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11.99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基础知识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岩浆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
沉积岩与岩浆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地质年代单位:代、纪、世;年代地层单位:界、系、统矿物: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天然单质元素或化合物。
解理:指矿物受外力后延晶体格架的一定方向开裂的性质。
断口:矿物受外力打击后形成凹凸不平的不规则的断裂面。
岩浆岩成因:高温高压,岩浆冷凝物质成分:硅酸盐,金属硫化物结构: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沉积岩成因:常温常压,岩石风化物质成分: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物质。
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粒状结构;生物结构构造:层理构造;层面构造变质岩成因:高温高压和新的化学物质。
三类变质原因为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接触变质。
物质成分:变质矿物;一般矿物结构:变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构造:片理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块状构造;眼球状构造。
黄土——湿陷性;软土——触变性和流变性;红黏土——干缩、湿胀;冻土——冻胀;膨胀土——膨胀、收缩。
一.名词解释1、解理2、矿物3、断口二.选择题1、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以下不属于外圈的是()A. 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地壳2、外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A. 剥蚀作用B.岩浆作用C.地质作用D.地壳运动3、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震作用、地壳运行、岩浆作用和()A. 风化作用B.变质作用C.成岩作用D.沉积运动4、未经构造变动影响的沉积岩,其上下两套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为()A. 无法确定B.上老下新C.上新下老D.同一时代5、沉积岩岩层的接触关系有()、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A. 整合接触B.侵入接触C.沉积接触D.完整接触6、下列哪项不是地质年代单位()A. 宙B.代C.纪D.统7、构成地壳物质的基本单元是( )A. 岩石B.土C.矿物D.化学元素8、某矿物呈灰白色,菱面体,三组完全解理,小刀能刻划动,遇稀盐酸强烈起泡。
岩体接触关系《说说岩体接触关系那些事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岩体接触关系。
嘿,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呢!你看啊,这岩体接触关系就好像是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有的呢,就像好朋友见面,开开心心,那就是整合接触,岩体之间就那么和谐地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界限都不那么分明了,多融洽呀。
然后呢,还有一种就像是两个有点小摩擦的人,彼此之间有个明显的界限,这就是不整合接触。
就好像中间隔了道无形的墙,两边的岩体各过各的,谁也不搭理谁。
再来说说侵入接触,这就像是一个厉害的角色突然闯进了别人的地盘。
厉害的岩体强行插入,把原来的岩体挤到一边去,这多霸道呀,但在地质世界里,这就是常有的事儿。
还有一种叫断层接触,这就好比是两个原本好好的朋友,突然因为什么事儿闹掰了,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这裂痕就是断层啦,把岩体给断开了,两边都变得不一样了。
咱就说在野外看到那些岩体,你要是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这些关系。
有时候看着那些奇奇怪怪的形状和边界,真觉得大自然太神奇了。
就好像它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着独特的情节和发展。
我记得有一次去爬山,在山上看到了一处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一边的岩体高高耸立,另一边的则低低地卧着,那对比,可太明显了。
当时我就想,这得经过多少岁月的变迁,才能形成这样的景象啊。
还有一回在山谷里,看到了一处断层接触,那断层就像一道伤疤,让人看着心里都有点不是滋味。
但这也是地质历史的见证呀,它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多么剧烈的变动。
总之呢,岩体接触关系就是地质世界里的奇妙之处。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漫长历史和无尽变化。
我们要学会去欣赏这些,去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通过对岩体接触关系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过去和现在,也能对未来的地质变化有一些小小的猜测和期待。
所以呀,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岩体接触关系,它们里面蕴含的可是大大的学问呢!。
构造填空判断名词解释填空题1岩层的接触关系从成因上可分为__、__两种基本类型。
整合,不整合2成岩前构成的结构称作__结构,成岩后构成的结构称作__结构。
原生,次生3不资源整合可以分成__和__两种基本类型。
平行不资源整合,角度不资源整合4影响地质图上岩层露头宽度的因素有厚度、__和__。
