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校
- 格式:docx
- 大小:18.63 KB
- 文档页数: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白刃战消灭印度兵导语: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编者按: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中国完胜告终。
今年适逢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60周年,本刊特别选取其中一个战例,文中资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方面,并对照中方资料写成,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962年10月20日拂晓,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对入侵印军展开自卫反击作战,其中东线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盘踞当地的印军第4师第7旅瞬间土崩瓦解。
解放军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
尽管印军自1959年侵入达旺并经过长期经营将其变成重要的前进据点,但在克节朗印军被歼后,达旺的印军便如惊弓之鸟,于23日和24日大部逃往达旺河以南的西山口一线,达旺获得解放。
就在解放军攻占达旺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线中国部队也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印军的追击。
混乱的部署听闻达旺兵败和中国寻求和谈的消息,印度政府不是想着就此罢手,而是谋求在军事上扳回一局。
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起攻势,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
只好从别的地方调兵。
当时,以第4军第4师为主的印军东北特区作战体系沿从北向南延伸的两个山脊展开。
第一道山脊的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Se La),它的纵深防御依托是东面100千米外的邦迪拉(Bomdi La),它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
在两个据点生活常识分享。
战场经典 3名解放军消灭印军一个炮团作者:来源:《少男少女·校园》2020年第05期“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英雄主义是提振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的强大动力。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
1962年,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印军布置了一个炮兵团,对解放军采取机动袭扰的战术,令我军非常头疼。
但是,几名勇敢的年轻战士,他们单兵突击深入敌后,竟然消灭了印军炮团。
他们就是战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正式授予全军战斗英雄光荣称号、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一六三团九连副班长、一等功臣庞国兴,以及他所带领的战斗小组的勇士:二等功臣王世军、冉福林和周文轩等。
印军炮团令我军头疼印度陆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旅长到任后的头一件事,便是来到西山口南侧约2公里处的第五野炮团团部,和团长夏尔马中校会晤。
作为一名军械专家,辛格准将对这个团的24门87.6加农榴弹炮很感兴趣。
他对夏尔马说:“这种装在大转盘上的野炮,能环转360度射角,射程达12公里以上,每分钟可发射5发炮弹,也就是说你的24门炮每一分钟可以发射120发炮弹……”辛格准将要求在战斗未发起前,有一半左右火炮在游动阵地上打击达旺河对岸的中国军人,实行打了就跑的机动战术,不要轻易暴露基本阵地,以免遭中国炮兵的报复破坏。
夏尔马果然在以后的十几天里,几乎每天大雾一散就向达旺河对岸开炮。
对印军炮火的袭扰,我方炮火也曾开炮还击,并在18日的火力准备中,把印军炮阵地作为重点给予打击。
但终因印军炮兵游动不定,机动性强,打了就走,隐蔽良好而收效甚微。
夏尔马的野炮团成了支撑其前沿步兵士气的兴奋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军机动并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单兵突进深入敌后11月18日上午10时左右,西山口东北侧无名高地之敌,被一六三团九连全歼。
连长王元兴带领连主力正在围歼利用一块巨石继续顽抗的一股印军时,二排四班副班长庞国興和王世军,跟踪追击另一股向南逃跑的五六十个敌人,与连队失去了联系。
陈祥榕人物事迹作文陈祥榕人物事迹作文篇1“00后”战士陈祥榕,写下过这样的战斗誓言“清澈的心,只为中国”,他才18岁,干净、纯粹,有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有着实现一切的可能性,但是他却把这份初心贡献给了祖国的山河大地,把年轻的热血撒在了高原的风雪边关。
陈母说:“我只想知道榕儿在战斗的时候勇敢不勇敢”。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爱国和忠勇是他们身上最美的光辉。
那些戍边战士,那些解放军人,他们也有家,他们是谁的儿子,是谁的父亲,是谁的爱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时候,是他们的家人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为国家主权,为领土安全,为社会安定身先士卒,英勇无畏,戍边英雄事迹感动了全国。
千里热血边关,遍地英雄屹立。
尽管已经立春,但喀喇昆仑高原依旧冰封雪裹,气温最低时接近零下30摄氏度。
