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寒性鉴定
- 格式:doc
- 大小:180.00 KB
- 文档页数:14
抗寒鉴定实验方案一、油菜抗寒性评价实验方案种子萌发及苗期一.问题提出及目标关于植物抗寒性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一大批与抗寒性测定有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张钢,20XX;徐燕等,20XX)。
于抗寒性是许多数量或质量遗传基因综合作用累加的结果,每一个与抗寒性有关的性状对植物抗寒性都起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微效的。
所以,单一指标评价抗寒性具有片面性,用多个指标综合评价植物的抗寒性才较为可靠。
目标:通过对油菜抗寒性的各项指标的试验,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建立油菜抗寒性鉴定的综合评价技术规范。
研究提纲1.材料:与各4个材料,分别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一般抗寒类型的材料。
2.试验设计: 3.4.研究内容:植物性特征特性细胞膜透性叶表皮气孔数气孔大小叶面蒸发强度叶片厚度叶表面刺毛状叶绿素含量根部性状:根长,根颈直径、根量生理生化特性地上部地下部生长发育特性地上部出叶速度、出叶量、干鲜比地下部生长量、干鲜比衰老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发芽指数萌芽率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超氧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同工酶分析等都可作为植物抗寒性检测指标,本实验旨在通过严格控制各项试验影响因素,从中找出几项更稳定指标,并运用数学方法确立一个反应抗寒性的量来建立油菜抗寒鉴定评价规范。
三抗寒筛选试验方案简述1选取全国有代表性的油菜种子,进行种子萌发实验,依次20℃, 15℃,10℃,7℃, 5℃,3℃,1℃低温处理,以25℃为对照(CK)。
降温速度为1℃/h。
到温度点后保温进行萌发,定期取样,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萌芽率会逐渐降低。
假设经在3℃低温处理后.大部分种源的萌芽率明显下降,且种源间差异较大;即以3℃低温处理后的各种相对萌芽率作为抗寒性的衡量指标。
应用相关分析法,计算各3℃低温处理后的一系列生理指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PODCAT SOD、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与相对萌芽率的相关性。
由于南京地区气候条件特殊,集中位于中国东部,也在华中诸省的北
季风中,因此当季节变化的时候,抗寒性尤为重要。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就南京地区5种常绿阔叶树的抗寒性进行评价,了解它们与其余
特征的综合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征抗寒性,并为选择恰当的植
物服务。
首先,南京地区常绿阔叶树5种抗寒性状况如下:洋桂木,能够耐受
较低的温度,它的树干和枝叶的抗寒力较强;红碗榆,它能耐受低温,但其单株的抗寒能力较差;榉树,其耐寒能力一般,但它的树干和枝
叶的抗寒力强;樱桃树,其耐寒能力一般,但它的树干的抗寒力较强;水杉,它具有较高的耐寒能力,能够耐受较低的温度。
其次,这5种常绿阔叶树在抗寒性方面,在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夏季,由于高温和丰富的阳光照射,它们的抗寒力较低;而在冬季,随着天气寒冷,它们的抗寒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水杉,其耐寒能力最高,能够耐受更低的温度。
最后,在抗寒性整体评价上,洋桂木和水杉抗寒能力最强,红碗榆的
抗寒能力最弱,榉树、樱桃树的抗寒能力较差,适用于南京地区较温
和的夏区气候。
另外,洋桂木和水杉等也适用于北季风地区,其耐寒
能力较强,可以有效抵抗季节变化时带来的低温天气。
综上所述,在南京地区,5种常绿阔叶树种抗寒性的评价结果表明:洋桂木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适合华中地区;水杉耐寒能力最高,适用
于南京地区较低的温度区;红碗榆抗寒能力较低,榉树和樱桃树的抗
寒能力一般,且均适用于南京地区温和的夏季气候。
不同植物种抗寒性测定——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实验室间接鉴定植物抗寒性的方法和步骤。
2.测定出三种植物的抗寒性能力强弱顺序。
