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
- 格式:ppt
- 大小:990.00 KB
- 文档页数:21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头部损伤,通常由于创伤事故、意外摔伤或暴力事件引起。
此类损伤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预案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发生重型颅脑损伤的紧急情况下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治和处理。
二、应急预案2.1 现场救护1.保护现场安全: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在到达现场前,确认现场是否安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隔离现场或将伤者移到安全地点。
2.呼叫急救队伍:立即向急救中心或相关医疗机构呼救,并提供详细的事故信息和伤者情况。
确保准确报告现场情况,以使急救队伍提前做好准备。
3.基本生命支持:在伤者意识清醒并能呼吸的情况下,保护其颈椎和脖子,稳定其体位。
如果伤者无意识或无法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4.控制出血:如果伤者有大量出血,应迅速控制出血源。
使用压迫止血法,如直接压迫或包扎伤口。
2.2 入院急救1.医疗转运:在现场急救结束后,迅速将伤者转移到最近的医疗机构。
在转运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伤者体位,避免剧烈摇晃。
2.快速初步评估:抵达医疗机构后,立即进行快速初步评估。
确保伤者的气道通畅、呼吸稳定并进行心脏监测。
如果伤者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应尽快进行脑部CT扫描。
3.疼痛管理:及时给予伤者适当的疼痛管理。
根据伤者的疼痛程度和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2.3 颅脑损伤治疗1.手术干预:根据脑部CT扫描结果和伤者的症状,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常见的手术包括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减压手术。
2.血液和药物管理:保持伤者的稳定血压和血氧,根据需要进行输血,并使用适当的药物控制伤者的颅内压。
3.监测和观察:对伤者进行定期的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瞳孔反应等。
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4.家属支持和沟通:与伤者家属保持及时沟通,向他们提供伤者的状况更新和治疗计划。
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属理解和应对困难情况。
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无缝隙交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得到最好的治疗,医院之间的救护车院内转运显得尤为重要。
而无缝隙交接则是保障转运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和分析。
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颅内压增高或脑部水肿,严重威胁生命的患者。
由于该病情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危急,需要紧急抢救,且治疗过程漫长,病情波动大,常有生命危险和慢性后遗症。
二、院内转运的意义院内转运是指在医院内部,将病人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或者是从一个病区到另一个病区的过程。
对于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来说,院内转运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治疗部门和病区都具有不同的治疗手段和设备,及时转运能够确保病人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三、无缝隙交接的概念和意义无缝隙交接是指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医生、护士和救护人员之间进行的一系列无缝隙的协同行动。
这些协同行动包括信息的传递、病人的转移、治疗手段的转换等等,只有在这些环节都得到无缝隙的衔接,病人才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四、无缝隙交接的环节分析1.信息传递环节信息传递是无缝隙交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它包括急救车司机和医院救护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医生和护士之间的传递病人的临床资料等。
在信息传递的时候,必须明确地说明病情、受伤时间和急救过程中的重点,从而使下一个医药部门或者是机构可以准确地开展下一步治疗。
2.病人转移环节病人转移是无缝隙交接的中心环节,它包括急救车和医院救护人员之间的协作、病人转移的安全以及疏散通道的畅通等。
在病人转移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医疗标准操作,确保病人的感受和安全顾及周密,同时减小病人的不适感和风险。
3.治疗手段转换环节治疗手段转换是无缝隙交接的最后一环,它主要包括不同部门和不同治疗手段之间的选择和衔接,这对于医生和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都会产生很大的考验。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我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能力,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减少致残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内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由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院长担任副总指挥,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医疗救援组:由神经外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负责人及医护人员组成。
负责患者的抢救、治疗和转运。
3. 护理救援组:由护士长及护士组成。
负责患者的护理、观察和记录。
4. 后勤保障组:由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医疗设备、药品、物资等保障。
5. 信息联络组:由办公室及信息科负责人组成。
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和报送。
四、应急响应程序1. 信息报告: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后,立即上报应急指挥部,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救治:医疗救援组迅速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和抢救,同时通知护理救援组进行护理。
3. 转运患者:在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立即将患者转运至医院。
4. 入院救治:患者入院后,医疗救援组立即对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和治疗。
5. 病情观察:护理救援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6. 信息报送:信息联络组及时收集、整理、发布和报送应急信息。
五、应急措施1. 现场急救:迅速进行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抗感染、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出血、脑挫裂伤等需要手术的患者,及时进行手术。
4. 重症监护:对重症患者进行严密监护,确保生命体征稳定。
5. 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六、后期处置1. 总结经验:应急结束后,对此次事件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2. 信息发布:根据需要,及时发布应急信息。
