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水文要素传感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3.77 KB
- 文档页数:7
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关键技术作者:林化琛郑佳春黄一琦孙世丹曹长玉来源:《航海》2020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雷达网、光电观察设备、AIS、GPS、综合信息处理平台等组成。
以先进雷达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实现对海面目标实时态势跟踪和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综合感知和立体观测预警分析。
文中介绍了基于非恒定自适应门限的目标全自动探测、雷达组网全目标融合、基于经验正交分解的X-BAND雷达海浪探测、基于雷达视频处理的溢油探测与报警等关键技术;给出了系统在福建省海洋渔业、海警、海事等部门成功应用案例,证明了该系统技术的可行性、先进性,极具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雷达;AIS;综合感知;数据融合;海浪探测O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海洋经济全球布局观,主动适应并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和层次,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福建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海洋信息化工作,综合应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构建融合海域使用动态化管理、海洋工程环境监管、渔船信息化管理、安全生产监管、养殖区域及水质监控、海洋渔业生产状况及经济数据收集、应急事项处置于一体的“智慧海洋”平台,实现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决策、智能服务,形成与海洋现代化管理相适应的智慧海洋体系[1]。
基于海洋观测、海洋渔业、海洋执法等业务需求,“海域多要素感知观测与预警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通过对海面目标实时态势的跟踪观测和海洋环境实时监测,综合感知分析与预测处理,实现海域海面的“透明化”和“智能化”;可为海洋渔业、海警、海事等部门海上执法及事故调查等提供关键信息支撑,可赋能智能渔业、智能执法、智能搜救、海洋环境服务等新业态,对国家海洋信息化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新原理新方法海洋感知领域传感器技术
海洋感知领域传感器技术是指利用传感器和相关设备对海洋环境进行感知和监测的技术。
传感器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用于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灾害预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海洋感知领域传感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下面介绍几个新原理和方法:
1. 声学传感技术:采用声学传感器可以通过水下声波的传播变化来感知海洋环境,如海洋生物声学、海洋地形声学等。
近年来,采用新原理的声学传感器技术如光学声波探测、器件微型化等进展迅速。
2. 光学传感技术:通过利用光学传感器对海水中的光学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实现海洋水质、气候等的感知。
近年来,新型传感器技术如激光扫描成像、多光谱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
3. 无线传感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大范围海域的分布式感知。
无线传感器可以实现自组织、低功耗、长寿命等特性,用于海洋环境感知具有很大的优势。
4. 多模态传感技术:利用多种传感器的组合,可以对海洋环境的多个参数进行综合感知。
如结合声学、光学、温度、浮力等多种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感知和监测。
5. 数据融合与分析技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对海洋感知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分析,可以从海洋环境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海洋感知领域传感器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新原理和方法的应用为海洋环境监测和资源利用提供了更好的手段和工具。
海洋检测与智能感知技术一、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自然资源之一,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污染问题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科学家们积极探索和应用海洋检测与智能感知技术,通过对海洋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实现对海洋环境的精确控制和保护。
二、海洋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获取海洋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获取大规模的海洋数据,包括海洋温度、海洋色彩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对海洋温度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海洋温度异常的情况,预测海洋中的气候变化,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2. 声呐技术声呐技术是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获取海洋信息的方法。
通过声呐技术,科学家们可以获取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底质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通过声呐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实时监测海洋中的鱼群分布和数量,为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三、智能感知技术在海洋检测中的应用智能感知技术是一种通过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智能感知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智能感知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在海洋中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海洋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1. 智能传感器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可以自主感知和采集海洋信息的设备。
通过智能传感器,科学家们可以实时监测海洋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心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海洋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2. 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算法是一种可以对海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科学家们可以对海洋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分析和挖掘,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科学家们可以预测海洋中的海流和海浪的变化情况,为海上交通和海洋工程提供可靠的预测和决策支持。
