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学案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2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1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复习目标】课标要求(第2课)核心素养(第2课)2.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政治认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学习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预复习案】比较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点领导阶级革命前途革命范畴革命结果相同点社会性质革命任务革命性质2.根据本框思维导图详细完成知识批注我的预复习疑惑【复习探究案】融入情境/小组合作/按主观题要求写出探究成果/展示与评价1.探究情境:1949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历经年浴血奋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政策和策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探究任务:某班拟于五四前夕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带领人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举办学习教育活动,请你拟定相关活动计划。
要求:①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③字数在200左右;③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2.探究情境: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1.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2.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探知】2022课标内容: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主要内容: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②1947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历史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概况: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2)影响: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3.三大战役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单元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一、明确课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蒋介石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二、备考导航学习解放战争,重点是把握战争发展的线索。
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事件实际意味着战争的准备、爆发、转折、决战以及胜利的过程。
其中重庆谈判与三大战役是考试的重点。
三、考点梳理(一)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以____________为首的国民党,在__________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目的:蒋介石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中共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____________,戳穿蒋介石________的阴谋。
3、时间:_______年8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赴重庆谈判。
4、结果:1945年___月___日,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_______________”(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1、全面内战的爆发(1)时间:______年_____月(2)爆发标志:_________撕毁“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2、转战陕北(1)时间:______年____月(2)概况: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_解放区。
鉴于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
________、_________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根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开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保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出示《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齐读: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假设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阔地区是如何解放的?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公布《》。
大纲规定:没收,废除,实行,按照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开展农业生产。
2.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
广阔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能分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2.通过学习,能够记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3.树立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以及意义难点:能够理解并记住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得相关区别。
学法指导:1.根据本节自学提纲,温故而知新导入进入本节课学习。
2.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总结3.分小组组讨论合作探究问题,并分小组展示自己的答案。
4.解题时,要读清问题,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仔细阅读材料找出重点与本节所学知识相匹配。
5.笔记整理课上老师强调的重难点问题以及补充的问题,要用双色笔标示!自学提纲:1.近代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样的?2.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3.中国共产党探索出革命道路: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5.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6.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合作学习】探究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4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的专栏文章指出,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是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在天安[门讲话中指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中国影响及世界意义。
探究二: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 字形路线。
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 ;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年级:高一年级 制作人: 班级: 姓名: 使用时间: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历史,了解近代中国的性质以及理解当时的历史任务,理解近代各种尝试与斗争失败的原因。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2.通过阐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理解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及其取得胜利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两大历史任务;学习难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课前三准备:1.思想准备:热爱学习,积极思考;2.知识准备: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诞生标志;3.物质准备:必修一课本、高考调研、当堂检测本、三色笔、导学案。
【课前三分钟】(时间:3分钟) (1)不同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点; (2)经济危机的特征及原因;(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论基石、诞生标志;【思】(时间:5分钟)1.近代中国的国情?(基本性质)—P212.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P213.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P2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心骨?—P235.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P23【导】(时间:3分钟)巴黎奥运会上,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大国形象,朝着民族复兴的梦想坚定前行,那你知道近代中国的“梦操作要求:全体学生起立,双手举书,利用课前三分钟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大声背记。
操作要求:①带着问题独立阅读教材;②在教材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注意序号化、突出关键词;③注意使用探究与分享和相关链接进行辅助性理解。
想”是怎样的吗?【议+展】(时间:40分钟)议题一:近代人民之愿?议学情境一:学生结合视频和相关历史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任务探究:我国是怎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议学情境二:学生结合悲怆的历程:根据四个战争和五个相对应的条约,探究基本国情与两大历史任务。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名校讲坛知识误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为了实现国内和平,是进步的表现。
(1)抗战胜利,全国人民普遍希望和平、民主,蒋介石不敢直接担负发动内战的罪名。
(2)日本投降后,蒋介石的主力部队远在西北、西南,他还没有完成打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部署内战需要时间。
(3)由此可见,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是蒋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摆出和平姿态,欺骗人民。
难点分析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参加重庆谈判?如果不去,国民党就可以给中共加上破坏和平的罪名,名正言顺地发动内战讨伐共产党。
只有去参加重庆谈判,才能充分表明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并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才能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有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不仅粉碎了敌军的进攻,还歼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进行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
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进攻。
教你一招本课高效记忆法蒋介石打内战,耍阴谋假谈判。
毛泽东去重庆,蒋阴谋就戳穿。
蒋匪内战暴风急,疯狂进攻解放区。
毛周陕北巧转战,彭贺指挥战敌顽。
刘邓挺进大别山,战略局势就扭转。
知识点1重庆谈判目的:国民党:没有做好内战准备,为了争取时间,欺骗。
