭师时说”孤违蹇叔“,又跟前面遥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并且善于捕捉重要细节,模拟人物性格化的口吻,用及简练的写法,把人物刻画的生动而传神。 《左传》战争描写情节往往跌宕起伏,并且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叙述者在叙述战争时善于抓住那些有代表性的,对情节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细节予以刻画描绘, 从而更形象更生动地表现主题。如在齐晋鞌之战中对双方的交战过程作了非常具体而细致的描绘,从齐候”灭此朝食“、”不介马而驰“开始,到齐候从徐关入、遇辟司徒之妻结束,中间加入许多精彩的细节;郤克”流血及屦,未绝股音“;解张“左并辔,右援枹而鼓”;晋军绕着华山追击齐军;韩阙如何俘虏假齐候等等,一个又一个的扣人心弦的情节,令读者目不暇接。 综上所述,《左传》作为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巨作,它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而突出在于其对战争描写的精妙绝伦,供后人研究探讨。 彭倩 2013213892 13级非师范3班

描写战争场面的句子

描写战争场面的句子 1、旌旗猎猎,战鼓雷鸣,虎狼之师;兵锋所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 2、打不死,拖不垮;生就铁脚板,山川任我行。陈毅元帅有一首诗不错: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3、这便是**。要维护的始终是帝国的安宁,却又有多少人想过那些新鬼烦冤旧鬼哭的场景。恐怕,那些达官显贵们是不会想的吧。 4、将军在远方挥舞着戟,仿佛在用鲜血画画一般,那颗盔甲下面的永远不曾低下的头颅,是所有国人的希望,好像旗帜。他苦笑。 5、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浴血奋战,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一个战士浑身划得稀烂,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6、他踢踢脚边的尸体向左右望去,左边的兄弟右臂上插着一支箭,却用不熟练的左手死命地砍着,面目狰狞;右边的兄弟杀红了眼,大声的吼叫,嘴角甚至流出血来。 7、这时候,江面风力逐渐减弱,宋军水师开始了猛烈的反击。

在海鳅船上踏车的都是初临战阵的民工。他们毫无惧色,十分勇敢。士兵和民工们都说:“我们只有**协力,才能消灭敌人,求得生存!”宋军海鳅船冲入金军船队,同金军展开激战。海鳅船船体大,装有踏轮,速度比较快;金军的战船船体小,速度又比较慢,大部分被宋军的海鳅船撞沉了,半渡的金兵大半死在江中。完颜亮并不甘心失败。他把其余的船只重新集结起来,准备再次发动进攻。黄昏以后,有一队宋军从别处撤退下来,路过采石,虞允文叫他们打着旗,擂起鼓,从山后绕到江边。完颜亮以为是宋军援兵来到,不敢再战,慌忙命令金军船队往后撤退,舍舟登岸。虞允文命令强弩手乘胜追射,把金军杀得大败。完颜亮率领残兵败将,仍旧退回到和州。 8、在两军相持阶段,能否不断地补给军粮,会直接关系到**的胜败。一天,曹军的探子侦察到,有几千辆袁军的粮车,正往官渡这边押运过来。押运官韩猛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打起仗来轻敌少备。荀攸听到这一情况,便建议曹操派兵去劫夺袁绍的粮车。曹操派部将徐晃和史涣率兵前往,在半路上打跑了韩猛,烧掉了他押送的全部粮车和军用物资。到了十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多车军粮,囤积在大营以北40里的故市、乌巢(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境内),还特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驻在那里保护。由于上次粮车被烧,沮授这次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艺术特色分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在两千多年绵长的封建社会中,在文化领域里,产生了极其深远广泛的影响。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彩细密的叙事,个性鲜明的人物和委婉巧妙的辞令三方面,而其中能充分体现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和高超的叙事能力的就是它的战争描写。冯李骅在《左绣读左卮言》中赞誉道:“左氏极工于叙战,长短各奇妙……篇篇换局,个个争新。”由此可见左传的战争描写语言之精妙。 战争是政治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呈现为白热化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以军事争夺、武力兼并为主的春秋时代,战争就被赋予了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血的涂染。如实地将这一特殊的生活记录下来,从无数成功或失败的战例中及时总结新鲜的经验,这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左传》以大量篇幅描写战争,?正是时代的需要在作品中的体现, 据《春秋》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军事行动多达四百八十三次。《左传》详细地记录了其中十四次大规模的战争,小战役不计其数。其中以对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秦晋韩之战等著名战例的描写最具代表性。不同于其他史书的侧重记载战争过程的叙事风格,作战描写战争往往只是简略地表现战斗经过,而把战争和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集中笔力去叙写双方或胜或败的原因,充分揭示礼义道德、政通人和等综合因素对战争的牵掣,显现出作者具有卓越历史家的眼光,也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复杂更为动人的社会生活画面。 概括地说,《左传》战争描写的写作模式有两种,一是注重交代战前与战后与战争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变化(包括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活动即战争准备和人心向背),同时辅以对占卜,天象,预言,征兆,梦境的描写赋予战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增强战争结果的必然性,以具体揭示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而对战争过程则一笔带过.如秦晋"肴之战".二是全景似的战争画卷.如成公二年的齐晋"鞌之战",就写得曲折传神,惊心动魄.战前,有齐侯使请战,高固逞勇等;战中,重写晋军主帅战车上三人(主帅却克,车左张侯,车右郑丘缓)的身负重伤,相互激励,终于化不利为胜利的情景;战后,齐侯请和,晋人提出无理要求,齐使交涉,迫使晋人放弃无理要求.在描写战争过程中的激烈场面时往往选取只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刻画,借助人物在战场上的语言和动作集中凝练地展现战场上战士们奋力厮杀的姿态。战后则侧重于对两国交战结果的叙述和双方态度,反思的描写。 左传战争描写这种淡化战争过程描写,强化战前战后前因后果的写作特点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记史的思想倾向是崇礼崇霸崇智,其记述历史是为借古鉴金,表达自己对历史规律的思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结果必然由客观形势所决定,但参与者的个性态度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赏析左传中战争描写的语言特色,我以秦晋殽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和晋楚邲之战五篇文章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是课上所学的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作者对秦晋双方战前的战略战术状况做了极为详尽的描述,文章开头首先借蹇叔之口揭示秦国战争失败的必然性,“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概括分析一下,则可看出秦方战术上贸然出兵,失去战争隐蔽性,不能做到“潜师”,