3.通过本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增加我们对植物抗寒性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对植物的种植与保护,也能使我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团队精神二、实验原理: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易产生H2O2破坏膜系统的稳定,而过氧化氢酶(CAT)能把H2O2分解为H2O和O2,从而清除H2O2维护膜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抗寒性强的品种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且随温度下降,以抗寒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小,与抗寒性呈显著性相关。
CAT酶活性大小可用一定时间内分解的H2O2量来表示。
在反应系统中加入一定量(反应过量)的H2O2溶液,经酶促反应后,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滴定多余的H2O2,即可求出被CAT分解的H2O2量:三、材料及仪器:1.材料及处理:九里香、小叶罗汉松、圆柏将采回的枝条剪成40cm左右的长度,用自来水冲洗数遍(洗掉泥土、灰尘、虫卵),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最后将枝条末端进行蜡封。
将每个品种蜡封后的枝条分成相等的3份,在 0℃,6℃,12℃的恒温培养箱中各放入一份培养5天,备用。
2.试剂、药品:10%H2SO4 ,0.2mol/L 磷酸缓冲液(pH=7.8),KMnO4 (AR),新煮沸冷却蒸馏水,0.1mol/L草酸,30%H2O2溶液,凡士林3.仪器:25ml容量瓶,研钵,50ml三角瓶4个,酸式滴定管,1000ml 锥形瓶,离心管,移液管(0.5ml和5ml),滴管,剪刀4.设备:高速台式离心机,恒温水浴锅,天平,玻璃棒,石英砂,恒温培养箱四、实验步骤:实验前的准备阶段,1.试剂配制10%H2SO4;0.2mol/L 磷酸缓冲液(pH=7.8);0.1mol/L 高锰酸钾标准液:称取KMnO4(AR)3.160g,用新煮沸冷却蒸馏水配制成1000ml,用0.1mol/L草酸标定;0.1mol/L H2O2:取30%H2O2溶液5.68ml,稀释至1000ml,用标准0.1mol/L 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标定。
竹类植物在北京地区的抗寒性分析与评价竹类植物在北京地区的抗寒性分析与评价导语:北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冬季长且严寒,对植物的抗寒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竹类植物作为一种具有耐寒性的植物,其在北京地区的抗寒能力如何?本文将对竹类植物在这一地区的抗寒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竹类植物的生长习性竹类植物常见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北京地区的气候与其生长环境有较大差异,但天然生长或人工种植的竹类植物可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长期存活。
这一现象表明竹类植物具有一定的抗寒能力。
二、竹类植物的抗寒机制竹类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抗寒机制。
首先,竹类植物的茎干结构紧密,具有较高的抗寒性。
茎干内部有高密度的纤维细胞,形成了天然的隔热层,有效减少了低温对植物茎干的冻害。
其次,竹类植物的根系发达,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从而保证植物在寒冷条件下充足的生长能量。
此外,竹类植物还具有一定的遗传适应性,逐渐形成了对北京地区独特气候的适应能力。
三、竹类植物的抗寒实验为了进一步验证竹类植物在北京地区的抗寒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抗寒实验。
实验选取了常见的几种竹类植物,如毛竹、黄金藤竹和黑竹等,这些植物种植广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实验中,我们将这些竹类植物暴露在室外自然环境中,在不同日期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竹类植物在北京地区的冬季能够正常生长。
尽管在严寒的冬季,植物的生长速度会显著减缓,但其根部和茎干仍然能够正常供应水分和养分,不出现明显的冻害现象。
此外,竹类植物的抗寒性还体现在其叶片的防护机制上。
部分竹类植物的叶片表面富含保护剂,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和叶片的冻伤情况。