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海洋资源勘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海洋的资源储量、能源储备、海洋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光纤传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能力对勘探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一、智能光纤传感技术介绍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光纤传输方程和参量测量原理,能够利用光纤传输介质中光的折射和散射来获取光纤介质内的温度、压力、形变等物理参数。
该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广泛可测量的物理量等特点,并且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和特性。
二、智能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 海洋地震勘探海底地震勘探是通过在海底打入地震源,利用地震波在水中的传播,依据地震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特性研究海底结构、岩石性质等信息的一项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智能光纤传感仪可以采集地震波在海里传播时的各种物理信息,包括温度、压力、海水密度等,从而帮助科学家们更好的了解地震活动的发展特点,预测和预防海底地震、海啸等灾害。
2. 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是对海洋生态系统、地质构造以及海水质量等进行实时观测和监测的过程。
智能光纤传感仪可以实时监测海水温度、盐度、深度等参数,并且通过这些数据与数学模型相结合,能够精确地测量海水运动等复杂现象,为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3. 海洋油气勘探海洋油气勘探是开发海洋能源的重要方式,但是勘探过程中过多的探测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很大影响。
智能光纤传感仪在这个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监测地下油气储层,通过测量地面变形和土壤温度等,判断储层的位置和状态,协助科学家们了解该地区油气的储备状况并控制勘探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三、结语随着智能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它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帮助科学家们更精准地掌握海洋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支持更加有效地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海洋探测、石油勘探、水下防御等多个领域,因此备受各方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一、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简介水下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由多个装载传感器和节点的无线网络连接组成的系统。
通过这种系统,可以在海洋中实时监测水下环境的变化,以及进行海底勘探和资源探测等工作。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声波、电磁、光学等。
其中,声波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传感器网络技术。
由于水下环境特殊,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必须能够保持稳定,以便进行有效的通信。
同时,节点间的信号传输距离也必须受到限制,以免信号过于受限。
此外,由于水下环境对信号深度、温度、盐度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和数量也必须得到精确计算。
二、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例子:1. 海洋探测:通过水下传感器网络,可以检测海洋中的水质变化、气候变化等情况。
2. 石油勘探:利用传感器节点探测水下沉积物、油藏和天然气等。
3. 水下防御:水下通信和水声传感器技术可应用于水下匿踪、敌方舰艇的追踪和战术侦察等。
4. 海洋资源探测:通过传感器网络,可以检测海底矿物、海洋资源等。
5. 水下文物修复:借助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定位沉船文物及其附属物。
三、水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案例1. 海底探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利用传感器网络,成功探测到了位于北极的一艘失事船只,保护了极地环境。
2. 水下视频监控:美国海军利用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进行水下视频监控,并成功远程监视人员及设备状态。
3. 水声通信:美国海军及德国官方机构广泛使用水声通信,实现水下无线通讯。
四、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水下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这种新型的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日常生产、科研和军事领域。
海洋环境监测中的传感器技术应用与研究【引言】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海洋环境监测的手段越来越精细化和智能化,其中传感器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海洋环境监测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与研究。
【传感器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浮标传感器浮标传感器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环境监测设备,主要用于测量海洋表层温度和盐度等参数。
根据海洋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可对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一些高端的浮标传感器还可以测量海流、氧气含量等参数,可以满足海洋环境监测的多种需求。
2.水下传感器水下传感器是一种用于在海洋底部或者水下进行环境检测的设备。
主要用于监测海洋底部生态环境、水下气体、泥沙等参数。
同时,水下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探测沉船遗迹及其周围环境,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3.可穿戴式传感器可穿戴式传感器可以通过佩戴在人体表面或者动物体表面,对周围环境和身体状态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可穿戴式传感器主要用于对海洋动物的运动状态、心率、呼吸等体征的监测。
得益于其便携、低成本的优点,可穿戴式传感器在海洋生态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感器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研究进展】1.多功能传感器的研发多功能传感器集成了多种传感器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通过在一个传感器内部集成多个传感器模块,可以大幅度提升传感器的智能度和可靠性。
这种多功能传感器的研发不仅可以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还可以应用于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
2.传感器网络技术的研究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将多个传感器相互联通,形成一个强大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更广范围内的海洋环境进行监测。
