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p38MAPK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系统的重要分支,是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的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在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被多种因素激活,在微血管病变、心肌间质纤维化、心肌肥厚、心肌凋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深入研究p38MAPK在DCM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阐明DCM发病机制,为防治DCM提供新靶点。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独立于冠心病、高血压等的特异性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病理表现为心肌肥厚、弥漫性心肌壁内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内皮及内皮下纤维增生和基膜增厚。
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肌纤维化、自主神经病变、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等多个方面。
近年研究发现p38MAPK在DCM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参与血管活性物质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引起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是DCM发病的重要信号通路。
本文就p38MAPK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1 p38MAPK的结构与调节机制p38MAPK是1993年Brewster等[1]发现,由360个氨基酸组成的38KD的蛋白,与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一起构成MAPK系统信号系统的3个主要分支。
MAPK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由活性氧应激性刺激激活,另外可以通过与生长因子受体及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而激活。
p38MAPK 有6种异构形式,分别为p38MAPK α1/α2、p38MAPK β1/β2、p38γMAPK和p38δMAPK,不同亚型的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p38α、p38β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p38γ主要分布于骨骼肌,p38δ主要分布于腺体组织,其中p38α和p38γ是心脏表达较多的亚型[2-3]。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李婉娇;李强【摘要】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约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人数的2/3.血糖异常、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慢性低度炎症、氧化应激、内皮功能障碍、血管钙化和高凝状态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可加快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心脏病的进展.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心脏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导致心功能异常并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综述了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及未来潜在的治疗方法.【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9(018)007【总页数】4页(P536-539)【关键词】糖尿病性心肌病;抗高血糖药物;心脏重塑;发病机制;治疗【作者】李婉娇;李强【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哈尔滨15008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哈尔滨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血管病变是继发于DM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指DM患者在没有其他心脏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和显著的瓣膜病)的情况下存在异常的心脏结构和表现。
临床上,DCM的特征在于舒张功能障碍,而射血分数保持不变。
Tate 等[1]认为DCM结构改变的标志是间质和周围血管纤维化以及左心室(left ventricle,)肥大。
目前认为DCM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代谢以及能量产生改变等[2],但其潜在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
1 DCM的临床特征DCM的特征在于对DM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早期损害,并伴随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
LV肥厚是DCM的主要形态学改变,超声心动图可示LV后壁和隔膜壁厚度增加。
代谢功能障碍、高胰岛素血症、氧化应激和炎症是DM患者中LV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王胜红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由糖尿病所引起的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障碍和心肌纤维化等所致的心肌广泛结构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由DCM所致。
本文将对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糖尿病发病人数迅速增多, 200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高达3亿。
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9240万,而糖尿病前期患者甚至高达1.48亿,形势十分严峻[1]。
1974年Hamby等学者首先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脏微血管病变、心肌代谢紊乱和心肌纤维化等所致的心肌广泛结构异常,最终引起左心室肥厚、舒张期和(或)收缩期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状态。
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由DCM所致[2]。
一、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一)、高血糖是糖尿病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启动因素,糖尿病心肌在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两个环节都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心肌代谢的底物发生异常变化。
糖尿病时,胰岛素抵抗或不足,心肌细胞由于葡萄糖转运体(Glut-4)数量减少、糖磷酸化速度减慢及丙酮酸氧化减少等原因导致心肌组织中葡萄糖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过程发生障碍,进入心肌分解产能的葡萄糖流量减少,心肌细胞糖代谢低下,导致心脏功能障碍。
Iribarren等[3]研究证明,心脏舒张功能受损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有关,主要机制是晚期糖化终末产物与胶原等大分子物质结合聚集,刺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增加心肌细胞炎性反应。
(二)、脂质代谢异常导致高脂血症是糖尿病的显著特征之一,血脂水平已成为DCM早期心功能改变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游离脂肪酸代谢障碍促进DCM 的形成。
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心肌病理生理的影响研究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大量人群的一种慢性病,这种疾病所带来的并发症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糖尿病心肌病是很常见的一种,会对心脏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而随着近年来对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员也对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影响展开了研究。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自身程序化死亡的现象,与坏死不同,它是一种精密调控的死亡过程。