四、竹类植物的抗寒价值竹类植物在北京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竹类植物能够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竹类植物在固碳吸氧、净化空气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对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竹类植物还是一种具有良好经济价值的材料,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和工艺制品等方面。
四种石蒜科植物的抗寒性比较概述石蒜科植物是一类耐寒性比较强的植物,不仅仅分布在寒冷地区,同时在温带及热带的高海拔地区也有其身影。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石蒜科植物的抗寒性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别介绍石蒜科植物的抗寒性能力以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
一、多叶葱多叶葱,也称为多叶韭,是石蒜科的一种植物,其根茎可以作为食材,有着清香的味道。
多叶葱生长在地势高且气温低的地方,非常耐冷,寒冷的环境能够刺激多叶葱发芽和生长,因此在寒冷的冬季,多叶葱的生长速度很快,并长得十分茂盛。
同时,多叶葱还能够耐受低温冻结和高盐胁迫的影响。
二、高山韭高山韭是一种高山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其形态特征是花小、全株植被密集,冷却方式多样,高山韭的抗寒能力很强,可以在寒冷的高山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在生长过程中,高山韭经常会遭受低温冻结的威胁,但仍能够经受住霜冻的影响。
三、贵州韭贵州韭的科学名称为Allium macrostemon Bunge,属于石蒜科植物,是中国特有的植物。
在贵州省的一些地方,贵州韭作为地方特产,深受人们的喜爱。
贵州韭主要生长在贵州省的高山、林下和河谷,海拔高度在1000-3000米之间,中低温环境是贵州韭良好发展的保障。
同时,该植物还能够抵抗寒冷、旱灾、昆虫危害等多种非良好生长的因素,适应性比较强。
四、雅韭雅韭又称为野韭,是一种高山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四川、云南等高山地区,海拔高度在2000-4000米之间。
雅韭具有相当的抗寒能力和适应性,在生长过程中,不仅能够忍受较长时间的地上低温,同时也能够经受住寒冷、地势高、很少的水和营养、弱光等艰苦生长条件的挑战。
结论石蒜科植物是一类适应性比较强的植物,在寒冷的高原、山区等环境下,石蒜科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都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而且不同种类的石蒜科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也有所不同,研究不同类型的石蒜科植物的生态特征、适应性和抗寒性能力,对于深入了解高寒、高山等特殊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生态学规律,进而制定科学的保护和利用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越冬期姜花属植物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性评价
姜花属(Hedychium)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植物属,具有鲜艳的花朵和浓郁的香味。
对于姜花属植物在自然越冬期的生理指标变化和抗寒性评价,以下是一般情况:
1. 落叶并进入休眠:在寒冷的季节,姜花属植物通常会落叶,并进入休眠状态。
这是一种适应恶劣环境的生存策略。
叶子的脱落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同时能够节省能量供给。
2. 生理指标变化:在自然越冬期,姜花属植物的生理指标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以适应寒冷条件。
其中一些常见的变化包括:
- 内源激素变化:植物的内源激素水平可能发生变化,如脱落叶子的过程中,植物会减少激素生产,进而抑制新的叶片生长。
- 抗氧化物质积累:植物在低温条件下可能会增加抗氧化物质的积累,以应对冷害的风险。
- 内部冻结调节:植物会积极调节细胞液中的溶质浓度,以降低细胞冻结的风险。
这些溶质可以降低冰的结晶点,从而防止细胞内部冻结。
3. 抗寒性评价:对于姜花属植物的抗寒性评价,通常会涉及对以下方面的研究: - 耐寒温度:通过测定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或生长表现,评估其耐受寒冷的能力。
