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最新初三+九年级下册5、三角形的证明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24.00 KB
- 文档页数:11
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汇总三角形是几何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其性质和证明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关于三角形的一些常见性质和证明的知识点汇总。
1.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这一性质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的角平面角度等于平面内角度和来证明。
3.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重心将三角形分成六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是整个三角形面积的1/64.三角形的高线: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垂心将三角形分成三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都是整个三角形面积的1/3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都相等,且内心到三边的连线与该边所对的角平分线垂直。
6.三角形的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关系:在任意一条边上,三角形的中线长等于该边所对的角平分线长度的一半。
7.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这一性质可以通过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其它两个内角相加为180度来证明。
8.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任意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9.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12.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乘以高的一半。
另外,可以使用海伦公式来计算非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13.三角形的相似性: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14.三角形的全等性:若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5.角平分线定理:三角形一边上的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将这条边所对的角平分为相等的两个角。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
三角形的证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使用勾股定理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勾股定理表达式为:a^2 + b^2 = c^2,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2. 使用余弦定理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则可以使用余弦定理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余弦定理表达式为:c^2 = a^2 + b^2 - 2ab*cosC,其中c为三角形的第三边长度,a、b为两边长度,C为夹角的度数。
3. 使用正弦定理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一个夹角的度数,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正弦定理表达式为:a/sinA = b/sinB = c/sinC,其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A、B、C为夹角的度数。
4. 使用面积法证明: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坐标,可以利用向量叉积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如果面积不为零,则可以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已知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存在。
相似三角形是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证明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证明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知识点。
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AAA相似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例如,在△ABC和△DEF中,∠A=∠D,∠B=∠E,∠C=∠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AA相似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对等于另一个角,且两个角的对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例如,在△ABC和△DEF 中,∠A=∠D,∠C=∠F,且AB/DE=BC/E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SSS相似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例如,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平行线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平行,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例如,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技巧:1.用平行线证明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平行,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证明时,可以使用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互补等。
2.用角度证明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证明时,可以根据已知信息,使用角度的性质进行推导。
3.用边长比证明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证明时,可以根据已知的边长比,通过等式推导得出结论。
4.用等腰三角形证明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分别为等腰三角形,且对应的顶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以上是常用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证明技巧,希望对九年级的数学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掌握不同方法的应用,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祝每位同学在数学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角形的证明》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梳理【要点】要点一、等腰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及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也相等.判定:SSS、SAS、ASA、AAS、HL.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及推论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3.