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附板书)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昆明的雨教学板书设计引言:昆明是中国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以其温暖的气候和常年的雨水而闻名。
雨水是自然界的一种宝贵资源,也是孩子们在学校常常学习的一个话题。
为了增加孩子们对雨水的了解和认知,设计一套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学板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合昆明教育环境的雨教学板书设计。
一、主题:昆明的雨在教学板书设计中,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
对于昆明这个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 昆明的雨水资源介绍昆明作为一个湿润的城市,拥有丰富的雨水资源。
可以通过统计昆明每年的降雨量和平均降雨日数,让孩子们了解昆明的雨水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此外,还可以介绍昆明的水库、湖泊和河流,以及这些湿地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2. 雨的形成过程解释雨的形成过程是理解雨水的基础。
可以使用趣味的图表和动画来解释蒸发、凝结和降水的过程。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这些过程。
3. 雨水的利用与保护引导孩子们思考雨水的可利用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可以介绍昆明市相关部门采取的雨水收集和利用措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收集罐等。
同时,还可以讨论雨水污染和解决方法,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二、布局与设计1. 标题与图示在板书设计中,清晰明了的标题和图示是关键。
标题应该简洁明了,能够概括主题。
可以使用大字体并用醒目的颜色,如蓝色、绿色或黄色,以突出重点。
图示应该与主题相关,使用生动的图案和图标,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 可互动性教学板书应该具备互动性,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感。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任务,让孩子们思考和回答。
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板书内容应该明确,重点突出。
每一个板块的内容都应该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可以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来分隔不同的内容,使整体结构更加清晰。
4. 参考资料和书籍为了确保教学板书的内容准确和科学,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推荐的书籍。
这样孩子们和家长在需要深入了解时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昆明雨景的技巧。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提升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昆明雨景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昆明雨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分析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绘昆明雨景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主题的方法,如描述雨中的景色、氛围和人物等。
4. 总结提升(1)总结课文结构和层次,归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昆明雨景的插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雨天生活的短文,可以参考课文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分析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欣赏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表达了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学习目标:一、自读课文,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和雨中景物的特点。
二、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自然的散文语言。
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中蕴含的深厚感情。
三、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作者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感悟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批注赏析、写作练笔。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1.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板书:昆明的雨2.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可爱的老头吧!3.(过渡)故乡,多么美好的字眼,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汪老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邂逅吧!(阅读全文,圈点勾画)明确:写了为宁坤作画、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儿都不酸的杨梅、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在小酒馆喝酒赏花。
(屏显插图,创设情境)4.由以上可见,作者不仅写了昆明的雨,而且写了在昆明时所有与雨有关的记忆。
那么,作者仅仅只是记叙这些而已吗?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初中语文八上《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篇充满美感与生活气息的散文。
从内容上看,文中描绘了昆明雨季的各种景象,如仙人掌、菌子等,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在情感表达方面,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昆明的怀念与喜爱,这种情感真挚而细腻。
语言上,质朴自然又富有韵味,通过生动的描写,如对菌子的细致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从写作手法来说,以小见大,从细微的雨中事物入手,折射出对一个城市的深刻记忆。
这篇文章在教材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能力,以及学习如何在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情感的写作技巧。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提示作为助读资源。
它提可通过圈点批注的方式用朗读品味淡而有味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
以一篇迁移一类,以一类知人品文。
如何围绕朗读品析语言,如何品析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上出自读的味道是我面对教材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散文学习并不陌生,已经初步具备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感悟能力。
但是汪老的文字是历经岁月沉淀后一种淡然欣赏的审美情怀,文章很少用修辞去润色,如何让学生切身体验,入情入境,品味文字的淡而美,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
这就要求老师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去寻美悟情。
【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所写的景、物、人、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汪曾祺文字“淡而有味”的特点。
3.创作小诗,体会作者对昆明的深厚感情,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赏析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深切情感【教学过程】一、引用名言,哲理导入:同学们,汪曾祺先生曾说“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在汪曾祺的笔下,昆明的雨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又蕴含着细腻情感的画卷。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昆明的雨》,去感受别样的韵味。
八上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散文类型多样,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体验情感,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富于表现的语言。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作为八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感悟有限,要想深入体悟散文的美丽,还任重而道远。
教师要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把品味诗意的语言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去欣赏一篇散文、获得一些方法、品味一种风格、感悟一种情怀。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
3.感受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读课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思考。
教学策略启发点拨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学习字词,积累诗歌1.默读课文,梳理生字词,将生字拼音标注到课文中。
2.汪曾祺的散文语言,自然而有诗韵。
《昆明的雨》中提到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汪曾祺自己创作的一首诗。
请抄写汪曾祺的诗,默写《春望》和《夜雨寄北》。
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背诵《读<山海经>》(其一)。
诵读中播放雨声白噪音,板书“静坐听雨”,导入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学习任务二】梳理内容,分析写法如果汪曾祺活在当代,他的微博也许是这个样子——1.从汪曾祺微博生发开去,思考:作者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教师小结:昆明的雨季长,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充满绿意,让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汪曾祺及其写作风格。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昆明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味文中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言。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怀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独特感受。
理解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悟文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通过昆明的雨所传达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是大自然中常见的景象,不同的地方,雨有着不同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汪曾祺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昆明的雨》,去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 年 3 月 5 日—1997 年 5 月 16 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重点字词:鲜腴(yú)菌子(jùn)辟邪(bì xié)缅桂花(miǎn)绿釉(yòu)吆喝(yāo he)3、思考:本文主要写了昆明雨的哪些方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昆明雨的特点、雨中的景、事、人以及作者对昆明雨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7.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7.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通过描绘昆明地区的雨景,展现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技巧。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评价写景散文的特点和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昆明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2.对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教学参考书。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生词卡片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昆明地区的雨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他们对雨景的感受和印象。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并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