- 冻害指标:测量叶片或细胞中的冻害程度,例如电导率、叶绿素含量、细胞膜透性等,以定量评估抗寒性。
- 抗氧化系统:研究抗氧化系统的相关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的积累情况,以了解植物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这些评价方法和指标的具体应用可能因研究机构、环境条件和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为了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抗寒性评价结果,建议参考相关的地方性研究和科学出版物,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进一步讨论。
植物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研究进展徐呈祥【摘要】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是植物抗寒生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迄今,对木本植物抗寒生理的研究大多属于抗寒性鉴定与利用,少部分为抗寒性测试方法研究,关于抗寒机理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目前,鉴定植物抗寒性的方法主要有露地栽培鉴评法、寒冻灾害调查法、人工模拟寒冻天气法以及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法.国内外测试植物抗寒性的方法目前已形成特色,主要方法有生长状况测试法、冻害指数调查法、电解质渗出率法、生物电阻抗图谱法等.基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植物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应是植物抗寒生理研究的新方向.综合应用抗寒性鉴定与测试的方法,应是今后植物抗寒生理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16【总页数】5页(P50-54)【关键词】植物;抗寒性;鉴定方法;测试方法【作者】徐呈祥【作者单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肇庆52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4;Q945.79准确、可靠的植物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是研究植物低温伤害、抗寒机理和优良抗寒种质选育与创新所必不可少的[1]。
但是,选择何种方法研究、评价、鉴定植物抗寒性,则受到植物种类、器官、组织类型以及植株生理状况、研究目的、仪器设备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
在这点上,对植物抗寒性的研究与植物对干旱、涝渍、盐碱、重金属离子、紫外线辐射、微生物侵染等生物、非生物胁迫的研究有较明显区别。
同时,研究者们还普遍认为,分别研究、评价植物不同器官、组织类型的抗寒性很重要,因为它们之间的抗寒性存在显著差异,而这对木本植物特别重要。
较之于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普遍株形高大、体积很大,研究测试方法明显有其特点。
迄今,国内外关于植物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已有很多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方法论上逐渐形成了本方向的研究特色,但距离成熟、完备尚有很多探索性工作[2]。
为此,总结植物抗寒性鉴定与测试方法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很有意义。
四种石蒜科植物的抗寒性比较摘要通过测定葱兰、石蒜、晚香玉和蜘蛛兰四种石蒜科植物叶片的形态指标及若干生理指标以及低温模拟处理下的受冻情况,研究它们的耐寒性差异。
结果表明,其抗寒性顺序为:葱兰>石蒜>晚香玉>蜘蛛兰。
关键词石蒜科植物;抗寒性;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低温模拟石蒜科植物具有花形多变、花色丰富、花葶健壮、花茎长等特点,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球根花卉,是重要的观赏植物类群,近年来,受到园林工程及花卉培育等相关部门或专业人员的关注。
但由于它们的抗寒性差别很大,许多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种类不能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安全越冬。
