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群行为
- 格式:pdf
- 大小:58.92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调控机制研究摘要: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随着网络的发展日益突出,掌握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分析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表现形式,研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机制,对促进高校和社会稳定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
介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其表现形式,并详细阐述了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机制,为积极应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表现形式;调控机制一、引言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由数字符号组成的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人们生存的第二大空间,而虚拟社会中人类的行为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变革和社会各种矛盾的增加,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在某种事件的刺激下,构成具有共同心理、爱好、利益等因素的集群行为,就会引发网络集群行为。
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导致他们很容易受到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和左右,从而引发他们的失控行为,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并对其进行相对应的调控,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相关概念(一)网络集群行为概念国外众多学者对集群行为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集群行为是一种没有组织、不可预测的、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冲动情绪。
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为了集中表达某种观点或诉求而自发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群体行为。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集群行为是自发的基于某种目的或刺激而产生的不可预测的群体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则是把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变换到虚拟的网络空间,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形成了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某种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热点,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危机群体事件提供了更广、更大、更合适的交流传播空间,从而形成了网络集群行为。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网络集群行为由于它的符号化、虚拟化和超越时空等特点,会使得它的发展声势更大,力度更猛,影响也更深广。
理论争鸣Theory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谭穗网络集群行为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摘要:从“专家”到“砖家”、“教授”到“叫兽”,这种民粹化倾向似乎很合潮流,深受追捧。
本文意在对他们两者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做一个文献回顾,将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最后,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合分析,笔者就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可能的拓展方向做了一点评述。
关键词:网络集群;民粹;文献回顾;分析评述网络集群行为和民粹主义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后者则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在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的网络集群行为中,网络民粹化倾向愈发显著。
1 网络集群行为的文献综述1.1 集群行为和网络集群行为集群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为“集聚行为”、“聚合行为”或“集体行为”,关于集群行为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制度外行为,体现了一种情绪冲动和一个共同的态度,并表现出类似的行动,这种共同的情绪、态度和类似的行动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界定标准并不统一,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集体上访、罢工、游行、示威、甚至骚乱和暴乱。
网络集群行为是一个比较时尚、新颖的学术概念。
目前学界对“网络集群”这个概念还没有给予系统的归纳与概括,更没有形成共识性观点与看法。
甚至在称呼上,也没有完全统一,在我国各类关于网络矛盾、冲突的研究文献中,构成了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处了“网络集群行为”外,还有“网络集群行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社会运动”等。
1.2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分析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比照现实集群行为,进而突出网络在集群行为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对行动本身所造成的影响。
有的学者将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它们分别是:集群的不确定性,集群的非现实性冲突,集群的众声喧哗,集群的从众效应(赵歲斐,2013)。
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摘要】网络建构起人们数字化的生存状态,因其主体的符号性、信息的便捷性和表达的直接性而日渐成为利益求解渠道。
网络集群行为是网络社会化后的一种特殊形式,蕴涵着自身的内在逻辑和自发秩序。
网络集群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心理机制,剖析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是正确处理该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社会心理机制;群体心理【作者简介】许志红,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临安311300【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181 - 05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意愿的舆论媒介。
网络将话语权归属于大众,实现了言语的解放,同时也使日常隐匿的行为得以呈现。
信息高度传播和开放的网络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市民社会,成为一个基于现实社会投射下的公共领域。
“一些社会生活事件在网络强大的拓展力作用下得到有效复制,呈现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普通问题政治化、一般问题热点化的趋势。
”人们的态度、情感、认知集合地映射在网络空间,构成一种新的社会冲突形式,网络集群在信息时代无可选择地发生了。
目前学界对网络集群行为未能进行整合研究,更缺少社会心理机制的探讨。
事实上,缺失对群体心理的把握就失去了预警的主动权,从而无法实施网络舆情导控和网络心理干预。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解读网络集群的发生机理,以期为防范、控制、疏导该行为提供帮助。
一、网络集群行为的界说集群行为因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独特的群体心理构成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新的传播手段会产生新的互动方式。