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定理: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是中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并且有关它的计算也很常见,因此对于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数据要熟记于心,比如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它的高是32a,面积是234;含有30°的直角三角形揭示了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打破了以往那种只有角或边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要点二、直角三角形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命题与逆命题命题包括题设和结论两部分;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交换位置得到的;3.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还有SSS,SAS,ASA,AAS,HL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要点三、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以线段的两个端点A、B为圆心,以大于12AB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M、N;作直线MN,则直线MN就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定理可解决两条线段的和距离最短问题.要点四、角平分线1.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3.如何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角平分线要点诠释:①注意区分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注意二者的应用范围;②几何语言的表述,这也是证明线段相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遇到角平分线时,要构造全等三角形.【典型例题】类型一、三角形的证明1. 已知:点D是△ABC的边BC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且BF=CE.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思路点拨】欲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又已知DE ⊥AC ,DF ⊥AB ,BF=CE ,可利用三角形中两内角相等来证明.【答案与解析】证明:∵D 是BC 的中点,∴BD=CD ,∵DE ⊥AC ,DF ⊥AB ,∴△BDF 与△CDE 为直角三角形,在Rt △BDF 和Rt △CDE 中,,BF CE BD CD=⎧⎨=⎩ ∴Rt △BFD ≌Rt △CED (HL ),∴∠B=∠C ,∴AB=AC ,∴△ABC 是等腰三角形.【总结升华】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充分利用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2015秋•江阴市校级期中)已知:如图,△AMN 的周长为18,∠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O 点的直线MN ∥BC 交AB 、AC 于点M 、N .求AB+AC 的值.【答案】解:∵MN ∥BC ,∴∠BOM=∠OBC ,∠CON=∠OCB ,∵∠B ,∠C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MBO=∠OBC ,∠NCO=∠OCB ,∴∠MBO=∠BOM ,∠NCO=∠CON ,∴BM=OM ,CN=ON ,∵△AMN 的周长为18,∴AM+MN+AN=AM+OM+ON+AN=AM+BM+CN+AN=AB+AC=18.【变式2】如图,在△ABC 中,AB=AC ,D 、E 在BC 上,且AD=AE ,求证:BD=CE .【答案】证明:∵AB=AC ,AD=AE ,∴∠B=∠C ,∠ADE=∠AED ,∵∠ADE=∠B+∠BAD ,∠AED=∠C+∠EAC ,∴∠BAD=∠CAE ,∵AB=AC ,AD=AE ,∴△ABD ≌△ACE ,∴ BD=CE .类型二、直角三角形2. 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C=90°,沿过B 点的一条直线BE 折叠这个三角形,使C 点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1)当∠A 满足什么条件时,点D 恰为AB 的中点写出一个你认为适当的条件,并利用此条件证明D 为AB 的中点;(2)在(1)的条件下,若DE=1,求△ABC 的面积.【思路点拨】(1)根据折叠的性质:△BCE ≌△BDE ,BC=BD ,当点D 恰为AB 的重点时,AB=2BD=2BC ,又∠C=90°,故∠A=30°;当添加条件∠A=30°时,由折叠性质知:∠EBD=∠EBC=30°,又∠A=30°且ED ⊥AB ,可证D 为AB 的中点;(2)在Rt △ADE 中,根据∠A 及ED 的值,可将AE 、AD 的值求出,又D 为AB 的中点,可得AB 的长度,在Rt △ABC 中,根据AB 、∠A 的值,可将AC 和BC 的值求出,代入S △ABC =AC ×BC 进行求解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添加条件是∠A=30°.证明:∵∠A=30°,∠C=90°,所以∠CBA=60°,∵C 点折叠后与AB 边上的一点D 重合,∴BE 平分∠CBD ,∠BDE=90°,∴∠EBD=30°,∴∠EBD=∠EAB ,所以EB=EA ;∵ED 为△EAB 的高线,所以ED 也是等腰△EBA 的中线,∴D 为AB 中点.(2)∵DE=1,ED ⊥AB ,∠A=30°,∴AE=2.在Rt △ADE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22213-=∴AB=23,∵∠A=30°,∠C=90°,∴BC=12AB=3. 在Rt △ABC 中,AC=22AB BC -=3,∴S △ABC =12×AC ×BC=332. 【总结升华】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3. 小林在课堂上探索出只用三角尺作角平分线的一种方法:如图,在已知∠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 ,N ,使OM=ON ,再过点M 作OB 的垂线,过点N 作OA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C 、D ,两垂线交于点P ,那么射线OP 就是∠AOB 的平分线.老师当场肯定他的作法,并且表扬他的创新.但是小林不知道这是为什么.①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理由吗?也就是说,你能证明OP 就是∠AOB 的平分线吗?②请你只用三角板设法作出图∠AOB 的平分线,并说明你的作图方法或设计思路.【思路点拨】①在Rt △OCM 与Rt △ODN 中,依据ASA 得出OC=OD;在Rt △OCP 与Rt △ODP 中,因为OP=OP ,OC=OD 得出Rt △OCP ≌Rt △ODP (HL ),所以∠COP=∠DOP ,即OP 平分∠AOB . ②可作出两个直角三角形,利用HL 定理证明两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①证明:在Rt △OCM 和Rt △ODN 中,COM DON OCM ODN OM ON ∠=∠⎧⎪∠=∠⎨⎪=⎩∴△OCM ≌△ODN (AAS ),∴OC=OD ,在△OCP 与△ODP 中,∵,OC OD OP OP=⎧⎨=⎩∴Rt △OCP ≌Rt △ODP (HL ),∴∠COP=∠DOP ,即OP 平分∠AOB ;②解:①利用刻度尺在∠AOB 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 ;②过C ,D 分别作OA ,OB 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E ;③作射线OE ,OE 就是所求的角平分线.∵CE ⊥OA ,ED ⊥OB ,∴∠OCE=∠ODE=90°,在Rt△OCE与Rt△ODE中,∵OC OD OE OE=⎧⎨=⎩,∴Rt△OCE≌Rt△ODE(HL),∴∠EOC=∠EOD,∴OE为∠AOB的角平分线.【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OC=∠EOD是解题关键.类型三、线段垂直平分线4.(2015秋•麻城市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在△ABC中,AB>BC,AB=AC,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D,交AC于E.