因此,研究这些种类间的抗寒性,对石蒜科植物的抗寒育种、抗寒栽培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已从形态学、生理生态和染色体核型以及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石蒜科植物做了大量研究,但关于叶片中的抗寒生理物质变化规律及其抗寒性研究还少有报道。
笔者就长江流域有栽培的葱兰、石蒜、晚香玉和蜘蛛兰四种石蒜科植物进行了与抗寒性有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并用低温模拟试验测定了它们的抗寒性,以判断该四种植物的抗寒性大小,为这四种植物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葱兰(Zephyranthes candida Herb.),石蒜(Lycoris radiata Traub.),晚香玉(Polianthes tuberosa L.)、蜘蛛兰(Hymenocallis Americana Salisb.),栽植于长江大学西校区植物园。
四种石蒜科植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如光照、水分、土壤肥力均较一致、生长良好。
1.2试验方法1.2.1抗寒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测定。
于2007年12月中旬,在植物园随机采摘四种植物栽植片外围植株第2层的正常叶片。
采摘后即用潮湿纱布包裹,装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带回实验室。
分别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将洗净的叶片用纱布或吸水纸擦干待用。
(1)叶片形态指标的观测。
取叶片的中间段,对其做横切片。
植物抗寒性鉴定我国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在晚秋和早春时期发生的冻害和冷害两种低温危害,常常给越冬作物和果木造成严重伤害.冻害由0℃以下低温造成,冷害由0℃以上低温引起,冷害对植物的伤害程度,除取决于低温外,还取决于低温维持时间的长短。
植物抗寒性的强弱决定其生长季节,因此蔬菜作物利用抗寒品种,可以将露地栽培提前,提早供应市场;而选育抗寒性强的果树品种,不仅是寒带果树育种者的主攻方向,而且也是温带甚至热带果树育种者重要育种目标之一。
本实验重点学习实验室间接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1.试材及处理:植物枝条或花朵,将采回的枝条剪成40cm左右的长度,用自来水冲洗数遍(洗掉泥土、灰尘、虫卵),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最后将枝条末端进行蜡封。
将每个品种蜡封后的枝条分成相等的6份,其中一份作为对照,其余每份作为一个低温处理,放于冰箱中(0℃~4℃)保存备用。
每次处理时,各取参试品种的一份枝条放于超低温冰箱或程控冰箱内进行低温处理,处理温度梯度为:CK(0℃),—20℃,—25℃,—30℃,-35℃,-40℃。
降温速度为4℃/h,达到目的处理温度后维持12h,然后逐步升温,升温速度亦为4℃/h。
花朵的处理温度梯度为:CK(0℃),—1℃,-3℃,—5℃,-6℃,-7℃,—8℃。
2.仪器烘箱,发芽箱,培养皿,标牌,电导仪,具塞刻度试管(20ml),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天平,研钵,石英砂,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4000lx),容量瓶(250ml、25ml),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槽,刻度吸管(10ml、5ml),离心管等。
二、内容说明植物的抗寒性鉴定可分为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间接鉴定两种方法.1.田间鉴定田间自然鉴定就是在冻害发生期(早春及晚秋)对受冻的田间植株一定器官、组织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较,然后根据冻害情况评价抗寒性。
陈学森等(2001)对山东省春季“倒春寒”发生后,受害的核果类果树的花器官的抗寒性进行了调查,选出了当地花期抗寒性较强的红荷包、红丰等杏品种,证明种间的抗寒力大小顺序是:桃﹥杏﹥李﹥大樱桃.赵玉田(1993)对不同生态型玉米的抗寒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的项目包括3个抗冷指标:相对出苗率(%)(RER):幼苗干物重(SDW),取地上部三叶期10株幼苗,烘至恒重。
