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98.36 KB
- 文档页数:2
平胃散治疗胃病的应用体会(附1例报告)摘要目的:总结平胃散重用苍术及随症加减对胃病的治疗经验。
方法:重用苍术,辨证分型加减。
结果:取得良好的疗效。
结论:平胃散是治疗胃病的良方,如法应用疗效显著。
关键词平胃散治疗胃病体会胃病在古代中医论述中关于胃病的记录甚多,如《素问·六元正传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阴上出,故痛而呕也”。
又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脾胃论》中有“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这些说明寒邪伤胃,和飲食不调是胃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又清代《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开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则燥,胃喜柔润也”。
又有“久痛入络”、“久痛寒必化热”、“初痛在气久痛入络”等观点,“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这些观点从脾胃的生理和病机方面都有了深入的阐述,其对胃病的认识和对胃病的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湿浊困脾,运化失司则,食少乏力,大便不调,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胃失和降则有呕恶、吞酸、嗳气,说明了胃以和降为用,脾以升清为要,有寒凝,食积气滞、火郁,血瘀,气滞,阳虚,阴虚等所致。
总之是“不通则痛”,病机是脾不足,而胃乃伤。
因此治疗胃病之关键在于升清降浊。
平胃散是治疗脾胃病常用方剂,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四药组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方中苍术为君,除湿运脾,厚朴为臣,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为佐,理气化湿,甘草缓急和中止痛,调和诸药。
全方以和降为主。
从而使脾胃传输功能恢复。
在临床上应用平胃散加减治疗各种胃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重用苍术苍术在平胃散中为君药,剂量10~15g,因其燥湿运脾之功显著,《本草正义》有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霾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人,亦此意也。
世界中医药2010年3月第5卷第2期临床经验交流朱建华治疗慢性胃炎体会丁衍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浙江省会华市人民东路391号,321000)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朱建华朱建华,主任医师,1978年毕业后一直工作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消化内科,在著名中医专家董建华教授和田德禄教授指导下从事中医内科消化专业临床以及教学工作多年。
朱教授认为,在治疗方面,对慢性胃炎应从正邪两端人手,严格运用辨证分型,在经典方药的基础上灵活应变,有针对性的诊断治疗。
笔者有幸随师侍诊2年余,自觉获益颇多,现将其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整理如下,与同道共飨。
l中药治疗1.1健中土化湿助运法常用于湿阻脾胃之胃脘胀痛或脘腹痞闷,口苦而黏,口渴不欲饮,眩晕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黄赤,纳食不香,苔薄白腻或黄腻,脉弦缓或细。
《金匮要略》云:“四季脾旺不受邪。
”方选平胃散、三仁汤、四君子汤化裁,药用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茯苓、陈皮、太子参、苍术、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1.2调气机疏肝和胃法常用于胃脘攻撑作痛,牵及两胁,胸闷暖气,呕吐吞酸,每因情志不遂而发,甚则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耳鸣耳聋,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或滑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方选柴胡疏肝汤化裁,药用柴胡、郁金、JII楝子、香附、白芍、当归、枳实、陈皮、木香、茯苓、白术。
1.3问脾肾调畅气机法常用于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则减,纳呆少食,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腰膝冷痛,或下肢浮肿,便溏次多,时吐清水,舌薄白或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细或迟,禀赋不足,精气亏虚,脾胃虚弱,’肾少温煦,脏腑失养,更复致虚。
《景岳全书》日:“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胃,最多心腹痛证。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故应方选黄苠建中汤、右归饮化裁,药用黄芪、白芍、肉桂、制附子、枸杞子、杜仲、山药、茯苓、甘草、蒲公英、补骨脂、枳壳。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胃病”范畴,并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
对于这一类型的慢性胃炎,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方法。
而三仁汤加减正是代表方之一。
