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常用统计指标(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36
统计学资料背诵版一、单选题:第二章: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以四分位数间距指标较好。
2、用均数和标准差可以全面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特征。
3、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标准差不变。
4、比较某地1~2岁和5~5.5岁儿童身高的变异程度,宜用变异系数。
5、偏态分布宜用中位数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6、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变异系数不变。
7、正态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8、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右偏态分布(说明:设X变量经Y=lgX变换后服从正态分布,问X变量属何种分布?)9、横轴上,标准正态曲线下从0到2.58的面积为49.5%10、当各观察值呈倍数变化(等比关系)时,平均数宜用几何均数。
第三章:总体均数的估计与假设检验1、均数的标准误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2、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时,P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总体均数不同。
3、甲乙两人分别从同一随机数字表抽得30个(各取两位数字)随机数字作为两个样本,求得X1和S 12、X2和S22,则理论上由甲、乙两样本均数之差求出的总体均数95%可信区间,很可能包括04、在参数未知的正态总体中随机抽样,丨X-μ丨≥t0.05/2,vS X的概率为5%5、某地1992年随机抽取100名健康女性,算得其血清总蛋白含量的均数为74g/L,标准差为4g/L,则其95%的参考值范围为74±1.96×46、关于以0为中心的t分布,叙述错误的是相同时,丨t丨越大,P越大。
7、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中,无效假设为两总体均数相等。
8、两样本均数比较作t检验时,分别取以下检验水准,犯第二类错误概率最小的是α=0.309、正态性检验,按α=0.10水准,认为总体服从正态分布,此时若推断有错,其错误的概率等于β,而β未知。
10、关于假设检验,说法正确的是采用配对t检验还是两样本t检验是由试验设计方案所决定的。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一、教学大纲要求(一)掌握内容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
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
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内容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内容精要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
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
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
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
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
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
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U 。
3.写出组段,逐一划记。
频数表可用于揭示资料的分布特征和分布类型,在文献中常用于陈述资料,它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的可疑值,也便于进一步计算指标和统计分析处理。
(二)描述频数分布中心位置的平均指标描述中心位置的平均指标,但常因资料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描述。
1.算术均数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 )简称均数,描述一组数据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