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传感器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监测结果的实时反馈和联动控制,为环保治理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结论】传感器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海洋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旨在恢复、保护和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海洋水文气象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海洋生态修复的效果评估和监测起着关键作用。
岸基用传感器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在海洋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岸基用传感器是一种可以安装在岸边或靠近水域的传感器设备,用于监测和记录海洋水文气象数据。
它可以实时获取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氧含量等重要参数,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为海洋生态修复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首先,岸基用传感器可以监测海洋水质情况,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监测海水温度、盐度和浊度等参数,可以评估海洋水体的质量,判断是否存在污染或异常情况。
这对于修复受污染区域、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岸基用传感器可以提供长期而连续的数据,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和变化,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岸基用传感器可以监测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分布。
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之一。
利用岸基用传感器,科研人员可以监测和记录海洋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情况,了解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和迁移路径。
这有助于确定修复的重点区域和种群恢复的策略,提供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依据。
此外,岸基用传感器还可以监测海洋气象条件,了解海洋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洋气象状况的变化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监测海洋气象数据,如风力、风向、海浪高度等,可以预测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提前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最后,岸基用传感器还可以监测海洋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效果,评估修复工作的成效。
海洋生态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对修复措施和工作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岸基用传感器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记录修复前后的变化,评估修复措施的有效性。
这有助于调整修复策略,优化修复工作,并为类似项目提供经验和参考。
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勘探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深入探索海洋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光纤传感技术基础、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勘探中的应用以及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三个方面来介绍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勘探中的应用情况。
一、光纤传感技术基础光纤传感技术是在光学原理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测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纤传输的特性达到对光的测量。
光纤传感器通过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传感,可以测量温度、压力、应变、振动等多种物理量,并且具有线性度高、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不易失真等优点。
光纤传感技术主要分为分布式光纤传感和局部光纤传感两种。
其中,分布式光纤传感由于能够实时监测大范围的对象,因此在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底地震勘探等领域应用广泛。
而局部光纤传感,主要用于局部目标的温度、压力等物理量的测量,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和海洋生态学研究中。
二、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勘探中的应用1. 海底地球物理勘探海洋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各种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热水等。
光纤传感技术在海底地球物理勘探中具有众多优势,如在探测范围、探测深度、分辨率、信号回传等方面拥有更高的性能。
通过光纤传感技术,可以对海底热带气旋、冷泉、海洋地质构造等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测量,使得勘探更加精准,提高了勘探的成功率。
2. 海水环境监测海洋是宝贵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对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和海洋生态平衡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光纤传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浮游生物、水汽交换等多方面参数的实时监测,同时还能对海水的温度、盐度、含氧量等参数进行全方位测量。
这些监测数据可以为海洋生态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从而促进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
三、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光纤传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水质监测、海洋生态监测、海洋气象监测等多个方面。
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引言海洋水文气象是研究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海洋环境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而传感器作为测量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核心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应用现状1. 海洋水文传感器的应用海洋水文传感器是用于测量海洋水文参数的设备,如海洋温度、盐度、流速、水位、波高等。
