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立体声拾音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7
立体声拾音立体声录音技术与单声道录音技术的最重要区别在于拾音方法的不同,单声道录音一般是用一只传声器拾音,或者将若干只传声器拾取的信号混合成为一个声道;而立体声录音一般是用两只或两只以上传声器进行拾音,些传声器拾取的信号混合处理后送入两个声道。
立体声的拾音方法有很多,根据拾音和重放的形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种:房间立体声和人头立体声。
一、房间立体声拾音方法立体声信号的拾取是通过多只传声器的摆放完成的,拾取的声音信号加载了房间特性的,重放时在房间中用扬声器进行,声像定位受监环境的影响。
根据拾取信号所利用的不同物理参数,可将立体声拾音方法分为三种:1、“时间差”拾音方法通过话筒的摆放和选择,使得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话筒只存在时间差(当然也存在少量的强度差和相位差),重放时通过两声道信号问的时间差信息完成声源定位和声场再造。
一般是选择两只指向性完全相同的话筒,主轴平行放置,间隔一定距离置于声源的前方,分别拾取信号作为左右声道信号。
时间差拾音方法是录音师们最早使用的立体声拾音方法之一。
它的特点是录制的音乐具有亲和力、自然感和温暖感,录制古典音乐会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常见的时间差拾音方式有AB拾音制式。
2、”强度差”拾音方法通过话筒的摆放和选择,使得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话筒只存在的强度差,重放时通过两声道信号间的强度差信息完成声源定位和声场再造。
强度差拾音技术是用两只特性完全相同的传声器分别面向声源,一只传声器置于另一只传声器上,使两只传声器的膜片在垂直的轴线上尽量重合,传声器的轴向夹角彼此张开一定的角度,这样声源到达两传声器没有时间差,而只有因两传声器的主轴方向和指向性而引起的声级差,因此这种方式也称为声级差定位拾音技术。
声级差定位拾音技术的声源定位感较好,但空间感不如“时间差’拾音方法。
常见的拾音方式有XY和MS两种拾音制式。
3、混合拾音方法通过话筒的选择和摆放,使得声源发出的声音到达两话筒之间既存在时间差,也存在强度差(还包括少量相位差),通过话筒记录的两声道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重放时完成声源定位和声场再造。
几种立体声录音方法一、A/B制式首先我来介绍一下A/B制式,A/B制式是最早采用的录制立体声的方法,有人形象的称它为拉开距离式拾音方法。
两支传声器在舞台上或者录音室里拉开2.0-3.5米的距离,传声器可以是无方向性的也可以是心形的,它们平行地对准乐队,也可以稍微向左右两侧张开一些。
对A/B制式拾音来说,每一件乐器(声源)到达两支传声器处的声音信号之间,既存在强度差也存在时间差。
强度差是由传声器的指向性图形以及声源到达两支传声器的距离不同所形成的。
在这种录音制式中,强度差和时间差对定向的作用迭加在一起了。
很明显,对于不再中轴线上的声源,前导的声道始终是声级较高的声道。
心理声学的研究,时间差比强度差更加的重要。
这种制式的特点是简单,对所使用的一对传声器,在性能和技术指标配对上要求并不太严格。
这种拾音制式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存在中间空洞,中间稀疏或者称为中间后退现象。
就是说当重放用A/B制式所录的音乐的时候,听众往往回感到中间部位乐器的声象变弱,或者这些乐器的声象在中间部位变得稀疏起来,而更多的乐器声象向左右扬声器方向靠拢,使得两端乐器声象密集起来。
有时,也使听众感到中间部位的声象向舞台后部退去。
对于这种缺陷,可以借助两种方法来改善。
一种方法是在录音的时候增加一个中间传声器,把它的信号放大,再分别分配到左右声道中去。
另外一种方法是再重放时增加一个中置扬声器,而将左右声道信号各分一部分给此扬声器放声。
上述缺陷在两支当传声器拉开2.5-3.5米以上时,将变得相当明显。
当然,放声时如果将两支扬声器朝向稍微向听音室中间偏转一点,中间空洞现象也有些改善。
~~~~~~一句老话~~~~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嘛!A/B制式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它的录音在作单声道兼容重放时,将存在相位干涉现象,因而兼容度很低~~~~~对于中国现在的电视基于单声道来说,就应该注意咯!这是很容易加以说明的,当作单声道兼容重放时,必须把左右声道信号迭加在一起才能形成单声道信号。
拾音技术立体声拾音随着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音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立体声拾音技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录音的质量和音频的立体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什么是立体声拾音技术、立体声拾音的原理、不同类型的立体声麦克风以及立体声拾音技术的发展趋势。
立体声拾音技术是将两个或以上的麦克风放置在一个空间中,以捕捉不同的声音,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音频立体感的效果。