面对极寒缺氧的恶劣天气,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捍卫着英雄誓死捍卫的国土,肩负着英雄用生命践行的使命。
指导员张志鹏:“英雄的事迹精神,极大鼓舞了边防官兵的战斗意志。
现在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全体官兵卫国戍边的热情高涨。
我们宁肯高原埋忠骨,决不丢失一寸土。
”喀喇昆仑高原虽然高寒缺氧,因为戍边官兵的坚守,有了生命的色彩;虽然古老苍凉,因为驻训官兵的到来,有了火热的气息。
一代代边防军人,把青春挥洒在喀喇昆仑,也把最纯粹的忠诚镌刻在喀喇昆仑。
誓死捍卫这片土地,成为他们最崇高的使命,最坚定的信念。
致敬戍边英雄的一封信作文致敬戍边卫国英雄的一封信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今天晨会课,班主任黄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三个微视频。
这三个视频讲述的都是关于戍边英雄陈祥榕哥哥的感人事迹……去年6月,在加勒万河谷,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甚至暴力攻击我军前往现场交涉的官兵。
面对敌人的咄咄逼人,我方并不是退缩,团长祁发宝向前商量。
但是对方还是不肯放弃,一直朝着我方攻击,团长祁发宝、陈祥榕等战士毫不犹豫张开手臂阻止队伍再继续前进。
1962年,罕见对印自卫反击战照片老连环画)中印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在藏南的边境战争。
西藏解放后,西藏与印度接壤部分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
双方在会谈破裂后,发生一连串交火冲突,而印度竟然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
中印战争大多发生在高海拔的地区,战争环境极其恶劣。
本集照片主要是印度媒体拍摄的在战争期间印度政界领袖们为战争奔走的政治活动及出兵入战的场面。
德兰/文1962年,入侵西藏拉达克曲水的印军士兵在战壕中进行警戒。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
1962年11月,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送走现役军事预备役。
1962年11月,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个仪式上。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印度百姓看着印度陆军穿过他们的村镇街道。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与美国官员讨论中国印度危机。
1962年11月,印度,美国代表参议员麦克菲尔德和本杰明史密斯考虑在印度与中国的军事冲突中给予印度援助。
在印度的英国军官理查德赫尔将军(左一)和美国军人讨论在印度与中国的冲突中给予印度援助。
1962年11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主席台上讲话。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印度与中国的危机冲突期间与印度民众。
英迪拉甘地夫人,尼赫鲁总理的女儿。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与群众交谈。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与印度民间人士讨论当局的观点。
1962年11月,英迪拉甘地夫人在人群众中演说。
........................................................................................................................................在印度与中国的危机冲突期间,印度副总统拉达克里希南与印度军官举行会议。
印度公开中印战争珍贵图:中方向印度移交俘虏1962年10月至11月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
在战争中,中国军队击溃印军,收复了藏南和达旺地区。
但由于高原补给困难,解放军无法长期立足。
本图集为印度方向公开的一些当年战争珍贵图片。
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离开已收复地区,实际上未再控制西藏藏南(除墨脱外)和达旺地区。
图为解放军士兵看押印度俘虏。
中印指挥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医护人员向印度移交伤员中方向印度移交伤员俘虏。
印度军队当时已经装备相当数量的救护直升机比较先进印度军队参战的布伦式机枪射手。
------------------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50年前,遗落在喜马拉雅的遗憾撰文/单之蔷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清晨的太阳在拉达克裸露的荒芜山体上作画:大面积的黑暗吞噬了画布的中央,而使被照亮的部分——远处的山体和近处的蒂克塞寺院——显得熠熠生辉。
太阳故意制造了强烈的明暗对比,以使画面中的景观呈现出宗教性意味:庄严、圣洁、壮阔又宁静(上图摄影/Nevada Wier/c)。
在如今归属印度管辖的拉达克和我国的西藏地区,随处可见这种具有宗教性意味的景观,这暗含了二者在历史和文化上的纽带关系(拉达克不仅被称为“小西藏”,还与西藏的普兰、古格一起,是构成“阿里三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在行政归属上,拉达克也曾长期是中国的属地,但它已属印度。
但印度并不满足于此,它还声称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属于印度,并派军队进驻该地区,从而引发了边境持续不断的冲突。
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有一部分长眠在新疆皮山县的康西瓦,与拉达克隔着一道喀喇昆仑山脉(下图摄影/李翔)。
还有一个月,2012年就过去了。