细胞凋亡的过程包括细胞体积缩小、细胞质浓缩、核染色体凝聚并碎裂、细胞碎片最终被吞噬等一系列变化。
细胞凋亡不仅与许多生理发育过程密切相关,而且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因此,在探究糖尿病心肌病机制中,研究细胞凋亡的角色以及对心肌病理生理的影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首先,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肌细胞中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
而这种过高的细胞凋亡率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凋亡会导致心肌细胞数量的减少,从而使心脏肌肉组织逐渐衰退和减少功能。
同时,细胞凋亡还会释放一些蛋白质和组织因子,这些物质可以模拟自然界的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
其次,细胞凋亡会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常采用抗氧化剂、血糖调控和降脂等方法。
而这些方法都能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细胞的负担和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
另外,一些研究同时也发现通过使用针对心肌细胞中细胞凋亡的药物替代传统糖尿病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也是可行的。
最为重要的是,研究人员通过针对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信号通路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案。
这些方案包括通过调节心肌细胞中的一些蛋白质和激素来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以达到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案对于后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心肌病理生理的影响研究是一门有潜力的领域。
研究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细胞凋亡对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的作用,也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进展糖尿病心肌病是指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心肌损害和心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诊疗进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1. 高血糖引发氧化应激: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会导致氧化应激的增加,促使自由基的产生。
这些自由基会对心肌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导致心肌功能异常。
2. 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堆积: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在心肌中的堆积,损害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心肌病变。
3. 炎症反应的激活: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低度慢性炎症,炎症因子的激活会诱发心肌内炎症反应,加剧心肌病变的进程。
4. 纤维化过程的加速:高血糖会促进心肌细胞内纤维化相关蛋白的合成,导致心肌组织纤维化过程加速,心脏收缩功能逐渐下降。
1. 早期诊断和干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心脏功能下降的症状,应及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心肌酶谱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干预心肌损害。
2. 血糖控制:对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缓糖尿病心肌病的进展。
3. 控制血压和血脂: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及时控制血压和血脂也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心脏康复治疗: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可以通过心脏康复训练来改善心肌功能,降低心脏病变的进展速度。
5. 药物治疗:目前一些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如ACEI、ARB、β受体阻断剂等对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6. 心脏移植和心脏辅助装置:对于糖尿病心肌病晚期患者来说,心脏移植和心脏辅助装置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糖尿病心肌病的诊疗进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糖尿病心肌病的诊疗策略。
糖尿病心肌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心脏健康的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诊疗进展也面临许多挑战。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揭示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改善诊疗手段,为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心肌梗死、卒中等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显示,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炎症反应、脂肪细胞因子、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因素均可能参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Abstract:Type 2 diabetes is a common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 and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t present,the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Studies show that factors such as hyperglycemia,hyperinsulinemia,impai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inflammatory response,adipocytokines,and atherosclerotic dyslipidemia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pathogenesi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Key words:Type 2 diabetes;Cardiovascular disease;Pathogenesis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主要發生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其疾病特征为高血糖。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进展丁帅1 李宏亮2综述王凤林1审校1.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外科2.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第2期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hthy,DC)是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异性病变,早在1972年,Ruber等人根据四个成年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的冠状动脉及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及酗酒的情况下罹患充血性心衰首次提出DC的概念[1]。
迄今已有较多的证据表明,部分糖尿病(DM)患者所出现的心力衰竭与大血管的粥样硬化无关,而由DC所致[2,3]。