大雪对农田农作物的抗寒性和耐受力的检验和培育大雪对农田农作物的抗寒性和耐受力的检验和培育大雪是寒冷天气中的一种常见自然现象,对农田和农作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寒冷天气,农田和农作物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寒性和耐受力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因此,对农田农作物的抗寒性和耐受力的检验与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农田农作物的抗寒性进行检验,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植株的生长情况来评估其抗寒性。
一般来说,抗寒性强的作物在寒冷天气中能够正常生长,而抗寒性弱的作物则容易受寒冷气候的影响而死亡或受损。
在雪后,可以观察作物的叶片、茎秆和根系的生长情况,如是否有冻伤、裂纹等现象;同时还可以测量作物的生长指标,如株高、叶面积等,以评估其抗寒性的程度。
根据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可以筛选出抗寒性较强的农作物品种,进而在培育过程中加强抗寒性的选择。
其次,对农田农作物的耐受力进行检验,可以通过测量其生长速度和产量来评估其耐受力。
寒冷天气会延缓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降低其产量。
因此,对农田农作物的耐受力进行检验,可以通过比较在不同寒冷程度下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来评估。
同时还可以观察作物是否出现落叶、凋零等现象,以及叶片的颜色和形态变化等来判断其耐受力。
通过测量和观察的结果,可以确定耐受寒冷程度较高的农作物品种,以及在培育过程中加强耐寒性的选择。
在培育抗寒性和耐受力的农作物品种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利用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选育出抗寒性和耐受力较强的新品种。
通过对抗寒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和改良,可以在遗传层面上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和耐受力。
第二,加强农作物的适应性训练。
在培育过程中,可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提高农作物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土壤肥力和施用适当的农艺措施,增加作物的养分吸收和抗压能力。
第三,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该地区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以确保农作物能够适应当地的寒冷气候。
植物抗寒性鉴定我国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在晚秋和早春时期发生的冻害和冷害两种低温危害,常常给越冬作物和果木造成严重伤害。
冻害由0℃以下低温造成,冷害由0℃以上低温引起,冷害对植物的伤害程度,除取决于低温外,还取决于低温维持时间的长短。
植物抗寒性的强弱决定其生长季节,因此蔬菜作物利用抗寒品种,可以将露地栽培提前,提早供应市场;而选育抗寒性强的果树品种,不仅是寒带果树育种者的主攻方向,而且也是温带甚至热带果树育种者重要育种目标之一。
本实验重点学习实验室间接鉴定果树抗寒性的方法和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1.试材及处理:植物枝条或花朵,将采回的枝条剪成40cm左右的长度,用自来水冲洗数遍(洗掉泥土、灰尘、虫卵),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然后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最后将枝条末端进行蜡封。
将每个品种蜡封后的枝条分成相等的6份,其中一份作为对照,其余每份作为一个低温处理,放于冰箱中(0℃~4℃)保存备用。
每次处理时,各取参试品种的一份枝条放于超低温冰箱或程控冰箱内进行低温处理,处理温度梯度为:CK(0℃),-20℃,-25℃,-30℃,-35℃,-40℃。
降温速度为4℃/h,达到目的处理温度后维持12h,然后逐步升温,升温速度亦为4℃/h。
花朵的处理温度梯度为:CK(0℃),-1℃,-3℃,-5℃,-6℃,-7℃,-8℃。
2.仪器烘箱,发芽箱,培养皿,标牌,电导仪,具塞刻度试管(20ml),恒温水浴锅,温度计,玻璃棒,天平,研钵,石英砂,高速台式离心机,分光光度计,微量进样器,荧光灯(4000lx),容量瓶(250ml、25ml),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槽,刻度吸管(10ml、5ml),离心管等。