3. 物资储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培训演练: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医生,我有着多年的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
心得体会也越来越深刻。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在救治期间所得到的经验。
首先是尽早的紧急治疗。
当病人遭受重型颅脑损伤后,时间就成了关键。
我们需要采取尽早的急救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的进一步扩大。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紧急治疗通常包括给予高浓度的氧气、控制头部颈部位置以及控制颅内压等。
这些方法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非常有用。
其次是积极的手术治疗。
对于具有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手术治疗在许多情况下是必不可少的。
手术可以帮助减少颅内压,并防止脑损伤的进一步恶化。
手术还可以修复受损的脑组织和减少出血的数量。
当然,手术治疗并不一定是所有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毕竟手术都是有一定的风险,我们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判断。
接下来是精心管理颅内压。
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精心管理颅内压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颅内压的升高会导致颅内压过高,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为了控制颅内压,我们通常会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并及时给予降压药。
我们要时常检查患者的眼压以及感觉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它能够避免患者因治疗导致的不必要风险。
最后是良好的康复治疗。
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不仅仅是仅仅只是开刀、止血、去肿、下个抗生素。
康复治疗同样是重要的治疗环节。
康复治疗通常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职业治疗以及心理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其生活的质量。
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医疗团队在多方面做出努力才能给患者带来最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治疗方案与每位患者之间的差异很大,但现有的调理方法和技能可以帮助我们为患者提供最佳服务,令他们免受额外损伤的痛苦。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这样的工作可以让医疗团队将具有成果的治疗质量交出手,也让我们充满自豪感。
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
正确的急救处理在挽救患者的生命和减少并发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方法,帮助您了解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
一、评估伤势严重程度当面对颅脑损伤患者时,首先需要迅速评估伤势的严重程度。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是否清醒,能否回答简单的问题。
2. 呕吐:注意患者是否频繁呕吐,是否有呕血现象。
3. 头部外伤:检查患者头部是否有外伤,是否有明显出血。
4. 头痛:询问患者是否有剧烈头痛的感觉。
根据以上评估,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而决定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措施。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发生颅脑损伤时,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
可采取以下措施:1. 救助呼吸:如果患者呼吸停止,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CPR)。
在CPR过程中,按压胸部来维持血液循环,同时人工通气确保呼吸道通畅。
2. 侧身位:如果患者仍有呼吸,但面色苍白或有明显呕吐,应将其放置在侧身位,有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控制出血和保护颅骨在急救处理颅脑损伤时,应尽量控制出血并保护颅骨,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1. 停止出血:如果患者有明显的颅外出血,要进行紧急处理。
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手帕进行轻压,但不要直接触碰头部骨折处。
2. 避免颠簸:在将患者转移至医疗机构之前,要尽量减少颅骨和脑组织的颠簸。
可以使用软垫或者毛巾来固定头部,减少摇晃。
四、保持循环稳定循环系统的稳定对于颅脑损伤的急救处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控制出血:如果患者有颅内出血,应该考虑到伴随的伤口和骨折,及时控制出血以维持稳定的血流。
2. 保持体温:由于颅脑损伤可能导致体温失调,应该对患者进行适当的保温,避免低体温引发其他并发症。
3. 维持血压:如果患者血压过低,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来提高血压,维持循环稳定。
五、及时寻求医疗救助在进行以上急救处理之后,应尽快将患者转移到医疗机构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对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救治体会重型颅脑损伤院前准确、快速的处理将赢得非常宝贵的抢救时间并极大地改善其预后。
总结福建省莆田市急救中心2009年2月~2010年1月救护车出诊95例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95例,男63例、女32例,年龄2~75岁、平均39岁,致伤因素车祸54例、高处坠落伤25例、人身伤害10例、平地跌倒6例,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或骨折23例、无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或骨折72例,致伤至救护车到现场时间7~45 min;所有病例行颅脑CT检查,单纯1处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分别为29例、17例、15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2处或2处以上损伤21例;救护车到现场时已脑疝6例、途中发生脑疝3例、无脑疝86例;闭合性颅脑损伤76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9例。
其中死亡7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8例,中度残废16例,生活自理15例,恢复社会功能且正常参加社会活动48例。
2 院前救护2.1 呼吸道管理:呼吸道管理是颅脑损伤院前急救的首要问题。
颅脑损伤常伴有呕吐,昏迷状态下常导致误吸,特别是饱食患者,呕吐物量多且稠,出现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取侧卧位、使用电动力吸痰器吸除;开口困难者,使用开口器开口;误吸物较深,给予气管插管或使用喉罩气管导管插管开放气道。
若误吸物黏稠难于吸除,反复往气管导管内注射生理盐水稀释并吸除。
颅底骨折或鼻窦黏膜损伤常导致鼻腔出血,亦可出现误吸,严重者置气管导管。
合并口腔创伤亦可导致误吸,特别是牙齿脱落或折断后误吸后果严重,注意寻找脱落牙齿或牙齿断端并予清除;若牙齿松动明显予拔除,局部纱布填塞止血;口腔软组织裂伤活动性出血明显者,寻找出血点并予局部纱布填塞止血,填塞不满意者,置气管导管后再填塞,一方面减少误吸,另一方面可增加填塞力度、增强填塞止血效果。
舌根后坠影响通气者,予置口咽通气管。
2.2 循环管理:头面部血供丰富,头面部及口腔活动性出血者,局部压迫止血并加压包扎,快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病情复杂多变,抢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科学、规范的抢救流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流程,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指导。