当网络化生存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存理念时,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和新的群体互动经验,网民借助思想观点的交流会形成超越单纯利益关系的神合,在情感的极度张扬、蔓延下产生对社会事件一致的看法,形成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进行网络社会活动的集体。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一、本文概述《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这篇文章旨在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网络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群体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引出了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探讨了该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网络群体行为的适用性。
接下来,文章将结合我国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从《乌合之众》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心理因素。
文章将重点关注网络群体行为中的群体心理、情绪传染、意见领袖等关键因素,揭示网络群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环境、信息传播、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文章还将对网络群体行为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对公共舆论、社会稳定、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文章将揭示网络群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在面对网络群体行为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在研究网络群体行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群体行为的本质和规律,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在本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勒庞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网络群体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存在,缺乏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约束和道德束缚,因此更容易形成群体并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网络集群行为调控中的公安执法问题研究【摘要】网络集群行为是集群行为的一种,因其自身构成又与普通的集群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对于这种行为的调控方式便与其他群体性行为不同,公安机关作为实施调控的主体之一,在执法的过程中自然也会面对许多不同的问题。
文章以此为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对我国公安机关在对网络集群行为调控执法中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公安执法一、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18世纪末,佛里(a.fouillie)与雷班(g.le bon)观察法国大革命发现,各种人一起行动的行为有着不同于单个人时的特征和结果,由此,这种行为开始被称之为“crowd behavior”(群众行为),后经麦孤独修改为“group behavior”(团体行为)。
1920年,罗伯特·帕克在《社会学导论》一书中提出“collective mind”(集体心理)的概念。
此后,将这种现象称为“collective behavior”(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或集聚行为),并被学术界约定俗成地沿袭了下来。
帕克认为:“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n.j.斯梅塞尔认为,集群行为是“在重新规定社会行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
戴维·波普诺则指出,集群行为“是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而发生的行为。
”伊恩·罗伯逊认为,集体行为是指许多人表现出来的相当带有自发性的和无一定结构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
我们借鉴社会学对于集群行为的评述,将网络集群定义为:一定规模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诉求的表达为表现形式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
(二)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一般来说,网络集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1.超时空性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参与者的行动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社会身份的限制,网络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和情绪整合到同一时空进行互动。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的研究尤小雅【摘要】本文以网络集群行为中的“匿名化”现象来对集群行为做出阐述和解析,从中挖掘出匿名化网络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在网络匿名的大背景下,网络集群行为日渐从虚拟走入现实,网络的匿名机制已经开始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网络秩序的构建成为当务之急.【期刊名称】《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6)003【总页数】4页(P85-87,120)【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匿名化;影响机制;传导机制【作者】尤小雅【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4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1 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匿名化的概念界定1.1 网络集群行为集群行为是西方学术界常运用的一个术语,也译作为“集聚行为”“聚合行为”或“集体行为”。
从传统集群行为理论出发,集群行为是在特殊情景当中人们的自发行为,通过这种自发行为,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并且处在一种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方式。
在网络爆炸的时代,人们的集群行为呈现越来越普遍的“网络化”,微信、微博、视频网站、“Facebook”和“Twitter”等无一例外地在颠覆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知和行为,革新了由传统理论所认为的集群行为概念,通过新的社会组织与动员方式来实现变革的途径。
网络集群行为在这两个特定前提下应运而生。
基于网络本身的性质,同时也决定了行为的发生是依据互联网而进行的,并且有着深深的集群行为部分特征,因此可称之为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是集群行为的一种新的发展与延伸。
在本文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可以界定本文的研究主体:一是网络,发生地点不确定;二是不符合网络规则,通常以突发性质表现出来的短时间效应事件;三是人数群量大,在一定时空限制下,人数猛增甚至于是爆炸式增长。
1.2 网络匿名化关于“网络匿名化”,有研究表明,技术匿名性与社会匿名性共同组成了网络的匿名性。
不公正感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群体愤怒、怨恨情绪的中介作用网络集群行为是现实集群行为在网络空间的一种新形式,当今社会互联网快速普及与发展,浏览新闻,实时评论,随手转发等行为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可以说每一个自然形成的“微博热搜”背后都是一次网络集群行为的结果。
新浪微博等社交平台使得民众表达其意愿与诉求更加方便,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信息传播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网络集群行为发生发展机制与路径进行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其最终趋于理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往对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并没有跳出传统研究的框架,大多采用问卷法,通过情景模拟进行网络集群行为意向的研究,少数以真实网络数据进行的研究大都基于大数据进行趋势预测分析,并未对相关变量进行精确量化。
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真实发生的网络集群行为,通过微博评论等信息分析网络集群行为发生发展的情绪机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
另外,本研究探究了怨恨这一社会情绪对网络集群行为的作用机制,拓展了集群行为的情绪路径。
