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5.4 平移(第1课时)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教案:5.4 《平移》一. 教材分析《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学习平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变换,提高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移的规律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但对平移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平移时,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
此外,学生可能对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平移的表示方法;3.掌握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定义和性质;2.平移的表示方法;3.平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平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移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4.讲解法: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和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3.练习题:挑选一些有关平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上升、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对平移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吗?”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移的定义和性质,如平移的定义、平移向量、平移规律等,并用PPT展示相应的图形。
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平移的性质和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部审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4《平移》1一. 教材分析《平移》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平移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的基本内容。
通过学习平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的变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移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平移的运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活动,如图片、图形等。
2.准备平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移的概念。
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移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形的平移,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图形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对应线段和对应角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平移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操作,并观察和记录平移前后的变化。
然后,各组汇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平移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移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如:平移和旋转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平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4《平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平移》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平移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平移是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会用到,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和特点,能够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平移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平移操作。
但是,对于平移的性质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同时,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和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和特点。
2.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例和练习题。
3.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的概念,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平移?平移有哪些性质和特点?”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平移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
同时,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七年级下第五章第四节平移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四节《平移》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整合从《课程标准》看,图形的变换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材中引进的第一个图形变换.图形变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发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教科书将“平移”安排在本章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考虑引入平移变换,可以尽早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平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后面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对平移变换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建立平移概念及探索平移性质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寻找图形的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培养审美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平移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第二课时主要解决平移作图问题.由于第一学段(1~3年级)课标要求:结合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第二学段(4~6年级)要求: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所以我将两节课的内容整合成为一节课.这样既可以避免无谓的重复也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很大。
2、学生情况分析本课要理解掌握平移的概念、性质及利用平移作图,学生必须具有图形平移的生活常识和线段相等及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储备,同时,还须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探索能力. 目前,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以上所须基本都已具备,但学生的抽象概括、探索能力稍微偏弱一些,而且虽然学生对动手操作活动较为感兴趣,探索精神和学习毅力却又不足。
人教版七年级5.4平移的说课稿平移是初中数学几何变换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图形的一种变换,下面店铺给你分享人教版七年级5.4平移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5.4平移的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用坐标表示平移》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从形的角度理解平移),在本章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后,本节课学习用坐标来表示平移(即从数的角度刻画平移). 这节课不仅探究了平移所引起坐标变化的规律,也探究了坐标变化引起位置变化的规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平面直角坐标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为后续学习利用平移变换、坐标变换探究几何性质以及综合运用多种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位似等)进行图形设计打下基础。
对后面研究函数问题也有帮助.2、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用坐标表示平移”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在直角坐标系中,探究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坐标变化的规律。
对应点的坐标变化规律的获得过程,教科书中仅用了点平移、图形平移两个栏目,来呈现平移引起点坐标变化规律的。
规律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的途径来掌握规律。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坐标表示之间的转化以及应用.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蕴含的数学思想我制订了以下三个层面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点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有条理地思考、分析,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意识。
平移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
平行线性质: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内旁内角互补.