本文就DC的发病机制、心功能改变及干预治疗作一综述。
一、DC的发病机制1.心肌细胞的代谢障碍DM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是加速DM心肌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缺乏时,脂肪组织脂解明显增加,随后游离脂肪酸(FFA)也明显增加,当FFA的吸收率超过利用率时,心肌甘油三酯(TG)含量增加,扩大细胞内TG的储存,储存的TG水解,导致心脏组织FFA水平增高,损害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4,5]。
同时,DM心肌细胞由于:(1)葡萄糖转运体GLUT-4的数量减少;(2)糖磷酸化速度减慢;(3)丙酮酸氧化减少等原因导致心肌组织中葡萄糖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过程发生障碍,进入心肌分解产能的葡萄糖流量减少,心肌细胞糖代谢低下,导致心脏功能障碍[6]。
Golfman等报道Zucker糖尿病肥胖鼠心肌细胞中TG积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α)调节基因转录水平增加,GLUT-4转录下调,而使用PPAR-α激动剂可以逆转上述改变[7]。
这表明心肌细胞糖代谢紊乱、脂毒性均参与了DM心肌能量代谢和心功能的改变。
2.心肌电生理改变(钙的超负荷及K+流的改变)胞质Ca2+浓度的改变是启动心肌兴奋-收缩和复极-舒张两个偶联的枢纽。
DM 时,由于(1)电压依赖的Ca2+通道磷酸化延长;(2) 肌纤维膜上Na+-Ca2+交换减少;(3) Ca2+泵活性降低等原因造成胞浆内钙的超负荷,从而激活肌动蛋白,导致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脂联素在糖尿病心肌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顾晨【摘要】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CM) is an independent, class-specific cardliomyopathy that can induce heart failure, arrhythmias, cardiogenic shock and sudden death.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he pathogenesis of DCM is complex, involving a metabolic disorder of cardiac myocytes, cardiac microvascular disease, autonomic neuropathy, insulin resistance and abnormal cytokines. Yet, adiponectin (APN) can reduce the level of glycemia, dilate blood vessels, and has anti-apoptotic?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as well as alleviates the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hypertension. Therefore, APN is considered to be have protective propert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role of APN in the development of DCM.%糖尿病心肌病(DCM)是一类独立的特异性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因之一.DCM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心肌微血管病变、自主神经病变、胰岛素抵抗及细胞因子异常等多个方面.而脂联素(APN)因其具有降血糖、扩张血管、抗凋亡、抗炎、抗氧化作用以及能缓解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高血压,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DCM,故被认为是一种糖尿病心脏病的保护因子.该文就APN在DCM发生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期刊名称】《心血管病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4页(P657-660)【关键词】脂联素;糖尿病心肌病;作用【作者】顾晨【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9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最新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9 240万,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则高达1.48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1]。
糖尿病心肌病病理机制研究
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疾病,它可以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并发症,并且可能被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此研究的目的就是弄清它的病理机制。
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非均衡自由基影响、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失调。
非均衡自由基影响:葡萄糖在转移到细胞中时,血糖平衡受到破坏,会生成大量的自由基,增加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严重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心脏的功能不足。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本身引起心脏细胞的毒性,对于心肌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影响心肌细胞正常功能,从而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心功能受损和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脂质代谢失调: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脂质含量升高,可能对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细胞受损。
同时,血清中可溶性聚集素的水平升高也可能引发心肌细胞的脱颗粒现象,从而影响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得出结论: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机制存在复杂性,主要涉及自由基影响、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失调。
从实际出发对其病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更好的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学研究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简称DCM)是指在糖尿病基础上由于非冠状动脉性原因,包括代谢紊乱、细胞损伤和炎症等而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
目前,DCM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严重程度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猝死等不良结局。
本文将从病理学角度探讨DCM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目前,DCM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已有一定的认识。
糖尿病导致的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是DCM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些代谢紊乱可导致心肌细胞内缺氧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同时也可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损伤。
另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脂质代谢异常等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也与DCM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肌的过度负荷和心脏结构的改变,从而加重DCM的病理进程。
此外,糖尿病还会引起脂质过度积累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其他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异常,这些异常也可能参与到DCM的发生和发展中。
