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知识点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三角形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特征包括: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和三条高。
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具有稳定性。
3.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出一个三角形,但在同一个点上则不能。
4.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许多物体如人字梁、斜拉桥、自行车车架都利用了这一特性。
6.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7.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高。
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为90度。
9.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0.任何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11.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2.两边之差小于三角形的第三边,而第三边小于两边之和。
例如,已知三角形两条边是6厘米和9厘米,第三边最长是多少厘米,最短是多少厘米?解答:三角形第三边最长应小于6+9=15厘米,最短应大于9-6=5厘米。
所以第三边的整厘米数是14、13、12、11、10、9、8、7、6、5、4厘米。
1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外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和腰的夹角叫做底角,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1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特征是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15.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底角等于45°,顶角等于90°。
16.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等于180°减去底角的两倍。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律》整理与练习第1课时龙固镇中心小学翟素青邮编 221613【教材简解】本课是运算律的整理与练习课。
本单元的运算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本课将系统复习运算律以及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同样适用,本课的教学也为运算律在小数、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运算律也是整数加法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理依据.例如:多位数加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主要依据了加法结合律,也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三位数乘一位数把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分别乘一位数,主要依据了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里,先教学计算,再教学运算律,计算方法不从运算律推出,是考虑了学生年龄特点.不过,在教学运算律以后,可以让学生再认计算法则,更深一层地认识法则和运算律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运算律,能灵活、合理、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
3。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合理、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理念】学生已经学习过加法、乘法,但是还没有接触过运算律,这个单元学习运算律并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这对将来学习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的运用很重要。
本节复习课内容是一个过渡,既要复习我们学过的运算律,又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先系统复习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的脉络结构。
再让学生使用运算律进行计算简便,让学生从练习中体验运算律带给我们的好处。
最后,让学生使用运算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运算律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设计思路】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上课模式,侧重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本课有两大环节:回顾与整理和练习。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目录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1)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3)1、画图形的另一半: (3)2、对称轴的条数: (3)3、对角线是一条线段,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3)4、图形的平移 (3)5、旋转三要素: (4)6、图形的旋转 (4)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4)1、数位顺序表: (4)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5)3、比大小 (6)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7)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四位数或五位数。
(7)2、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7)3、常见的数量关系 (7)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8)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8)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9)一、①(和-2×8)÷2=小的数小的数+16(注意不是加8)=大的数 (11)二、倒推法先假设大数已经拿8个给了小数,两个数已经一样多了 (11)第六单元运算律 (12)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6)一、三角形 (16)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8)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20)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1、画图形的另一半:①找对称轴。
②找对应点。
③连成图形。
2、对称轴的条数:正三边形(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n变形有n条对称轴。
3、对角线是一条线段,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4、图形的平移先画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的点平移到指定的地方,最后连接成图。
5、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6、图形的旋转先找中心点,再把关键的边旋转到指定的地方,(注意方向和角度)再连线。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1、数位顺序表:我国计数是从右起,每4个数位为一级。
①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
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一共分为个级、万级、亿级。
②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知识点上册下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1升=1000毫升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距离:起点0数小格1立方分米=1升旋转方向:顺时针、逆时针;旋转中心:固定点;旋转角。
1立方厘米=1毫升轴对称第二单元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是否大于或等于除数,满足了就可以商相应的数;小于除数,就把商写在被除数的第三位头上进行运算。
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读数,写数,数的改写,近似数。
平均数,极差。
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数量关系:路程=速度x时间 总价=单价x数量一读二找三列式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第六单元可能性积的变化规律:A × B=50(A × 2 ) × B =50 × 2占比大可能性就大 (A × 2 ) ×( B × 3) =50 × 2 × 3第七单元四则混合运算(A ÷2 ) ×( B × 3) =50 ÷ 2 × 3先乘除后加减,右括号的先计算括号里的算式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线段,射线,直线第六单元 运算律角的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角的度量加法结合律:A+B+C=A+(B+C)角的分类,特殊角乘法交换律:A ×B=B ×A 平行线乘法结合律:A ×B ×C=A×(B×C)相交线乘法分配律:A×(B+C)=A×B+A×C减法的性质:A-B-C=A-(B+C)除法的性质:A ÷B ÷C=A ÷(B ×C)简单的周期率第七单元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用余数确定位置三角形定义: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律公式: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 +c=a+(b+c)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 (连乘形式)5、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加形式拓展:(a-b)×c=a×c-b×c 乘、减形式6、减法的性质(连减):a—b—c=a—(b+c)7、除法的性质(连除):a÷b÷c=a÷(b×c)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如:1+2=2+1 1+2+3=2+3+1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a+b) +c=a+(b+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如:165+93+35=93+(165+35)2、减法的本质:一个数减去连续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之和。