写不写这篇文章?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中国有个传统:若要人们记住一件事情,往往会在它过去5年、10年或是它们的倍数的年份——比如50周年——时纪念一下。
1962中印边境战争电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印度军队之间的一场激烈冲突,该战争在中印两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是一场充斥着血腥和痛苦的战争,为了充分展现这段历史,许多电影制作人从不同的角度创作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作品。
本文将探讨几部具代表性的关于1962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1997年上映的中国电影《金鸡》,这部电影由著名导演许鞍华执导。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之前,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金凤亭的故事。
她丈夫在边境上服役,她自己也积极参与了军队后勤工作。
通过金凤亭的生活故事,电影展现了普通中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顽强精神和无私奉献。
另一部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电影《哈吉》(Haqeeqat),该电影在1964年上映。
《哈吉》以真实的中印边境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支印度军队部队在战争中的艰辛经历。
这部电影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军队士兵面对困难时的坚持。
同时,电影还传达了守卫国家边境所需的无私和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不少关于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作品,但是印度电影《边境》(Border)可以称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部。
这部电影于1997年上映,由贾阿哈诺拉执导。
《边境》以真实的战争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支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的英勇抗击。
这部电影通过深入刻画角色的情感和冲突,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的恐惧、勇气和牺牲精神。
同时,电影也强调了战争悲剧的意义和人类和平的重要性。
尽管这些电影都以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为背景,但它们侧重点和风格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电影更多地关注战争的政治和战略层面,例如印度电影《诺尔朗盖特:军事机密》(Nathuram:Patriot);而另一些电影则更加扎根于普通人民的故事,让观众对战争的影响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种不同的角度和风格使得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这段历史。
总的来说,关于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电影在中印两国的电影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千印度战俘的“中国故事”作者:梁君孙文静来源:《华声文萃》2021年第03期1962年,我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抓获3968名印军俘虏,在管理和教育这一“特殊人群”上取得较为深远的胜利,至今印军内部流传着这样的声音,“我们不光在战场上输给中国人,心理上也输给中国人”。
1962年,印度尼赫鲁政府驱使大批官兵蚕食中国领土时,还大肆宣扬“军人荣誉”,鼓吹印度官兵若被解放军俘虏,下场就跟二战中被日军俘虏一样,不是砍头,就是当苦力。
在实战中,被俘印军往往连头也不敢抬,或直接跪地做束手就擒状。
不过,他们很快发现中国人不是恶魔,对于投降人员,解放军不要说侮辱打杀,连绳捆索绑都没有,还给饥渴难耐的人递上水和饼干,战俘个人财物也是清点登记后发还。
印军被俘的最高军官、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回忆,他原以为被俘后手上戴着的金表“保不住了”,没想到我军战士碰都没碰。
当时中国刚经历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相对匮乏,但我军想方设法保证印俘面粉、大米、肉类等食物供应,条件允许时,还尽力满足他们“一甜二辣三咸”的口味。
后来当上印军准将的贝尔回忆,“当年被俘时我还是少尉,在收容所里不但基本伙食得到有效保障,到了冬天,中国干部还给我们配发御寒衣被,而这些干部有的还是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
”解放军注重保障印俘日常生活,也注重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清中印领土问题的是非曲直。
有27名印俘军官被安排参观北京、武汉、南京、上海、杭州,还专门参观8家工厂和一个公社。
被俘的短短几个月里,绝大多数印度官兵都发生巨大的思想转变。
后来回国时,面对本国态度冷淡、满脸狐疑的接收代表时,许多印俘留给中国干部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曾与你们为敌,可你们对我们关心备至,而我们的祖国却如此刻薄,以后我们绝不把枪口对准中国!”战俘交接中,印方代表多次明里暗里鼓動印俘官兵“搞事”,希望以此挽回一些颜面,却均遭拒绝。
印俘官兵没有大喊“印度万岁”,而是“印地秦尼,巴依巴依”(中印人民是兄弟)。
