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海燕》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20 KB
- 文档页数:11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海燕的形象,抒发对理想、自由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海燕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例,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仿写一段描绘海燕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4. 海燕形象:勇敢、自由、不畏艰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燕》为例,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一种动物的文字。
示例答案:雄鹰展翅翱翔于蓝天,如同一位勇敢的战士,俯视着大地。
它那锐利的目光,如同两把利剑,刺破长空,探寻着前进的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学作品,深入了解这种勇敢、自由的海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观和动物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文章详细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飞翔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驱的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海燕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尔基的生平事迹,掌握课文生词、短语,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海燕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发学生对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感受海燕形象,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激昂氛围,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掌握生词、短语,思考课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课文内容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象征、拟人、排比、对仗等4. 海燕形象:勇敢、顽强、无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海燕形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通顺,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重点的把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了解苏联文学,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海燕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教材第九单元“海滨之歌”中的《海燕》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提炼以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新词、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词汇的积累、句子和段落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燕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课文分析:b. 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重点词汇:振翅、翱翔、盘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各段大意:描述海燕的外貌、生活习性、勇敢顽强等特点。
b. 修辞手法分析:如第一段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中穿梭”,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海燕的速度和勇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关于海燕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b. 组织一次关于海燕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词汇积累和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分析,尤其是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
教学内容包括全文阅读与解析,着重分析课文的文学特色、语言表达和作者情感。
具体章节为:第一节至第五节,详细内容为:海燕的形象描绘、背景环境的渲染、海燕与暴风雨的对抗、海燕的英勇形象以及作者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分析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教学重点:海燕形象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作者情感的抒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暴风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其感受,引入课文。
2. 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如象征、拟人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象征意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海燕》2. 板书内容:a. 高尔基生平简介b. 课文文学特色:象征、拟人c. 海燕形象:英勇、坚韧d. 作者情感:感慨、崇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b. 分析课文中的一段描写,解释其象征意义。
c. 仿写一段描写,要求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海燕形象特点:英勇、坚韧、无畏。
b. 象征意义:海燕象征着革命者,在困境中顽强拼搏,追求光明。
c. 仿写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导语】《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2)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1、体会形象2、评说作用3、探究含义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说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
)自信的海燕、乐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4课《海燕》。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展开,通过描绘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形象,展现了海燕勇敢、顽强的精神面貌,传达了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涉及课文阅读、词汇学习、句子解析、主题探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学习作者观察自然、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海燕勇敢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勇敢向前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海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联系实际生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句型;学习观察自然、描绘事物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课文挂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燕在暴风雨中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燕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海燕的形象。
3. 讲解生词:针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讲解句子结构,理解句子含义。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海燕的形象中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人生态度,分组讨论并分享感受。
6.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7.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海燕》2. 生词、短语:暴风雨、勇敢、顽强、拼搏等。
3. 句子解析:重点句子解析。
4. 主题:海燕精神,勇敢拼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海燕精神在我心中”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4海燕上课素材教学方法指导1.指名朗读。
方法:找出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2.听录音带朗读。
(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的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3.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的韵味。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通过意象对比理解海燕的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乐观勇敢、坚强不屈的精神。
品味语言,理解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诵读感悟法、讨论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教师准备朗读录音及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搏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我国1905年革命前文最黑暗的时期,高尔基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著名散文诗。
2.生难字词(1)字音高傲.(ào)呻吟.(yín)翡.翠(fěi)掠.起(lü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2)词义【高傲】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范文(通用12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范文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征内涵。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提问法;3、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自学生字;认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搜集高尔基的有关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
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海燕在狂风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种挑战的姿态。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一文,去领略海燕的风采。
二、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①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与同学作交流。
②教师补充,总结。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FLASH朗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什么内容?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用“这是一只的海燕。
”的句式,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高傲四、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自然界中的一种鸟类——海燕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海燕的外形、生活习惯和飞行特点,表现了海燕的美丽、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同时,文章也寓意着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海燕一样勇敢拼搏,勇往直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文章的分析、解读和感悟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同时,学生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海燕的美丽、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气和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理解。
2.对文章寓意和主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海燕的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和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视频。
2.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的解释。
3.相关图片或图片素材。
