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对联专题训练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考语文对联题训练一、了解对联知识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联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有时也会出现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作用的横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联也成为中考语文的一大亮点。
它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 意义相关。
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节奏相合。
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
5.平仄相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 结构相应。
上下两联的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
另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二、解题技巧如果是给出上联或下联,要求另写一联的题型,需要从具体的每个字、词上认真推敲。
做这类题,一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句意,据此在头脑中寻找并确定好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然后再对所给出的对联细细分析,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紧接着根据所想好的要写的对联的内容,与该对联在位置相同的地方的找出词性相同、词语结构特征相同的词语与之相对,就这样一个一个词语搜寻下去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最后再从整体上把握,做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防患于未然:三、对联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_______欧阳修_______。
2.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品千古美文(3)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花静鸟淡天(4)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上联:安塞腰鼓,誉满神州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下列提示中选出一个对象对出下联:妙法禅寺、长城遗址、南海湿地。
初中语文对联考点总结归纳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考点之一。
初中语文学科对对联考点的要求较高,考察学生的词语搭配、修辞手法、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下面对初中语文对联考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是由上下两句对仗韵文组成,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反、对仗押韵、平仄相合。
学生需要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结构,掌握对仗韵文的写作技巧。
二、对联的字词搭配1. 对仗字词的选择对联的上下联字词应相对照应,包括意思相对、性质相对、事物相对等。
如:山水相依,人杰地灵;春水春葱,秋月秋菊。
2. 字词的修辞手法学生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如比喻、夸张、对偶、拟人等。
如:明月明心,喜气盈门;湖光湖色,世外桃源。
三、对联的平仄要求对联的平仄要求是指上下联的音律特点。
平指声调平均,仄指声调升降。
学生需要注意上下联平仄的对应关系,维持平仄的合规性。
如:忆往昔之繁华,逐流年而奔忙。
四、对联的意境构思对联的语言表达要求生动优美,富有意境,营造出丰富美好的情感氛围。
学生在构思对联时,可以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寓意深刻等方式来打动读者。
如:春风烂漫时,花开满地;秋水无痕处,月映长空。
五、对联的例题分析1. “步步高升,成绩优良”分析该对联体现了追求进步、成绩优秀的愿望。
通过对“步步高升”和“成绩优良”进行搭配,体现了先进励志与事实成绩的对应关系。
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分析该对联通过横批“奋斗”表达了成功的道路上必须经历困难和挫折的观念。
上联“吃得苦中苦”与下联“方为人上人”对仗,表达了只有在苦中求索、勇敢奋斗,才能成为人上人的内涵。
六、对联的写作技巧1. 多阅读经典对联通过阅读经典对联,可以了解对联的特点、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 增加词汇量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能够提高对联的表达力和创造力。
3. 多进行对联创作练习通过大量对联创作练习,提高自己对对仗韵文的把握,培养自己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中考语文轮复习:对联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对联特别有可能出现在文言文阅读理解或者是作文中,因此,对联的掌握成为了中考语文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下面,本篇文章将从对联的概念、对联的分类、对联的特点、对联的构成、对联的使用等方面全面地进行介绍。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指两句对仗的短文,一般用于表达祝贺、劝诫、慰问、警句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二、对联的分类:按照对联的形式,可以分为对仗、押韵、对仗押韵和作对。
对仗指的是对联中的前后两句中,各个字的位置、形式和结构都相同;押韵指的是对联中的前后两句,末尾的韵母相同;对仗押韵是同时满足前述条件;作对指的是前后两句的词、意义或者是反义。
三、对联的特点:简短精练、情意表达、反映时代、警醒人心。
对联是汉族文化中一种特殊的短文体,在它的创作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才情、情感和思想。
四、对联的构成:对联中的前后两句,前一个句子叫做“上联”,后一个句子叫做“下联”,两句诗的字数相同,要求用字正确,匹配紧密,意像新颖,才情横溢。
五、对联的使用:对联经常出现在节日、庆典、会议等场合,可以表达祝贺、慰问、警醒等不同的情感和含义。
在中考中,要求考生具备对对联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对对联的知识和技巧应进行充分的复习和练习。
下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对联的练习题目,供大家进行训练,同时也提供了题目的解析,希望对大家参加中考能有所帮助。
1、有声有色的篮球场,拼搏奋斗的独角戏。
(对仗)答案:上联有声有色的篮球场,下联拼搏奋斗的独角戏。
解析:这一对联是以体育场馆和体育事业为基础的,上下联之间必须能比拟,或对仗或押韵,上下联之间形象对应,显得意境的完整、生动、深刻。
2、悠闲的农家乐,喧嚣的都市城。
(对仗)答案:上联悠闲的农家乐,下联喧嚣的都市城。