a-b-c=a-(b+c)3、乘法运算定律: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a×b) ×c=a×(b×c)这两个乘法定律经常结合使用。
(乘法换元法和结合法)如:125×78×8 简算。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 = a×c + b×c(合起来乘等于分别乘)(a-b)×c = a×c - b×c4.除法的本质: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
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
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
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1 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
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
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
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
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一个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乘那个数,再把积相加。
各组算式都可以仿照(65+45)×5和65×5+45×5写出来。
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能不能写等号,要分别计算、比较得数后才能进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点汇总】图形的平移:先确定平移方向、再把关键点平移到对应位置、最后连接成图。
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图形:将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折痕的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例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常见图形的对称轴条数:长方形2条、正方形4条、正三角形3条、圆无数条;(注: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画图形的另一半:①找对称轴、②找对应点、③连成图形。
【易错题、常考题】1.长方形有()条对称轴,正方形()条对称轴。
2.钟面上,从9:00到12:00,时针旋转了()°;从3时到3时20分,分针旋转了()°3.操作题。
将左图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将右图绕点A逆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1)把三角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2)把长方形绕B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知识点汇总】数位顺序表数级……亿级万级个级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个)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的往下读。
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每级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例如:230045800读作:两亿三千零四万五千八百。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数的改写:可以将万位、亿位后面的4个0、8个0省略,换成“万”或“亿”字,这样就将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数的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
近似数:一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大于等于5。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梳理归纳及复习要点1、知识点梳理归纳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知识要点1.乘法口算: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如:30×500=15000可以这样想,3×5=15,两个因数一共有3个0,在所得结果15后面添上3个0就得到30×500=150002.乘法估算:先把乘数看做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用口算的方法算出得数。
3.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积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个积加起来。
如:乘法验算方法: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
3、特殊数乘法:25×4=100,125×8=10004、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第二单元千米和吨一、认识千米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单位换算。
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二、认识吨1.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2.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字母“t”表示。
3.单位换算。
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第四单元混合运算(递等式)运算法则:1.算式里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算式里只有乘除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3.有乘法和加减法,或有除法和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口号里的。
第五单元年月日[本单元知识点]1、认识大月、小月、平年、闰年;2计算经过的天数、时间1[记忆]年分为平年、闰年;月分为大月、小月和特殊的2月。
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第七单元《运算律》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材里教学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本单元教学乘法分配律。
先教学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再教学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单元结束时安排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春游》。
编写的一道思考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如果分别观察等式左边的变化和右边的变化,可以发现变化是有规律的;如果研究同一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的变化,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作出解释。
还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十三世纪欧洲人运用的“双倍法”,并让学生试着用乘法分配律解释“双倍法”的算理。
1教学乘法分配律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从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多少钱的两种解法建立一个等式,既从现实情境引出数学现象,又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在首次感知乘法分配律时体验它的合理性。
第二步通过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这一步是教学难点,首先要紧密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体会:等号两边都是解决同一个问题,求得的都是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需要的钱。
左边算式是1套衣服的钱乘5,右边算式是5件夹克衫的钱加5条裤子的钱。
然后要适度抽象等式的本质特点,在运算的层面上解释等号两边的联系:左边先算65加45的和,再把和乘5;右边先算65乘5与45乘5,再把两个积相加。
所谓“适度”就是抽象时不要离开65、45、5这些数,所谓“抽象”是排除买衣服的具体数量关系,只从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现象。
第三步验证这种联系具有普遍性,安排的学习活动有写算式、算结果、比得数和交流发现。
写出的每组算式都应该是两个,其中一个算式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另一个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乘那个数,再把积相加。
各组算式都可以仿照(65+45)×5和65×5+45×5写出来。
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能不能写等号,要分别计算、比较得数后才能进行。
在这一步教学中,从个案的等式关系到若干同类现象的等式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也体现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态度。
学生交流发现包括两点内容:一点是写出的各组算式及同组两个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另一点是例题及自己写的等式的共同特点。
第四步用字母表示规律,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是乘法分配律。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是相等的。
“想想做做”第1~3题帮助学生消化初步认识的乘法分配律。
