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43
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一、课程背景和教材简介《第11课北伐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篇教材,主要介绍了北伐战争的发生和背景,以及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课通过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北伐战争的发生和背景;•掌握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北伐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2. 教学难点•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分析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北伐战争?你们对北伐战争有了解吗?”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对北伐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目标呈现(5分钟)通过板书「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北伐战争的三个方面,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学习内容呈现与理解(15分钟)通过讲解北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北伐战争为何爆发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然后,通过示意图等形式,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和意义,帮助学生掌握北伐战争的具体过程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
4. 学生讨论与合作(20分钟)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通过展示、演讲或写作的形式,将自己小组的观点和理解分享给全班同学。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激发思考和讨论的活跃度。
5. 师生共同总结(10分钟)收集学生的观点和讨论结果,帮助学生总结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梳理思路,形成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016—2017学年度八年级第一学期历史学科教案课题第11课北伐战争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3.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疑探教学过程主案个性化修改1.导入新课。
提示或建议: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