一九六二1962年,在中印边界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俗称对印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场战争,甚至于法国、以色列等国都高声赞叹“内行人的战争!”“潇洒至极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以阵亡722人、负伤697人、被俘0人的代价,击毙印军4383人、击伤1047人、俘虏准将以下3968人并缴获大量装备;但对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在中国军队成功击溃侵略印军,直逼传统习惯边界线后,却主动无条件撤回至战前实际控制线(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放弃了我们所声称的9.2万平方公里土地。
对于为什么撤军?又为什么撤回至麦克马洪线我方20公里以内地区?中国政府从未给出过明确的解释,唯一的答复就是周总理所说的“显示正义”(详见《关于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十个问题》第六个问题);而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国际形势的严峻。
当时我国正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困当中,同时又与苏联关系破裂,可以说是处在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
而我们面对的印度则是得到了美苏两国以及其所领导的两大集团的极大支持,绝不完全统计,截止停战前,印度军队已经接受了来自苏联的13个陆军师和2个空军师的全套制式装备,以及来自北约的18个步兵旅的全套美式装备,并且仍有装备和物资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印度。
此外,当时美军航母已经开赴孟加拉湾企图干预,而苏联也是重兵压境。
因此如果继续作战,中国将陷入史无前例的困境之中,而通过主动后撤,不仅使印度失去了继续战争的借口,而且也让美苏集团无话可说,避免了陷入被动的局面。
第二点,国内局势的困难。
当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政策性失误,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度下降,市场供应紧张,财政赤字激增;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中国出现了大面积饥荒,粮食极度缺乏,人口非正常死亡十分严重。
与此同时,台湾蒋介石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
林彪部长发令:把这支印度部队从地球上抹掉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
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
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
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
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
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
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
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
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
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
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
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
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
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
“以雪百年国耻”。
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卷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
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银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准备的口袋里。
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
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
印军四散溃逃。
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
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
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
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
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
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1962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
校
导语:“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重庆崽儿周安国,17岁活捉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
重庆崽儿周安国,17岁活捉印军少校