4.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海燕的形象。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海燕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海燕的美丽、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如描写手法、象征手法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寓意和主题。
例如:“海燕的品质如何体现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图片素材,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描述海燕的生活场景。
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教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部编九下语文第4课《海燕》详细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勇敢和智慧,通过描绘海燕的形象,展示了它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能够领会海燕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智慧。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领会海燕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问题设计:(1)课文讲述了海燕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出勇敢和智慧?(2)作者为什么喜爱和赞美海燕?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燕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讨论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关于勇敢和智慧的文章。
5. 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海燕》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海燕勇敢、智慧精神的理解。
答案示例: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勇敢地飞向大海,不畏艰险,敢于挑战。
它展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敢于挑战,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课文《海燕》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对于培养学生的勇敢和智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海燕》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勇敢地飞翔,欢乐地歌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赞颂。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较为抽象的意境和深层次的情感还需引导。
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有所困惑,需要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革命先驱者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海燕的形象、象征意义以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海燕的形象和意境。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海燕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相关资料:收集有关海燕的图片、诗歌等资料,以便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海燕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海燕形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海燕的形象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海燕的形象和意境。
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海燕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重点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难点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练习法。
朗读音频、海燕图片、多媒体课件。
2课时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意的,散文诗也是如此。
诗人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借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这些意象,来表现祖国沉重的历史,唱出对祖国的款款深情。
沈尹默在《月夜》中借“并排立着”的树,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品格。
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被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等。
背景知识《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
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
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精品教案知识与能力:1 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一、导入二、走进作者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2、有感情自读课文3、朗读点评和指导《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
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1、这是一只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
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
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
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海燕》优质课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下《海燕》教学设计课题《海燕》单元一学科语文年级九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和烘托等手法,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和烘托等手法,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课前展示图片同学们,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观看图片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学生查阅资料《在人间》《我的大学》。
2.高尔基名言:(1).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2).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4).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的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与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他第一次投稿,编者看到写出如此文章的人竟是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
编者说的有个名字,这个青年思索了一会说:就“马克西姆·高尔基”吧,“高尔基”在俄语里是“苦难”的意思,“马克西姆”是最大的意思,所以,“马克西姆·高尔基”,就是“最大的苦难”的意思。
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海燕》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悟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美。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在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海燕》,引导学生朗读。
(2)简介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解答。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关于《海燕》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海燕》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2024年部编九下语文教案4课《海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课《海燕》,课文内容主要描绘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勇敢飞翔的壮丽景象。
具体章节内容为:第13自然段,描绘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第46自然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第79自然段,表达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2. 学习对比手法,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海燕的勇敢形象。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描绘海燕的勇敢形象,体会作者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对比手法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海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燕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海燕的生活习性和勇敢形象。
3. 课堂讲解:a. 分析第13自然段,了解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
b. 分析第46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海燕在暴风雨中的勇敢形象。
c. 分析第79自然段,体会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描述生活中的某一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内容:a. 海燕的外貌特征及生活环境b. 对比手法:勇敢飞翔c. 作者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事物或现象。
2. 答案:示例:春天来临,万物复苏。
柳树抽出嫩芽,宛如一位娇羞的少女;而松树则四季常青,宛如一位坚定的战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海燕的勇敢形象,学生对这一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海燕的文章,了解海燕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海燕》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海燕》一课。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理解,生词学习,语言赏析,主题思想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生词、短语,并能熟练运用。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海燕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的生命力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重点:生词学习,课文阅读理解,语言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挂图,海燕图片。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海燕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海燕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3. 生词学习:讲解生词,让学生朗读并造句。
4. 阅读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海燕的形象特点,讨论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的生命力量。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语法、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讲解。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语言赏析: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审美情趣。
8.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情感教育。
六、板书设计1. 《海燕》2. 主要内容:生词、短语;海燕形象特点;对比手法;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像……一样”造句。
(2)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保护动物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他像海燕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
(2)示例:作者通过对比海燕和人类对待生命的态度,突显出海燕的勇敢与坚韧。
(3)开放性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