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本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来源;揭示了当代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和生态科学基础;论述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其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切自然力的人”。
“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是一种自然哲学,它注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连通性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生态学理论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是一个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联合演化的。
生态学理论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强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有机程度。
2. 生命科学的基础
生态自然观的另一个科学基础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包括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进化论等。
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3. 环境科学的知识
环境科学是研究自然、经济、政治等因素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用于保护环境和减轻环境影响的科学和技术的学科。
环境科学的知识包括环
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生物学等,这些知识具有重要的环境监测、保护和修复的价值。
4. 地球科学的基础
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地球系统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地球科
学的基础包括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等。
这些学科帮助我
们了解地球的构成、发展历史、地质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总之,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从
微观到宏观,从社会到自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
框架和思维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裙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功能集合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整体性。
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通联,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任何一个环节的破坏都将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人类应当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二、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物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网络。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各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保护整个生态平衡。
三、生态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生态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共同维系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自然观主张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应当实现协调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好状态。
四、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生态自然观主张人类应当以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不断完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五、生命尊重和平衡发展生态自然观认为,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权利。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不断完善自然保护的制度和政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强调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强调生态相互依存和协调发展,主张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强调生命尊重和平衡发展。
这些基本特征为人们认识和实践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导。
希望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贯彻生态自然观,共同为构建美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和滋养。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和意义生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观察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念,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原则1.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失衡。
因此,保持生态平衡是维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3. 循环利用:生态自然观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利用,倡导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的原则,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损失。
4. 生态公正:生态自然观认为每个生物种群都有权利生存和发展,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和维护生物的权益,实现生态公正。
三、生态自然观的实践和应用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倡导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生态农业:生态自然观提倡可持续农业发展,借鉴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减少对土壤、水资源的破坏。
3.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自然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绿色环保理念,倡导建设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生态旅游:生态自然观倡导可持续旅游发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5. 生态教育:生态自然观提倡开展生态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意愿。
四、生态自然观的挑战和未来发展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自然观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全球合作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生态自然观的意义生态自然观啊,那可就像大自然的“使用说明书”,超级重要的呢!你看,要是没有生态自然观,人类就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怪兽,在地球上横冲直撞。
把大自然当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还认为地球妈妈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生气的老好人。
这就好比是你天天从朋友那拿东西,还觉得朋友不会介意,多没品呀!有了生态自然观呢,就像是给人类戴上了一副能看到未来的魔法眼镜。
我们会发现,大自然是一个超级精密的大机器,每个生物都是一个小零件。
就像汽车少了一个螺丝都可能抛锚,生态系统里少了一个小生物都可能引发大灾难。
比如说蜜蜂,它们就像大自然的快递员,要是没了它们,好多花就得“守寡”,结不出果实,那我们可就没水果吃啦,这简直就是一场“舌尖上的悲剧”。
生态自然观还像一把保护伞,保护着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
没有它的话,森林就像一个个没穿铠甲的士兵,被砍伐得七零八落。
森林可是地球的肺啊,要是肺坏了,地球就像一个喘不过气的老人,那还怎么带我们玩耍呢?而且河流也会变得像被施了魔法的臭水沟,鱼啊虾啊都得举家搬迁,那场景就像是一场水生生物的“大逃亡”。
从长远看,生态自然观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指南针。
如果我们无视它,地球可能就会像一个被玩坏的玩具,变得破破烂烂。
到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只能在废墟里怀念曾经美好的大自然了,就像我们现在怀念小时候清澈的小溪一样,那得多心酸呀。
它也像是一个和谐的指挥棒,指挥着人类和自然的大合唱。
人类不能再像个跑调的歌手,只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我们得和大自然的其他成员一起,唱出美妙的和声。
动物们在它们的小天地里欢快奔跑,植物们在风中轻轻摇曳,我们人类呢,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幸福生活,这画面就像一幅超美的画卷。
总之呢,生态自然观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让地球这个大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一起欢欢喜喜地演好这场名为“地球生命”的大戏。
要是没有这个魔法,那可就全乱套啦,所以我们都得好好重视它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自然观主要有三种: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它们之间存在著辩证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系统自然观,是以泛泛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力求在一定范围内系统总结自然之
规律的科学观点。
它认为宇宙是运动的统一,人的社会离不开自然客观规律,人是自然中的一个不可知的英雄,应当学习自然,运用自然理论解决社会问题。
人工自然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以人为本,认为自然是人类发明创
造的,人对自然和社会具有干涉、参与和创造功能。
其实质是一种理论性的把握,意在强调人类在自然界中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以循证法思维来解答自然界的问题,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共美好的局面。
生态自然观,主要针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及重修,认为自然及其本质仍然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和社会是一个联结的整体,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进行统筹调整,形成一种创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实现与自然的共生共存,确保持续发展的基础。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人类关
系自然界、发展新型社会提供了不同方法论,其辩论关系展示了一种兼容并包的理念,以宽容开放的思想视野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深刻把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交互作用。
因此,我们应当发展有利合理的自然观,调节其中之间的关联,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发展实践,促进共生共荣、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之目标。
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它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并与之相适应。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则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建设的社会发展新模式。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生态自然观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体。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景观紧密相连。
