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职设置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5
明朝职官管理制度一、官职的设立明朝的官职主要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
文官包括内阁官(如内阁首辅、执政、尚书等)、府县官(如知府、知县等)、监察官(如御史、按察使等)等,武官则主要包括将军、将官、校官等。
明朝官职的设立在《明典章》等法典中有着详细的规定,分别规定了不同官职的职权、职责和任免条件。
此外,明代在官职的设立上也注重了官职的等级和序列,明代的官职等级主要分为正、从、员三级,同时规定了不同级别官员的衔级和俸禄。
二、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明朝对官员的选拔和管理非常重视,为了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品德,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官员的选拔和管理。
首先,在官员的选拔上,明代实行了科举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经过科举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官职任用,而非经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人员则称为“贡生”,需经过考核后方可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官员的选拔标准,增强了官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在官员的管理上,明代建立了严格的官员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官员的行为和管理。
明朝的官员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官员的考核、监察和处分等内容,其中监察官的设立是明朝官员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设立了御史台和都察院等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的工作,对于官员的违法行为和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罚。
此外,明代还规定了官员的廉洁和廉政要求,对于官员的贪污受贿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明代还建立了官吏奖励和惩罚的制度,以激励官员廉政清正,严惩官员贪腐行为。
三、官员的任免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来规范官员的任免,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品德。
首先,在官员的任免上,明代实行了定期考核制度,即对于官员的能力和品德进行定期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官员进行奖励和提拔,而对于表现不佳的官员进行处分和降级。
此外,在官员的任免上,明代还规定了严格的任免程序,规定了不同官职的任免条件和程序,以确保官员的能力和品德。
同时,明代还规定了官员的兼职和继承制度,对于官员的兼职和继承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
明代官阶职位明细表正一品官: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属于正一品的官职。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文官叫左柱国,武官叫右柱国。
从一品官:包括少师、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文、武官都叫柱国。
正二品官:太子太师、少傅、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工、刑)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督指挥使、衍圣公(孔子的后代)都是正二品官。
文官初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护军。
从二品官:布政指挥同知。
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护军。
正三品官: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檐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官:光禄、太仆、参政、苑马卿、运使、留守指挥同知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叫治资少尹,武官叫轻骥都尉。
正四品官:佥都御史、太仆、通政太常、苑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鸿胪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尹,上骑都尉。
从四品官:祭酒、参议运司、宣慰副使、宣抚。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叫赞治少尹,武官称中骑都尉。
正五品官: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春坊的大学士、翰林学士、庶子通政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卿、光禄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上林监正、寺中宗人经历、按察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
明朝官职体系明朝的官员制度是中央集权,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起初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
但是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
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
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中央下设六部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
六部:吏部:主管文官升迁。
户部:主管户籍财经。
礼部:主管祭祀大典。
工部:主管公共建设。
刑部:主官刑罚审判。
兵部:主管军方事宜。
监察机构督察院都察院下面设立监察御史若干人,分巡全国各省,称为十二道监察御史。
每道有监察御史三至五人,范围大体为一省。
但监察御史都驻在京师,有事带印出巡,事毕回京缴印。
到明末,监察御史分为十三道,共有一百一十人。
六科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
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