“我们九连还有两个,名字我都凑不拢了:曾昭贵、梁坤模、唐敬民、文新荣、王长青、庞贤文、黄应忠,都是我们16中的崽儿,分到5、7、8、9连、炮二连、炮三连、机三连、机二连、通讯连。
”坐在江北温馨家园小区家中,周安国和我坐在二楼家里的屋顶花园,扳着手指头,数着1962年在江北16中跟他一起入伍的一个个同学的名字。
当年部队发的军功章和几本纪念册,摊开在玻璃茶几上。
这些50年前的军功纪念品,有一枚据说是铜质含金的三等军功章十分精致,这就是他活捉一个印军少校所获的奖励。
参军
参军前,周安国家住江北刘家台,在家里六兄妹中排行老二。
1962年,17岁的周安国在江北城16中读书,已经高三,准备高考。
高考前要做例行体检。
这时,部队接兵的几个少尉就来看学生的档案,排除家里有“杀关管斗”(当时公安术语,指有人被枪毙、关押、管制、批斗的家庭)的人,身体健康,简单政审后,就可以当兵。
7月一个下午头节课后,政治老师、班主任黄正惠对大家说:“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学,你们应征入伍了,不参加高考了”,她说完,就把半
生活常识分享。
《峥嵘岁月》前言1962年我国遭遇自然灾害时期,帝囯主义及反动派妄想蠢蠢欲动,对我国进行战争威协。
特别是印度反动派在尼赫鲁的唆使下,在中印边境上制造亊端,不断军事挑衅,蚕食我囯领。
在忍无可忍,让无可让的情况下,为了祖国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安康,我军发起了自卫反击作战!藏字四一九部队的参战老兵们,见证了这一历史的事实。
他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历经磨难,英勇无畏,把全部印军打得落花流水赶出中国。
历史的丰碑上隽永着黄继光似的战斗英雄一一张永鑫,杨廷安班等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
参战老兵中有很多学生兵,他们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在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战斗中磨练成长为钢铁战士。
今天,他们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满腔热血地把那段亲身经历的历史记忆:战争岁月,战火青春奉献给大家,教育后代,继承发扬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分享战友们的历史篇章,励志故事,永保军人本色!他们:不愧为伟大的人民!不愧为伟大的军队!2020.4.27日《这就是上甘嶺……》作者:梅延煜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第一战役哈东拉战斗中,四一九部队154团一营一连一排由付连长黄国清和排长罗兴良负责组织指挥尖刀排投入战斗。
哈东拉位于麻麻与达旺之间,山势陡峭,森林茂密,视线不好。
印军第七旅一个营守卫这里。
居高临下,虎视眈眈,凭借坚固的水泥工事和強大的火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自称“固若金汤,来者必败。
”。
清晨,大雾笼罩,一声口令:“老虎下山”,快速下传,部队轻装速迅开始接敌运动。
印军哨兵突然察觉情况不妙,开槍射击。
黄付连长下令:“打!”,一时间轻重火力集中开火,猛扑敌阵地。
顿时,敌军阵地一片火海!敌人也组织火力伺机反扑。
很快外面的敌人被消灭,剩下的敌人全部退回雕堡和战壕里。
罗排长令命二班战士陈远新扛起爆破筒隐蔽前进,冲向敌人的雕堡实施炸掉,并组织一排火力掩护。
只听见“轰!”地一声响,敌人的水泥雕堡被炸燬,強大的气流将敌人的尸体冲出外面,重重地摔在地上,挂在树稍。
中印战争的真相是什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印战争的真相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大获全胜。
关于中印战争真相一直有多种版本,尤其中国撤兵的事更是让人疑惑不解。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中印战争真相中印战争中,中国...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大获全胜。
关于中印战争真相一直有多种版本,尤其中国撤兵的事更是让人疑惑不解。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中印战争真相中印战争中,中国已经将印军打得落花流水。
就在这时,指挥部下了命令,全军退回中印实际控制线二十里内。
有人认为中国突然撤兵是因为中国没有打持久战的优势。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就地形而言,印度要想运送军事物资到战场比中国艰难地多。
印度在中印战争失败后总结原因,将失败归结于运送供给的困难。
印度认为中国占尽了地理优势,运送物资比较方便。
很显然,中国在中印战场突然撤军的真相不是因为物资运送的困难。
有人认为美国干预了战争,掩盖了中印战争真相。
中印战争爆发的时间与美国古巴导弹危机重合。
美国根本就没有功夫关注中印战争,充其量就是对印度进行了军事援助。
尼赫鲁一向标榜自己不结盟,因此中印战争真相中有美国的参与也属于无稽之谈。
有人认为中国突然撤兵的真相是为了要告诉印度中国争的是国家尊严。
中国不愿意承认麦克马洪线,这关系到中国的尊严。
中国一直都想要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
在中印战争结束后,中方返回了所有的俘虏和缴获的军事设备。
这是中国诚意的最好证明。
有俘虏抱怨俘虏营名字的难听,中方还特地改名为收容所。
这一切都证明中国解决边境问题的真诚。
中印战场也根本没有什么真相,事实早已经告诉了所有人。
中印战争打到哪里中印战争打到哪里?有人说中国军队打过了喜马拉雅山脉,离印度首都只有几百公里,吓得印度居民逃离,各国大使馆也纷纷撤离。
1962年十月,印度发起了中印战争。
那个时候中国国内的困难期刚刚结束,台湾一直都想趁机反攻大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和苏联都站在了印度这边,中国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292019年第06期ALL CIRCLES我的回忆一1962年1月2日,印以陆军十多个旅的兵力在中印边境东西段向我方集结,9月印军悍然向麦克马洪线以北推进,开枪开炮打死我边防人员,制造流血事件。