二、内容说明植物的抗寒性鉴定可分为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间接鉴定两种方法。
1.田间鉴定田间自然鉴定就是在冻害发生期(早春及晚秋)对受冻的田间植株一定器官、组织以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比较,然后根据冻害情况评价抗寒性。
陈学森等(2001)对山东省春季“倒春寒”发生后,受害的核果类果树的花器官的抗寒性进行了调查,选出了当地花期抗寒性较强的红荷包、红丰等杏品种,证明种间的抗寒力大小顺序是:桃﹥杏﹥李﹥大樱桃。
赵玉田(1993)对不同生态型玉米的抗寒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的项目包括3个抗冷指标:相对出苗率(%)(RER):幼苗干物重(SDW),取地上部三叶期10株幼苗,烘至恒重。
三个抗冷特性以总指数值(TIV)表示,即占各自等级顺序之和。
其值反应了低温下种子出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能力。
田间鉴定能最直接的反映不同品种在同一条件下的抗寒性差异。
该法直接、简单,可进行大范围、大群体的评价,但受地域、品种数量的限制,只能比较少数几个同一地段的品种之间的抗寒力差异,不能对他们的抗寒能力进行量化。
2.实验室间接鉴定实验室间接鉴定,就是根据作物某些生理生化指标及物理指标间接推断供试材料的抗寒性。
物理指标Lyons和Raison(1970)证明植物低温发生时,生物膜首先发生膜脂的物相变化,膜的外形和厚度发生变化,膜上产生龟裂,因而膜的透性增大,电解质大量外渗。
抗寒性强的品种细胞膜透性增大程度轻,抗寒性差的品种与之相反。
因此,测量电解质外渗量变化可以比较植物的抗寒性。
在黑穗醋栗、梨、猕猴桃(Shaoli Lu,1990)等许多种果树的不同器官,如花、枝、叶等都有相似结论。
另外,通过电导率值配以Logistic方程,可以求出半致死温度,确定植物的临界致死温度。
常用差示温度分析来测量深过冷。
以DTA法测定,一般植物在零下几度即散热结冰,称为高温散热。
经过低温锻炼的抗寒木本植物,在连续降温过程中,可见到有多次散热,第一次在零下几度,主要是细胞外结冰,最后一次散热可达-20~-45℃的低温以下,叫低温散热。
在低温散热前一霎那的温度,即深过冷温度,用LTE温度表示。
深过冷低温散热时,可出现细胞内结冰而使组织死亡。
日本京都大学S.K.Kang(1998)等对苹果、桃、梨、柿子和葡萄5种落叶果树通过温度分析测定了两种散热HTE和LTE,发现柿子与葡萄仅有LTE,所有树种的低温散热温度与花芽的半致死温度一致。
生理生化指标主要包括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及同工酶分析、丙二醛(MDA)及可溶性糖含量等方法。
三、方法步骤(一)质膜透性测定-电导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低温伤害尤其冷害中,膜系统常常是最先受到伤害的部位,寒害能使脂膜受损伤,透性加大,细胞内离子(主要是K+离子)外渗量增多,电导率加大。
因此可以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求算电解质渗出率(或称伤害率)。
伤害率愈高则愈不抗寒,反之则愈抗寒。
1.电解质渗出率的测定取处理和对照样品各0.5g,放入试管中,加10ml去离子水,置25℃下10h。
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用电导仪测电导值分别为T1和C1。
再将试管放入沸水中10min,待其冷却至25℃时,测得处理和对照得电导值为T2和C2,按下式计算电解质渗出率和伤害度:2.绝对电解质渗出量的测定有时为了求得电解质的绝对渗出量,需要用分析纯的KCl配成不同浓度的标准液(0.01-10mmol/L),在25℃下测定其电导率值,并绘制电导率(μS/cm)—浓度(mg/ml)标准曲线。
由标准曲线查知样品的外渗电导率值相当于KCl的浓度,再折算每克材料的绝对外渗量(mg/g),即绝对电解质渗出量(mg/g),即绝对电解质渗出量(mg/g)=A×B/W式中,A—根据样品电导率值,从标准曲线中查出的与KCl相当浓度(mg/ml);B—浸泡液的体积(ml);W—样品鲜重(g)。
2.注意事项(1)在电导测定中一般应用去离子水,若制备困难可用普通蒸馏水代替,但在测定中设一空白试管,测定样品时要同时测定其空白电导值,按下式计算相对电导度:(2)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在测定电导时要防止高CO2气源和口中呼出的CO2进入试管,以免影响结果的稳定性。
(3)温度对溶液电导影响很大,故S1与S2必须在相同温度下测定。
(二)超氧物歧化酶(SOD)测定超氧物歧化酶(SOD)是一种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酶,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本实验依据超氧物歧化酶抑制氮蓝四唑(NBT)在光下的还原作用来确定酶活性大小。