他们可以不赞成皇帝的意旨。
五寺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同时大理寺和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司,类似于现在的法院、公安和检察院。
大理寺的首长称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
其余四寺职权较低。
太常寺负责祭祀。
太仆寺管理马匹。
光禄寺负责寿宴。
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宾。
内阁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制度后,亲自处理政务,但是一个人总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所以就请来几位翰林学士帮忙辅佐,这些人被冠以“某某大学士”,这就是所谓的内阁制度。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这些特务机构的职责就是替皇帝监察百官,可以逮捕任何人,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其他机构还有其他的包括三公、诸司、外三监、内十二监等。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这些官职都是虚弦。
他们名为辅导太子,但实际上辅导太子的机构是詹事府。
詹事府下设两坊、一局、一厅。
此外还有太医院。
太医院附属有生药库和惠民药局。
而翰林院远比太医院重要。
明代官衔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
官阶,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勋位,左、右柱国。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官阶,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勋位,柱国。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衍圣公(孔子后代)。
官阶:文官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武官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上卿,武官称上护军。
从二品:左、右布政使,副留守、都指挥同知。
官阶: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勋位,文官称正治卿,武官称护军。
正三品:太子宾客、左右侍郎、左右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檐事府詹事、顺天、应天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
文官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尹,武官称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光禄、太仆、苑马寺卿、左右参政、都转运使、卫指挥同知、宣慰使。
文官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勋位,文官称资治少尹,武官称轻车都尉。
正四品:左右佥都御史,太仆、太常、苑马寺少卿,左右通政,少詹事,京府丞、鸿胪寺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同知。
文官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尹,武官称上骑都尉。
从四品:祭酒、布政司参议、宣慰副使、宣抚使。
文官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勋位,文官称赞治少尹,武官称骑都尉。
正五品: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左右春坊大学士,翰林学士,左右庶子,通政使司左右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太医院使,郎中,钦天监、上林苑监正、宗人府经历、按察司佥事、府同知、长史、仪卫正、正千户、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
明朝的官位制度和等级是什么?不太明白问题。
就回答一下明朝的职官及官品吧,只列举官职大类,具体细目不列,如六部清吏司名称,宦官二十四衙门名称,卫所名称等均不列。
中央官1、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
属官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
2、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
太子宾客,正三品。
3、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
(大学士一般会加官,品级不等正三品到正一品都有)4、六部,尚书,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清吏司各郎中,正五品。
员外郎,从五品。
主事,正六品。
按:六部还有很多属官,就不列了,即便是历史研究者也很少关注他们。
5、都察院。
左、右都御史,正二品。
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
正七品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
初设四人,后革二人。
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检校,正九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
初设六人,后革五人。
各一人。
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十人,正七品。
总督、巡抚的官职位不等,具体官品要看他的加官。
(从正四品到正二品不等,明末甚至从一品。
)6、大理寺。
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
正五品。
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
从九品。
左、右二寺,各寺正一人,正六品。
寺副二人,从六品,后革右寺副一人。
评事四人。
正七品。
初设右评事八人,后革四人。
7、詹事府。
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二人。
正四品。
府丞二人,正六品。
主簿厅,主簿一人,从七品录事二人,正九品通事舍人二人。
左春坊,大学士,正五品。
左庶子,正五品。
左谕德,从五品,各一人。
左中允,正六品。
左赞善,从六品。
左司直郎,从六品,后不常设,各二人。
左清纪郎一人,从八品,不常设。
明朝的官职
明朝的官职体系相对完善,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根据职务的不同又分为正、从、员三级。
以下是一些明朝常见的官职:
文官官职:
●皇帝:国家最高元首,明朝的皇帝均为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后裔。