我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
10月20日战斗打响后,我所在地三十三团根据刘伯承元帅打头、切尾、击背、刨腹的作战计划,参加中印边境中段行进插入敌心脏的战役。
远距离穿插7天5夜,行程250公里,到达了一个叫劳的地方,我们进入一个小森林,作为预备出发地。
这个地方正好面对敌人的西山口阵地。
敌我双方的阵地中间相隔一条大峡谷。
可能是烟雾暴露了目标,招来了敌人的炮弹袭击。
我们正在做饭时,有好几发炮弹正好落在我连驻守的地方。
只听到连长喊:快隐蔽!我只觉得腿上很疼,但也不敢停,拐着腿躲在树干下,心想肯定是腿被炸伤了。
停了一会,能见度稍好了一点,我检查了一下,腿上并没有中弹,只是小腿上有一大片渗血,可能是被树桩或炸起来的树枝擦了一下。
我心里没了负担,又帮其他战友检查,一会清点完毕,我连被炸伤5人,吴起县的战友白光平牺牲。
连里安排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指导员喊我:“高仲亮,其他事你不要管了,和卫生员一起搞包扎护理。
”印军的地形和大炮都比我们占优势,他们只要发现我方占领区有动情就把炮弹打过来了,一天炮击三四次。
而我们的炮射程不够,杀伤力小,对敌构不成威胁。
敌人的炮击不断,我军忍无可忍,连长组织了炮火反击。
连里的九门炮安在最前沿的阵地上,连长指挥瞄准,发出口令,9门炮全射了出去, 高仲亮我于1958年12月入伍,在解放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服役。
亲身经历过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
我经历的中印边境反击战一下子敌人的阵地上到处开花。
这是对敌人的一个教训,虽然无法击中敌人的主要目标,但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进入战区后,我团第一仗是夺取印军的一个汽车修配厂。
双方在峡谷两岸筑起阵地,河流湍急,水声很大,河上架一座木桥,步兵进攻前我炮连猛烈火力压制敌人火力。
龙源期刊网 印军战俘在中国的真实生活作者:李苏宁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7期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我国进行的一场正义的战争。
中国军队除收复大片固有领土外,还抓获3968名印度战俘,1963年上半年,当中印两国红十字会达成协议后,中国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释放了全部印方被俘人员。
印军中校深夜束手就擒1962年10月19日深夜,印军通信中校提瓦力随第7旅旅部进驻南卡楚河畔的桑格哈尔,憧憬着明天冲上塔格拉山主峰。
然而,所有的遐想在20日凌晨宣告终结,一阵阵炮声把提瓦力从睡梦中惊醒,中国军队开始反击了!提瓦力拔出一支勃朗宁手枪试图抵抗,但立即被解放军制服了。
后来他得知,中国军队仅用一天便全歼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也束手就擒。
在被俘的头几个小时里,提瓦力感到非常紧张,因为印度战前宣传都把中国人比作二战的日军。
幸运的是,中国军人没有流露出太多的敌意,当印军解除武装后,他们主动生起火堆,让俘虏们取暖,还对战场上的印军尸体进行掩埋,插上标记。
“中印军队真是不同”1962年10月21日,提瓦力跟着百余名俘虏,在一个班的解放军押解下跨过南卡楚河,前往中國设立的战俘营(标准的说法是“收容所”)。
10月26日,提瓦力被安顿到位于西藏中部的琼结县收容所。
在提瓦力眼里,中国军队尤其重视俘虏的登记工作。
提瓦力回忆,当时中国为印俘准备的登记表都是中英文对照,因为中方强调所有项目都要符合《日内瓦公约》规定。
和提瓦力打交道最多的是一名姓佟(音)的解放军中校。
佟中校很诚恳地向提瓦力请教关于印度官兵的军衔职称以及姓名方面的问题,因为这名英语纯熟的中国军官发现,英语并非印军内部的通用语言,许多民族的士兵文化程度低,只懂用本民族语言对话,却不会书写。
印军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中国后尤其“水土不服”。
最让提瓦力等印俘军官动容的是,中国军队的官兵平等原则。
印度军官都配有勤务兵,视体力劳动为下贱的事,士兵也认为军官不劳动“理所当然”。
中印战争被俘的印军: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中印战争被俘的印军:我乐意一辈子当中国的俘虏!1962年的中印战争,直到今天还不断受到印度媒体的渲染。
有人著文宣称,如果当年没有听信美国中央情报局夸大中国空军实力的情报,大胆起用空军的话,印度就会赢得那场战争。
由此可见,这场仅仅持续了一个月的战争是很多印度人的心结。
近日,中国外交部解密了一批外交档案。
档案显示,中印战争结束后,印度战俘得到了很多特殊优待,一些被感化的战俘甚至要求到中国内陆参观。
如今,重提这段历史,也许能让人更全面地了解那场战争。
印军曾误以为中国军人野蛮1962年10月,印度在边境向中国发动武装进攻。
我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自卫还击,将号称王牌的印军第七旅歼灭,生擒旅长达维尔准将。
11月18日,我军165团1营摧毁了敌军设在公路边上的两个地堡,并将最后一个地堡团团包围。
印军排长拉瓦特准尉带领士兵负隅顽抗。
在我军火力掩护下,两名战士用印地语反复高喊:“缴枪不杀!”在蚕食中国边境之前,印军官兵即被告知:中国军队和当年的日本人一样野蛮,对俘虏砍头、活埋。
这种思想灌输使印度官兵普遍对人民解放军怀有畏惧心理。
拉瓦特决定带一个士兵出来试试中国军队的诚意。
他跪下来双手合十,等待捆绑,中国战士却扶他起来,又是递水又是送饼干。
拉瓦特十分感动,回头朝地堡大喊。
在里面观望的6名士兵也高举双手走了出来。
11月21日,中印边界历时一个月的作战行动基本结束,歼灭敌人50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当天,中国军队接到毛主席签署的命令:“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根据笔者在外交部查到的解密档案《国防部发言人关于释放和遣返全部被俘印度军事人员的声明》,在这一个月的军事行动中,我军俘虏“印军人员总数为3212名,其中有准将1名,校级军官26名,尉级军官29名”。
中印战争老照片:图2是印度指挥官,图6被俘的女兵一脸愧
疚!