通过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的研究和预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气象预报、海上交通安全等领域。
2. 海洋气象传感器的应用海洋气象传感器是用于测量海洋气象要素的设备,如气温、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进行天气预报、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海上救援等。
传感器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数据,为相关领域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3. 岸基传感器的应用岸基传感器是相对于船载、浮标等其他类型传感器而言的,常常安装在海岸线上的观测站点。
这些传感器与其他浮标传感器相比,具有固定性强、观测稳定、能耗低等优势。
岸基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等领域。
三、技术进展1. 传感器精度的提升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传感器的精度不断提升。
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对于海洋水文气象研究至关重要,因此在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上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精度。
2. 传感器网络的建立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传感器网络逐渐应用于海洋水文气象的监测。
通过多个传感器组成的网络,可以实现大范围、多点位的数据采集,并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3. 传感器自动化的发展传感器自动化是传感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自动化技术,传感器可以实现无人值守、连续观测和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发展趋势1. 多参数一体化传感器随着需要测量的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数量的增加,多参数一体化传感器的需求日益迫切。
多参数一体化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多个参数,减少传感器数量和安装成本,提高观测效率。
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在海洋环境变异监测中的应用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变异的监测和预警成为了海洋科学和工程中的重要任务。
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变异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工程建设以及海洋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从传感器的原理、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来讨论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在海洋环境变异监测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通常包括温度、盐度、流速、波高、风速等多个参数的测量模块。
这些测量模块通过安装在浮标、海上测站或者沿岸测量站等设备上,实现对海洋环境变化的监测。
传感器通过电子设备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监测站点,最终通过无线传输或者有线传输方式传递给数据中心,实现对海洋环境变异的实时监测。
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浮游生物学研究来说,传感器可以测量海水中的盐度、温度等参数,为科学家提供了理想的数据基础。
通过传感器的监测,科学家们可以实时观测到浮游生物的生长环境变化,从而进一步研究其生态特征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此外,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海洋工程建设中的检测和预警。
例如,在海底管道的铺设过程中,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包括水温、盐度、流速等参数的测量,从而帮助工程师及时调整工程方案,并提前预警可能的海洋灾害。
此外,传感器在海洋安全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在台风来临前,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风速、波高等参数,为海上交通和渔民提供预警信息,帮助他们避免潜在的危险。
类似地,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海洋环境污染的监测。
通过测量海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传感器可以及时发现污染源并提醒相关部门采取措施,避免进一步的环境破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海洋水文气象岸基用传感器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未来,传感器中的测量模块将更加精确和灵敏,可以实现对更多参数的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海洋环境的监测对于保护海洋生态、预防海洋灾害、开发海洋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是关键环节,它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并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为海洋保护和研究提供支持。
本文将就海洋环境监测中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进行探讨,包括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以及现代化的无人平台技术。
传统的海洋环境数据采集主要依靠人工观测、固定观测站和卫星遥感。
人工观测通常由专业人员通过船只或飞机进行,由于受到时间、空间以及人力资源的限制,人工观测的数据采集范围相对有限。
固定观测站则通过布设传感器等设备在海洋中定点观测,可以获取长期的数据,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但也存在设备易受损坏、无法覆盖大范围海域等问题。
卫星遥感则是通过卫星传感器对大范围海洋环境进行监测,具有覆盖面广、实时性好的特点,但分辨率有限,无法满足局部细节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平台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人平台包括无人船、无人机、浮标和潜标等,具有自主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等优势。
无人船可以根据预设航线自主进行采样和观测,通过设备搭载传感器可以获取多种海洋环境数据;无人机则可以在空中进行海洋环境监测,通过航拍、气象探测等手段获取数据;浮标和潜标则可以浮在海面上或潜入水下,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参数。
这些无人平台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部署和运行,覆盖范围广,且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能够满足海洋环境监测的实时性和精确性要求。
数据传输是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主要依靠有线传输,即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电缆、海底光纤等方式传输到陆地上的数据处理中心。
这种传输方式稳定可靠,但受限于有线传输的距离和带宽限制,不能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对于大范围、多点位数据实时传输的需求。