本研究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网络爬虫抓取的新浪微博数据进行研究。
预备研究的内容是通过分词、统计词频筛选出网民表达不公正感的常用词汇编制不公正感词表,并对不公正感词表和已有的愤怒词表进行词汇赋值。
正式研究对抓取的微博内容进行分词,分别匹配不公正感词表和愤怒词表,同时在微博评论中筛选表达怨恨的语句进行赋值,将词汇值相加计算各变量上的得分,进行中介效应分析。
研究考察了不公正感、群体愤怒、怨恨对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公正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行为;(2)群体愤怒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行为;(3)群体愤怒在不公正感和网络集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怨恨显著正向预测网络集群行为;(5)怨恨在不公正感和网络集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浅析网络集群现象
网络集群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计算资源池,以实现高可用、高性能、高可扩展性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在网络集群中,有一些常见的现象。
1. 低延迟:在网络集群中,虽然数据需要经过多个节点传递,但由于节点之间的连接速度快、传输效率高,能够缩短数据传输的时间,从而实现低延迟的效果。
2. 高可用性:网络集群中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级联组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其他节点可以顶替其工作,从而保证了高可用性。
3. 高性能:网络集群中的计算机资源被整合在一起,可以利用多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共同完成大规模计算任务,从而达到高性能的效果。
4. 负载均衡:在网络集群中,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节点上,可以使每个节点的负载均衡,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可扩展性:网络集群架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随时增加新的节点,通过增加计算机资源来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
6. 数据同步:在网络集群中,由于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中,需要实现数据同步,以保证所有节点看到的数据都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网络集群架构是一种强大的计算资源架构,能够实现高可用、高性能和资源共享等目的,对于需要大规模计算和处理的应用场景非常适合。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行为成因信息传播特点道德表达[摘要]:“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被社会广泛关注源于2006年4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使它有了“网络暴力”之称,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
但网民并未因此而进行反思,反而于2007年之后发动了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人肉搜索”。
何谓“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为何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
简要来说,“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
这种网络集群行为成因包括心理、社会、媒介、技术四个方面,同时,“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弥补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匮乏;二是传播众主体关系提升、信息反馈得到充分表达;三是大规模自发的人工参与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四是网络信息的把关弱化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存在及漫延;五是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Abstract: The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of "Human flesh search" started to attract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April 2006 due to the "cat-abusing case". The "Bronze Door” case which happened in the same month made this group behavior known as "Internet violence", and theparticipants being referred to as "Internet mob." However, some internet users did not reflect on this behavior, instead, "humanflesh search” activities have been launched in a broader scale and with a bigger impact in and after 2007. What is "human flesh search"? Why "Human flesh search" happens more and more oft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human flesh search"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riefly speaking, the "human flesh search" is essentially an expression of moral opinions. The behavior has its psychological, social, media, technological roots. "Human flesh search" has 5 character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irstly, the need of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has been met to make up for the information scarcity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Secondly, the rise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the full express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Thirdly, large-scale of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makes the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urthly, the weakening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causes the existence and spread of some false information. Finally, the Internet interacts with traditional media, setting agenda for each other. Key words: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causes of behavi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racters, moral expression. 伴随着我国网民群体的逐渐壮大,诸多源发于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思想、生存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前言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匿名性以及强烈的交互性使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与层面的观点黏合在一起旋即组成“意见同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群体性意见,进而转化成网络集群行为。
现实生活中网络集群行为的不断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上刊载的数篇核心论文以及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旨在对网络集群现象能有一个清晰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也希望能为后来的相关问题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现对十篇文章中深及到的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各方面进行总结。
