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243.18 KB
- 文档页数:4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概述一、组织形式1.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指由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以通过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形式组成,实现资源整合、资金共享和风险分担。
2.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区: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区是指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将农业生产与加工、营销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体系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区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和金融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农业产业化公司:农业产业化公司是以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目标的法人实体。
农业产业化公司可以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农产品种植、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方式,将农业产业链上的环节统一管理与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
二、运行机制1.垂直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通过垂直整合来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转。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或公司可以与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统一规划生产、供给生产要素、提供技术指导并确保产品购销。
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销售等方式,实现农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
2.横向联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要进行垂直整合,还需要进行横向联合,构建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统一管理和协作。
通过与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实现从原料生产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运作。
3.农业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技支撑。
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农业产业化组织还建立了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术水平。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是多样化的,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综合开发区和农业产业化公司等形式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各环节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主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以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为主要业务的企业,通常具备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加工设施和销售网络。
它通过与农民签订种植合同,实现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并提供农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带动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龙头企业通过整合生产要素,实现生产规模化,提高生产效益。
通过形成品牌效应,推动产品差异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合作社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经济组织,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集体所有制经营。
合作社通过发展社员,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
合作社还通过共同采购农资、共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
合作社可以提供产品加工、质量检测、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农民的经营水平。
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服务合作社、资本合作社等。
三、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农户按照产业化标准,组织家庭成员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经营形式。
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农户自有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发展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家庭农场的特点是结构灵活、机动性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户自身条件进行调整。
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农民自身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创新路径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
一、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加工品质和产品附加值。
可以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如高效灌溉、精细施肥、精确种植等,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还可以采用农产品加工技术,延长产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管理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对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
可以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服务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提高效率、增加附加值等手段实现农业附加值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的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常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常见组织形式。
它是由一批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共同进行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经营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在于能够凝聚农民的积极性,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同时也能够减轻农民的经营风险。