三仁汤加减由三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黄连、黄芩、半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会对方剂进行适当的加减,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我共治疗了10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分布在25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表现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治疗结束后,我对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痊愈38例,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通过这次临床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三仁汤加减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方面的优势。
三仁汤加减具有显著的清热除湿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方剂中的和中止痛成分,能够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三仁汤加减还具有调和脾胃、增强食欲的功效,对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不振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当然,临床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等副作用。
这可能与三仁汤加减的清热除湿作用过强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方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体会采用自拟胃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结果:近期临床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恶变1例,总有效率为91.11%,疗效满意。
【关键词】胃炎;萎缩性;中医治疗;临床观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胃炎中易发生癌变的一种,虽发病率低,仍倍受医患的高度重视。
本病发病缓慢,病程长,西医治疗疗效不佳,故我们从2000年至今一直在探索中药治疗的新途径,通过对多种疗法的比较,我们认为采用健脾化瘀通络法较佳,现将所观察总结的45例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0~70岁;病程6个月~21年。
临床自觉症状主要为胃脘痛(24例)、胃脘胀(30例)、嗳气(26例)、纳差(10例)、嘈杂(例)、泛恶(6例)、反胃(5例)、口苦(4例)等。
1.2 治疗方法中药健脾养阴、活血化瘀法治疗。
药物组成:黄芪30 g、党参、白术、沙参各15 g,砂仁6 g,扁豆30 g,赤芍药、白芍药各12 g,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各10 g,甘草、桂枝、附子3 g。
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
1.3 疗效判定标准作用显效胃镜复查为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肠上皮化生消失;好转:胃镜复查示病灶较前有好转;无效: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均示病灶无好转;恶变:经病理组织复查确诊为胃癌。
2 结果本组45例,治疗后显效28例(62.2%);好转13例(28.9%);无效3例(6.67%);恶变1例(2.2%),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者占91.11.%。
3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等范畴。
临床多表现为长期反复性胃脘痞胀、隐痛灼热、纳差等。
从临床看多为脾胃气阴亏虚,因病程久,多合并气滞血瘀,入血入络之象。
故治以健脾养阴、活血化瘀并进。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
脾为阴土、湿土,性柔缓,宜温宜燥。
胃为燥土、阳土,性刚燥,喜柔喜润。
奔豚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类。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我们临床以奔豚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总结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刘某,男,45岁,胃脘部胀痛不适反复发作10余年,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曾应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近1月来,自觉上腹部胀痛,心中嘈杂,胸骨后灼热感,嗳气、口干、纳差,二便尚调。
察其脉沉弦细,舌质红,苔白腻。
治拟疏肝和胃,降逆化痰。
处方半夏15g、黄芩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20g、炙甘草10g、葛根30g、桑白皮30g、厚朴30g、生姜10g、白术10g、柴胡10g、泽泻10g,7剂。
服毕,患者自述灼热嘈杂感消失,胃胀嗳气显著减轻。
效不更方,守方继服15剂,自述各症状均消失。
嘱其注意调摄饮食起居,半年后随访,病情未再复发。
本例患者以胃脘胀痛、嘈杂为主症,伴口干、纳差,舌质红,脉弦细。
证属肝胃阴虚。
肝阴虚则疏泄失职,横犯脾胃,胃失和降,故腹胀、嗳气,胃阴虚则津血不足,虚火内生,故胃脘部灼热、嘈杂不适,口干纳差。
奔豚汤中白芍、当归养血柔肝,葛根生津益胃,黄芩清虚火,重用桑白皮配伍厚朴、半夏以降逆下气,白术、泽泻健脾祛湿,柴胡升脾胃轻清之气,使清气升而浊气降。
全方共奏柔肝和胃,降逆消胀之功。
陈某,女,48岁,1月前因家庭矛盾情志不畅,出现上腹撑胀,嗳气泛酸,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加重。
曾口服多潘立酮、奥美拉唑、木香顺气丸等药物,疗效不佳。
察其脉弦细,舌质红,苔白腻。
治拟疏肝和胃,健脾消食。
处方半夏15g、黄芩10g、川芎10g、当归10g、白芍20g、炙甘草10g、葛根30g、桑白皮30g、厚朴30g、生姜10g、白术10g、柴胡10g、香附10g、生炒麦芽各20g、六神曲10g,7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