第1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
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
学生在逆向改写时会有困难,要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2题选择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50+90)让学生辨析,进一步明晰概念。
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第3题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2教学简便运算重在“悟”,不能“灌”。
应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运算简便,教材分三步安排:第一步是第55页第4、5题中初步体会。
其中第4题先分别计算同组的两题的得数后“比一比”,既要发现算式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相互改写。
还要比较哪一道算式的计算简便,体会简便在哪里,分析简便的原因。
第5题里的班级数和各班人数都是精心选择的,无论求两个年级的人数和还是求两个年级的人数差都有两种算法,而且有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要鼓励学生选择比较简便的那种方法。
第二步是第56页例题教学简便运算。
先让学生进行的估算、口算和笔算,有利于他们理解简便运算的方法。
口算时先算100件是3200元(32×100),再算2件是64元(32×2),最后把3200和64合起来,这样的过程与方法已经在应用乘法分配律。
例题在教学简便运算时有“扶”有“放”,把102看成(100+2)是扶的,用乘法分配律算32×(100+2)是放的。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两点:一是为什么把102看成(100+2);二是由于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每一步都能口算,所以运算简便。
这道例题教学后,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类似的简便计算,不要过早进入“试一试”。
第三步是第56页的“试一试”,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也能使计算简便。
要在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计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计算简便的原因是46+54的和正好是100。
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最根本的一点是使比较繁的计算转化成容易进行的口算。
另外,“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安排改写算式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
这是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必须练好。
编排第3、5、6题是让学生体验运算律的应用是广泛而经常的,培养自觉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
3练习五里的内容有巩固、有扩展,有助于学生组建新的认知结构。
第1、2题分别巩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应用它进行简便计算。
第3、4题是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也有类似乘法分配律那样的关系,也可以用于简便计算。
这是知识的扩展,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扩展不是类比推理。
第3题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关系是归纳推理,圆圈里的等号必须在计算并比较得数后才能填写。
第4题是演绎推理,由于存在这种关系,所以可以改写原来的算式。
教学时不能把目光都集中在第4题上,要在第3题安排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数学活动过程。
否则,第4题会陷入机械接受的学习。
第6~8题把以前教学的运算律与本单元教学的运算律综合在一起,让学生知道前后一共学习了哪些运算律。
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区别结合律与分配律,包括它们的意义和应用有哪些不同乘法分配律(p54-55)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次备课教学流程第一段:情境引进流程1:情境引进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王阿姨准备买一些衣服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孩子们,请看图片。
课件出示主题图。
(图略)师:仔细观察,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会列式解答吗?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在本子上列算式,并解答。
(暂停)第二段:探索规律流程2:交流算法师:同学们都解答好了吗?课件分别出示2种计算方法: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和小青椒、小番茄的相同吗?你们看,由于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小青椒是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了多少元,小番茄是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所以列出的算式就不同。
但是,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都是求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
所以,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同,都是550元。
那么,同学们会把这两道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想一想,在本子上试试看流程3:观察交流课件出示等式:(65 + 45)× 5 = 65 × 5 + 45 × 5师:同学们是这样写的吗?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想一想,能换不同的数据,再写几组类似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在自备本上试一试,写一写,然后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暂停)流程4:发现规律师:同学们一定又写出好多这样的等式吧?小萝卜也写了一些这样的等式,你们看:课件出示一组等式:师:同学们,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那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等式把具有这样模式的等式都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独立在本子上试一试,完成后跟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暂停)流程5:揭示乘法分配律师:大家一定想出很多方法来表示这样的等式了吧。
是啊,表示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那同学们知道这种等式所表示的意思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吧。
(暂停)师:同学们,这样的等式都表示一个相同的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课件出示规律文字)我们如果用字母a、b、c来分别表示不同的三个数,那么这个规律可以怎么写呢?可以写成:课件出示字母公式:(a+b)×c= a×c+ b ×c师:等式的右边就相当于把括号外的因数c,分配进入括号中的两个加数,分别与之相乘。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出示课题)同学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
(暂停)流程6:小结过渡师: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同学们都记住了吗?这一条规律的发现对我们继续学习数学可有着很大的作用呢。
大家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住它。
第三段:巩固规律流程7: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师:我们继续看,想一想,可以怎样填呢?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分配律,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暂停)流程8:交流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师:同学们填好了吗?大家在填写等式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出现了细微的变化:与字母公式相比,有的是从左向右,如1、4两题,有的是从右向左,如2、3两题;有的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因数,有的是一个因数乘两个数的和,正是因为乘法存在分配律,所以它们的形式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实质都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的思维可要灵活哦。
流程9:想想做做2师:接着看,这一组题,横着看,哪一组算式的得数相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吧。
(暂停)流程10:交流想想做做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2答案:师:我们来看正确答案,同学们是这样画的吗?最后一题为什么不可以画“√”呢?(停顿)是啊,同一个数分别跟另外两个数相乘的积相加,应该等于这个数与另外两个数的和相乘。
同学们一定要看仔细哦!流程11:想想做做4课件出示师:再看这两组算式,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组先算一算,再比一比,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暂停)流程12:交流想想做做4师:我们看正确答案,第一组,第一题,64 × 8 + 36 ×8,可以同时计算64乘8和36乘8,等于512加288,结果是800,这一题,64乘8表示64个8,加上36个8,实质就是100个8;第二题,(64 + 36)× 8,先算括号里面的64加36得100,再算100乘8得800,这一题,64与36的和乘8,也表示100个8,这两题,虽然算式不一样,但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结果也相同,但很显然,第二题的计算比较简便;同理,第二组的两题也是,虽然算式不一样,但表示的意义实质上是一致的,结果都是500,但第二题的计算比较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