农业龙头企业是指农业领域内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大型企业。
它通过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种植或养殖技术支持、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服务,帮助农户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龙头企业的优势在于其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效益和附加值。
农业生产经营企业是指以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
它通过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资源,自主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活动,并直接面向市场销售农产品。
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创新是关键。
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核心环节,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质量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农业附加值的提高。
模式创新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组织模式、经营模式、市场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通过模式创新,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效益提升和风险分散。
政府的支持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供财税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
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顺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等新的农业经营形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些地区进一步提出了按产业化方式发展农业的思路。
到90年代中后期,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农民的自主选择,逐步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导向。
1996年这一提法和思路开始进入中央决策。
江泽民同志在几个主要场合的讲话中都使用了这一提法,中央有关文件及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采用了这一提法。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十五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形式和经营体制。
这样做,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的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是一种相当丰富的现象,但在理论上对其内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
农业产业化这一提法出现以后,不少人对它一直持有异议。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农业作为最古老的部门,早已经是一门“产业”了,提“农业产业化”有同义反复之弊。
迄今为止,对于农业产业化的确切内涵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严格定义。
虽然对其内涵的理解仍有较大分歧,但目前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将传统农业生产转变为工业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的选择对于产业化经营的成败至关重要。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载体,他们通过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组织农民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以产地一体化、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市场化运作和品牌战略为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附加值,提高农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协调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缓解农产品过剩问题。
二、合作社组织农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愿结合起来,依法成立,自主经营的经济组织。
通过合作社组织形式,农民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效益。
合作社组织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推动特色农业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农业企业集团农业企业集团是由多个农业企业联合组成的经济组织。
农业企业集团整合各类资源和要素,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专业化分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益。
在农业企业集团中,各企业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
四、农业经纪人农业经纪人是指通过市场交易、合同协调等方式,以低成本介入土地、农产品产销环节,通过信息、技术、资金和渠道等多种资源,为农业生产与销售提供专业化服务。
农业经纪人可以有效整合市场资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龙头企业要加强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任务一1、商业银行对农业的贷款,以哪个银行为主( )a。
农村信用社b. 农业银行c. 农业开发银行d。
建设银行2、下面选项不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征的是()a。
生产专业化b。
布局区域化c。
经营一体化d。
管理家族化3、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a。
生产区域化b. 生产标准化c。
生产机械化d。
生产规模化4、农业产业经营体制第一次改革是()a。
废除人民公社b。
农业产业化c. 废除传统的统购统销d. 现代农业5、在发展农业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政府扶持的主要措施包括信贷支持、政策优惠、制定法规、降低税率和( )a. 价格补贴b。
提供保险c。
高效管理d. 价格保护6、农村要素市场的三大支柱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a。
农资市场b。
金融市场c. 原料市场d. 技术市场7、在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起作用的资本主要是()a。
金融资本b。
人力资本c. 产权资本d。
知识资本8、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山东潍坊经营的同时配发了()的社论a. 《论农业产业化》b.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挑大梁》c。
《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路径》d. 《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9、泰国的正大集团是哪种一体化形式的典型代表( )a。
工商企业+农场b。