中印战争老照片:图2是印度指挥官,图6被俘的女兵一脸愧疚!
1962年10月20日,在中印边境爆发了一场战争,我国称之为中印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一开始便是由无理取闹的印度造成的,他们想让我国政府划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印度,这相当于福建省的面积。
被我国拒绝后,印度派兵实行“前进政策”,我国解放军也随之备战。
照片上这位叫布里吉·莫汉·考尔,他是印度方面的指挥官,1962年中印战争时期,任“前进政策”第4军军长。
在这场历时约一个多
月的战争中,布里吉·莫汉·考尔被解放军歼灭和击溃其所部5个旅,最后灰溜溜的逃往印度。
图:正在和我国军队交火的印度士兵;他们当时有苏联在背后撑腰,所以武器很先进,士气也很高涨。
图:被俘虏的印度士兵,他们在解放军面前高举着双手以作投降姿势。
图:我国解放军缴获印度军队的武器,当时缴获的武器大都是由
苏美制造的,在那个年代属于“先进武器”,但是战斗结束后,我国单方面的把缴获过来的武器都归还给了印度。
1962年11月21日,战争结束,我国人民解放军除了缴械大量武器外,还俘获了众多俘虏。
解放军在俘虏印度士兵时,对他们像是朋友一样。
受了伤的士兵细心呵护,甚至连高原之上粮食匮乏的食品也给俘虏吃,同时这些俘虏也被全部释放,当时有的俘虏是流着泪离开解放军的,因为解放军对自己太好了。
图:被释放的印度女俘虏一脸愧疚。
[键入文字]
1962 年中印战争:解放军17 岁小战士活捉印军少校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爆发,50 年后,参加过这场战争并荣立三等功的老兵周安国,向我们讲述他的战地往事
重庆崽儿周安国,17 岁活捉印军少校
“我们九连还有两个,名字我都凑不拢了:曾昭贵、梁坤模、唐敬民、文新荣、王长青、庞贤文、黄应忠,都是我们16 中的崽儿,分到5、7、8、9 连、炮二连、炮三连、机三连、机二连、通讯连。
”坐在江北温馨家园小区家中,周安国和我坐在二楼家里的屋顶花园,扳着手指头,数着1962 年在江北16 中跟他一起入伍的一个个同学的名字。
当年部队发的军功章和几本纪念册,摊开在玻璃茶几上。
这些50 年前的军功纪念品,有一枚据说是铜质含金的三等军功章十分精致,这就是他活捉一个印军少校所获的奖励。
参军
参军前,周安国家住江北刘家台,在家里六兄妹中排行老二。
1962 年,17 岁的周安国在江北城16 中读书,已经高三,准备高考。
高考前要做例行体检。
这时,部队接兵的几个少尉就来看学生的档案,排除家里有“杀关管斗”(当时公安术语,指有人被枪毙、关押、管制、批斗的家庭)的人,身体健康,简单政审后,就可以当兵。
7 月一个下午头节课后,政治老师、班主任黄正惠对大家说:“下面念到名字的同学,你们应征入伍了,不参加高考了”,她说完,就把半张A4 纸大小的白纸片放在被点名的同学桌上,上面写着这个同学的名字,这就是入伍通知书,事先也没人问他们愿不愿意。
整个年级5 个班,接近200 人,去了十几个人。
“当时我们没有书包,把几本书一夹,就回家了。
晚上父母下班回来,我说我要去当兵了,父母说,去就去嘛。
过两天,在江北东方红饭店集中,发军装、挎包、毛巾、鞋袜。
说个老实话,当时大家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