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民间歌舞的价值与旅游开发利用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24.58 KB
- 文档页数:2
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通过分析和研究,了解了海南黎族舞蹈的历史、特点以及现状,提出了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资源开发方法,并探讨了资源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研究认为,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黎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提升舞蹈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增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南黎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舞蹈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受到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影响,黎族舞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必要开发与利用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将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黎族舞蹈艺术。
一、海南黎族舞蹈的历史与特点海南黎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凝结。
海南黎族舞蹈历史悠久,追溯至千年前。
黎族舞蹈源自部落的宗教仪式、农耕活动、婚丧嫁娶等各个生活领域,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体系。
这些舞蹈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连接黎族人民与自然、神灵之间的纽带,具有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内涵[1]。
黎族舞蹈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
黎族舞蹈以手臂、头部、腰部的舞动为主要特点,形式多样,包括了独舞、群舞、竞技舞等多种形态。
舞蹈动作流畅而优美,富有力量感和节奏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出黎族人民对自然界、生活、劳动的理解和感悟。
舞蹈中常常融入了黎族人民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对人生、幸福的独特见解,使舞蹈更具深远的文化内涵。
此外,黎族舞蹈还强调集体合作和团结精神。
许多黎族舞蹈都是集体性的,舞者们通过紧密的编排和配合,展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海南黎族竹竿舞阐述概要:作为海南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已有将近10年的时间,接触到了海南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文化,被其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深深吸引。
时代在前进,黎族社会也在不断的前进着。
黎族舞蹈竹竿舞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本文从海南黎族舞蹈竹竿舞的起源、发展历史、特点、发展前景及旅游开发价值等方面入手,就海南黎族舞蹈的特征和发蕊、展前景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和策略,为海南竹竿舞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引言海南岛孤悬于浩瀚的南海之中,具有健康、生态、长寿、阳光岛的美称,有缤纷而崎旋的热带海洋风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汉、黎、苗、回等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其中最独特的还属海南黎族民俗文化。
黎族舞蹈主要起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生产活动及特有的自然崇拜和宗教文化观念表现。
不论是舞台上所表现的内容形式,还是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蕊畸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从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性质看,黎族传统舞蹈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宗教祭祀舞蹈、生活习俗舞蹈、娱乐喜庆舞蹈、生产劳动舞蹈和英勇斗争舞蹈。
其中最具特色和颇为神奇的一支舞蹈还属“竹竿舞”。
一、竹竿舞的起源及发展历史(一)竹竿舞的起源黎族民间固有的那些原始表演形式,无不与他们自身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互为作用的联系。
诞生于三亚崖城镇境内并一直得到传承和发展的《竹竿舞》以其不可替代、不可阻挡的内容和形式的美态突破一系列《驱鬼舞》的原有的范式,表现形式上显然是模仿了人们熟悉的自然界动物的不甚正确的动作,丰富了舞蹈的线条与形态动作,进一步揭示人们的形体和心灵的语言,表现在内容上已经不单单是为了驱逐附于死者身上的鬼魂,还要安慰和超度亡灵,让死者安心地到一个称心舒适的境地中去,不但不要回来干扰生灵,而且从遥远的阴间托福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浅析如何有效开发黎居旅游文化资源摘要:黎族文化资源包括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宗教信仰、传统节庆、艺术、传统工艺等方面。
黎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方面做了大量扎实且有效的工作,仍然存在黎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模式不完善,黎族民俗旅游产品中游人的参与度不强,居民参与程度低,黎族文化旅游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黎族文化旅游的有关产品少而且重复性强,游客能够游玩的项目很少,缺乏科学的规划等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有效开发黎居旅游文化资源,以供参考。
关键词:黎族;旅游文化;开发;发展随着国家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深度推进,海南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海南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资源,同时海南黎族与这个美丽的海岛息息相关,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改变黎族聚集地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如何弱化黎族地区的经济落后,如何有效发掘黎族民族地区多彩的文化资源。
如何规划和建设主题生态旅游区,如何理性定位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干扰到海南黎族自身的演进程序,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如何进行战略部署,系统开发,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就是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1、以市场为导向,分层开发资源在黎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分层次的开发,以此来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求。
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分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两个方面。
1.1旅游观光项目旅游观光者在选择旅游地时,通常会受到时间和交通两项因素的影响。
黎族位于海南中南部山区,所以这在交通上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对该地区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选择交通相对便利的地区,以当地的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为主要开发资源可以创建博物馆、主题公园、民族节庆等活动,展示实物,节庆活动,民族舞蹈等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
这样的观光项目可以满足低层次旅游者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需要。
通过这一类旅游观光项目,有效地占领中低端旅游市场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取得经济收益,还可以奠定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基础。
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及传承思考作者:孙乃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4期摘要:黎族舞蹈也是中国民族舞蹈和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黎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宝贵文化和悠久传承,在舞蹈层面,黎族的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质。
根据对舞蹈的一般分类,舞蹈包括宗教祭祀类、生活生产类、运动健身类、娱乐喜庆类等。
黎族舞蹈也不例外,它无不体现出了黎族在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文化、理念、习俗、审美等的特质;可以说,黎族的舞蹈也是反映黎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因此,探讨黎族舞蹈的文化艺术价值,探讨其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传承及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黎族舞蹈;文化艺术价值;传承策略舞蹈,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综合了音乐、诗歌、戏剧、绘画、杂技等逐渐而成为独立的艺术。