公司+基地+农场c. 合作社+农场d. 农协+农户10、决定农业产业化组织绩效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是()a. 技术创新能力b. 生产加工能力c. 资金实力d. 市场开拓能力11、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联合的自助组织,其唯一的宗旨就是()a. 联系企业b。
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c。
寻找产品出路d。
为社员服务12、下面不属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是()a. 专业合作社b。
农民专业协会c。
中介组织d. 合作协会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a。
提高经济效益b. 提高农民组织程度c. 提升农业产业地位d.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14、下面选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有()a. 高校指导型b. 专业协会牵头型c。
农业产业化实证研究综引言根据我国现时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产品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研究了农业产业化,且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
本文将对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作一综述。
一、农业产业化的相关理论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尚未有统一的规定,但总体上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的过程和结果。
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言的一种较高级的生产经营方式(陈少强,2009)。
农业产业化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农业纵向组织经营形式,它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工商服务等行业联合而成,国际上把这一现象叫做“农工一体化”;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自其产生以来,学界便已对它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这些均属于定性的理论研究,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基础。
而随着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对它的定量的、实证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了。
二、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证研究rusten(1996)以墨西哥为案例对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化,尤其是合同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合同农业与有关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结合,有利于小规模经营农户进入市场,获得信息、资金和技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eaton等(2001)则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订单农业进行了研究,认为订单农业的成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首先农户要有要求,企业的产品要有销路;其次合同条款的设计要合理,农户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还要为农民提供好的培训和服务;再次,政府要在法律、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订单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农业产业化●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3黄祖辉 王祖锁 内容提要 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是资产专用性很强的投资,且农产品有不同程度的易损性,在不完全合约条件下会产生敲竹杠问题,这种敲竹杠会影响农业专用性资产的投入。
农户支配型可以克服买方敲竹杠问题,并在生产资产高度专用性、产品高度易损性的领域发挥优势;加工者支配型可以克服卖方敲竹杠问题,并在加工资产高度专用性、生产资产专用性程度较低、产品易损性不大的领域发挥作用;各自支配型通过各自资产专用性的相互抵消而使农业剩余的分割较为公平,因而能促进各自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
关键词 不完全合约 资产专用性 敲竹杠问题一、引言 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农业营销合作体受到市场竞争的挑战。
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向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转变,一部分正在放弃对其成员的一致对待,而引入股份制、个人金融股等其他成份①。
在我国,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农业的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去年卖粮难,今年卖瓜难……,以至农户受到严重损失,农业受到严重冲击。
因此,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外,寻求各种形式的市场营销合作,实行适合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成了当务之急。
本文试图从不完全合约的角度,针对专业市场加农户、龙头企业加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组织受到挑战的原因及我国几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之利弊。
二、不完全合约理论 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缔约者要想签订一个包括对付未来任何偶然事件的详尽的合约条款是不可能的,因而合约往往是不完全的。
合约的不完全性会影响合约双方事先对剩余的分割,而在事后分割中,专用性投资会降低投资者讨价还价的地位,另一方则会索取比事先协商好的更多的事后剩余,这就是所谓的不完全合约导致的敲竹杠问题,这种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将使缔约的一方不愿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②。
三、农业生产和敲竹杠问题 农业生产具有专用性强的特点。
化肥、农药、农业机械、设施及种养殖知识等都是专用性 3 本研究成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型时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安排”(批准号79870074)项目的一部分① 参见G eorge W.T.Hendrickse&Cees P.Veerman(2001).M arketing C o-operatives;An Incom plete C ontracting Perspectiv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52(1)53-64② 参见Lars W erin&Hans W ijkander.契约经济学1李风圣主译1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的投资,加上农产品的易损性(或需加工性),在合约不完全的条件下,这些就成为农业生产交易敲竹杠问题的根源。
图1、图2说明资产专用性,产品易损性(需加工性)与敲竹杠问题的关系(称为买方敲竹杠问题)。
图1 农业资产的专用性与敲竹杠当没有专用性投资时,农户与加工者以50:50分割农业剩余,农户和加工者各得V Π2。