在有可氧化物质存在下,核黄素可被光还原,被还原的核黄素在有氧条件下极易再氧化而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可将氮蓝四唑还原为蓝色的甲月朁,后者在560nm处有最大吸收。
而SOD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从而抑制了甲月朁的形成。
于是光还原反应后,反应液蓝色愈深说明酶活性愈低,反之酶活性愈高。
据此可以计算出酶活性大小。
1.试剂配制0.05mol/L磷酸缓冲液(pH7.8)130mmol/L甲硫氨酸(Met)溶液:称1.9399g Me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
750μmol/L氮蓝四唑(NBT)溶液:称取0.06133g NBT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ml避光保存。
100μmol/L EDTA-Na2溶液:称取0.03721g EDTA-Na2用磷酸缓冲液定容至1000ml。
20μmol/L核黄素溶液:称取0.00753g核黄素定容至1000ml避光保存。
2.酶液提取称取处理和对照样品各0.5g,加入5ml磷酸缓冲液,冰浴研磨提取,然后15000rpm离心10min,所提上清液为酶液。
3.显色反应3ml反应液为0.05mol/L磷酸缓冲液1.5ml,750umol.L-1NBT溶液、130mmol/L 甲硫氨酸(MET)溶液、100u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液、20umol/L 核黄素各0.3ml,蒸馏水0.25ml和0.05ml酶提取液(对照管加蒸馏水)。
混匀后将1支对照管置暗处,其它各管于4000lx日光灯下反应20min(要求各管受光情况一致,温度高时间缩短,低时间延长)。
4.SOD活性测定与计算反应结束后,以不照光的对照管做空白,分别测定其它各管的光吸收,已知SOD 活性单位以抑制NBT光化还原的50%为一个酶活性单位表示,按下式计算SOD 活性。
式中:SOD总活性以每克鲜重酶单位表示;比活力单位以酶单位/mg蛋白表示;ACK—照光对照管的光吸收值;AE—样品管的光吸收值;V—样液总体积(cm3);Vt—测定时样品用量(cm3);W-样重(g);蛋白质浓度单位为:mg蛋白/g样重。
研究表明,当遭受低温胁迫时,引起SOD活性的下降,下降的百分率与品种抗冷性呈负相关,故能反应品种间抗冷能力的高低。
(三)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易产生H2O2破坏膜系统的稳定,而过氧化氢酶(CAT)能把H2O2分解为H2O和O2,从而清除H2O2维护膜的稳定性。
研究表明,抗寒性强的品种有较高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且随温度下降,以抗寒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小,与抗寒性呈显著性相关。
CAT酶活性大小可用一定时间内分解的H2O2量来表示。
在反应系统中加入一定量(反应过量)的H2O2溶液,经酶促反应后,用标准高锰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滴定多余的H2O2,即可求出被CAT分解的H2O2量:1.试剂配制10%H2SO4;0.2mol/L 磷酸缓冲液(pH=7.8);0.1mol/L 高锰酸钾标准液:称取KMnO4(AR)3.160g,用新煮沸冷却蒸馏水配制成1000ml,用0.1mol/L草酸标定;0.1mol/L H2O2:取30%H2O2溶液5.68ml,稀释至1000ml,用标准0.1mol/L KMnO4溶液在酸性条件下标定。
2.酶液提取取剪碎的样品2.5g加入磷酸缓冲液(pH7.8)少量,研磨成匀浆,转移到25ml 容量瓶中,将研钵冲洗干净,冲洗液转至容量瓶中,并用同一缓冲液定容,4000×g 离心10min,上清液为酶粗提液。
3.酶液滴定取50ml三角瓶4个(两个测定,两个对照),测定加入酶液2.5ml,对照为煮死酶液2.5ml;再加入2.5ml 0.1mol/L H2O2,同时计算时间,于30℃恒温水浴中反应10min,立即加入10%H2SO4 2.5ml。
然后用0.1mol/L KMnO4滴定,至出现粉红色(30min内不消失)为终点。
4.结果计算酶活性用每克鲜重样品在10min内分解H2O2毫克数表示。
A-对照KMnO4滴定ml数;B-酶反应后KMnO4滴定ml数;V-酶提取液总量(ml);a-反应所用酶液量(ml);W-样重(g)。
5.注意事项所用KMnO4溶液及H2O2溶液使用前要经过标定,0.1mol/L H2O2要新配制。
(四)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及同工酶分析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原子氧,原子氧能氧化联苯胺产生一种蓝色的化学物质,该蓝色化合物在波长58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