解析:这一对联是以城市人和乡村人为主题,反映了城市的喧嚣和乡村的悠闲,上下联之间必须有互相搭配的意义,有互相对应或补充的关系。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一、对联的定义和历史1.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对联起源于古代汉字的书法练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
二、对联的基本要素1. 上下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需要形成对仗关系。
2. 韵律:对联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
3. 对仗: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意义和结构上形成对仗关系,通常有对偶、对句、对联等形式。
4.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祝福、励志、嘲讽等,但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根据字数:对联可以分为四言、六言、八言对联等,根据字数的不同,对联的形式也有所区别。
2. 根据内容:对联可以分为吉祥对联、庆典对联、讽刺对联等,不同的内容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3. 根据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对偶对联、对句对联、对联对联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和要求1. 确定主题:对联的创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2. 简洁明了:对联的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用词精准:对联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4. 语言优美:对联要求语言流畅、优美,句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表达的韵味和美感。
5. 丰富想象:对联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想象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对联可以传递文化信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对联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对联的习作和欣赏1. 学习对联需要不断进行习作和练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2. 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对联一、对联相关知识对联,又称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写对联有四个规律:第一是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第二是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单数字位可以不拘平仄,双数字位必须严格遵守,这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第三是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名词中如果能再分细一点就更工整,例如人名对人名、地理对地理,天文对天文,颜色对颜色,动物对动物等。
至于在用字方面,凡上联用过的字,下联不能再用。
第四是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意思可以相近,也可以相反,但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欣赏:1、云南滇池大观楼长联可谓古今第一长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娫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云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阳柳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山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2、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题蒲松龄故居联)3、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4、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专题13 对联【知识贮备】1.定义:对联,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对句、联对等,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是传统文化之一。
对联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构成。
在考试中,则很少接触或用到横批。
2.区分对联上下联的方法:(1)按音调平仄区分。
一般看尾字声调,上联尾字的声调应为仄声,下联尾字的声调为平声(即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
(2)按因果关系区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这一对联。
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因此,“方向正确城乡富”为上联,“政策英明衣食丰”为下联。
(3)按时间先后区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这一对联。
“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因此,“风送莺歌辞旧岁”为上联,“雪伴梅香迎新春”为下联。
(4)按逻辑关系区分。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一对联。
这副对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因此,“勤俭持家家道昌”为上联,“团结建国国事兴”为下联。
3.对联的贴法:(1)看位置。
当你面向门站立时,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上下联不可贴反;(2)看横批。
按照古人写字的习惯(由右至左),以背对门的方向为准:上联在横批左下方(即右侧),下联则在横批右下方(即左侧)。
按照现在人写字习惯(由左至右),则以面对大门的方向为准: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4.朗读对联的方法:先读上联,后读下联,最后读横批。
5.属对(即创作对联)的原则:(1)字数相等。
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
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
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对联(附解析)一、要点梳理(一)对联的概念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对联的要求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
对联可长可短。
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需对称,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
