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生态自然观
- 格式:ppt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14
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哲学观点——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1873年至1882年间陆续写作的一部著作。
恩格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关注和剖析,全面分析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高瞻远瞩地看到了人与自然关系恶化后的生态危机。
它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用翔实的材料精彩地论述了18—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包括天文学领域康德的“星云假说”,赖尔等人在地质学、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迈尔、焦耳等人在物理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达尔文等人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等,他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在旧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形成了突破口。
恩格斯按照当时自然科学取得的最新成就,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详细论述了恒星和星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人类起源的问题、人类社会历史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辩证图景。
基于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恩格斯在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恩格斯先明确了辩证法规律的内容,他指出:“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
”辩证法的规律实质上可以归结为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所有这三个规律在黑格尔那里都曾被他按照唯心主义的方式当作纯粹的思维规律而加以阐明,其错误在于:“这些规律是作为思维规律强加于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它们中推导出来的。
”恩格斯坚持唯物辩证的立场,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全面阐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恩格斯考察了辩证法的几对重要范畴并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首先分析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提出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不仅“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的特点
1.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整体性呀!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少了哪一块都不行!比如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平衡,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2. 它还有动态性呢!自然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它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时刻都在流动和变化。
想想四季的更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3.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系统性哦!就好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每个零部件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位置。
像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多了不起呀!
4. 它还有普遍性呢!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自然的规律都在起作用。
就像重力,不管你在哪,它都存在,这不是很普遍的吗?
5.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开放性啊!它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界不断交流和互动。
比如阳光带来的能量输入,雨水的循环,不就表现出了这种开放性吗?
6. 它还有自组织性呀!大自然有着神奇的自我调节和组织能力。
像森林火灾后,植物会再次生长,生态系统会逐渐恢复,这得多厉害呀!
7.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层次性哇!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宇宙,层次分明。
就如同社会中有不同的阶层一样,自然也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是不是很有意思?
8.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还具有历史性呢!它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一直在演变和进步。
看看生物的进化,不就是自然历史性的生动体现吗?
我觉得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真的是太奇妙了,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敬畏自然!。
生态自然观与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与自然辩证法其实是超有趣的话题呢!生态自然观让我们重新认识大自然。
它就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大自然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着独特的意义。
比如说,一片小小的树叶,它不仅仅是绿色的点缀,它从生长到凋落,参与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
它为小昆虫提供栖息地,在光合作用下为整个地球贡献着氧气。
这就好像我们每个人在社会里一样,虽然看似渺小,但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就更神奇啦。
它就像是大自然的哲学导师,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像水,它可以是液态的水洼里的水,也可以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又能结成固态的冰。
这种变化就如同生活中的变化一样,充满了可能性。
而且在生态系统里,一种生物的消失或者增加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比如蜜蜂数量的减少,就会影响到植物的授粉,进而影响到整个食物链。
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看,我们人类不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想着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
我们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大自然。
大自然就像一个慷慨的长辈,一直默默地给予我们资源,我们却总是贪得无厌。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生物的生存权利,就像尊重我们人类自己的权利一样。
自然辩证法也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
不能过度开发森林,不能过度捕捞海洋生物。
我们要学会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点。
其实,生态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
比如我们在选择出行方式的时候,如果选择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这就是在践行生态自然观。
我们意识到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所以选择更环保的方式。
这也是符合自然辩证法中事物相互影响的原理的。
再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垃圾分类的时候,我们知道不同类型的垃圾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做是为了让垃圾更好地回归自然或者被重新利用。
这就是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辩证法来改善我们与自然关系的体现。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绿化,这也是基于生态自然观。
绪论:1、自然辩证法:定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
特点:综合性、交叉性、哲理性。
研究内容:(2观2论)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包括: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2、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2)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
3)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特点:1)全球性: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它从生态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这种生态视角的批判可以说是人类视角的批判或代表人类的批判”。