该技术可以用于录制音乐、电影、电视节目,以及语音识别和虚拟现实等领域。
二、立体声拾音的原理立体声拾音基于人类听力系统的特性,即我们的耳朵可以通过位置和时间差异来识别声源的位置。
因此,用多个麦克风捕捉不同位置的声音可以模拟出现实世界中的声音效果。
立体声拾音有两个主要的原理:亚毫米级时间差干涉和空间上的挤压作用。
在亚毫米级时间差干涉中,麦克风之间的位置差异会导致声波在麦克风之间传播的时间差异,从而创造出相位干涉和差分信号。
这些不同的信号可以输入立体声录音机中,产生立体声效果。
在空间上的挤压作用中,不同位置的声音在传达到听者的耳朵时,受到了不同的空间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声波衰减。
通过模拟这种效应,立体声录音可以输出具有音频立体感的效果。
三、不同类型的立体声麦克风在立体声拾音中,不同类型的麦克风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立体声麦克风类型:1. XY麦克风:XY麦克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立体声拾音方式,也被称为“交叉麦克风”或者“左右麦克风”。
这种麦克风具有相同的极性和灵敏度,它们被放置在一起,并交叉着放置。
这种麦克风可以有效地捕捉到声音的位置和细节,但是对于低频和宽幅信号的捕捉效果不佳。
2. ORTF麦克风:ORTF麦克风是由ORTF(法国电视广播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种拾音方式。
它们被放置在一个小的倾斜角度上,距离为17cm,呈现一个类似于人耳的姿态。
这种麦克风可以产生具有广度和深度的立体声效果,但是相比于XY麦克风,它的灵敏度稍低。
几种立体声录音方法一、A/B 制式首先我来介绍一下A/B 制式,A/B 制式是最早采用的录制立体声的方法,有人形象的称它为拉开距离式拾音方法。
两支传声器在舞台上或者录音室里拉开2.0-3.5 米的距离,传声器可以是无方向性的也可以是心形的,它们平行地对准乐队,也可以稍微向左右两侧张开一些。
对A/B 制式拾音来说,每一件乐器(声源)到达两支传声器处的声音信号之间,既存在强度差也存在时间差。
强度差是由传声器的指向性图形以及声源到达两支传声器的距离不同所形成的。
在这种录音制式中,强度差和时间差对定向的作用迭加在一起了。
很明显,对于不再中轴线上的声源,前导的声道始终是声级较高的声道。
心理声学的研究,时间差比强度差更加的重要。
这种制式的特点是简单,对所使用的一对传声器,在性能和技术指标配对上要求并不太严格。
这种拾音制式有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存在中间空洞,中间稀疏或者称为中间后退现象。
就是说当重放用A/B 制式所录的音乐的时候,听众往往回感到中间部位乐器的声象变弱,或者这些乐器的声象在中间部位变得稀疏起来,而更多的乐器声象向左右扬声器方向靠拢,使得两端乐器声象密集起来。
有时,也使听众感到中间部位的声象向舞台后部退去。
对于这种缺陷,可以借助两种方法来改善。
一种方法是在录音的时候增加一个中间传声器,把它的信号放大,再分别分配到左右声道中去。
另外一种方法是再重放时增加一个中置扬声器,而将左右声道信号各分一部分给此扬声器放声。
上述缺陷在两支当传声器拉开2.5-3.5 米以上时,将变得相当明显。
当然,放声时如果将两支扬声器朝向稍微向听音室中间偏转一点,中间空洞现象也有些改善。
一句老话~~~~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嘛!A/B 制式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它的录音在作单声道兼容重放时,将存在相位干涉现象,因而兼容度很低~~~~~对于中国现在的电视基于单声道来说,就应该注意咯!这是很容易加以说明的,当作单声道兼容重放时,必须把左右声道信号迭加在一起才能形成单声道信号。
30DPA 话筒大学立体声拾音编译:闲云孤鹤两声道立体声的背景A-B方式立体声录音技术由人类听觉系统发展而来,核心是如何判断声音的方位。
当使用两支音箱重放的时候,最先到达,或者声压最强一方让听众感觉到方向。
物理研究表明在两只音箱构成的系统中,时间和声压的不同构成了方向性,如图1。
从图2的曲线可以看到,没有时间差,没有电平差的情况下,声像在中间0°。
想让声像出现在30°的位置,左声道与右声道需要有15dB的声压差。
同样,如果用延时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左右声道需要有1.12ms的差异。
此外,时间差和声压差可以组合在一起创造方位。
如果想让声像出现在30°的位置,如果对左声道加0.5ms的延时,左声道的声压比右声道大约低6dB。
立体声不只是极左,极右,一个真实的立体声应该存在合理的定位,如图3。
时间差,声压差是两支话筒创造方向感的要素。
尽可能计算出话筒的最佳位置,用于获得高品质立体声录音。
A-B立体声技术通常使用两只全指向话筒,如图4。
话筒之间的距离让拾取到的信号有微小的时间差和相位差。
人耳可以通过时间和相位的不同进行空间定位,一个逼真的立体声声场包括每个独立声源的定位和房间本身的空间感。
在进行A-B立体声录音的时候,两只话筒之间的距离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立体声空间感是非常个人品味的事情,很难给出立体声话筒摆位的标准方法,始终如何感知空间和角度?两只有距离的话筒创造一个立体声声像两只话筒之间的距离图2 时间差,声压差与声音的位置图1 双声道重放系统图3 真实的立体声定位图4 A-B立体声方式话筒摆位31考虑声学的一些重要因素是一个好主意。