因此,发展无线传输技术成为解决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传输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蓝牙、Wi-Fi、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海洋相关多模态传感技术
海洋相关的多模态传感技术是指利用多个传感器融合不同的感知模态,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海洋信息的技术。
常用的海洋相关多模态传感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 声学传感技术:利用声纳等装置探测海洋中的声音信号,用于测量海洋的物理参数、生物信息以及水下目标的探测等。
2. 光学传感技术:利用光学仪器、摄像头等获取海洋中的图像、视频信息,用于观察海洋生态环境、水下目标检测和成像等。
3. 电磁传感技术:利用电磁波传感器获取海洋中的电磁信号,用于测量海洋的电磁特性、水下目标探测和通信等。
4. 化学传感技术:利用化学传感器检测海洋中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物,用于海洋水质监测、环境保护等。
5. 生物传感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或生物学检测方法监测海洋中的生物信息,例如测量水中的藻类浓度、海洋生物的迁徙和分布等。
通过综合应用不同的传感器和技术,海洋相关的多模态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监测和观测,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海洋遥感技术与应用海洋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海洋信息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海洋表面、海洋底部以及海洋大气等不同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海洋科研、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监测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涵盖广泛,涉及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预警等多个方面,对于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遥感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海洋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搭载的传感器对海洋区域进行观测和监测,通过接收、记录和解译传感器所获取的电磁波信号,获取海洋表面、海洋底部以及海洋大气等不同要素的信息。
海洋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微波遥感、红外遥感、激光遥感等多种手段,其中微波遥感在海洋遥感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实现对海洋表面风场、海温、海冰、海洋色彩等参数的监测。
二、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资源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等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数量,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通过对海洋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遥感监测,为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提供数据支持。
三、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实现对海洋水质、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污染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水质参数如叶绿素浓度、浮游植物种类等的监测,及时发现海洋环境变化和异常情况。
此外,海洋遥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四、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海洋遥感技术在海洋灾害预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实现对海洋台风、海啸、赤潮等灾害事件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海洋气象要素如风速、风向、海浪高度等的监测,及时预警海洋台风等极端天气事件。
海洋测绘中的水文测量技术水文测量是海洋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海洋中的水文参数的测量与分析。
水文测量技术是为了获取准确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和海洋动力过程的技术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在海洋测绘中常用的水文测量技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水文测量的意义。
水文测量主要涉及到海洋中的水深、水温、盐度、湍流等参数的测量。
这些参数的测量对于海洋环境的研究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海洋的航行安全而言,准确的水深数据对于制定航线和避免障碍物非常关键。
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水温和盐度等参数能够提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
因此,水文测量技术的发展对于海洋测绘的精度和深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讨论一下常见的水文测量技术。
在海洋测绘中,常用的水文测量技术包括声学测深、CTD测量以及湍流观测等。
声学测深是通过声波的回波时间来测量水深的方法。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已知的,而声波从发射到接收所经历的时间可以通过声纳接收仪得到。
根据声波的速度和时间可以计算出水深。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测量范围广,精确度高,适用于各种海洋环境。
在实际应用中,声学测深广泛用于海洋测绘和海洋工程。
CTD是测量水温、盐度和深度的常用技术。
CTD是“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的缩写,使用一种称为CTD探头的仪器来测量这些参数。
CTD探头由一个电传导度计、一个温度计和一个压力传感器组成,它们可以实时测量所在位置的水温、盐度和深度。
这些数据能够提供关于海洋环境的详细信息,对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湍流观测也是海洋测绘中常用的水文测量技术之一。
湍流是指流体中的不规则运动,它广泛存在于海洋中。
湍流观测主要通过测量流体中的流速和流动的不稳定性来研究湍流现象。
在海洋测绘中,湍流观测可以帮助了解海洋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混合,对于海洋动力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水文测量技术在海洋测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态监测技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前沿手段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加,海洋生态监测技术已经成为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现代海洋生态监测技术,包括遥感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并探讨其在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航空器或其他无人设备对远离探测器的对象进行感知和数据采集的技术。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遥感技术常用于获取海洋空间信息,如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水色变化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海洋中藻类生长状况、海洋流动性、富营养化程度等,从而为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数据。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内的特定信号作为传感器对海洋环境变化进行监测的技术。