(1)若∠ABE=50°,求∠EBC的度数;(2)若△ABC的周长为41cm,边长为15cm,△BCE的周长.【思路点拨】(1)由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E=BE,继而求得∠A的度数,又由AB=AC,即可求得∠ABC的度数,则可求得答案;(2)由△BCE的周长=AC+BC,然后分别从腰等于15cm与底边等于15cm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答案与解析】解:(1)∵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E=∠A=50°,∵AB=AC,∴∠ABC=∠C=65°,∴∠EBC=∠ABC﹣∠ABE=15°;(2)∵AE=BE,∴△BCE的周长=BE+CE+BC=AE+CE+BC=AC+BC;∵△ABC的周长为41cm,∴AB+AC+BC=41cm,若AB=AC=15cm,则BC=11cm,则△BCE的周长为:15+11=26cm;若BC=15cm,则AC=AB=13cm,∵AB>BC,∴不符合题意,舍去.∴△BCE的周长为26cm.【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适中,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AD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延长线于F,试说明∠BAF=∠ACF的理由.【答案】解:∵EF垂直平分AD,∴AF=DF,∴∠FAD=∠FDA.又∵AD平分∠BAC,∴∠BAD=∠CAD,∵∠BAF=∠BAD+∠FAD,∠ACF=∠DAC+∠FDA,∴∠BAF=∠ACF.类型四、角平分线5. 如图,在△ABC中,∠BAC=80°,延长BC到D,使AC=CD,且∠ADB=20°,DE平分∠ADB交AC于F,交AB于E,连接CE,求∠CED的度数.【思路点拨】作EG⊥DA,EH⊥BD,EP⊥AC,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EG=EH,根据△EGA≌△EPA,得出∠ECB,就可以得到∠CED的度数.【答案与解析】证明:作EG⊥DA交DA的延长线于G,再作EH⊥BD,EP⊥AC,垂足分别为H,P,则EG=EH ∵∠ADC=20°,AC=CD,∴∠CAD=20°,而∠BAC=80°,∴∠GAE=180°﹣20°﹣80°=80°,∴Rt△EGA≌Rt△EPA,∴EG=EP∴EP=EH,∴∠ECB=∠ECA=12∠BCA=12×40°=20°∴∠CED=∠BCE﹣∠BDE=20°﹣10°=10°【总结升华】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做题中两次用到角平分线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B.2处 C.3处 D.4处【答案】D.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
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总结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几何图形,它在数学、物理、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总结一下三角形的性质。
一、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二、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1)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小于 90 度的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 90 度的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大于 90 度小于 180 度的三角形。
2、按边分类(1)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与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3)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例如,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 a、b、c,那么 a + b > c,a + c > b,b + c > a。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即|a b| < c,|a c| <b,|b c| < a。
四、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度。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证明,比如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会发现正好组成一个平角,也就是 180 度。
五、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六、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性。
而四边形等多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比如,在生活中,自行车的车架、塔吊的塔身等都做成三角形的形状,就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七、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三角形的证明知识点三角形作为几何学中的基本形状之一,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定理。
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证明方法和相关定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三角形证明知识点。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等腰三角形是指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常用到的方法是通过辅助线的引入,将原有的问题转化为易于证明的几何图形。
例如,我们要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
我们可以通过在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引入一个中垂线,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的结论。
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边长和角度的三角形。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可以通过使用SSS(边-边-边)、SAS(边-角-边)或者ASA (角-边-角)的证明方法。
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为例,我们可以利用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关系来进行证明。
通过给定的条件,分别对应地找到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并证明它们相等,从而得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指三角形内角的和等于180°。
我们一般通过引入平行线、相似三角形等方法来证明这个定理。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在三角形的两个角上分别引入平行线,将三角形分成一个小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
通过推理和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进而利用三角形的三个小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的关系,得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四、三角形的中线性质证明三角形的中线是连接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
证明三角形中线性质时,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分析各个线段之间的关系,运用面积相等的性质来进行证明。
以证明三角形中线平行于底边的性质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利用面积相等的性质来进行证明。