●皇太子:皇帝的嫡长子,是未来的继承人。
●宰相: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长官。
●内阁成员:包括东厂、西厂官员等,负责情报搜集和安全事务。
●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分别负责人事、礼仪、军事、工程、刑法等方面的
管理。
武官官职:
●武将:负责指挥军队的将领,包括总指挥、千总、百户等。
●都督、提督:统领一定区域或军队的高级将领。
●卫所官员:负责宫廷卫队的将领,包括东厂、西厂的领导。
地方官职:
●巡抚:省级地方的最高官员,负责政务和军事。
●总督、督抚:地方最高长官,与巡抚类似,分为总督和督抚两级。
●知府:府级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州县官员:包括知州、知县等,分别负责州、县的行政管理。
礼官:
●太常寺官员:负责祭祀、宗教事务。
●礼部官员:负责国家礼仪、宴席等。
经济官职:
●户部官员:负责财政、征税等事务。
●度支官员:负责军费、军需的管理。
这些官职构成了明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它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每个官员都有具体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管理体制。
明朝官职品级表大全及职能
明朝官职品级共分十等,分别为太尉、正大夫、特进、领事、探花、郎中、参军、主事、丞相、大夫,每等再分等级。
正大夫:明朝次高官职,又称正字大夫,主管中央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司法事务,如案件判决、禁止违法犯罪等。
特进:明朝第三高官职,主管议政、审批重要任命,如朝廷军令、官僚任命等。
领事:原先是朝廷掌管外事事务,审查大臣的职位,现在指外交官、办事处、文职人员以及外国驻华大使馆及机关的总称。
探花:明朝特级官员,主管朝廷政务,主要负责审查和提出官员任职建议。
郎中:明朝中级官职,主管朝廷机构的日常事务和政府审查等工作,如审查司法文书、协助太子陪带等。
参军:明朝顶级军官,主管朝廷武装、军事建设、威慑外侮、处理各类军事活动等,负责执行朝廷军令。
主事:明朝中级官职,主管朝廷机构的日常事务,如审查朝廷官职任命,协助封号等。
丞相:朝廷中高级官职,主管内务、外交、宗教等职能,担任国家重要使命的审批和处理者。
大夫:明朝低等官。
明朝的官职大全明朝的官职大全一、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另外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
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机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明朝朝廷官员职位表
明朝的朝廷官员职位表如下:
1. 皇帝:最高统治者,掌握重大决策权。
2. 内阁:负责执掌政务,包括内阁首辅、内阁学士等。
3. 中书省:掌管政府事务,包括中书令、中书舍人等。
4. 六部:全面负责朝廷行政事务,包括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
5. 阁部:承担内政、外交及军事方面的工作,包括礼部尚书、戶部尚書、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6. 都察院:监察政府官员,包括都察院副使、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等。
7. 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地方行政管理,包括布政使、巡抚、知府、知县等。
8. 守备将领:负责军事防守,包括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
9. 县官:负责县级行政事务,包括知县、县丞等。
10. 家臣:皇帝的亲信,承担宫廷内务及私人事务,包括宦官、太监等。
11. 文官科举考试及官员选拔: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包括进士、举人、贡生等。
上述只是明朝官员职位表的一部分,明朝朝廷官员职位繁多,具体情况还需参考相关的历史文献。
明朝官职设置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
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
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
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府的有35人。
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明朝兴化官员政绩显赫,许多人被载入史册,成为兴化的骄傲和楷模。
明代兴化人考中进士的有571人(其中文进士563人,武进士7人,赐进士1人),以明经荐辟6人,特奏2人。
明代巡抚制度初探明代的省级制度有过两次重大变化:明初承元制设行省统驭郡县卫所,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确立都、布、按并立的体制;宣德以后陆续向各地派驻的巡抚,逐步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衙门成为新的省级权力机构。
所不同的是,第一次变化出于最高统治者的主观设计而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但三司并立作为省级权力结构的时间最多不过持续了半个世纪;第二次变化则完全受着客观社会政治因素的推动而发生,虽然其实际地位并未以法律形式公开确立,但实际发挥作用的时间却长达一个半世纪,并为清代所承袭且为定制。
本文拟就明代巡抚的设置及其地方化、制度化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关于巡抚的设置,在明中叶主要有三种看法。
洪武说。
郑晓认为巡抚之名始于洪武二十四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 [1]。
《明史·职官志》以此并据《会典》予以发挥: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巡抚陕西。
永乐十九年,遣尚书蹇义等二十六员巡行天下,安抚军民。
以后不拘尚书、侍郎、都御史、少卿等官,事毕复命,即或停遣。
[2]这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三条线索:一、巡抚起源于临时性差遣;二、巡抚之名,得之于它的特殊使命,“巡行天下、安抚军民”;三、与一般的御史出巡不同,巡抚主“安抚”而非主“监察”,且体制甚重,被称为“大臣出巡”。
但却容易给人们造成一个错觉,以为明代巡抚一直停留在“事毕复命,即或停遣”的临时性差遣的阶段之上。
永乐说。
王鏊、徐学聚等认为,明代巡抚始置于永乐十九年王彰巡抚河南。
清代官修《历代职官表》赞同这一看法,并对洪武说提出质疑:王彰奉敕,为有明设巡抚之始。
先是洪武二十四年遣皇太子巡抚陕西,盖暂一行之,非定制也。
[3]其实,王彰巡抚河南,也是“暂一行之”。
王鏊《守溪笔记》载:时有告周王将不轨者,成祖欲以兵临之,都御史王彰劝止,请带御史三四人巡抚其地,成祖从其请。
王彰到河南,劝周王交出三护卫,随即还朝。
而像王彰这样临时性的差遣,在永乐并非一例。
永乐二年就曾遣给事中雷填巡抚广西。