导学激趣
观看视频
探究新知
1.平移定义
2.平移对方向是否有要求
3.平移作图
4.平移的性质
基础过关巩固新知
题目见课件
归纳总结
1.平移定义
2.平移的性质
小结归纳自能答疑
学生口答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
的机会
板书设计
5.4平移
1.平移定义
2.平移性质
3.平移作图
5.4平移
1.平移定义
2.平移性质
学生收获
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平移作图,掌握了平移的定义,及平移的性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生初次接触图形变换,要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博学班底子差,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主,重在课堂落实,多激励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朔学习信心。
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4《平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4》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平移的性质,学会用平移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移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基础,对于图形的变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移的性质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性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移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性质,能运用平移的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的性质和应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性质,以及如何将平移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移的性质。
2.采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发现平移的性质和规律。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移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平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平移的性质。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平移知识解决。
3.准备一些操作工具,如直尺、圆规等,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运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关注平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这些平移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例题和相关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平移的性质。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出平移的性质: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4平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4 平移》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移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并能运用平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对图形的旋转和缩放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平移的定义和性质,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平移。
2.能够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2.运用平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制作相关的PPT课件,以便于生动、直观地展示平移的概念和性质。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上下移动、滑滑梯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与数学中的平移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移。
2.呈现(15分钟)借助PPT课件,呈现平移的定义和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出平移的特点。
同时,通过一些实例,解释平移的应用,如地图上的路线平移、图片的旋转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与平移相关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此期间,可以让学生利用直尺、三角板等工具,实际操作一下平移,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平移
教材分析与重难点突破第1课时
1.教材分析
平移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也是本套教科书给出的第一种图形变换.教科书将“平移”安排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最后一节,一方面是考虑将其作为平行线的一个应用,另一方面是考虑引入平移变换,渗透图形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可以较早地尝试利用平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平移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特征.教科书先让学生观察由平移形成的几个图案,分析这些图案的共同点,感受平移现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平移基本特征的探讨,教科书是通过设置探究、思考和归纳三个栏目,让学生在探究、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教科书首先设置了“探究”栏目,要求学生探究如何在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相同的雪人,由于学生大都有这方面的实践,他们不难想象出可以通过描雪人──按同一方向移动透明纸——描雪人——……或通过描雪人——按同一方向移动原雪人——描雪人——……的循环方式达到目的.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完成这项探究任务,而不必需要具体的操作,关键是要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接着,教科书在“思考”栏目中,要求学生观察相邻的两个雪人,分析它们之间对应点连线的位置和长短关系.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对应点的概念,引导学生用点到点的距离来描述雪人移动的距离,从而自然地发现: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叫做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最后,教科书通过“归纳”栏目,对平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全面概括,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平移的概念,为防止学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教科书特别指明平移的方向不限于是水平的,即平移的基本特征对于其他方向的平移也是适用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平移的概念和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平移的基本特征的探究与概括.
2.重难点分析
(1)平移概念的理解
突破建议:
①平移的概念是: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图形的平移有两个要素:一是图形平移的方向;二是图形平移的距离.
②图形平移有如下三点注意:平移可沿任意方向进行;平移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
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后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是平移前图形上相应的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得到的.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若线段,则线段可以看作是由线段平移得到的
②若线段,则线段可看作是由线段平移得到的
③若且,则线段平移后得到线段
④平移得到的图形大小不变,而形状和位置可能变化
A.4个 B.3个C.2个D.1个
解析:本题考查平移的概念及其与平行线的关系.图形的平移涉及平移的方向与距离两个要素.据此可以判断:①的说法不正确,因为不知道线段,是否平行;②的说法也不正确,因为线段,平行,但长度未必相等;③的说法正确,因为线段,既平行,且长度相等;④的说法不正确,因为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形状与大小不变.所以答案应为D.
例2.将图形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图形C,如果直接将图形A平移到图形C,则平移方向和距离为( ).
A.向右2个单位B.向右8个单位 C.向左8个单位 D.向左2个单位
解析:本题考查平移的概念与性质.由已知,将图形A向右平移3个单位得到图形B,显然只要将B向左平移3个单位即可回到图形A的位置,因此,将图形B向左平移5个单位得到图形C,也就是从图形A的位置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那么直接将图形A向左平移2个单位就得到图形C,答案是D(本题可结合画图解答).
(2)平移特征的把握
突破建议:
①平移特征的探究和归纳,最好结合具体的图形,通过研究图形整体关系以及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关系进行归纳.其中引导学生用点到点的距离来描述雪人移动的距离是关键.
②把握好平移的特征,关键要明确:
ⅰ)平移前后图形的关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ⅱ)对应点的含义: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ⅲ)对应点连线的关系: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ⅳ)平移的方向是对应点连线所在的方向.
例3.如图,图中哪条线段可以由线段经过平移得到?如何进行平移?
解析:本题考查图形平移特征的辨别和应用.题图中四条线段长度相等,我们只要从方向上考虑即可得到答案.图中只有线段∥,所以答案为线段可由线段向右平移3格,向上平移2格得到.
例4.如图,三角形ABE沿射线XY方向平移一段距离后成为三角形CDF.
(1)找出图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
(2)若∠BAE=,AB=2,求∠DCF的度数及CD的长度.
解析:本题考查图形平移特征的辨别和应用.根据平移的特征,可以得到:(1)图中平行且相等的线段有AC BD EF;AB CD,AE CF,BE DF.(2)∠DCF=∠BAE=,CD=AB=2.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