主题概念分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李兰在《“网络集群行为”:从概念建构到价值研判—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一文中从概念上为“网络集群行为”正名。
文章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用“网络集群行为”来对网民在无组织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共同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临时聚集,表达观点,组织在线或线下活动,进行非制度性参与这一过程的概括更加合理。
文章指出,从一开始,研究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词就倾向于一种负面立场。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集群事件其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对正常的秩序进行“干扰”。
相对而言“网络集群”则是一个没有价值偏向,无论从科学性还是中立性上较为合理地较为客观地对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线下行为进行界定的概念,并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这从根本概念定义上为“网民在无组织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共同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临时聚集,表达观点,组织在线或线下活动,进行非制度性参与这一过程”廓清了内涵实质,这更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网络现象。
二、原因分析:1、华中师范大学王赐江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从典型的“瓮安”事件出发,论述了集群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诉求目标时“基于不满宣泄”。
2、《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一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药家鑫事件中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产生于多种社会心理机制。
网络上的动力学及集群行为:
一、前言
集群行为广泛存在于社会系统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杂网络下研究集群行为,有助于我们对于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有着更清晰地认识和更深入的探讨。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ISING 模型下探讨各种实际网络中的集群行为,以及网络的集团结构和集群行为间的内在关系。
二、简介在复杂网络下的ISING模型
1.一维链和二维网格下的ISING模型简介
2.小世界网络及其他网络结构的ISING模型及基本结论
3.不同耦合方式下的ISING模型探讨
4.对ISING模型的其他改进
三、社会经济系统中的集群行为探讨
1.社会舆论形成中的集群行为
2.金融市场的集群行为(羊群效应等)
3.在其他社会系统中的主要集群行为探讨
四、集团结构与集群行为
集团结构作为揭示网络功能的重要部分,本部分主要探讨集团结构对网络的集群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五、结论
1.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展望与方向:其中包括网络结构和集群行为可以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群体决策等。
2012.664 网络集群行为初探朱思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原因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规定,以求对其有初步认识,并对构建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控制机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特征;规制0 前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集中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宽松性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参与到对某一热点社会事件的挖掘、评价中来,形成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在揭露贪腐、反映民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而演变成为网络暴力,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利益,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系统研究,以提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
1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一般来说,网络集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超时空性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参与者的行动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社会身份的限制,网络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和情绪整合到同一时空进行互动。
尽管网络事件的参与者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也没有在某一确定时间点下的固定物质场所中进行聚集,但由于互联网成为了参与者之间时刻存在的依托与载体,它将高度分散的参与者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类似行为汇聚成为网络集群行为。
另外,由于缺乏姓名、年龄、性别等身份的核实,使得互联网拥有多个聚集个体,并能更加便利地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提供场所与机会。
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成为事件的参与者。
(2) 超功利性传统的集群行为一般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人聚在一起,由于共同的原因产生的群体性行为,个人的参与行为往往和其自身的利益相关。
而网络集群行为突破了这一规律性,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参与行为和参与目标都与自身利益基本无关,具有超功利性。
曾经轰动一时的“犀利哥”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犀利哥”事件伊始,网民的积极参与,纯粹是为了娱乐、恶搞以及对时尚和潮流的戏谑,并不涉及自身任何利益。
后来,事件演变成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社会道德的呼吁。
从参与者的参与行为与目标来看,其目 的并不是为了维护或争取更大的个人利益,而是以维护社会公共道德,建立社会秩序为目标。
由于参与者之间没有利益瓜葛,加上网络中信息量庞大,很容易分散网民的精力、时间以及注意力,另外,由于网络集群行为参与者之间没有明晰的组织结构,使其缺乏内在的凝聚力,持续互动的时间也就难以长久,关注点与目标因而也容易发生转移。
从参与动力来看,和伦理道德有关的内容及其所激发的道德情绪又比较容易成为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力来源与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
在道德情绪的激发之下,网民自由地宣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进而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3) 成员关系松散2011年引爆慈善危机的“郭美美”事件的参与者具有同样的特性。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以虚拟世界中的网名来称呼,基本隐匿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信息资料。
同时,这一事件自始至终都没有明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事件的引爆虽然没有组织者,来自全国各地的网民却可以在没有被组织和明确分工的情况下,自觉地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工作,自发地形成较强的组织结构,建构起明确的内部分工体系。
“郭美美新浪微博炫富”事件发生后,仅仅3天,其微博关注用户就达到19万余人。
到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但是现在在百度网页搜索“郭美美事件”依然可以得到2,050,000条结果,大多围绕郭美美与红十字2012.665会关系展开。
网民因为发现了某件事的价值所在,或者是问题所在,在无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发地去关注它,关注的目的一定是期待有所改变、能够解决问题,关注度的热潮也一定会在产生了网民所期望的效果以后才会开始慢慢退却,以至最终结束。