例如,利用浮游生物的迁徙规律,可以监测到海水温度、盐度、含氧量等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
此外,利用生物标记物或DNA技术结合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浓度,了解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保护。
三、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通过测定生物体DNA序列来了解其遗传信息的方法。
在海洋生态监测中,通过对海洋生物样本的基因测序,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遗传变异等信息。
同时,基因测序还可以揭示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和响应性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基因测序技术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遥感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基因测序技术是了解海洋环境变化的前沿手段。
它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海洋环境数据,为我们深入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的海洋资源利用。
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推广这些技术,为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海洋资源监测服务中的应用案例1. 引言现代社会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海洋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监测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源,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的出现为海洋资源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个应用案例,以展示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海洋资源监测服务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2. 海洋环境监测案例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范围广泛。
例如,可以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来监测海洋中的水质、温度、盐度、氧含量等参数,以及潮汐、波浪和海洋生物的分布和行为等情况。
这些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地收集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技术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站或云服务器进行分析和应用。
这样的监测系统可以提供及时的海洋环境信息,有助于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预测海洋灾害,并为渔业、航海和海洋旅游等行业提供重要依据。
3. 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案例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在海洋中部署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生物的分布、数量和行为。
例如,可以通过传感器节点收集浮游生物的数据,了解海洋中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状况,以及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无线传感器网络还可以用于监测海洋中的底栖生物群落、鱼类迁徙和繁殖行为等重要信息,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4. 海洋油污监测案例海洋油污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海洋油污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在海洋中部署传感器节点,可以实时监测海洋中的油污浓度、污染源的位置以及油污的扩散趋势等信息。
传感器节点可以通过水下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地面站,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实现实时监测和预警。
这样的监测系统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海洋油污问题,减少环境损害和生态影响。
5. 海洋研究与探测案例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探测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海洋水文要素传感技术——波浪浮标姓名:王志光学号:21140911022 摘要:波浪浮标是一种无人值守的能自动、定点、定时(或连续)地对海面波浪的高度、波浪周期及波浪传播方向等要素进行遥测的小型浮标测量系统。
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波浪浮标研究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基于加速度传感器和基于GPS传感器的波浪浮标。
关键词:波浪浮标;加速度传感器;GPS传感器引言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海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洋水体受外力作用时,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而往复运动,并向一定的方向传播,此种运动称为波动。
海浪是主要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其周期一般界于1~20 秒之间。
根据现行的《海滨观测规范》(GB/T14914-2006)规定[1],海浪的主要的观测要素是波高、周期、波型、波向和海况。
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灾害预防、航海安全等领域中,海浪是最重要且最复杂的一种海洋气象要素。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洋监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 000余公里。
通过研究和开发海洋来发展必然是我国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必走之路[2]。
波浪浮标是一种小型浮标测量系统,无人值守,可以长期、自动、定点、定时、全天候的对海浪高度、波浪传播方向、波浪周期、功率谱和方向谱等水文要素进行遥测。
波浪浮标在海洋的任何气象和海域情况下都可以采集海洋环境不同的水文要素信息,因此浮标经常被海洋工作者们比喻成为“海洋自动观测站”[3]。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广泛使用和研发波浪浮标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荷兰、中国等。
荷兰Datawell公司的波浪骑士波浪方向浮标[4];美国的956型及其改良型1156型波浪跟踪浮标;加拿大AXYS公司的波浪方向浮标TRIAXYS™等。
在多传感器的波浪浮标系统中,由于不同的传感器特征不同,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信息按照某种优化算法组合起来,可以获得更多有效的波浪信息。