病理特征DCM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心肌变性、心肌细胞凋亡等。
其中,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是DCM的典型病理特征,也是其病理进程的关键环节。
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的作用下,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降解和代谢等过程均发生变化,导致心肌细胞的肥大。
同时,代谢紊乱还可能影响细胞外基质合成和分解等过程,进而促进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心肌变性是DCM的另一重要病理改变。
高血糖和其他代谢紊乱导致心肌细胞内三酰甘油和有机酸的积累,进而引起心肌细胞内pH值的下降和钙离子稳态的失衡,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和心肌功能障碍。
研究现状随着对DCM的病理机制研究加深,人们对于DCM的预防和治疗也越来越重视。
例如,目前常用的防治DCM的方法包括控制高血糖、减少心脏负荷、改善代谢异常等。
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也已经被提出,例如采用抗氧化剂、抗炎剂和心肌细胞修复剂等来治疗DCM。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糖尿病心肌病(DC)是排除了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所致的心肌损伤后诊断的一种特异性心肌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
目前的研究认为,心肌细胞的代谢紊乱、心脏微血管和自主神经病变及其他神经内分泌因素在DC的发生发展中均起了重要的作用,该文就DC的发病机制予以综述。
标签:糖尿病;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并发症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用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一种特异性心肌病。
1972年,Ruber研究了4例成年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及高血压的情况下,罹患充血性心力衰竭,考虑这4例患者存在由糖尿病引起的心肌病变,首次提出了DC的概念[1]。
该病在心肌细胞的代谢紊乱、心脏微血管和自主神经病变及其他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基础上引起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心肌细胞凋亡,最终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猝死。
对DC患者尸解证实的心室肥厚、心肌间质纤维化、糖基化终产物沉积等病理改变均可直接导致舒张功能减退[2]。
随着病情发展,最终出现收缩功能异常,现有的实验及研究也证实了部分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由DC所致。
1 心肌细胞代谢紊乱糖代谢紊乱和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患者心肌病变发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同时,糖尿病患者的钙离子调节蛋白经蛋白激酶C(PKC)等第二信使介导发生糖基化,导致其功能异常,加速了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1.1 糖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糖有氧氧化下降,糖利用降低,出现持续的高血糖。
其原因有:(1)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GLUT)1和4活性下降,造成葡萄糖向胞内的跨膜转运减少,心肌细胞摄取的葡萄糖量降低。
(2)糖尿病患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升高,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受抑制。
Semeniuk LM等[3]采取基因剔除方法,在小鼠心肌中剔除GLUT4的表达,导致小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证实了GLUT表达障碍可以促进心脏发生形态学改变。
(3)糖有氧化下降造成持续的高血糖,高血糖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加速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同时,长期高血糖使组织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osylation end products,AGEs)增加,AGEs与其心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如肿瘤坏死因子a (TnFa)引起广泛的心肌灶性坏死,导致心肌细胞的凋亡。
1.2 脂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IR)。
在IR状态下,心肌细胞内聚集的FFA增多,导致心肌细胞脂质蓄积增多,损害心肌细胞的舒缩功能。
同时,FFA的增加损伤了胰岛素信号通路,形成了正反馈,加重了IR,形成了恶性循环。
FFA还可抑制丙酮酸脱酶,导致糖分解中介物产生,造成心肌细胞凋亡。
已有研究发现,心肌细胞FFA含量增加的转基因小鼠左心室充盈异常,心肌损伤的程度与心肌细胞对FFA摄取量成正比例关系[4]。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增高,促进了血管壁细胞对脂质的摄取,VLDL-C转变为胆固醇酯增多,同时,LDL代谢减慢,被巨噬细胞吞噬和降解,成为泡沫细胞,促进了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加重了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
而且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存在持续高血糖、三酰甘油增加,脂质蛋白氧化、脂蛋白酶活性增加,使LDL生成增多,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1.3 蛋白激酶C(PKC)代谢异常PKC属于体内广泛存在的一大类多功能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家族,通过磷酸化靶蛋白的苏氨酸和丝氨酸残基或调节基因表达来影响细胞的多种功能[5]。
持续的高血糖可增强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二酰基甘油(DAG)的合成,进而激活PKC,而且FFA、AGES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进一步增强PKC活性。
PKC 的活性与心肌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PKC的活性升高可激活调节原癌基因c-fos、c-jun等的表达,形成激活蛋白复合物增多,从而刺激Ⅳ胶原、纤连蛋白及TGF-β的转录,导致心肌纤维化、左心室肥大、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6]。
而且,PKC可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表达,进一步使血清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Ang)增多,导致心肌重塑及心肌纤维化,最终引起心肌细胞的舒缩功能障碍[7]。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出现糖尿病时,心脏RAS系统被激活,Ang转化为AngⅡ,过度激活的Ang Ⅱ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认为,升高的AngⅡ可直接作用于心肌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AT1受体,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代谢改变,引起心肌间质的重塑,促进心肌间质的纤维化。
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组中,心肌凋亡指数(AI)、Caspase-3蛋白阳性染色指数以及AngⅡ的含量均增多,提示凋亡过程参与了心肌间质的重构过程,而且可能与AngⅡ的含量有关[8]。
2.1 内皮素(ET)内皮素是一种很强的缩血管活性肽,ET既可以促进心肌细胞和血管平滑肌合成释放AngⅡ,又可以调节醛固酮的合成和释放[9]。
AngⅡ刺激心肌细胞生长,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素,使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血管收缩,加速了心肌损害。
糖尿病大鼠实验证实,高血糖可以引起内皮素受体上调,应用ET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减缓心肌间质的纤维化进程。
2.2 细胞生长因子2.2.1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GF-β1是在组织纤维合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一个关键生长因子。