一、现场急救在重型颅脑损伤发生的现场,急救人员应迅速到达并立即展开抢救工作。
(一)初步评估1. 快速检查患者的意识状态,采用呼喊、拍打等方式判断患者是否清醒,若患者意识丧失,立即评估其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
2. 检查患者头部有无明显外伤,如头皮裂伤、血肿等。
3. 注意观察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情况,瞳孔的变化往往能提示颅内病情的变化。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呕吐、口腔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若呼吸道不畅,易导致窒息,危及生命。
急救人员应立即清除患者口腔、鼻腔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等,使呼吸道保持通畅。
对于舌根后坠的患者,可采用托起下颌、放置口咽通气道等方法。
若患者头部有明显出血,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
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带等方法,但要注意止血的时间和力度,避免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四)转运在现场急救初步处理完成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救治。
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头部固定,避免颠簸和震动,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二、急诊室接诊(一)接诊准备急诊室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包括准备好抢救设备和药品,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止血药物、脱水药物等。
(二)快速评估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医护人员应迅速进行快速评估。
1. 再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
2. 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时间、地点等情况,以便对病情进行全面了解。
3. 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肌力、肌张力、反射等,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以下初步处理:1. 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平衡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 给予吸氧,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3. 遵医嘱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物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标与原则
预案的目标是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到专业、高效的急救措施,同时降低死亡和残疾
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预案应遵循快速反应、科学救治和综合协调的原则。
二、组织机构设置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应急指挥小组,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急诊科、ICU、放射科等相关科室的专业人员。
还应有后勤支持团队负责物资供应和信息传递等工作。
三、预警与报告机制
一旦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医护人员需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并通过内部通讯系统报告给
应急指挥小组。
同时,保持与家属的良好沟通,及时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
四、现场急救措施
现场急救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步。
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状态、生命
体征等,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出血、防止休克等。
五、院内救治流程
患者到达医院后,应急指挥小组应迅速制定个性化的救治方案。
这通常包括手术治疗、药
物治疗、康复治疗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应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六、后续跟踪与评估
救治结束后,医护人员还需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评估,以确保恢复情况良好,并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七、培训与演练
为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演练活动。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医护人员熟悉预案内容,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
八、总结与改进
每次应急事件结束后,都应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据此对预案进行
调整和完善。
一、预案背景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交通事故、坠落、打击等外部暴力因素引起。
患者往往伴有意识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颅内压增高等严重症状。
为提高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
2. 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3. 提高医疗团队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抢救能力。
三、预案组织架构1. 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分管院长、相关科室主任担任副总指挥,负责整个应急预案的组织实施。
2. 医疗救援小组: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医护人员组成,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3. 护理支援小组:由护理部组织,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
4. 物资保障小组:负责抢救物资的调配和供应。
5. 信息联络小组:负责与患者家属、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四、预案内容1. 早期评估与诊断(1)迅速评估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
(2)立即进行颅脑CT检查,明确损伤部位、范围和程度。
(3)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手术。
2. 急救措施(1)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
(2)纠正生命体征异常,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3)控制颅内压,可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
(4)预防并发症,如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3. 手术治疗(1)根据颅脑CT结果,确定手术方案。
(2)及时进行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减压等。
(3)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 术后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治疗等。
(2)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信心。