舞蹈包含有: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三个要素。
”而李莉的《艺术美学导读》一书中对舞蹈的界定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以肢体动作为手段,着重追求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段难以表现的,或者追求比其他手段表现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的艺术形式”[1]。
黎族舞蹈是我国少数民族类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笔者就黎族舞蹈的价值、传承现状及传播策略进行探讨如下。
一、黎族舞蹈的民族特质民族舞蹈一般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民族性,其传承和传播的区域范围较小。
黎族舞蹈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民族舞蹈也开始由地区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风景线;黎族舞蹈也不例外,而其特殊的艺术魅力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从黎族舞蹈的表现内容来说,黎族舞蹈涉及了从生产生活到宗教信仰,从婚恋教育到节庆娱乐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反映黎族文化的一部“小百科全书”;通过黎族舞蹈,尤其是那些在很久以前诞生,经过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的舞蹈,我们甚至还可以窥见黎族在悠久历史上的一些本来面貌。
海口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探析姓名:蔡岱霖学号: 201411110226所在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专业班级:旅游管理指导教师:王明严年月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设计)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设计)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4)引言 (5)1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5)2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优劣分析 (6)2.1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优势 (6)2.2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中的劣势 (7)3 对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原因 (7)3.1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复杂性 (7)3.2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机构的缺乏 (7)3.3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保护传承不利 (8)3.4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利用策略不完善 (9)4 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 (10)4.1 开发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和特色差异的原则 (10)4.2 培养民俗旅游开发机构 (10)4.3 重视民俗旅游中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11)4.4 保护性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策略 (11)参考文献 (12)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探析摘要:民俗旅游属于高级层次文化旅游的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突出的独特性,能够满足现代旅行者的文化需求。
黎族是海南特有的民族,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被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深深吸引着。
本文在对黎族民俗旅游资源的界定及介绍的基础上, 分析海南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深入剖析海南黎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原因,最后尝试提出黎族民俗旅游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Hainan Li Nationality Folk Custom Tourism DevelopmentAnalysisAbstract: Folk Culture and Tourism belonging to the category of high tourist grade. As Li Hainan special nation, with its unique folk customs attract touris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Li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troduction on the analysis of Hainan Li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n elaborate on Hainan Li Nationality Folk Custom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blem occurs because the last attempt to put forward policy Li Folklore Tourism Development.Keywords: Folklore Tourism;Hainan Li; Cultural Tourism引言民俗旅游是属于高级层次的文化旅游范畴,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对象,具有鲜明民族性和突出的独特性,能够满足现代旅行者的文化需求,从而成了时下比较受欢迎的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项目之一。
黎族民歌简介一、历史背景黎族民歌是海南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并广泛传唱的艺术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
黎族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劳动、生活等领域,是黎族人民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黎族民歌逐渐成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广泛传承和传播。
二、文化内涵黎族民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婚恋观、社会风俗等方面。
其中,宗教信仰是黎族民歌的重要主题之一,许多民歌涉及到祭祀、祈福、驱邪等内容;道德观念则通过民歌传递尊老爱幼、勤劳善良、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婚恋观则通过大量情歌表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社会风俗则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三、音乐特点黎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包括音阶特点、调式特点、节奏特点等。
黎族民歌常用的音阶是五声音阶,常用的调式是“利矮”调、“哟嗬”调、“略呗”调和“囚仔”调等。
节奏则以四拍为主,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此外,黎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
四、歌唱技巧黎族民歌的歌唱技巧包括呼吸技巧、咬字技巧、发声技巧等。
呼吸技巧包括深呼吸、急呼吸、缓呼吸等;咬字技巧包括字头咬准、字腹拉开、字尾收准等;发声技巧则包括真假声结合、喉头稳定、声音共鸣等。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黎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魅力。
五、歌唱形式黎族民歌的歌唱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
独唱的形式比较自由,通常是在个人情感表达或者某些特定的场合演唱;对唱则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通常用于情歌或者游戏歌曲;合唱则需要多人协作,通常用于大型的庆祝活动或者宗教仪式。
六、歌词表达黎族民歌的歌词表达通常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主要以五言或者七言为主,也有一些四言或者杂言的歌词。
歌词内容通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
歌词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歌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社会影响黎族民歌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 文化艺术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分析□苏振东/文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作为海南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也在不断地与当代审美相融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需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分析,探讨其文化内涵、审美特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推动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 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色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是黎苗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形式、动作特点、舞蹈服饰、音乐伴奏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