简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简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战争描写等方面谈谈其艺术成就。 一:情节组织: 《三国演义》的情节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变化。整部小说围绕着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封建政权的中心,一会儿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一会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喜庆、吊丧;有火攻、有水淹。真是变化多端,扣人心弦。同是写火攻,周瑜的赤壁之火和陆逊的火攻各异。赤壁之火是较长时期的不断用计,反复较量后在江上所放。陆逊的火攻是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对方的轻敌大意在陆地所烧。“五关斩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中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是相雷同的。情节如此富于变化,既符合三国时期各种斗争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又使作品的描写避免千篇一律,显示出生动活泼的特点。 二:人物描写: 《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非常出色,作者为表现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情节,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求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赵云就是在单骑救主、保护刘备入吴娶亲、截江夺阿斗、谏阻伐吴兵等故事的反复描写中,充分表现了他智勇双全的主要性格特点。另外,小说还通过典型人物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诸葛亮在忠贞之外,还有智慧卓绝、谦虚、谨慎、精细等特点。曹操除了奸诈这一性格的主要方面外,还有雄才大略、足智多谋、果敢机警的一面。不仅如此,小说还写出了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其他性格特点的矛盾。作者对重要人物总是有褒有贬,褒贬结合。刘备虽然被写成“圣君”的形象,但作品对他不顾大局,一意孤行地报关羽之仇而伐吴,是批判态度的。对关羽固然“特多好语”,但也揭示了他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张飞虽然勇猛粗豪,但也写了他莽撞急躁的特点。正由于此,《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既鲜明生动,又真实丰满。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首要特点就是他的武勇神威,世称"万人敌"是也。关羽的武艺高强、威勇盖世是无庸置喙的,从他的出场开始,作者对这一点的着力描写就没有停止过。请看关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参考目录) 宏大、精深、洗练、典雅--从《晋楚城濮之战》看《左传》的叙事特点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王庆民 从《城濮之战》看《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 War Description Art in Zuo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ngpu Battle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黎文丽 , LI Wen-li "城濮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说刍论 Argue on Campaign of Cheng- Pu with less and weaker defeat much and stronger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刘锡娥 试论"齐晋鞍之战"--兼及《左传》的战争描写 On the Battle of An Between Qi and Jin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 邹庆浩 由《殽之战》的记叙看"春秋三传"的叙事艺术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College of Education] 陶运清 《左传·秦晋殽之战》章法分析 [甘肃高师学报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 武砺兴 历史的视点——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看史书的叙事角度 Views of History——The Narrative Angle from Zuozhuan · Zhengbo beat Duan at Yan[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熊晓平 大学教材《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A Study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Chinese History: A College Textbook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董立章 慎待"败将" Treating Subordinates Having Made a Mistake with Caution [领导科学Leadership Science] 黄家忠 《战国策》"以写人为主长篇叙事文"的艺术独创--从叙事方式的转变看其文学价值 The Creative Writing of " Long Narratives Centring Characters" in the Warring StatesTactics——Comments on the Literary Value by Comparing the Narrative Style [社科纵横 Social Sciences Review] 裴登峰 百步穿杨千米杀敌 [课堂内外(初中版A版)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胡不归 《左传》的叙事特色对《史记》创作的影响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College of Education] 吴美卿 从"支遁传"的成书看传奇体制在唐前的确立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yle of Tales of the Marvelou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Zhidunzhuan"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凌宏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