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教师通过提问和评价学生的复述,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文通过描写昆明雨季,展示昆明的风土人情,使人感受雨中漫步的幸福。
【学情分析】学生对雨季不陌生,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受明亮、丰满的雨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雨伞、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文章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昆明的雨》教案一、课文题目:《昆明的雨》二、课堂性质,时长:新课,45分钟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作者自然平淡的语言,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意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味作品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字词,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雨是千百年来问人骚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有“潇潇暮雨”的悲情愁苦,也有“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昆明的雨》,看看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雨又表达了什么。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字词。
鲜腴(yú) 鸡土从(zōng) 扳(bān) 尖吆喝(he)绿釉(yòu)炽(chì) 红密匝匝(zā)2、自读课文,把握整体内容。
3、这篇散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对昆明的雨的思念,对昆明的思念。
“我想念昆明的雨。
”4、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找出原文并概括)明确:“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 → 雨多“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
”→雨季长“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 明亮、丰满“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 浓绿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复习雨的特点。
明确:昆明的雨是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
二、精读课文。
1、这篇散文围绕着雨,写了哪些事物?明确:写了雨季的植物和食物、雨季的花和雨中人。
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初中昆明的雨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听雨声,导入新课组织教学。
同学们,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绵绵,但我估摸着,你们也没有认真聆听雨的声音,下面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聆听吧。
雨,是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苏东坡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刘梦得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杜子美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同作家笔下的雨,寄托着不同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汪曾祺去感受《昆明的雨》。
二、明确目标目标明确是我们学习的前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学会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这些目标?三、知人论世声音就是战斗力,你们的声音让我感知到你们的战斗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汪曾祺吧。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注意,红色部分的,如果你的课下注释没有,就一定要及时做好笔记。
四、擂主争霸下面就要进入到我们每一节新课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了,欢迎大家来到“思齐杯”擂主争霸赛。
让我们一起回顾比赛原则1.回顾原则:正确率最高;书写最工整;速度最快。
上期擂主:何佳骏你们准备好挑战他了么?2.开始听写3.核对订正鲜腴yú篱笆líba吆喝yāohe苔痕táihén密匝匝zā4.本期擂主:恭喜同学!同时也欢迎大家向他挑战!五、寻雨踪,感知课文扎实的基础是成功的一半,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文吧。
《昆明的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自主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与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准备】课件、朗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提起昆明,人们首先要说“翠湖”。
有李霆锐的湖中亭联:“赤鲤跃碧波,吞却三分明月;红莲开翠海,托来一瓣馨香”。
翠湖之美,楼阁屋舍,绿波拥簇,古今多有名士称赞。
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书写昆明时涉及人文、景物、饮食等几十篇作品。
其中《觅我游踪五十年》题诗:“羁旅天南久未还,故乡无此好湖山。
长堤柳色浓如许,觅我游踪五十年。
”这是汪先生对昆明最集中概括的书写称赞。
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
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思考:汪老先生对昆明的雨是如何表达他的独特体验的?要想知道如何,首先要知道是何,是什么。
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呢?文中有一句话就很明显地把它给表达出来了,是哪句?
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先生只是想念雨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一下,还有什么?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明确:文章写了昆明雨季中的果子、花儿以及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文章写到了雨中的果子,缅桂花… …
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儿淡淡乡愁的。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
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
1.指名读文章。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3.你能通过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指名读。
品味语言,体悟深情
汪老先生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读他的散文就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1、昆明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4、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精练却内容隽永多味,请分析下面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成功的作家,其细节记忆总是相当强的。
汪曾祺叙事文本的鲜明特色,和他超群的细节记忆是分不开的。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
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
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描述给宁坤的画因为
①所画的倒挂而解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
突出昆明多面的特点;②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吸引读者。
赏析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格调”原情“人或艺术品的品格或风格”,此指炒熟后青头菌的诱人色泽(鲜香口味)
2 、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多是文字简洁洗练却内容隽永多味。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生动描写出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的怀念、喜爱之情。
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爬”“遮”等动词,把木香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盛,表达作者赞叹之情。
第③段中作者写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试分析这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结构:照应第三段内容,收未全文,使结构显得完整。
精读文本,探究写法
1.题目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2.课文第3段和第12段,作者都只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想一想这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3.《昆明的雨》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本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明确:1.①画中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
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段从内容上看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切怀念的感情;从结构上看,这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承接上文的画面介绍,引出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缘由的抒写。
第12段从内容上看深化主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从结构上看,照应前方第3段内容,收束全文,使结构更加完整。
3.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爱得醇厚,仙人掌、青头菌、牛肝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了汪老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类,共同彰显着汪老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中的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携来入文,遂成美文。
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
并不使人厌烦
使人动情的
会引起人一点儿淡淡乡愁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四、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昆明的雨是那样令人神往,似乎就是一个画中的故事,是一段让人怀念的时光。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昆明的雨吧!
课堂小结
《昆明的雨》是作者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含蓄、空灵、优美、淡远。
结尾描述雨中赏花的往事,更像是一副充满诗意的图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绵绵细雨中的青灯古巷、静寂而忧郁的石板路、飘荡着乌云的暗暗的天空......也感受到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
作业:1、推荐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2、汪曾祺在文章结尾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那天有什么“情
味”让作者忘不了呢?在你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吧?试写出来,80字左右。
【板书设计】
16、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明亮的、丰满、动情的。
卖杨梅的女孩:娇娇的
杨梅:黑红黑红的、不酸乡愁:淡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