1.1 文化内涵1.1.1 文化传承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是黎苗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舞蹈表现形式多样,舞者手脚动作繁复多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宝贵传承。
1.1.2 民族特色一个地区民间舞蹈的特色通常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来呈现。
肢体动作作为民间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虽受内容制约,却是最能彰显舞蹈风格独特性的显著标志[1]。
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反映了黎苗族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舞蹈中常常有黎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精神状态的描绘,如黎族的“朗典打柴舞”、苗族的“盘皇舞”等,充分展示了黎苗族人民的智慧和生命力。
1.1.3 传统信仰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是黎苗族人民的信仰表达。
舞蹈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传统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如对自然界的崇拜、对祖先的纪念、对生命的尊重等。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被巧妙地融入舞蹈中,成为其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审美特色1.2.1 民族色彩浓郁海南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的审美特色,在于其浓郁的民族色彩。
舞蹈中常常融入民族传统元素和文化符号,如苗族的“招龙舞”、黎族的“舂米舞”等,这些元素和符号赋予了舞蹈浓郁的民族色彩,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摘要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南旅游的火热程度也逐渐升温。
而文化旅游也逐步成为蓬勃发展的旅游趋势中重要的一部分。
黎族作为海南的本土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不断冲击下,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亡,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开发,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就当前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现状着手,分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运用本科阶段相关文化学,资源保护学相关知识,针对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策略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 tourism Island and the constant advancemen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 the tourism in Hainan has become more popularity .And the rulture tourism has ais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lourish tourism trends. In nationality as the mainland nation in Hainan has created splendi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development river However,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develo[ment,these valuab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disappearing.How ti rational utilize these excell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loit it under the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 appeared to the people .This passage i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far as our current cocumstances are concenrned ,we should paotece and exploit li national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 may exsi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ake som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Keywords: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Li ;protect; exploit; strategy目录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一)传统技艺 (2)(二)节日文化 (2)(三)口头传说 (2)(四)表演艺术 (3)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3)(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探索 (3)1、海南黎族文化村的建设 (3)2、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建设 (4)3、民族聚居区的建设 (4)4、黎族传统文化中商业性元素的加入 (4)(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4)1、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性保护 (4)2、经济环境下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3、人民的文化水平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5)三、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6)(一) 缺乏合理的规划 (6)(二)缺少技术支持 (6)(三)缺少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6)(四)政策、法规落后 (7)(五)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7)(六)宣传力度不够 (8)(七)错误的市场引导 (8)四、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策略 (9)(一)做好合理规划,统一开发 (9)(二)加强技术引进,推动旅游开发 (9)(三)加大资金投入 (9)(四)强化文化氛围 (10)(五)完善保护政策和法规 (10)(六)加强宣传力度 (11)(七)合理正确的进行市场引导 (11)五、总结 (11)致谢 (13)参考文献 (14)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群体、团体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海南黎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研究
1. 强化文化传承:通过加强黎苗族的文化传承工作,保护和弘扬黎苗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手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
建立文化传承基地,让游客能够亲身体验和学习黎苗族的传统文化。
2. 打造黎苗民俗村落:在黎苗族聚居的地区建设黎苗民俗村落,恢复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建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通过展示黎苗族的传统饮食、服饰、居住、农耕等方面的特色,吸引游客体验和了解黎苗文化。
3. 推广黎苗民族舞蹈和音乐:组织黎苗族的舞蹈和音乐表演,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或比赛。
将黎苗族的舞蹈和音乐融入到旅游活动中,为游客呈现精彩的表演。
4. 发展黎苗族的手工艺品产业:鼓励黎苗族人民传承和发展手工艺品产业,推广黎苗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如编织、刺绣、陶瓷等。
建设手工艺品展示和销售中心,提供高品质的手工艺品给游客购买。
5. 开展农耕体验旅游:组织游客参与黎苗族传统的农耕活动,如种植水稻、采摘水果等。
让游客亲身体验黎苗族的农耕文化,了解传统农耕的技艺和生活方式。
6. 建设黎苗民族文化主题公园:以黎苗族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为主题,建设黎苗族文化主题公园。
在公园内设置展示馆、表演场所、游乐设施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和娱乐。
7.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通过网络、媒体等渠道加强对黎苗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广。
制作宣传片、推出旅游线路,提升黎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通过加强文化传承、打造黎苗民俗村落、推广舞蹈音乐、发展手工艺品产业、开展农耕体验旅游、建设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海南黎苗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海南旅游业的特色与魅力,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