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基于GPS技术的波浪浮标和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波浪浮标。
其中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波浪浮标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测量浮标随波运动的三轴运动的加速度和三轴旋转(航向角、俯仰角和横滚角),进而估算出海洋参数。
另一种是基于重力传感器。
第一类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波浪浮标,以加拿大著名的浮标生产厂家AXYS公司生产TRIAXYS™波浪浮标为代表,它使用1000G防震固态传感器,内有三个加速度计、三个角速度计、一个罗盘,使用同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联合开发的专利软件,精确的对波浪进行各种数据计算和统计。
由于是采用固态传感器,因此波浪浮标具有可自由旋转和抗低温的性能。
它使用太阳能板给蓄电池充电的供电方式,4到5年内,不必更换电池,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采用最新专利的标体材料,抗撞击和抗刺穿能力强。
天线、防撞灯及红外接口位于透明聚碳酸酯圆顶内部,避免了被损坏的情况。
不需要打开标体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使用红外接口对浮标进行设置。
可以测得波浪范围为: ±20m ;涌浪精确度: 优于2% ;涌浪分辨率: 1cm ;涌浪周期:1.6到33秒。
并且配备先进的波浪分析软件,可以分析波高、波向、波浪周期进行的波浪波谱分析、波浪能量分析、跨零点统计分析等。
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测量波浪的工具之一。
第二类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波浪浮标,以波浪骑士MK III型测波浮标为代表,它基于已被充分证明的精确的稳定平台传感器,采用一个加速度计即可测量波高。
在波向方面,可以直接测量纵横摇而不需要积分。
结合了水平加速度计和罗经后,构成了完整的传感器单元核心部分。
可以测得的波高范围:-20m~+20m;分辨率:0.01m;精度:定标后小于测量值的0.5%;3年后小于测量值的1.0%;周期:1.6 s ~30s。
可以测得波的向范围:0°~360°;分辨率:1.4°;浮标艏向误差:0.4°~2°(与纬度有关),典型0.5°;周期:1.6 s ~30s。
波浪骑士是波高和波向测量的世界标准。
基于GPS技术的波浪浮标有单点GPS,差分GPS,实时动态GPS 等多种。
GPS波浪浮标测波方法GPS提供全天候测量,测量所得三维数据具有较高精度。
荷兰Datawell 公司出产的差分GPS 浮标只含一个GPS传感器,体积较小,成本低,内部没有移动部件,更加轻便,获得的数据质量也更精确[3]。
GPS浮标的核心就是GPS 接收机。
在2000 年之前,GPS 接收机精确度只能达到分米每秒。
2000年5月之后,美国政府取消了选择可用性干扰,价格较低的GPS接收机的精确度也可以达到厘米每秒量级,可以获得较高精度的测量结果,GPS浮标的使用更加普遍[5⁃7]。
武汉大学的程世来、张小红等探讨了使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并用Trip软件对浮标数据进行调整计算,从而为预警海啸提供了极具可行性的新方法[8]。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的邱冠维提出了对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进行研究,而且把结果与差分GPS观测结果,岸站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9]。
因为GPS接收机与卫星做相对运动,使GPS接收机接收到的频率与卫星信号发射器信号频率不相同,产生了多普勒效应。
GPS浮标使用多个卫星接收GPS信号,将接收机发射的数据进行调整后发送到数据控制中心。
数据控制中心通过计算处理得出收发机的三维位置,各个水质点的瞬时速度,多普勒原理得出频率变量,计算得出各种海浪参数,从而达到海洋监测的目的。
国内由中国海洋大学生产的SZF型波浪浮标是经过国家863计划海洋监测技术成果标准化工程项目“波浪方向浮标”课题的实施、定型和生产的新一代波浪浮标。
它已经拓开了海洋仪器产品的国内市场,打破了国外进口波浪浮标一统天下的局面。
目前,波浪浮标已在国内70多家单位应用推广。
它是一种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波浪浮标,主要技术指标:波浪高度测量范围0.3~20m,系统测量准确度±(0.3+5%×测量值)m;方位测量范围0~360°,系统测量准确度±2°;波浪方向测量范围0~360°,系统测量准确度±10°;波浪周期测量范围3~20s,系统测量准确度±0.5s。
SZF型波浪浮标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测波浮标的空白,是我国海洋技术领域少数几个能真正实现国产化的海洋高新技术产品。
综上所述,加速度波浪浮标可以适用于海浪任何高度范围,浮标本体发生旋转也不会影响其测量结果,而GPS浮标在海浪较高时使用信号不稳定,不能接收足够多的卫星信号。
加速度波浪浮标在数据的安全性上比GPS浮标要好很多,其数据结果不容易被国外机构窃取。
加速度波浪浮标很容易受到金属的干扰,因为内部由电子罗盘定位,而GPS不会受到金属的干扰。
GPS浮标的内在就是高性能的GPS接收机,它所占体积很小,荷兰“波浪骑士”浮标直径只需40 cm,而加速度波浪浮标所需传感器较多,体积较大,成本较高。
代表研究单位主要研究成果介绍荷兰Datawell 公司:波浪骑士MK III型方向浮标,波浪骑士差分GPS 浮标等。
加拿大AXYS公司:TRIAXYS™型波浪方向浮标等。
中国海洋大学:SZF型波浪浮标等。
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SBF3-1 型测波浮等。
结论国内基于重力加速度原理波浪浮标技术逐渐成熟、完善,测量要素从波高、波周期扩展到波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愈来愈小。
基于重力加速度原理波浪浮标已经形成小批量生产能力, 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基于重力加速度原理波浪浮与基于GPS技术的波浪浮标之间有共通之处,两种波浪浮标的测波方法原理之间是相通的,可以由傅里叶变换得出相应关系。
我国在以后的浮标研究中,可以在已成熟掌握的基于重力加速度原理波浪浮标的基础上,使两者融会贯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1]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S].[2] 楮同金,曹恒永,王军成,等.中国海洋资料浮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3] DE VRIES J J,WALDRON J,CUNNINGHAM V. Field testsof the new Datawell DWR⁃G GPS wave buoy [J]. Sea Technolo⁃gy,2003(12):101⁃103.[4] HARALD E,STEPHEN F,ERIK S,et al. 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wave buoy measurement technology [J]. Coastal Engi⁃neering,1999,37:309⁃329.[5] SERRANO I,KIM D,LANGLEY R B. AGPS velocity sensor:how accurate can it be a first look [C]// Proceedings of 2004IONNTM. San Diego,USA:[s.n.],2004:111⁃121.[6] 张骞丹,田红心.GPS系统多普勒频移估算的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7,37(4):24⁃26.[7] 王甫红,张小红,黄劲松.GPS单点测速的误差分析及精度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6):515⁃519.[8] 程世来,张小红.基于PPP技术的GPS浮标海啸预警模拟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9):764⁃766.[9] 邱冠维.利用精密单点定位进行GPS浮标近即时精密定位[D].中国台南:国立成功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