如果你想突出立体声的宽度和深度,那么必须将话筒之间的距离加大。
推荐的距离是最低音调波长的1/4,人耳辨别方位的最低频率大概在150Hz,所以最佳的话筒距离在40cm到60cm之间。
如果你不希望乐器的声像过宽,听起来不自然,这时可以将两只话筒的距离摆近,大概在17-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与人耳的间距相似。
神奇的立体声让你身临其境立体声音的原理三组关键字:时间差相位差强度差(△L)音色差哈斯效应耳机立体声重放人类对立体声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立体声音响给人们带来声音美的享受,这是单声道音响无法比拟的。
立体声技术发展如此快并被人们认可是它给听音人以临场感、真实感,其主要原因是两只扬声器辐射的声音塑造了声源方位,即立体声。
人耳对声源方位的判断人的听觉不仅涉及听觉器官本身,还涉及视觉,甚至触觉等生理、物理、心理等综合因素。
我们主要从听觉角度讨论。
人耳除了声音有响度、音调、音色的主观感觉外,还有对声源的空间印象感觉,即对声源的定位能力。
人有双耳,双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约17cm),若一点声源偏离听音人前方主轴方向,到达两耳的声音就会产生差别,听觉系统根绝这些差别就可以判断出声源的方位,这一理论是“双耳效应”理论。
双耳效应理论认为:人耳对声源方位的判断能力是根据由于双耳距离差引起的以下四个物理因素产生的:1.声音到达双耳间的时间差2.声音到达双耳间的强度差3.声音低频分量由于时间差产生的相位差。
4.由于人头对高频分量的遮蔽作用产生的音色差。
时间差反映声音到达双耳先后造成的相对时间差异,强度差则反映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由于距离造成的衰减差异,这些都是很好理解的。
相位差和时间差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是时间差派生出了相位差。
低频声音的波长很长,在常温中20kHz的波长是17cm,200Hz是1.7m,因而在时间差产生的相位差在一定数量值内,可以作为判断声源方位的信息。
而高频声音的波长短,例如10kHz是3.4cm,20kHz是1.7cm,时间差会产生很大的相位差,甚至超过360度,即开始另一个波长,所以相位差作为判断声音方位的信息已经无任何价值,以为已经无法分辨相位是超前还是滞后,因而被称为“混乱的相位差”信息。
所以,时间差对帮助判断各个频率的声音方位都起作用,而相位差只对低频声音起作用。
扬声器立体声重放系统在扬声器立体声重放系统中,听音人听到的是与单声道重放差异较大的声音,是十分复杂的声音叠加,当然,也给立体声研究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听觉的声像和声像的位置。
《立体声拾音技术》读书笔记总序从古至今,拾音技术都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自此,录音便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1928年,人类制作出有声电影。
1960年,首次进行立体声广播等等。
直到现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的运用使音频技术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第一章:传声器1.1.传声器的分类传声器,俗称话筒。
传声器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按传声器构造分类,按传声器方向特性分类,按使用功能分类,按输出信号数量分类,按声驱动力形成的方式分类,按传声器振膜大小分类,按使用范围分类,每一种分类中又包括很多种传声器,例如动圈传声器、铝带传声器压力区式传声器、电磁式传声器等等。
1.2.压强式传声器大多数传声器都是依靠声波引起的空气压力变化而工作的。
1.3.压差式传声器①压差式传声器也称压力梯度式传声器。
②压差式传声器依声源入射角度变化的规律的公式:S=S0cosθ其中:S 表示随声波入射角度而改变的传声器灵敏度S0表示声波0°入射时的灵敏度(θ=0时,一般取常数1)θ表示声波入射角度1.4.压强式传声器与压差式传声器的组合以压强式传声器与压差式传声器的组合结构得到单指向特性传声器。
这种结构也称为“复合结构”,称这种传声器的声驱动方式为“复合式”。
1.5传声器多种指向图形的形成和传声指向系数①五种典型指向图形:全方形、扁圆形、心形、锐心形、8字形。
②传声器指向性系数的数学计算公式:S(θ)=A+B·cosθ其中:S(θ)随声波入射角度而改变的传声器指向性系数θ相对0°的声波入射角度A 指向性图形圆形部分含量(压强分量)B 指向性图形8字形部分含量(压差分量)*传声器的指向性图形含量A+B永远=1第二章:立体声重放的听音2.1 人耳对声源方位的判断双耳效应:若一点声源偏离听音人正前方主轴方向,到达两耳的声音就会产生差别,听觉系统根据这些差别就可以判断出声源的方位。
音响技术重点第一讲“音响技术发展史”内容提要一、谁是留声机的鼻祖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发明了的声波振记器, 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 是留声机的鼻祖。
二、谁第一个发明了具有录放功能的留声机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