在DC的发病过程中,TGF-β1既可以通过诱导P27kipl 基因表达促进细胞肥大,又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合成而抑制ECM降解,最终使ECM在细胞间质沉积。
TGF-β1的增加加速了细胞的纤维化进程。
大量实验研究发现,AngⅡ是刺激TGF-β1合成的主要因素,心肌局部TGF-β1的合成增加可能与局部AngⅡ的活性增加有关。
2.2.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IGF-1是一类促进细胞生长、具有胰岛素样代谢效应的因子,在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病及肿瘤等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Ang Ⅱ刺激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实验中发现,AngⅡ可促进平滑肌细胞IGF-1受体启动子的激活,使其活性增加约7倍。
Kajstura J等[10]通过试验证实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心肌存在RAS的激活和细胞的凋亡,糖尿病小鼠心肌中的IGF-1可通过减少P53基因的表达,降低AngⅡ的产生及其I类受体的活性,使氧化应激及心肌细胞的凋亡减少,延缓DC的发展。
2.2.3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CTGF是一种近年来新发现的促成纤维细胞分裂和胶原沉积的细胞因子,诸多的实验研究证实CTGF与多种器官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机体损伤和纤维化发生时,CTGF是TGF-β1的下游效应介质,TGF-β1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诱导CTGF分泌。
AngⅡ可通过AT1受体介导CTGF表达增加,在一定范围内AngⅡ对CTGF表达的刺激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3 心肌细胞钙转运缺陷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的高血糖,使心肌细胞外的葡萄糖水平增高,心肌细胞膜上的Na+-K+-ATP 酶活性降低,Na+-K+交换受抑,细胞内Ca2+蓄积增多,但肌浆网Ca2+泵正常,Ca2+泵超负荷,Ca2+释放增加。
而且由于自由基的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使心肌细胞膜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加,Ca2+内流增加。
以上两种因素使得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心肌细胞舒张时阻力增强,心脏顺应性降低,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出现。
4 心脏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管腔直径在100 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特征改变是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造成心肌细胞代谢产物的蓄积增多,导致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加速了心肌细胞的纤维化进程。
尸检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肌存在弥漫性心肌壁内小血管病变。
已有证据显示,高血糖毒性、氧化应激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都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引起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心肌细胞损伤,最终发展为DC[11]。
5 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超过80%的糖尿病患者都出现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CAN早期以迷走神经受损为主,心率常偏快;晚期则迷走及交感神经均受累,出现心率变异性减慢及Q-T间期延长,严重者出现猝死。
CAN患者其心脏及β肾上腺素兴奋性增强,加速了心肌细胞的纤维化进程,促进了心肌细胞的凋亡,导致心肌的舒缩功能障碍,CAN是促进D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6 小结DC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心肌细胞的代谢紊乱、心脏微血管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变及其他神经内分泌改变等因素在DC的发生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上述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于DC的预防和诊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 Asbun J,Villarreal FJ. The pathogenesis of myocardial fibrosis in the setting of diabetic cardimyopathy[J]. Am Coll Cardio,2006,47:693-700.[2] Lee DS,Gona P,Vasan RS,et al. Relation of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risk factors to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or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insights from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of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ute[J]. Circulation,2009,119(24):3070-3077.[3] Semeniuk LM,Kryski AJ,Severson DL. Echocar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in diabetic db/db and transgenic db/dh-h GLUT4 mice[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2002,283:H976-H982.[4] Chiu HC,Kovacs A,Blanton RM,et al. Transgenic expression of fatty acid transport protein/in the heart causes lipotoxic cardiomyopathy[J]. Circ Res,2005,96:225-233.[5] Weber NC,Toma O,Wolter JI,et al. The noble gas xenon induces pharma cologival preconditioning in the rat heart in vivo via induction of PKC-epsilon and p38 MAPK[J]. Brit J Pharmacol,2005,144(1):123-132.[6] Connelly KA,Kelly DJ,Zhang Y,et al. Inhibition of protein kinase C-beta by ruboxistaurin preserves cardiac function and reduces extracellular matrix production in diabetic caardiomyopathy[J]. Circulation,2009,2(2):129-137.[7] 丁帅,李宏亮,王凤林. 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进展[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8,22(2):55-57.[8] 姚红梅,熊世熙,宋陈芳. 比较雷米普利与卡托普利对糖尿病大鼠心肌间质重构的影响[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2):174-176.[9] 张一驰,牟艳玲,解砚英.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糖尿病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4):269-275.[10] Kajstura J,Fiordaliso F,Andreoli AM. IGF-1 overexpression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and angiotenisin-mediated oxidative stress[J]. Diabetes,2001,50(6):1414-1417.[11] Cai L.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and its prevention by metallothionein:experiment alevidence,possibl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Curr Med Chem,2007,14(20):2193-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