宣德说。
何孟春认为明初未有巡抚,宣德间始以侍郎、都御史为之。
孙承泽《天府广记》肯定了这一说法,认为:洪熙初,尝命广西布政使周干巡视直隶、浙江。
至宣德元年二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虐,良民苦之。
乞命廷臣往来巡抚,庶民安田里。
下吏部会户部、工部议,遂命广西按察使胡概为大理寺卿,同四川参政叶春巡抚直隶及浙江诸郡。
此设巡抚之始。
[4]《明史·宣宗纪》据此,并据《实录》在时间上作了修正:宣宗于洪熙元年八月癸未遣胡概、叶春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如果将巡抚作为一项制度来考虑,其设置当有两个前提:一,专抚一地;二,相对稳定。
据《明史》本传,胡概(后复姓熊)自洪熙元年八月抚浙直,至宣德五年始离任还朝。
因此,将其作为明代巡抚的开端是可取的。
宣德五年,赵新、赵伦、吴政、于谦、曹弘、周忱等六人分往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及山西、北直及山东、南直之苏松等地巡抚,巡抚的设置开始成为经常性的措施。
故王世贞又认为:“各省专设(巡抚),自宣德五年始。
”[5][1] 郑晓《今言》卷二之一一。
[2] 《明史》卷七三《职官志二·都察院》。
[3] 清敕修《历代职官表》卷五0《总督巡抚》。
[4] 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二三《都察院》。
[5] 《明会要》卷三四《职官六》巡抚。
二明代巡抚的设置,有其明显的阶段性,总的趋势则是逐步地方化和制度化,即由中央的派出大员向地方的军政长官转化,由临时性的差遣向永久性的机构转化。
宣德、正统时期,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
其特点是,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叠性。
宣德五年赵新等人分抚各省,直接使命是总督税粮。
《明宣宗实录》载:“宣德五年九月丙午,先是,上谓行在户部曰:‘各部税粮,多有逋慢。
督运之人,少能尽心。
奸民猾胥,为弊滋甚。
百姓徒费,仓禀未充。
宜得重臣往莅之。
’”于是命赵新等人分赴各地,“总督税粮”。
但是,在督粮过程中,不可避免遇到一系列问题,如有司作弊、豪户包揽,以及农民逋负等等,因而又得“便宜行事”,“往来巡抚,抚安一方”[1]。
先有专责,兼为巡抚的情况,在宣德、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
胡概、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有人以胡概为喻,讽谏周忱用法过于宽大,周忱解释说:“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
委寄正不同耳。
”[2]直至景泰元年,景帝在给耿九畴的敕谕中仍说:“往者命尔巡治盐法,今特命尔不妨前事,仍兼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四府、滁、徐、和三州,抚安军民。
”[3]尽管如此,对巡抚的基本职责,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这可以从宣德八年给各处巡抚的敕谕中看出:兹命尔等巡抚郡县,务宣德意、抚民人,扶植良善。
一切税粮,从尔设法区处,必使人不劳困、输不后期;卫所屯种,从尔比较,水田圩岸,亦从提督,使耕耘有时、水旱无患。
应有便民之事,悉具奏闻。
[4] 巡抚之外,又有镇守,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
因而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巡抚与镇守并设的局面。
如山西、河南,宣德五年已命于谦巡抚,宣德十年五月又让于谦镇守河南,旋兼巡抚,而命兵部右侍郎徐琦、工部左侍郎郑辰、刑部右侍郎吾绅、左通政周铨等并巡抚山西[5]。
又如江西,已有赵新巡抚,宣德十年正月复命右佥都御史王翱往镇守[6]。
在英宗即位后的不到五个月,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和宁夏、甘肃、辽东诸边均设置了文臣镇守,与巡抚并称“镇巡官”。
《明会典》将镇、巡概视作巡抚:“初名巡抚,或名镇守”[7],而不作区分。
这种处理是有道理的,因为后来镇、巡归于一途。
但这并不等于巡抚、镇守完全没有区别。
一般来说,宣德、正统时的巡抚尽管在事实上多久驻一地,但明政府却仍将其视作临时差遣,如徐琦等巡抚山西即是。
而镇守则一开始就有定制的趋势。
如陈镒镇守陕西、于谦镇守河南,皆历时十余年。
正统六年,又开始实行镇守更代制。
这年正月,命王翱、卢睿分往陕西、宁夏,代陈镒、金濂镇守,规定“岁一更代”[8]。
对于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镇守的设置无疑是重要的一步。
但巡抚、镇守重叠,各持敕书,各行其事,出政多门,纷繁骚扰,往往使地方有司无所适从。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巡抚制度经历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和变化。
镇守和巡抚重叠的局面是在天顺时改变的。
英宗复辟后,曾应石亨、曹吉祥等人的要求,罢去各地镇、巡官。
天顺二年四月,又因“各边革去文臣巡抚,十分狼狈”,经李贤建议,复置巡抚[9]。
但出于“镇守既有总兵,又有内臣”的考虑,因而文臣出镇,“不复有镇守之称,但称巡抚”[10]。
镇、巡自此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
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巡抚初设之时,胡概为大理寺卿,叶春为参政,赵新等六人为六部侍郎;正统时设置的镇守文臣,也是或部或院,未行统一。
这样,巡抚在文移往来、迎送礼遇等问题上往往和负有纠举之责的巡按御史、提刑按察使发生纠纷。
宣德时赵新以吏部右侍郎巡抚江西,按察使就因非其部属而拒绝予以合作。
为此,宣德七年四月专门规定了巡抚与巡按、按司的文移事例[11]。
景泰四年,耿九畴以刑部右侍郎镇守陕西,布政使许资提出:“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
”为了进一步解决抚、按之间“文移往来,亦多窒碍”的矛盾,明政府接受了许资的建议,将耿九畴由刑部右侍郎转右副都御史,仍镇守陕西[12]。
此后,各地镇巡官陆续向都察院系统迁转,皆称“巡抚都御史”。
巡抚考满,可望“回院”主持两京都察院事务。
巡抚的资格也逐渐制度化。
赵翼指出:“宣德中,于谦由御史超拜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此尚沿国初用人不拘资格之例。
迄资格既定,则巡抚用佥都御史、或由布政使升用。
”[13]这一说法虽然过于绝对,却无意中揭示了明代巡抚内外官并用的原则。
一般来说,自成化、弘治以后,巡抚均于两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资历较深的给事中、御史、郎中,以及在外之布政使、按察使、参政,资历较深的兵备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
原职高者为副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副都御史;原职卑者为佥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佥都御史[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