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 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 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这个装置录下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 “玛丽抱着羊羔, 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三、谁发明了圆片形(盘式或蝶形)唱片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获得了一项留声机的专利, 研制成功了圆片形唱片(也称蝶形唱片)和平面式留声机。
1888年伯利纳制作的世界第一张蝶形唱片和留声机在美国费城展出。
1891年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 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
四、谁第一个发明了磁记录的录音机1898年丹麦工程师普尔森发明了可以实际应用的磁性录音机(钢丝录音机)。
五、盘式与筒式唱片相比优点有那些与筒式唱片相比优点: 1.盘式唱片更容易大规模复制;2.盘式不易变形, 容易保存;3.改变了纹路方向, 放音时唱针对唱片的损伤更小。
1912年圆筒式录音被淘汰。
六、何时出现电气录音技术, 何时出现电唱机?1924年马克斯菲尔德和哈里森成功设计了电气唱片刻纹头, 贝尔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电气录音, 录音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1925年世界上第一架电唱机诞生。
七、什么是、和?1931年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制成功33 1/3转/分的密纹唱片(, 简称)。
1945年英国台卡公司用预加重的方法扩展高频录音范围, 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 简称)。
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331/3转/分的新一代的密纹唱片(), 成为唱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而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统—45转的()与之抗衡。
八、磁带录音机何时发明?1926年, (美)奥奈尔发明纸基磁带。
目录《电声学与室内声学A》 076002 (1)《录音技术概论》076013 (4)《录音艺术概论》076018 (6)《声频测量B》076022 (8)《声学基础》076024 (11)《数字声频技术A》076026 (14)《音乐录音A(1)》 (15)《音乐录音A(2)》076034 (17)《音响系统设计》076039 (20)《音质主观评价》076040 (23)《影视声音艺术》076046 (25)《影视声音艺术B》076047 (27)《优秀录音作品赏析》076049 (29)《电声学与室内声学B》076064 (31)《广播电视节目声音制作》076065 (33)《录音电子技术基础》076066 (34)《声学基础B》076067 (35)《数理基础》076068 (37)《电视剧批评》076069 (40)《古典音乐录音B》076071 (41)《流行音乐录音B》076072 (44)《影视录音B》076073 (47)《影视声音艺术》076074 (50)《古典音乐录音A1》076075 (53)《环绕声技术》076076 (55)《扩声技术A》076077 (57)《立体声拾音技术》076078 (59)《录音设备原理A》076079 (62)《录音设备原理B》076080 (65)《声频测量A》076081 (68)《数字声频技术B》076082 (70)《音频工作站与MIDI概论》076084 (72)《音质主观评价》076085 (74)《影视录音A》076087 (76)《优秀录音作品赏析》076088 (79)《扩声技术B》076089 (81)《古典音乐录音A2》076090 (84)《录音专业英语》076091 (86)《电声学与室内声学A》 076002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6002英文名称:Electro- and Room Acoustics A授课对象:录音系录音工程方向本科开课学期: 3秋学分/学时:3/48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105001)、《信号与系统A》(105002)、《声学基础A》(076024)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课程简介:该课程由电声学和室内声学两大部分组成。
环绕声拾音技术在影视同期录音中的应用纪成钢【摘要】本文通过对环绕声拾音技术的分析,结合影视同期录音的特点和要求,探讨适合影视同期录音使用的环绕声拾音方法,并通过实践检验,分析使用中的优缺点。