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时间、经过:1945年8月-1945年10月10日,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
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和平建国的“”。
知识点2转战陕北事件:1946年6月,蒋介石对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解放区。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
强化记忆、知识过关
1、人民解放军先后开展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林彪、罗荣桓遵守中共中央军委,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3、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发起了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的意义是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地的基础。
4、1948年11月发动了平津战役,北平守军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华北全境至此基本解放。
5、1949年4月,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解放军百万雄狮同渡长江。
6、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宣告覆灭。
7、人民解放战争伟大胜利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教学设计
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播放《旗帜》节选视频(“新中国的发展”)设置议学活动:
学习任务五:结合视频,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交流
点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新中国的诞生对于世界而言,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新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块学习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明确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知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其必然性,重点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了进一步了解,知道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从而增强制度自信。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四、板书设计:。
第八课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学案及答案第八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导学案及答案【目标导航】1.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重难点讲解】1.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认识(1)关系发展的过程:①第一次合作(1924—1927):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结果是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②第一次对峙(1927—1937):国民党全力围剿中共。
结果是导致十年内战,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③第二次合作(1937—194):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日战争。
结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④第二次对峙(194—197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
结果是导致三年多内战,祖国至今不统一。
(2)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原因:①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与国际环境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3)认识:①国共双方斗争是必然的,只要从民族利益出发就能合作,推动革命发展;②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
合作是中共推动努力的结果,分裂是国民党独裁方针和国际反动势力干预造成的;③国共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岸统一是历史趋势。
● 典型例题1:国共两党矛盾斗争的根本原因是()A.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际政治势力态度的影响D.国际环境的影响● 典型例题2: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出发点是()A.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承认和维护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努力争取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D.反对和打击国民党内部的投降派2.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挫折(1)基本史实: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挫折原因:①大革命失败原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主观上,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中心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原因“左”倾错误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思想被放弃。
(3)挽救措施: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最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②193年,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左”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两次挫折的教训:①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要反“左”,又要防“右”。
②实践证明,毛泽东是中国民主革命路线的正确代表,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就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中共能够战胜两次挫折的原因:①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②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③中共排除了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的干扰,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 典型例题3:“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这种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一种具体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
他的是由于对敌人的力量估计不足,是由于对客观的困难特别是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困难有了过分的估计,是由于对自己主观的力量特别是苏区与红军的力量估计不足……”材料中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指()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洛川会议D.中共七大【真题再现】1.(2010年,全国I卷,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2.(2010 年,北京综,18)右图是拍摄于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必做达B题】1.南京总统府一张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上面的日期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A.清政府统治结束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南京大屠杀D.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举行2.江苏是革命老区,江苏人民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战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与江苏有关的是:①淞沪会战;②徐州会战;③淮海战役;④渡江战役()A.①②B.②③.③④D.②③④3.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其主要依据是()A.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B.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D.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选做冲A题】1.“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多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下列图片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是()A.长征B.三军挺进中原.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2.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还我河,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3.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4.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钟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A.④①②③B.④②③①.①④③②D.①④②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伐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孙中《民报ᠮ发刊词》材料三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东西:一是独立,一是民主。
这两东西少了一,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
一面少了两,另一面却多了两。
多了两是什么东西呢?一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是封建主义的压迫。
……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三个阶级的政治主张?他们的政治主张有何共同的进步意义?(4分)(2)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4分)(3)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三个阶级掀起了哪些革命运动?结局如何?(6分)(4)从三个阶级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不同结局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专题二、三•第八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参考答案(012)【典型例题】题号123答案AAB【真题再现】题号12答案【必做达B题】题号1234答案BAA【选做冲A题】题号1234答案BBD.答案要点:(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分)共同进步性: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1分)(2)目标: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分)(3)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分)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失败。
(2分)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2分)(4)启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