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伤标志物实验室检查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68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二、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用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心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行诊断。
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心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血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一种标志物血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子大小。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小分子蛋白较结构蛋白更易进入血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心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心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最常用的心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心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十年代以后,发现了一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血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高,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目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用以致基本不再应用。
(一)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子量为86KD,广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高能磷酸键转换生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肉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白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工酶:CK-MM,CK-MB,CK-BB。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血清中CK的测定方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女:60~140U/LCK水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生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人群”的情况。
3.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小时升高,峰值在10~36h之间。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判断心脏是否存在损伤和疾病。
这个检验是通过对血液中心肌特异性蛋白质和酶的测量来进行的。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质和酶都不会存在于血液中,但当心肌受损时,它们会通过血流释放到血液中,从而成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常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是在心肌受损后最早能够被检测到的标志物之一。
它是一种蛋白质,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中。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并快速进入到血液中。
因此,肌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早期监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后。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CK)是一种在骨骼肌组织、心肌组织和其他组织中存在的酶类。
当这些组织受损时,CK会被释放到血液中。
因此,CK的检测可以用于检测心肌损伤,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肌钙蛋白(cTn)肌钙蛋白(cTn)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心肌标志物,由于释放到血液中的cTn不存在于正常血液中,因此被称为心肌特异性标志物。
在心肌细胞受损时,cTnI和cTnT(两种常见形式)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可用来检测急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主要是通过血样取自患者的静脉或足背的动脉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即采用标准化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或者酶联免疫分析进行检测。
在分年龄性别等典型人群样本中,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正常检测结果是在其对应的参考值范围内检测出来的。
在未受损肌肉的情况下,这些标志物通常不会存在于血液中。
当存在心肌损伤或心脏疾病时,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就会升高,并由此反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标志物在不同情况下对心肌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不同。
科学合理地选择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可以用来监测心肌疾病的发展和处理效果。
通过对不同标志物的检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是指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用于判断心肌损伤的生物化学指标,包括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等。
这些标志物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确认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疾病,从而有助于医生确定诊断和治疗计划。
肌钙蛋白I是目前检测心肌损伤最为常用的生化标志物之一。
肌钙蛋白I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肌细胞的肌纤维中,而血液中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存在。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肌钙蛋白I会从损伤的肌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此时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心肌损伤的程度。
肌钙蛋白I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心肌梗死,尤其是早期心肌梗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除了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也是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重要生化标志物之一。
肌酸激酶也是一种蛋白质,存在于心肌细胞中。
当心肌细胞受到损伤时,肌酸激酶会从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其浓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肌酸激酶的检测可以早期协助诊断心肌梗死,但由于其半衰期短、容易受肌肉运动、临床诊断误差的干扰,现已逐渐被肌钙蛋白I等更为敏感的标志物所取代,但在特定情况下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另外,乳酸脱氢酶也是一种常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乳酸脱氢酶存在于心肌、肝脏、肌肉和肾脏等组织中。
当心肌受到损伤时,乳酸脱氢酶会从心肌细胞中释放出来进入血液中,因此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