3)和谐性: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渊源:1)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基础:1)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作用: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3、结合专业谈谈对生态自然观的理解,怎样将其融入专业和社会生活方式中?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
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第二,形而上学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
第三,不彻底性。
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
(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
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
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
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
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
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生态自然观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当代价值的生态自然观,他们在早期就注意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高速时期,但我们不可忽视生态破坏问题,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出发,具体分析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遭遇的生态问题,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态学原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可持续发展方法。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生态危机;可持续发展引言: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共同难题,也是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现实、迫切的问题。
在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必然涉及生态自然观的深层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直接的理论来源,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并且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倾其一身的精力去关注和思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不仅仅研究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还关注并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他们在著作中已经关注了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是在工业文明刚刚发展的时期,但是,他们已经关注到人类的发展不能靠破坏自然来取胜,为我们今天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的积淀,同时也指明了发展的方向[1]。
这些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古典哲学自然生态观的成果,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理。
1.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成先后的关系。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2]。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
自然辩证法中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果说这自然辩证法是一块大蛋糕,那生态自然观就是其中一片非常重要的蛋糕。
它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听起来像个废话对吧?但是你想想,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可不常被人当回事。
咱们都知道自己是人,站在地球上,随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奋斗。
可是呢,咱们是不是经常忘了,其实我们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
就拿大气、河流、山川来说吧,它们看似离咱们远远的,可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咱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死存亡。
你说这是不是挺像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相关,却又离不开的关系”?就像亲戚之间的纽带,虽然表面上很远,可关键时刻还是得依赖彼此。
生态自然观还强调,人类活动不能对自然界造成破坏。
你看,咱们现在大部分人都过得有点“小日子”,一堆的工业生产、建筑拆迁、乱砍滥伐,这不都对自然造成了伤害吗?咱们当初为了提高生产力,铺张浪费,自然环境被压得喘不过气,结果呢?空气不好,水污染,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一波接一波。
这不就是咱们自找的麻烦嘛!咱们现在就像是在亲手毁掉自己的“家园”,一点都不考虑未来的后果。
你说,这是不是傻乎乎的?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咱们要尊重自然的规律。
自然界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节奏,你把它弄得乱七八糟的,迟早要遭报应。
你瞧,许多人都知道自然界的东西该怎样去利用,但是他们总是想着用最快的方式、最简单的方法来“征服”自然,结果就是不可控的局面不断出现。
曾经,咱们都觉得地球资源无限,反正我就是疯狂开采,用个几百年应该没问题。
可是谁知道,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咱们现在用得多,未来谁来填补?这就是“吃得太快,喝得太急”的教训!这也和人类社会一样,讲究发展不能忽视基础,短视的行为总是要为它的后果埋单。
再来说说生态自然观的辩证法,那是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多样性。
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什么都在变,什么都有它的发展规律。
这就像一个小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他会慢慢学习走路、说话,甚至开始自己做决定。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然辩证法概论》复习参考⼀、名词解释1.⽣态⾃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态⾃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
2.⾃组织:是⾃然界物质系统⾃发地或⾃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3.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者依据⼀定的科研⽬的,⽤⼀定的物质⼿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认为控制或变⾰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基本⽅法。
科学观察: 是⼈们有⽬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处于⾃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段。
4.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的产品或者新兴产业。
5.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属性以及阶段,分别加以研究考察。
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侧⾯、属性以及阶段按照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全貌、本质和规律的⽅法。
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形成分析与综合的辩证思维,并构成了认识事物部分与整体辩证关系的完整过程,是⼈们思考事物、对象的必要思维⽅法与阶段。
⼆、问答题1.简述科学精神的内容。
答:科学精神是⼈类认识⾃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
包括15个⽅⾯的特征:1、执着的探索精神2、创新改⾰精神3、虚⼼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精神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民主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13、可重复和可检验14、实践精神15、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2.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简要谈谈解决科学问题的⽅法及其启⽰。
科学是始于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法。
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是说科学研究的出现⼀定是在问题的提出之后产⽣的,没有提出问题,就⽆法产⽣科学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