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育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70.39 KB
- 文档页数:11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设计的,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熟悉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3. 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2. 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抗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 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抗日战争的图片、影像资料等;3. 学生教材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初步了解。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 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2. 分析抗日战争的阶段和主要战役,向学生介绍重要的历史事件;3.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国民精神的培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总结,强化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2. 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五、课堂反馈(5分钟)1. 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课堂测验或问答;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
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或问答;2.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 学生的研究笔记及作业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1. 部编历史上册教材;2. 相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和文献。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为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史前时期和夏商周的历史了解有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遗址背后的历史意义。
(2)掌握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理解这些传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3)熟悉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
(4)掌握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并能够分析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5)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史实出发,逐步深入探索未知的史前文明。
(2)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讲解典型文化遗址和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场景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古代先贤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课程标准](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新课呈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虎门销烟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起源,认识历史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历史的起源与发展。
2. 历史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历史研究的方法。
2. 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历史书籍、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故事或人物。
二、新课讲授1. 历史的起源a. 教师讲解历史的起源,从人类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
b.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2. 历史的基本特征a. 教师讲解历史的基本特征,如时间性、空间性、客观性、连续性等。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历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历史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等。
2. 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展示研究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
2. 思考: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对历史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一、课程名称《历史入门:探寻历史的奥秘》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
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会描述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进程;
3. 学会评价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中心的重要地位;
4. 掌握历史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及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本《历史》第一课;
2. 多媒体课件;
3. 教师准备课堂小测验,手写黑板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出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知和兴趣。
研究(30分钟)
1. 学生分组,自学第一课课文,运用“八字法”描述抗日战争发展概述,并让学生表达观点,课堂互动。
2.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检测(10分钟)
教师出题目,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
1.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制作抗日战争海报,展示在学校公共区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小测验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发展概述,
而且还掌握了历史分析和思考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和解答,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二上册历史第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其基本历史事实。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鸦片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理解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理解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事件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然后讲述其过程和结果,最后分析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实和背后的原因。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签订《南京条约》。
3.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四、案例分析1.分析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林则徐、关天培等。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领土割让、主权丧失、经济侵略、文化渗透等。
五、课堂讨论1.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现象?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六、课堂小结2.强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短文。
2.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附:教学资源1.课件:《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课件。
2.视频:《鸦片战争》纪录片片段。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样性。
2. 古代文明对后世影响的深远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古代文明吗?它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古代文明是指人类历史上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所创造的具有较高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1. 古代文明的起源(1)讲述古代文明的起源地,如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
(2)分析古代文明起源的共同特点,如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生产力水平等。
2. 古代文明的发展(1)介绍古代文明的代表国家,如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等。
(2)讲述古代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3. 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1)分析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法律、宗教、语言、艺术等。
(2)举例说明古代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希腊、罗马、阿拉伯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明有哪些共同特点?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强调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古代文明的具体内容。
2. 撰写一篇关于古代文明的短文,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教师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一、学期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按计划顺利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能够达标。
二、教材分析八年级上册总共分六个单元,共24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
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等重要内容。
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刺激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兴趣。
本册内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重点及难点:如何认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比较敏捷,有的学生也喜欢刨根问底,也有的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是置之不理,提不起兴趣来,学习目的不明,缺乏主动性,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措施1、认真钻研教材和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