在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利用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进行检测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的检测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总之,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是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生化标志物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也期待未来的医学技术能更好地帮助人们保护心脏健康。
医学检验--⼼肌损伤的⽣化标志物⼼肌损伤的⽣化标志物⼀、酶学标志物⼆、肌红蛋⽩、肌钙蛋⽩检查三、钠尿肽(BNP/NT-proBNP)的临床应⽤急性缺⾎性⼼脏病典型的病例可以根据病史、症状及⼼电图(ECG)的特殊改变进⾏诊断。
⼤量的临床实践发现,约有25%的急性⼼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约50%左右的AMI患者缺乏ECG的特异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肌损伤⽣化标志物的检测在诊断AMI时尤为重要。
AMI后梗死部位⼼肌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将释放到外周⾎中,通过对这些化学物质的测定可诊断AMI。
决定⼀种标志物⾎浓度变化的因素有:该物质的分⼦⼤⼩。
在细胞内的分布(胞浆中的⼩分⼦蛋⽩较结构蛋⽩更易进⼊⾎液循环)、释放率、清除率和⼼肌特异性等。
典型的AMI⼼肌损伤标志物改变随发作时间的推移呈现典型的变化。
酶学标志物七⼗年代⾄九⼗年代初,最常⽤的⼼肌损伤诊断标志物为⼼肌酶谱,即:CK/CK-MB,LD/LD1,AST。
九⼗年代以后,发现了⼀些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和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佳的确定性标志物,⾎清酶学标志物因为特异性不⾼,AMI后出现异常的时间相对较晚,⽬前在AMI诊断中已逐渐少⽤以致基本不再应⽤。
(⼀)肌酸激酶(CK)1.概况肌酸激酶分⼦量为86KD,⼴泛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该酶催化体内ATP与肌酸之间⾼能磷酸键转换⽣成磷酸肌酸和ADP的可逆反应,为肌⾁收缩和运输系统提供能量来源。
⼈体三种肌⾁组织(⾻骼肌、⼼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量CK,肝、胰、红细胞等CK 的含量极少。
胞浆CK的酶蛋⽩部分由两个亚基组成,不同亚基组合成三种同⼯酶:CK-MM,CK-MB,CK-BB。
CK在⾻骼肌、⼼肌、脑组织⼤量存在,常⽤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清中CK的测定⽅法是连续监测法。
2.参考值男:80~200U/L⼥:60~140U/LCK⽔平受到性别、年龄、种族、⽣理状态的影响。
在确定参考值时应注意不同“正常⼈群”的情况。
儿童心肌损伤诊断标准
在儿童中,心肌损伤的诊断通常会涉及多种临床和实验室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和检查方法:
1.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非侵入性检查。
在心肌损伤的情况下,ECG可能显示异常的心电图,例如ST段抬高或降低、T波改变等。
2.心肌酶和蛋白质标志物:血液中的心肌酶和蛋白质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常被用于评估心肌损伤。
它们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
3.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通过声波来生成心脏图像。
它可以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是否存在心肌损伤。
4.核素心肌显像:核素心肌显像是一种通过放射性示踪剂来评估心肌灌注和功能的检查。
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用于检测心肌损伤的位置和程度。
5.心磁共振成像(MRI):心脏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心脏图像,用于评估心肌损伤、心腔结构和心脏功能。
6.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心绞痛、呼吸急促、疲劳等症状,以及心脏杂音、心音的改变等体征。
儿童心肌损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临床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做出综合性的判断。
这些诊断标准可能因不同年龄段和特定情况而有所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儿童心肌损伤的诊断应由专业医疗团队进行。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一、酶学标志物(一)肌酸激酶(CK1. 概述: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 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 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女:60〜140U/L3. 临床意义:(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常水平。
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讲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
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
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 注意事项:(1) 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
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 分析的标本。
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 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 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1. 概述:CK-BB( CK1 :主要存于脑组织(1)诊断AMI最有价值酶学生化指标CK-MB(CK2 :主要存于心肌CK-M(CK3 :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心肌损伤标志物实验室检验摘要】目的:比较检测“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损伤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方法:对我院2014年有心脏及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心肌酶谱”、心肌肌肌钙蛋白检测。
结果:“心肌酶谱”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相比敏感性及特异性有较大差异。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员实验室检测应选用“心肌酶谱”与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以提高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关键词】心肌酶谱;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016-02Laboratory test of myocardial injury markers【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enzymes, cardiac troponi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jury. Methods Heart and related diseases in our hospital in 2014 were "myocardial enzymes, myocardial troponin test. Results The spectrum of single detectio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re large differences compared with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enzymes. Conclus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and laboratory tests should be used" spectrum "markers of cardiac damage and myocardial enzymes, in order to improve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Key words】Myocardial enzyme spectrum; Cardiac tropon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缺血性心脏病在欧美国家有很高的死亡率,我国近年来有明显升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