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方位词要对方位词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上下联都是“二二一”式。
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5.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6.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
此外,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因此近年来对联题备受青睐,出现频率较高,成为中考的亮丽风景。
对联这一中考考点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拟写补全对联、修改组合对联、理解鉴赏对联。
(三)对联的分类1.按用途(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等。
2.按字数(1)短联(十字以内)(2)中联(百字以内)(3)长联(百字以上)等3.按修辞技巧(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九年级语文对联必考知识点语文作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联是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字和词语的搭配、对仗和对比,使得对联具有优美的韵律和意境。
在考试中掌握对联的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语文对联必考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学习方法。
一、押韵和平仄对联中的押韵是指两句对子的末尾音节相同或者相似。
例如,“寒窗苦学春风报”,“落红不是无情物”。
掌握押韵的方法可以通过查词典、积累同韵词、理解上下文等等。
另外,对联中的平仄是指字音的平声和仄声的搭配关系。
要注意jgd-soundmind-duilian.md字音的标注和识别,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提高对联中平仄的准确把握。
二、对仗和对比对联中的对仗是指左右两句对子之间的平行和相对应关系。
对仗可以通过形象、音韵、意义等方面进行对比。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山重”和“水复”、“柳暗”和“花明”的对仗,表达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意境。
对比是指通过对词语或意象的对比,以达到烘托和衬托的效果。
例如,“满目薰风起,千里玉垒春”,通过薰风和玉垒、千里和春的对比,描绘出了春风拂面、大好春光的景象。
三、搭配和摆错对联中的搭配是指合理且灵活地搭配字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和美感。
在搭配时,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恰当性,避免生搬硬套和僵硬的表达。
摆错是指对联中的字或词语的位置出现错误。
在写对联时,应注意对联句子之间字数相等,字距匀称,字形和字义协调等等。
四、修辞手法对联中的修辞手法是指通过比喻、夸张、排比、对调等手法,以达到引起读者共鸣和产生强烈感情的效果。
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对联更富有情感和鲜明的艺术效果。
例如,“青山如黛,碧水登临”,通过比喻手法,用青山比作黛色,用碧水比作攀登的高度,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又展示了登临的壮丽景色。
学习对联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通过多读经典对联,进行模仿和仿写。
中考对联专题训练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训练:对联赏析:三.训练示例2.(2004年太原)对偶体现了语言的对称美。
请你使用对偶的方法,补全《西游记》第七回的回目。
第七回目:______,五行山下定心猿。
[帮帮你]:“五行山下定心猿”指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心猿”即孙悟空。
第七回前半部分内容精选: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
这一日,开炉取丹。
那大圣双手捂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
猛睁眼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的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
5.(2004年大连)将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下联:陶渊明______9.《醉翁亭记》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下联:_____10.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
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个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11.根据课文内容,将对偶句补充完整。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_____欧阳修_____。
12.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1)上联:忆往昔沧桑岁月下联:_____(2)上联:品千古美文下联:_____13.对对联。
(1)上联:_____,下联:花静鸟谈天。
(2)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联:_____14.诸葛亮凭借才智,辅佐刘备争得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盖世功业。
相传他曾推演兵法,聚石布成八阵图。
下面一副对联是杜甫对他的评价,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功盖三分国下联:名成_____15.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后被任命为两广总督,他在总督府写了一副对联以自勉,表现自己光明磊落的胸怀与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品格,请你补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6.杭州西湖边上岳墓前有秦桧等四人的铸铁跪像,人们借此来贬恶扬善。
当年秦桧等人谋害岳飞,为后人唾骂理所当然,但用来塑像的白铁则是无辜的。
请你据此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下联:_____。
17.徐特立先生曾经赠给青年人一副对联,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有关家国书常读下联:_____19.对联创作。
(1)上联是:海安花鼓誉满神州从下列提示中选出一个对象对出下联:品王佳酿、海林内衣、中洋河豚。
______,_____。
(2)下面是教师节某学生献给辛勤的园丁的一副对联,请你似写下联。
上联:无声润物三春雨下联:______007年中考对联题选萃1。
(福州市)下面是福州市“城市名片”对联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其下联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上联:商贸繁荣两塔擎天光禹域下联:□□□□三山载福毓榕城A.人杰地灵B.四季如春C.人文鼎盛D.海西明珠2。