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转化、矛盾质量互变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理论指导。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精髓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指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机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类需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充分发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还强调了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性,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待自然资源,避免盲目开发和过度消耗。
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提倡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生态文明的实践包括建设生态型工厂和生态园区、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措施旨在解决人类社会的矛盾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并加大环保力度。
企业应当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公众应培养环保意识,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等。
此外,学校应加强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自然辩证法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互联系。
生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义嘿,朋友们!咱今儿来聊聊生态自然观的当代意义,这可真是个超级重要的事儿啊!你想想看,咱们生活的这个地球,那可是咱唯一的家呀!要是咱们不好好爱护,那不就像把自己家给弄得乱七八糟一样嘛!生态自然观呢,就像是给咱们指了一条明路,告诉咱们该咋和大自然好好相处。
比如说吧,那森林就像是地球的肺,给咱们提供新鲜的空气。
要是咱们乱砍滥伐,那不就跟给自己的肺戳了几个洞似的,能好受嘛!还有那河流湖泊,不就是地球的血脉嘛,要是被污染了,那整个生态系统不就乱套啦?这生态自然观就是提醒咱们,得珍惜这些自然资源,别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呀!咱再看看现在的一些现象,好多地方因为过度开发,土地都变得贫瘠啦,那庄稼还怎么长呀?这就好像是一个人没了营养,还能健康吗?还有那些珍稀动物,因为咱们人类的活动,好多都濒临灭绝啦,这多让人心疼呀!生态自然观就是要咱们意识到,咱们和这些动物植物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都得相互照顾呀!你说,要是没有了美丽的大自然,我们的生活还有啥乐趣呢?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那该多无聊呀!这生态自然观不就是要让我们留住这些美好嘛!而且呀,这对咱们的子孙后代也超级重要呢!咱不能光顾着自己享受,把烂摊子留给他们呀!咱得给他们留下一个干净、美丽、充满生机的地球,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呀,对吧?咱平常生活里也得行动起来呀!少用点一次性的东西,节约水电,多参加一些环保活动,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可就有大作用啦!这就好像是给地球这个大家园添砖加瓦,让它越来越美好。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生态自然观的意义,它真的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未来呀!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重视起来吗?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的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好好践行生态自然观吧!就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的行动来说话!。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价值,保护自然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生态自然观的指导下,通过和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发展目标。
下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强调人类须尊重、合作和谐共生。
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
其次,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需要尊重自然的节制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以生态自然观为指导,进行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只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再次,生态自然观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转变。
传统的发展观念往往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瓶颈。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将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最后,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生态自然观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推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
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通过实践的探索,我们也可以深化和丰富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生态自然观指导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和理念转变,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保护。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生态自然观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生态自然观是指人类对待自然的一种观念和态度,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生态为中心,建设一个和谐、美丽、富强的社会。
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才能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引领人们走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其次,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和强调,反过来也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生态自然观的认同会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加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生态自然观的强调可能会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利益产生冲突,这时就需要通过协商、调和等方式来解决。
综上所述,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更多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正确理解和处理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1 -。
三、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形成的总的观点。
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之一。
(一)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
(1)生态自然界系统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等特征;它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
(2)通过从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生态化,从非生态型人工自然界转向生态型人工自然界,“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北生”,“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
2.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全球性。
它是以生态视角,代表地球人类(包括后代人)的利益,研究全球生态或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观。
(2)批判性。
它从生态视角或人类的视角,反思和批判人类的理念和行为及其后果,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生命共同体。
(3)和谐性。
它强调科学技术与自然界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1. 古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亚里士多德主张人和具他有机体共存于自然界系统中。
(2)中国古代贤哲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荀子》和《吕
氏存秋》等典籍都提出了“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2.近代生态自然观思想。
(1) 斯宾诺莎等主张人来源于自然界,卢梭指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界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后果。
(2)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与自然界相和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三)生态自然观的基础
1. 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1) 生态科学认为人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人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者;人和生物共同遵守“物物相关”“相生相克”“协调稳定”等生态规律。
(2) 生态科学主张以整体、循环、平衡和多样性的生态理念,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演化,研究人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辩证关系。
2.生态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 生态技术是包括环保技术在内的一类“持续技术’的总称,它被用于对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水资服的,刚用和对发物的再利用以及造林、治沙、滴灌等。
(2)生物技术不仅包括传统生物技术,还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冶金技术(细菌浸矿)、环境生物技术(生物降解)等现代生物技术。
(3)生态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对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生态自然观的作用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 有助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
(1)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它们旨在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它们彼此“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有助于人们“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3.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共生关系,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科学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普和发展起来。
它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的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4.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