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林小丽讲义--心血管慢病管理模式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643.54 KB
- 文档页数:18
护理学专业赛课慢性病管理模式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慢性病是指那些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病已成为全球健康问题的重要方面。
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护理,是现代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护理学专业赛课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应用,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一、慢性病管理模式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提出,将关注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和管理,重视患者的个体需求和全程照护。
这种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护理学专业赛课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一)个性化评估和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这种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因素。
(二)健康教育与指导:此模式强调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和指导,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护士可以通过线上平台、视频教学等方式,向患者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知识传递,帮助患者合理使用药物、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三)持续监测和追踪:慢性病管理模式强调长期的监测和追踪机制,以及定期的复查和评估。
护士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化设备,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习惯,并及时进行干预和调整。
(四)多学科团队合作:慢性病管理模式强调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
这样的团队合作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关怀。
三、护理学专业赛课慢性病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改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健康教育和指导,患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疾病,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如合理的饮食控制、药物使用和锻炼方法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掌控病情,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
科普助力之慢病管理——心血管篇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当中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的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不仅难以有效治愈,而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都有着非常大的威胁。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才能更好的帮助人们远离心血管病的影响。
什么是心血管病?在人们的正常生活当中,由心脏、血液与血管组成的循环系统能够有效的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上下器官与组织,并且将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运走,进而使人体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
当人们的身体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影响的时候,人们的心血管系统就会逐渐的发生病变,这种病变是在患者的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的,一旦发作就会导致患者缺血缺氧,进而使面临严重的生命危险。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血管病的发生概率正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在上世纪初期全球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仅占总死亡率的10%以下,但在本世纪初期心血管病死亡率已经占据了发达国家死亡率的50%以上,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有25%左右!根据医学数据统计,心血管病已经逐渐取代传染病成为了影响我国居民平均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左右死于心血管疾病!只有正确认识心血管病这种慢性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管理,才能避免心血管病影响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心血管病的分类方法1.根据致病原因分类根据心血管病的致病原因,这些疾病可以分为先天性疾病与后天性疾病两种,其中先天性心血管病主要为人在胎儿时期的发育异常导致心脏组织与各大血管受到影响而产生的疾病,而后天性心血管病则是人在出生之后心脏与血管受到外来的作用或内在的作用而发生疾病,人们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感染性心脏病与肺源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后天性心血管病。
2.根据病理生理分类在人们的心血管发病的过程当中,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会引发不同的病理生理现象,主要有导致心肌的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由于循环血液灌注不良导致内脏与组织缺血与微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肌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常见的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由于心二尖瓣或三尖瓣乳头肌缺血病变导致瓣膜开关无法正常进行的乳头肌功能不全等严重的心脏病;还有一些由于心肌细胞自律功能、兴奋功能或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心跳过快、过慢或跳动不规则变化的心律失常等导致慢性心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