(四川安岳]下边一副对联,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然后请按照对联张贴的要求将修改后的对联填写在下边相应的位置。
(3分)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修改后的下联:4。
(扬州市))对偶是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请为“平山堂下花似锦”写一个构成对偶的下一句。
(注:平山堂是扬州著名景点之一。
扬州名胜很多。
如瘦西湖、何园、个园、史公祠、琼花观等等。
)(3分)平山堂下花似锦,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东威海)根据所给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出出上联。
(2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相貌语言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讲究忠诚信义,对待朋友都能肝胆相照。
上联:______下联:心情肝胆,忠诚信义并无差。
6.(浙江义乌)为缅怀戚家军,弘扬“义乌精神”,请续写下面的对联。
上联:侠义为怀,英勇善战,戚家军疆场杀敌;下联:----------------,-----------------,义乌人----------------。
7.(吉林新课标区)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名著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4分)上联:读论语,懂不耻下问下联:_____8.(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上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
(1)请选择其中的“一荣”,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徐本禹送教进山播撒智慧荣于服务人民下联:(2)请选择其中的“一耻”,举出典型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陈水扁坚持台湾独立耻在危害祖国下联:答案:1.①黄鹤楼②岳阳楼③泰山2.八卦炉中逃大圣3.①《水浒传》②《西游记》4.看今朝陈毅四上茅山谱新章5.示例:寄托理想描绘世外桃园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1)挺拔刚正宁折不弯(2)C(3)答案举例:(竹子)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兰花)陶渊明隐居田园,不媚世俗;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8.(1)蒲松龄、《聊斋志异》(2)白居易、《新乐府》或《白氏长庆集》9.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10.呐喊11.醉翁亭里(中)与民同乐12.(1)看今朝锦绣江(河)山(2)论天下大事、尝百年佳酿、赏人间奇景等。
13.(1)水清鱼读月(2)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4.八阵图1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6.白铁无辜铸佞臣17.无益身心事莫为18.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19.(1)示例::品王佳酿,驰名中外海林内衣,情暖人间中洋河豚,香飘四海(2)有志肓才一代功简析:例1比较简单,只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特征即可。
答案依次是:白马湖、无想寺、状元楼。
例2有一定难度。
审题时我们首先应注意题目中的“洪泽湖、大运河”同属自然景观,另外还有“第一山”等景观;“关天培、周恩来”同属历史名人,另外还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等名人;“淮扬菜”与“古楚文化”同属地方文化。
然后分析上联的陈述内容,联系洪泽湖、第一山的特征,关天培、吴承恩的事迹,淮扬菜的情况,展开联想和想象拟写。
最后根据对联的特征适当修改润色即可。
答案是:①洪泽湖烟波浩渺;第一山峰奇景秀②关天培铁血雄心报中华;吴承恩呕心沥血著西游③淮扬美食香飘九州。
简析:例3要注意所填内容与奥斯特洛夫斯基有关,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可以不论。
示例: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例4首先要分析上联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及事迹,然后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或其他名著中的人物,联系原著中的相关内容拟写,填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简析:例5只要抓住上联的“三顾”和下联的“两朝”、“老臣”即可,答案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辅佐刘氏父子两代”。
例6 难度较大,答题时首先要仔细观察风景草图,注意发现其中的水池、碧苔、柳树、飞鸟、远山、夕阳、山路等景物,领悟画的意境,然后对照上联拟写下联。
此题从三个层次评分:①基本能工对,意境较美,如“叶下黄鹂一两声、远山夕阳一抹红”,可得5分;②能粗对,有一定意境可得4分;能粗对基本无意境,如“柳边飞鸟一两只”,可得3分;③其余酌情给分。
简析:例7只要抓住对联的特征左右比较即可,答案是:A—d,B—a,C—b,D—c。
例8要联系生活感悟反复揣摩。
示例:大功夫崭露锋芒,我为联界颖才!大人生历练功夫,我当时代强人!大天空驾驭风云,我如世纪雄鹰!大社会架设舞台,吾为人生主角!简析:这类题要充分调动课内相关知识的积累,注意结合对联的常识,对照题目仔细琢磨。
例9答案示例:①为天下先忧后乐。
②与吏民同醉同乐。
例10可摘引原文,可自行创作。
示例:瑯玡山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
简析:这种题目要在认真阅读短文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把握文章的内涵,然后联系相关语段分析解答。
例11的答案是:凶猛、高傲、敏锐、矫健……;击长空、冲碧霄、飞(展、翔)蓝天……。
例12赏析的角度很多,如内容、形式和语言等。
此题只要紧扣对联知识,选择一点赏析即可。
具体答案略。
参考答案:1.C2.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3分,正确修改和正确书写各0。
5分)3.幽默谦逊贵在自省慈祥冷峻缘于爱憎4.答案示例:瘦西湖畔柳如烟5.1。
C(2分)2。
燥一躁提一题做—作事—是(每字0。
5分,共2分)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每空1分,共6分,出现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4。
①④②③(错一处不得分,共2分)5。
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有)别(或相貌语言,东西南北各不同)精品文档6.诚信是本,刚正勇为,义乌人商海弄潮。
7.下联应由名著题目,作品内容或自我感悟两部分组成,宽对即可。
(共4分,内容、形式各2分)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首先符合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得2分,内容真实、有代表性得2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