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47.00 KB
- 文档页数:8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IV)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
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0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不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2.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这种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扩展疆域 B.虚内守外 C.巩固政权 D.防范割据2.“它是在原始社会未期父系家长大家族制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发展到周代则比较成熟与发达……”材料所涉及的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3.下列说法符合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特点的是A.皇帝大权独揽 B.郡县、封国并存 C.官僚由丞相任免 D.严格实行宗法制4.秦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分配或授予地方政府以一定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力。
这说明秦朝A.地方拥有独立的行政权 B.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C.分化皇权减少行政失误 D.体现了民主政治的特点5.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种制度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推断该制度是A.郡县制度 B.郡国并行制度C.行省制度 D.三司制度6.“它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直至1905年被废除。
……它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政治系统的运行,是维护封建社会稳定、长久的重要工具。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化基础 B.弱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导致了寒门子弟难以出任高官 D.促进封建政治民主化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然无论如何,在明代,一切事,总之是皇帝最后总其成。
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1高二第三次月考试卷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4分,共80分)21.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后,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死弟及”。
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A.以年龄为准则B.以血缘为纽带C.以等级为核心D.以德才为标准2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
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A.肃清封王残余B.防止地方割据C.扩大郡守权力D.保障军权独立23.秦朝时期,“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
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这反映出秦朝( )A.实行依法治国B.百官胆小怕事C.皇帝独裁专断D.行政机构缺失24.据史料记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这表明隋文帝时( )A.恢复实施察举制 B.道德品行成为选才的唯一标准C.科举制全面实施 D.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25.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
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 )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26.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監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
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A.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B.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27.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下列条款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开放天津 B.协定关税 C.开设工厂 D.公使驻京28.《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卜正民主编)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1)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0题,共60分)1.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
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A.年龄长幼 B.贤良优次 C.出生贵贱 D.血缘亲疏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3.“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
对这一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B.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C.秦短命而亡来不及任命“太尉”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人才的匮乏4.柳宗元称郡县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认为郡县制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D.彻底消除了封建割据5.《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祥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
”这说明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C.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D.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6.“(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7.下图所示为元代政区。
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是A.中书省 B.行省 C.宣政院 D.三司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贵州省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4题;共48分)1. (2分) (2018高一上·枣强月考) 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
由此可知,周代()A . 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B .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 . 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 . 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2. (2分) (2018高一上·承德月考) 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 . 强化国家管理B . 强化族长权力C . 均衡权力分配D . 维护贵族特权3. (2分)(2017·惠州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 .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C . 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D . 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4. (2分) (2016高一上·揭阳月考)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A . 反对郡县制B . 主张郡县制C . 反对中央集权D . 主张中央集权5. (2分)(2017·吉林模拟) 中国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是()A . 宗教观念影响深远B . 生产力不发达C .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 . 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6. (2分) (2017高一上·涞水期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1高一期中考试试卷历史★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选题(80分)2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2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3.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 D.三公九卿制24.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
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
这说明()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 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 D.郡县制渐遭到废除25.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6页。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墨水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认真核对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王位世袭制A.代表了先进阶级的利益B.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进步的要求C.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D.是华夏族开始形成的标志【答案】B考点:王位世袭制。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主要是因为禅让制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的产物,公有制为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世袭制是出现了私有后的产物。
2、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
其特点不包括...图一太庙图二祠堂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 嫡长子继承制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答案】A考点:宗法制。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中的太庙及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而不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故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其他三项均为宗法制的特点。
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A.所任官职名B.所在地方的地名C.因功得到的封地D.母亲的族姓【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分封制的有关内容。
根据引文意思分析,秦国有卫商,被分封于商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规定功臣、先朝后代、王室子弟有接受分封的可能。
贵州省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祖先祭祀是古代社会与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庙活动只有“宗子”才有主祭的资格。
此规定源于()A . 宗法制B . 分封制C . “推恩令”D . 郡县制2. (2分)(2019·南昌模拟) 钱穆认为:“西周封建,……实是当时以军事和政治相配合,而又能不断地动进的一种建国规模。
……由一个中心向外扩展,由上层的政治势力来控制各地的社会形态”。
据此可知,西周封建()A . 以政治和军事为纽带B . 有利于中央控制地方C . 带有侵略性和扩张性D . 有利于奠定中国版图3. (2分) (2019高一上·翁牛特旗期中)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