地形,岩层产状(或倾角)5确定不整合的时代一般是以不整合面以下最新地层时代为其______;以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为其______。
下限,上限6水平岩层煤层宽度依赖于___和__。
岩层厚度,地形7蠕变是指在__的情况下,变形随着___而增大的现象。
应力不增加,时间增长8在外力作用下,岩石变形一般经历弹性变形、_和_三个阶段。
塑性变形,断裂变形9当围压增大时岩石强度__,当温度升高时则岩石的__增强。
增大,韧性10在单轴形变状态下,任一有载面上,主应力σ1,正形变σ和剪应力τ的关系,可以则表示为___、__。
σ=((σ1)/2)(1+cos2α)τ=((σ1)/2)sin2α11变形物体内只有一个方向的应力作用,即________,而σ2=σ3=0,这样的变形物体就是处于________。
σ1≠0,单轴应力状态12脆性岩石的内摩擦角比塑性岩石的_。
在同一应力环境里,砂岩的剪裂角比页岩的必须__。
小,大13莫尔强度理论指出,岩石发生剪裂时,剪裂面与最大主应力轴的夹角是_。
剪裂角14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从核部向外均匀撒开,并和层面正交,各线长度大致相等,这是典型的____褶皱,是由于____褶皱作用形成。
平行,纵弯15______、______变形,属于非均匀变形。
弯曲,扭转16斜卧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__关系,而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线与枢纽线呈__关系。
平行,斜交17根据_和_可以将褶皱分为七种主要产状类型。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18褶皱岩层的等倾斜线互相平行而且等长,这是典型的____褶皱,是由于____褶皱作用形成的。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
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鹤城开发区共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及其成因初探摘要:鹤城地区出露的共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主要特征为花岗岩与变沉积岩互层产出、沉积变质岩层向下被花岗岩取代、花岗岩中残留沉积岩构造以及花岗岩中含沉积岩捕虏体,表明该地区花岗岩是原岩(沉积岩)在静态条件下经熔融、冷却、固结而成,并非来自深源侵入体。
关键词:花岗岩、沉积构造、捕虏体、原地重熔1.1前言花岗岩类岩石是大陆分布最广泛的岩石之一,是构成陆壳的基础。
在陆壳演化过程中,花岗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它又与众多金属矿床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因此,花岗岩成因一直是地质学重大理论问题之一。
正如read(1948) [1]所指出的:“花岗岩问题首先是野外地质问题”。
在野外的各种地质现象中,花岗岩与围岩地层的接触关系一直被视为花岗岩形成方式的重要判别依据。
广东省鹤山市的共和岩体[2],主体形成于印支运动晚期,岩体强烈风化,风化层的厚度达数十~上百米,非人工开剥甚难观察到岩体的各种地质特征,包括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近年来,鹤山市在该岩体鹤城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区建设,岩体被大面积开剥,暴露了众多难得一见地质现象。
这些现象为花岗岩成因及众多相关地质问题的研究,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或证据。
1.2共和岩体简介1.21围岩地层及断裂构造图1 共和-鹤城区域地质图[2]1-燕山早期花岗岩;2-燕山晚期花岗岩;3-寒武系;4-上三叠统;5-古近系;6-第四系;7-断裂图1范围内出露的花岗岩称为共和岩体。
共和岩体呈岩基状产出,长轴总体近东西向,出露面积约210km2。
岩体围岩的周边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上三叠统小坪组、古近系莘庄村组及第四系。
寒武系主要由中—薄层状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等细碎屑岩,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属于浅海—半深海相复理石沉积;上三叠统小坪组主要为厚层状的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和泥质页岩,为含煤建造;莘庄村组岩性主要为紫红、紫灰、灰白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含砾粗中粒杂砂岩、泥质粉砂岩、含砂质泥岩、泥岩等,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表1地层接触关系概念形成过程特征整合接触关系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2、不缺失地层;3、古生物连续;4、岩性、岩相连续;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2、岩性、岩相不连续;3、古生物不连续;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3、古生物不连续;4、岩性、岩相突变;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6、构造上不连续;7、变质相带不连续;8、岩浆活动不一致;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关系沉积接触关系概念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特征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3.与侵入岩有关的岩墙、岩脉插入到围岩中。
1岩体与上覆围岩的接触带没有冷凝边、烘烤边和接触变质带或矿化蚀变现象;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