(3)长期随访,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五、预案实施与评估1.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能力。
2. 对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预案内容。
六、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能力,降低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
46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你知道多少余增玉 (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河南邓州 474150)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多由外界因素导致患者头部遭碰撞,伤害到颅脑组织所致,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极为不利。
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伤害性更大,其主要是指患者头部受伤后的昏迷时间超过6 h,或意识短暂清醒后再次出现深度昏迷症状。
数据统计显示,重型颅脑损伤诱发的死亡率普遍高于40%,最高甚至可达到70%,以脑损伤后诱发恶性颅内高压或脑挫裂伤居多。
其症状多为肢体活动受限、瘫痪、感觉意识障碍、语言表达障碍、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
如果受伤后,患者颅底出现骨折,就会造成脑脊液耳漏或鼻漏情况发生。
若伤害到脑干,还会发生严重的意识不清或呼吸障碍等。
临床会立即开展紧急救治,并对伤口进行清理,及时实施抗感染治疗,以免出现休克等严重症状的措施实施治疗。
若未能在第一时间应用对症救治措施实施抢救,则会导致颅脑组织发生程度不一的缺血、坏死等危险事件,从而引发脑血管痉挛,进一步加剧损伤症状,造成脑水肿等严重症状的产生,最终发生无可挽回的不良结局。
重型颅脑损伤实施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的必要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重型疾病之一,此类患者通常病情比较危重,且常伴随着颅内高压、颅内血肿、脑水肿、肢体活动受限、瘫痪、感觉意识障碍、语言表达障碍、头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严重症状。
同时,受伤后昏迷可达到6 h以上,或者短暂意识清楚后又再度渐入深度昏迷。
如果受伤后,患者颅底出现骨折,就会造成脑脊液耳漏或鼻漏情况发生。
若伤害到脑干,还会发生严重的意识不清或呼吸障碍等症。
传统针对此类患者应用保守疗法的效果较差,致死率更高,即使通过抢救保住生命的患者也会出现较高的残疾率。
因此,若颅脑CT结果显现出颅内压明显升高、脑受压严重或中线结构移位严重,必须以手术疗法展开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死亡并降低致残率。
当前,临床手术治疗多以为患者尽快解除占位,进而实施颅内减压为主,且术后需达到的目标为中线结构正常,环池征象清晰。
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的步骤和流程一、背景介绍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STBI)是指头部遭受严重外力作用,导致颅内结构和功能的持久性改变。
该类损伤常常具有急性进展性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抢救流程的快速和高效性尤为重要。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的步骤和流程,以确保流程清晰且实用。
二、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的步骤和流程重型颅脑损伤抢救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和流程:1. 事故现场救治•快速判断事故现场的安全性,防止二次伤害。
•判断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等,进行简单的初始评估。
•如有必要,进行紧急简单止血措施,如迅速包扎外伤合并避免头部的进一步损伤。
2. 紧急转运•高速报班转运:尽快将患者转移到脑外伤专科医院。
•主动冰敷:在转运过程中,采取主动措施降低患者体温,以减少继发性脑损伤。
•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 PEEP):如有条件,可通过提供PEEP维持正常呼吸气体交换,预防低肺容量引起的低氧血症。
3. 院前急救•确保患者通畅的气道,及时清除分泌物、呕吐物等。
•通过纯氧辅助呼吸,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血压调控:如血压过低,可使用肾上腺素等进行药物支持。
•静脉通路建立:联合镇静麻醉药进行深度镇静。
4. 急诊科抢救•高浓度氧疗:以维持合理血氧水平。
•机械通气:以保证足够的氧供。
•气管切开:对患者气道受阻或高凝状态下进行插管。
•面罩睡眠呼吸机辅助通气。
•血流动力学支持:输液补充,纠正低血压和低组织灌注。
•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液体平衡。
5. 重症医学科接收和治疗•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规划后续治疗方案。
•头颅CT扫描:确定脑损伤程度、定位和其他合并损伤情况。
•颅内压力监测:通过颅内压力监测装置,全天候监测颅内压力。
•药物治疗:–降颅内压:如甘露醇、呋塞米等。
–神经系统保护:如脑保护剂、抗炎药物等。
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极其严重且危急的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为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相关的救治指南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重型颅脑损伤的定义与诊断重型颅脑损伤通常是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 3 8 分之间,伤后昏迷 6 小时以上,或在伤后 24 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 6 小时以上者。
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外伤史、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变化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头颅 CT、MRI 等)。
头颅C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法,能够快速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部位和程度。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在现场,急救人员应首先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异物、呕吐物等,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同时,要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维持循环稳定,纠正休克。
对于有明显颅脑外出血的患者,应进行加压包扎止血。
在搬运患者时,要注意保持头部和脊柱的稳定,避免加重损伤。
三、院内急诊处理患者到达医院后,应立即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
包括再次评估生命体征、GCS 评分、完善头颅 CT 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
对于有脑疝形成迹象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如快速静脉输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药物。
四、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清除颅内血肿、挫伤坏死的脑组织,解除脑受压,降低颅内压。
手术指征包括颅内血肿量大(幕上血肿量大于 30ml,幕下血肿量大于 10ml)、有明显的脑受压症状和体征、脑疝形成等。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正常的脑组织和血管,尽量减少手术创伤。
五、非手术治疗除了手术治疗外,非手术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