【期刊名称】《现代电影技术》【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8页(P12-19)【关键词】环绕声拾音技术;立体声拾音技术;多轨录音技术【作者】纪成钢【作者单位】八一电影制片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48.13环绕声拾音技术首先应用在音乐录音领域,并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
在影视外景录音领域,环绕声拾音同样有广阔空间。
本文结合我们在影视同期录音过程中对环绕声拾音技术的探索,探讨适用于影视外景录音的环绕声拾音方法。
尤其是环境等音频素材的录制,需要业内专家的积极参与,为提高声音制作水平提供技术和积累素材。
一、环绕声的发展历史环绕声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是与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欣赏需求紧密相连的。
电影创作者希望在单声道还音的基础上,通过声道数量的增加,实现声音的临场感。
1975年,Dolby实验室发明了4声道光学模拟环绕声技术,它采用4-2-4编码技术,将4个声道编码为两个声道,记录在胶片的模拟声道位置。
音箱布置有了3个前方声道(左声道、右声道和中声道)和1个环绕声道,成为环绕声的雏形。
由于其与单声道有很好的兼容性,突破了技术和设备障碍,从而被业界认同并得到广泛使用。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加利福尼亚数字影院系统公司推出了一种分离式多声道数字电影系统——DTS影院还音系统,该系统于1993年首次应用到电影制作中。
1992年,Dolby公司也推出了基于4声道模拟环绕声的5.1声道(左声道、右声道、中声道、左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和次低音声道)的影院还音系统,并将其定名为Dolby SR·D。
接着,Dolby公司研制成功Dolby AC3编码技术,它利用心理声学原理对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实现了数字音频的高质量与低码率的完美统一,在有限的胶片齿孔间的空间上成功实现了6个声道的数字音频存储。
一1.数字媒体的概念:以二进制数的形式存储、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这些媒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及其编码和存储、传输、分发、显示的物理媒体。
.新媒体、多媒体、超媒体、全媒体、融媒体……2. 数字媒体系统从数字媒体的筹划、制作、传播到用户消费的全过程来看,数字媒体系统是由媒体机构、媒体产品、媒体技术、媒体内容、媒体网络和媒体终端6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数字媒体系统。
【数字媒体机构:负责监管媒体产业的政府部门以及从事数字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如政府、企业等。
2.数字媒体产品:又称数字媒体效劳,向用户提供文化、艺术、商业等各领域的效劳产品。
如视频节目、网络游戏、手机报等。
3.数字媒体技术:指数字媒体信息获取、处理、存储、生成、输出等技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交互的技术,主要包括存储技术、数字音频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影视剪辑技术等。
4.数字媒体内容:又称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根底,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根底,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的艺术形式。
5.数字媒体网络:效劳于数字媒体产品的传播。
按照依托网络的不同,主要包数字播送电视网、Internet、移动互联网等网络。
6.数字媒体终端:数字媒体产品的承载设备,是用户享受数字媒体产品,感受数字媒体内容的有形载体。
如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视机、手机等。
】3. 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关系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核心区别在于媒体传播的渠道是否具有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特征,而不是媒体存在的形式。
//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之间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竞争合作的关系。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会导致媒体市场发生本质的变化,不转型、仍然按照原有方式运作的传统媒体必然越来越经营困难甚至被淘汰。
4. 数字媒体时代“渠道为王〞“内容为后〞“商务飞妃〞//// “渠道〞就是数字化信息传播方式,“商务〞的实现依托于数字媒体产品,而“内容〞就是用户切实感受到数字媒体产品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