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A . 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 . 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 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4. (2分) (2019高二上·重庆期中) 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两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础。
下列对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理解错误的是()A . 秦朝的统一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前提条件B .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建立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标志C . 皇权至上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D . 秦朝迅速激化的阶级矛盾集中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5. (2分)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 . 秦朝B . 隋朝C . 唐朝D . 元朝6. (2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期中) 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
贵州省2020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个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历史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A . 他们都以残暴著称B . 他们都是亡国之君C . 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D . 改革内政,重用人才2. (2分)《三字经》中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A . 齐桓公秦朝B . 晋文公齐国C . 齐桓公秦国D . 楚庄王秦国3. (2分) (2019高三上·天津月考)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 .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 .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D .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4. (2分) (2018高一上·深圳月考)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起草方案,请示皇帝,直交工部配合行中书省执行。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 秦、唐、元B . 汉、宋、明C . 秦、元、明D . 秦、唐、清5. (2分) (2020高二下·宜昌月考)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
“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历史根源分别是()A . 分封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B . 君主专制、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权制C . 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制D . 君主专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6. (2分) (2017高一上·西宁月考)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选题(80分)2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宗法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2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
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
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
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23.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 ) A.宗法制B.皇帝制度C.郡县制D.三公九卿制24.在秦朝,郡县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命,但他们可以自己选任下属人员。
到了唐朝,地方长官的下属人员须由吏部选派的人员担任。
这说明( )A.中枢权力体系日益完善B.中央集权日渐强化C.君主专制开始达到顶峰D.郡县制渐遭到废除25.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
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
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
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26.“古者冢宰制国用,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该材料应该出自( )A.《秦律》B.《汉书》C.《宋史》D.《清史稿》27.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
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
材料旨在说明宋朝( )A.文官政治发达B.监察体系完备C.中央集权加强D.皇权相权冲突28.清末有学者认为“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奸,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明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断不至有权臣”。
据此可见( )A.内阁的设立削弱了皇权B.内阁大学士掌握决策实权C.军机处空前加强了皇权D.军机大臣不参与国是决策29.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以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像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类似的现象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不断重复上演。
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没落 B.小农意识深厚不谙熟世情C.近代中国国人民族意识淡薄D.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3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这说明了该场战争( )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C.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D.促使着中国社会彻底转型31.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华民与大合众国人有争斗、词讼等案,华民归中国官按律治罪;大合众国……应归领事等官按本国例惩办”该条款损害了我国的( )A.贸易主权B.领土主权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32.学者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给洪秀全作了这样的总结:“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
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
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
作者认为洪秀全“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的根本原因是( ) A.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B.耽于享乐的思想和行为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角色局限33.下列法律条文摘编自《十二铜表法》之所以说这部法律的颁布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十二铜表法》( )A.保护了平民的私有财产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C.限制贵族对法律的曲解D.平民掌握了法律的立法权34.关于右图中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他们中有一位可能是妇女B.他们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C.他们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D.他们善于从事政治和文化艺术活动35.在理论上,今天英国国王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政府”,英国的武装部队是“皇家部队”,甚至议会中的反对党也称为“英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英王是事实上的国家权力中心B.英王权力是象征性、礼仪性的C.英王有权组织政府、领导军队D.英王成为议会中反对党的领袖36.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确立责任内阁制B.确立君主立宪制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37.英国通过《1832年改革法案》,改变了下议院由贵族保守派独占的状态,加入中产阶级的势力,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说明1832年改革( )A.解决了不同集团权益之争B.强化了议会至上理念C.推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扩大了下院选民基础38.“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 )A.邦联制、州权至上B.联邦制、分权制衡C.代议制、中央集权D.共和制、天赋人权39.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直到1875年才走上相对稳定的民主政治的道路,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艰难的。
其影响因素不包括( ) A.专制传统和专制势力强大B.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C.多次遭到外国武装的干涉D.国家长期分裂政局动荡40.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该国是指(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二、材料题41.(12分)妥协是政治的艺术,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和发展的一种手段。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蒗颤。
终于,这个关系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一一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群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
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者”“融合的手段”及“崭新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根据美国宪法,美国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4分)42.(8分)阅读材料,解决问题。
材料人类肯定想象不出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
在中国,这些衙门就是治理一切的机构。
……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尽管有时君主可以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熟悉的少数人,但他无法滥用职权加害于他所不认识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大多数百姓。
……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府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评述材料中作者的观点。
(可以赞成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条理清晰)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1高一历史一、选择题二、材料题41、(12分)(1)两者:国王与议会(或王权与议会权力;王权与自由权力;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2分)“融合手段”:光荣革命(2分);“崭新的制度”:君主立宪制。
(2分)(2)联邦制。
(2分)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2点得4分)42、示例一:否定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
(2分,只表明态度,没有观点不给分)评述: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答出一个角度2分,二个角度4分,三个角度6分)示例二:赞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优越性的观点。
(2分)评述: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8分)(8分,答出一个角度2分,二个角度4分,三个角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