通过连接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和中点,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然后利用这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我们可以证明中线平行于底边的结论。
中考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中考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考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①不在同一直线上;②三条线段;③首尾顺次相接;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中的三条重要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1)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说明: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都交于一点;三角形的高可能在三角形的内部(锐角三角形)、外部(钝角三角形),也可能在边上(直角三角形),它们(或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2)判定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定义)。
(完整版)初三三角形的知识点总结初三三角形的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初三阶段研究的三角形的知识点,帮助大家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1. 三角形的定义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其中每个线段都与其他两个线段相交在一个顶点。
三角形有各种类型,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 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 直角三角形:一个角是直角(90度角)。
- 钝角三角形:一个角大于90度。
-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小于90度。
3. 三角形的性质
-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即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为180度。
-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度。
-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角是90度。
- 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 两个边长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4. 三角形的计算
- 三角形的周长等于三条边长之和。
- 使用勾股定理可计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
- 使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计算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5. 三角形的应用
三角形的概念在很多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应用,例如测量建筑
物的高度、计算地形的起伏、解决航海和航空中的导航问题等。
总结:初三三角形的知识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数学都是重要的基础。
一、知识 典例(
注意咯,下面可是黄金部分!)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全等三角形
(1)定义: 能够完全 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性质:全等三角形的 、 相等。
(3)判定:“SAS ”、 、 、 、 。
◆二、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 (简述为: )。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 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 、 、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已知,如右图,等腰△ABC ,AB=AC :
①若AB=BC ,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②若∠A= ,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 ③若∠B= ,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
.
图1
F
E
D
C
B
A
全等三角形的判
定
已知两边
找夹角(简记: )
找直角(简记:S 或HL )
找另一边(简记: )
已知两角
找两角的夹边(简记:ASA )
(简记:
已知一边一角
边为角的对边,找 (简记: )
边为角的邻边
找夹角的另一边(简记: ) 找夹边的另一个角(简记: )
找 (简记: )
3、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①两锐角 ;②斜边上的中线等于
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④如果∠C=90°,则三边关系为: .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6.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②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的三角形;
7.如果a 2+b 2=c 2,则∠C=90°,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三、角平分线与中垂线
4、角平分线
(1)性质:①角平分线上的点 相等。
②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且到 相等。
(2)判定:到角的两边 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 一条线段的 叫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一点 相等。
②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 ,且到 相等。
(3)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
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二、典型例题
A C
B O
D E
F
O
C B
例题8:如图所示,∠BAC=90°,AD⊥BC,垂足为D,BE平分∠ABC,交AC于E,交AD于F,试判断△A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例题9:已知A(﹣1,﹣1),B(3,2),点P是坐标轴上一点,△ABP是等腰三角形,求P 点坐标.
例题10:定理证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写出证明的已知,求证,证明过程。
)
例题1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是7厘米,该底边的高是3.5厘米,请用尺规作图作出该等腰三角形。
例题12:命题:“对顶角相等”
判断该命题的是否正确,写出该命题的逆定理,并且判断该逆定理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例题11:证明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写出证明的已知,求证,证明过程。
)
例题12:用反证法证明: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钝角。
三、强化练习(挑战一下自己吧~)
回顾小结
(一日悟一理,日久而成学)
一、方法小结:
二、本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是:
三、我需要努力的地方是:
四、课后作业
◆◆请你先梳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基本考点,以及它们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