(4) 行动信息的多点化和多向化传统集群行为的参与者之间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其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基本停止,并且信息交流呈现为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状态,是在有限的信息量基础之上分别进行 的信息加工与传递,有效的信息基本上没有增加。
而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集群行为,每个网民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可以制造、传播和发布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参与行动的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喜好、利益诉求、网络特长等不断取舍、丰富信息,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构筑整个行动的结构。
由于以开放的互联网为载体,在网络集群行为中任何一位参与的网民都可以成为某一热点事件的信息源,不断地发掘、传播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表现为行动信息的多点化,即凡是和该事件相关并存在于网络上的信息,都有被不断获取与加工的可能性。
(5) 效应的双重性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效应是双重的,存在积极与消极之分,而且其积极与消极效应之间有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
一方面,如果网络集群行为所要表达的是正当的诉求,进行的是理性的行为,那么它在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产生,促进社会民主进步,促进社会共同意识的形成,揭露官员贪腐行为等方面,都会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
如果网络集群行为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操纵,处置不当,就会出现侵犯个人隐私,蓄意报复、攻击他人等网络暴力现象。
2 网络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2.1 公民民主意识增强,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如民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公平公正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官员贪腐问题、道德失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长久存在,难免会使民众累积 许多对社会、政府的不满和怨气。
而现有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又不甚健全,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为公众宣泄不满情绪、表达合理诉求提供了一个平台。
反过来,网络集群行为的参与,又进一步促进了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解读、批判能力素养的不断提高,也使得民众的公共利益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中得到增强和巩固。
2.2 主流媒体的失语或片面报道作为政府喉舌的主流媒体,承担着引导舆论导向的重要责任,是公众知晓社会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
因此,一旦主流媒体出现片面报道甚至是失语的情况,各种小道消息必然会乘虚而入,并迅速的被民众所接受,此后,主流媒体再发布信息加以补救,收效必定甚微。
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 “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即当不同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网络的即时性会加速小道消息的传播速度,并使其影响迅速扩大,因此,等到形成庞大的网络舆论浪潮时,主流媒体再重新发布真实信息加以补救,除了收效甚微以外,甚至有可能会被网民指责为“蒙蔽”、“欺骗”,从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3 网络缺乏应有的监督约束网络世界具有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加之网络信息过滤机制较少,信息庞杂而缺乏客观性,当缺乏相应的监管时,则容易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危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网络集群行为与网络暴力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以“人肉搜索”为例,“人肉搜索”在揭露贪腐方面的功效是有目共睹的,如“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
网民利用互联网广阔的网络群体覆盖优势,通过“人肉搜索”找出涉及该事件的相关人员,将其私人信息擅自公布在网络上,众人便开始一场道德的讨伐,进而法律机关介入,将其绳之以法。
但我们很难保证,这种相对缺乏理性的搜索攻击,每次都能真正地伸张正义。
信息时代,凭借网络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从而彰显平民的力量与社会正义。
然而由“人肉搜索”导致的权利滥用、恶意诽谤、侮辱他人的网络暴力行为也随之发生,由此引发的网络混战和道德滑坡反而刺激了更多网民参与进来,加剧了网络集群行为的不可控性。
通过 网络举报打击官员腐败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今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
但即使是惩恶扬善也需要“程序正义”,这就要求对于网络集群行为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平衡好公权力、公民表达自由等私权利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关系。
2012.666 3 网络集群行为的法律规定现状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内容大多是关于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关于网路集群行为的法律规制、特别是行政法律规制还处于空白地带。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网络集群行为的多发时期,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虽然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集群的规定、对于网络言论内容的认定、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等依然比较单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研究,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在国外,比如澳大利亚,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规主要有《广播服务法》、《反垃圾邮件法》、《互动赌博法》、《互联网内容法规》和《电子营销行业规定》等;在韩国,2005年10月,韩国政府发布和修改了《促进信息化基本法》、《信息通信基本保护法》等法规,为网络实名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2006年底,韩国国会通过了《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规定韩国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之前,必须对留言者的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记录和验证,否则对网站处以最高3000万韩元罚款,并对引起的纠纷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新加坡对互联网有影响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各种新制定的法规,以及适用于互联网的传统法规。
早在1996年,新加坡就颁布了《广播法》和《互联网操作规则》。
《广播法》规定了互联网管理的主体范围和分类许可制度,《互联网操作规则》明确规定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提供商应承担自审内容或配合政府要求的责任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将《国内安全法》、《煽动法》、《维护宗教融合法》等传统法律,与《广播法》和《互联网操作规则》等互联网法规 有机结合起来,打击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行为。
在英国则有如《防止滥用电脑法》、《数据保护权法》和《隐私和电子通信条例》等与网络相关的法规,英国议会在去年通过了《数字经济法案》,提出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下,应更加重视网上版权的保护,以此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国内,规范互联网方面的专门性法律只有一部,即2000年12月28日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