当生产专用性投资的专用性成本为K a 时,农户将只得V -K α2,加工者将得V +Kα2,如果Kα>V ,农户将不会投入图2 农业的易损性(需加工性)与敲竹杠对一般易损(需加工)产品,农户和加工者会达成双方可接受的剩余分割方式,即各得V2,而对于高度易损产品(设损耗成本为K b )农户将只得V -K b 2,加工者将得V +K b2,如果K b >V ,农户将不会投入 同样地,农户对加工者的专用性资产投资也会产生敲竹杠问题(称为卖方敲竹杠问题),见图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加工的差别化产品,其剩余V 的增加将部分抵消专用性成本的影响。
图3 农产品加工资产的专用性与敲竹杠问题 当加工阶段的专用性成本为K p 时,加工者只得V -K p2,如果K p >V ,加工者不会投入 克服农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敲竹杠问题的经典办法是一体化经营,如农户合作兴办加工厂,或者加工者投资办农业。
前者克服了买方敲竹杠问题,但不能解决卖方敲竹杠问题。
当农业生产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很高,易损性很大时,农户更趋向于合作兴办加工厂,以使农户生产利益不被加工者过分分割(图4a ),这就是为什么在产业化初期,传统农业合作体蓬勃发展的原因。
图4a 农户和加工者对农业剩余的分割 a 1当K f >V ,K f >K p 时,农户的剩余<0,农户不会生产这种农产品(K f =K a +K b )但当加工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大大高于生产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且产品易损性较小时,加工厂将由于被合作组织各成员敲竹杠而无法生存。
传统合作经济较为古板的规则、不完全的合约和资产专用性产生的敲竹杠问题是当前传统合作组织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图4b )。
图4b 农户和加工者对农业剩余的分割 b 1当K p >V ,kp >K f 时,加工者剩余<0,加工者不会加工这种农产品 加工者投资办农业可以解决卖方敲竹杠问题,但由于加工者成为农业剩余索取者,将严重影响农民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当今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将会产生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现在让我们看看当农业生产的专用性成本和易损性成本k f (k f =ka +kb ),加工的专用性成本K p 相似时的农业剩余分割(图4c )。
图4c 农户和加工者对农业剩余的分割 当K f ≈K p 时,农户的剩余≈加工者的剩余,各为V2 从图4c 中可以看到,如果生产阶段的专用性成本与易损性成本为K f ,加工阶段的专用性成本为K p ,只要K f 和K p 相近,农户和加工者的讨价还价地位也就相似,对农业剩余的分割也较为公平。
这时,加工者就会投资加工阶段的专用性资产,农户也有积极性投资生产阶段的专用性资产。
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主要方式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四种基本组织模式:公司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协会带动型(专业协会+农户)①。
市场营销合作就是生产者为实现和提高产品价值而以各种合作形式进入市场的行为,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都是市场营销合作行为。
从生产和加工阶段的投资决策角度分析,这些组织模式可分为农户支配型(农户支配生产阶段的专用资产投资和决策,农户通过合作社、专业协会支配加工阶段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决策),如合作社+农户模式、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加工者(公司)支配型(加工者支配加工阶段和农业生产阶段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决策),如云南阳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各自支配型(农户支配农业生产阶段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决策而加工者支配农产品加工阶段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决策)三种类型。
至于专业市场带动型,其实是不完全的产业化经营,初级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增值即通过协会或专业市场或其他中介机构直接进入市场。
① 关锐捷1纵论华夏农村经济1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农户支配型,即农户支配农业生产阶段的专用资产投资和决策,农户通过合作社或专业协会支配农产品加工阶段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决策。
我国产业化经营中的合作社+农户和专业协会+农户,属于这种农户支配型模式。
由于加工厂是农户合作兴办的,因而这种模式克服了加工厂对农户的买方敲竹杠问题。
但由于加工厂是合作组织的集体资产,各农户(合作组织成员)会对加工阶段的专用性资产产生敲竹杠行为(卖方敲竹杠问题)。
当加工阶段的资产专用性水平大大高于生产的专用性水平,且产品易损性较小时,加工厂将由于被合作组织各成员敲竹杠而无法生存。
因而,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合作将在农业生产投资高度专用(即生产阶段的专用性成本大于加工阶段专用性成本)、农产品高度易损而加工阶段资产专用性不高的领域发挥较大的优势(图1、图2、图4a),如山东诸城市(后官庄)绿宝蔬菜专业协会、莱阳宏达果蔬加工合作社①。
随着市场的发展,产品的差别化趋势以及资产专用性程度的提高和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类市场营销合作体将受到挑战。
但通过合作社办加工厂,引入股份制等(以减少农户对加工厂的敲竹杠行为),会给这种市场营销合作形式注入活力。
各自支配型,即农户支配生产阶段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和决策,而企业(公司)支配加工阶段的专用性投资和决策。
公司+农户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模式的长期均衡取决于各自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因而这种市场营销合作形式将在生产阶段的专用性成本与加工阶段的专用性成本相似,在农产品易损程度一般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图4c),如山东诸城外贸和上海大江模式②,在这种合作模式中,由于单个农户势单力薄,在与龙头企业的签约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这些农户能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或协会,并以合作社或协会的名义与龙头企业签约,则更能保护其利益。
加工者支配型,即公司办农业。
由于公司支配农业生产的专用性投资,因而克服了农户对加工者的卖方敲竹杠问题。
这种形式的市场营销合作在加工阶段资产高度专用性较强而在生产阶段资产的专用性较低,产品的易损性也较低的领域发挥优势。
典型的案例是云南阳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其做法是公司租用800公顷农民土地,种植蔬菜、水果,加工绿色食品,并兴办其他项目,出租土地的农民优先在开发区就业,经过培训合格录用③。
但如前所述,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这种模式可能会遇到比较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
专业市场加农户的市场营销合作模式是初级农产品通过专业市场或其他中介机构直接进入市场的不完全的产业化模式,它只适合于专用性不高、易损性不大的农产品的生产销售。
由于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增值,其剩余相对较小,且由于农业生产必定有一定的资产专用性和产品易损性,因此,极易受到几乎没有专用性投资的市场(如果是其他组织兴办的)或中介机构和消费者双重敲竹杠,因而,它应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期的市场营销合作的过渡形式,它将被农户支配型或各自支配型的市场营销合作形式所逐步取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杭州 310029) ①②③ 参见牛若峰1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1中国农业科技出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