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代法律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83.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六章宋代法律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宋代法律制度在前代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和完善,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法治的实施。
一、刑法方面宋代刑法严厉,对犯罪分子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惩罚措施。
刑场一般位于城门外的郊区,有的地方还设立了独立的刑场。
宋代刑法主要包括五刑,即剑、鞭、赐一、动乱、斩。
其中剑指的是死刑,鞭是指鞭打,赐一是指拷打,动乱是指徒刑,斩是指以斩首处死。
此外,宋代还有一些特殊的刑罚,如极刑、征东、征西等,用来处罚一些特定的犯罪行为。
二、刑事诉讼宋代的刑事诉讼制度体现了一定的程序性和合法性。
刑事诉讼主要包括告状、起诉、查明、审判、判决等程序。
宋代设立了以州县为单位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刑事案件。
刑事案件一般由州县县令或知府主持审理,涉及重刑的案件由府县知府审理。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受害人和证人都可以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同时,宋代还规定了专业的刑事诉讼程序,如审判前要进行思过、准备材料、传讯被告等。
三、民事法律制度宋代的民事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土地制度、家族制度、婚姻制度、继承制度等。
土地制度方面,宋代采用了均田制,通过平均分配土地来调节土地所有权关系。
家族制度方面,宋代重视家族的权威和稳定,通过族谱和家法来维系家族的纽带。
婚姻制度方面,宋代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大力倡导婚姻忠诚和家庭和睦。
继承制度方面,宋代实行了世袭制,通过家族的财产继承来确保家族的繁衍和稳定。
四、法官和司法制度宋代的法官是司法制度的核心,在执行司法活动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法官一般由州县官员兼任,他们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法律教育。
他们负责审理刑事和民事案件,根据法律和证据来做出公正的判决。
同时,法官还有一些特殊的职责,如查办重大案件、监狱管理等。
宋代还建立了一系列的司法机构,如京城的大理寺等,以便更好地执行司法活动。
总的来说,宋代的法律制度在保障社会秩序和法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元的法律制度宋元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基本奠定,形成了多种法律规范和管理机制,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以依法治国为中心,大力弘扬封建中华传统文化,治理国家,重视法律,并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中取得了许多的成就。
一、宋代法律制度1.制定了刑律体系在经过一系列加强和完善之后,宋代的刑律体系得到巩固和完善。
宋代制订了《大宋律》和《建炎律》,这些刑律条文丰富明确,准确化和合理化,规定了合理的刑罚程序;考虑到人性因素,对于刑罚也采取了限制性的方法,防止司法机关在实施刑罚时激化社会矛盾和制造不必要的不良影响。
2.完善了商法、民法和国际法宋代的商法制度与汉代的差不多相比较,不过在某些方面比之更加完备。
宋代设有市田司、行商司等机关,对于商业活动进行了精细的管理;此外,宋代还系统地制订了民法等相关规则来保障私人财产的权利。
3.严格肃穆,亦乐治民宋代法律制度以严格肃穆著称。
虽然,当时的法律起源于封建礼教的传统,且削弱了人权,而且在法律实施时有时期的特定性;但是,法律的公开、透明、公正和严格执行都有确凿的展示,并表现了制御国家,保障人民的意含和使命。
4.创立了一定的保障制度宋代设立了许多法庭和监狱,建立了知县和保甲制度,防止了一定的弊端;此外,宋代还对于人身自由、私权和家庭财产实行严格的保护机制,保障了每个人的正当权益。
二、元代法律制度1.刑律体系比较完备元代刑律比宋代更加明确和完备,且在部分内容和罚则方面有所拓展、加强和改进。
元代加强了对于官员违纪的管理和打击,此外还规定了新的刑罚程序以及恢复了鞭刑。
2.明确了地权和封地专政的方针元代坚持了封建地权制度,并且在政治上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来加强其专制行为。
元代还保留了宋代的密探组织,并设立了谍报机构来保障其权利;此外,元代还允许民间制定一些非官署制度来保障地方的自治权和人民权利。
3.重视分权制衡元朝重视分权制衡,设立中书省、东厂等机构;此外,元代在部分地区还设立了特别管辖机构,如江南行省,以便有效地对于地方事务进行管理。
宋朝的法律与刑罚制度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法律与刑罚制度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朝的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孝道和礼义,以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定生活为宗旨。
本文将介绍宋朝的法律制度以及其刑罚制度。
一、宋朝的法律制度宋朝的法律制度以经义法为主,即以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为基础的法律文化体系。
这种制度注重道德伦理规范,强调以德治国。
宋朝的法律从整体上来说偏向温和,主要通过家族、社区和官员的自律来维持社会秩序。
从宏观上看,宋朝的法律制度对后世中国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宋朝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刑法、律法和律令。
刑法主要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类型和相应的刑罚;律法则是指宋朝的刑律;而律令是指对各级政府、各级官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规范和约束。
二、宋朝的刑罚制度宋朝的刑罚制度相对温和,非常注重人性和温情。
刑罚主要分为三类:轻罪、中罪和重罪,每类罪行都有相应的刑罚。
1. 轻罪刑罚轻罪主要是指一些较为轻微的违法行为,如盗窃、诈骗和寻衅滋事等。
这类犯罪行为一般采取笞刑、罚金和流放等刑罚,以适当地惩罚犯罪行为,但也兼顾尊重人的尊严和慈悲为怀。
2. 中罪刑罚中罪主要是指一些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抢劫和强奸等。
这类犯罪行为一般采取鞭挞、杖刑、流刑和劳役等刑罚,以使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并起到威慑效果。
3. 重罪刑罚重罪主要是指一些极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如谋反、盗贼首领和谋害皇室成员等。
这类犯罪行为一般采取最严厉的刑罚,如凌迟、斩首和腰斩等,以示威慑,确保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
三、宋朝刑罚执行的程序宋朝刑罚的执行程序相对严谨,注重证据的确凿和公正性,以确保冤假错案的最小化。
一般而言,刑罚的执行需要经过以下程序:1. 侦查和立案:当犯罪行为发生时,官府会通过侦查和调查收集证据,并立案进行处理。
2. 审讯和判决:犯罪嫌疑人会被带到法庭进行审讯,审讯过程中会听取各方证词,并进行质询。
宋朝法律制度范文宋朝法律制度是指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期间,中国历史上由三个不同的朝代所统治的宋朝时期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
这三个朝代分别是北宋朝、南宋朝和中统一时期。
宋朝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法律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法律体系、法典、法官和司法程序等方面对宋朝的法律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法律体系宋朝法律体系建立在对唐朝和五代时期法律制度的总结和发展基础上,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
宋朝法律体系包括了刑法、民法、宪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其中,刑法由《宋刑统》和《庆历新刑统》两部刑法组成,民法由《宋律》和《建炎律纲》两部民法组成,宪法由《宋神宗正位律》和《徽宗明辨律》两部宪法组成。
二、法典宋朝统治者重视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推广,多次出现了多部法律典籍。
其中,最重要的法典是《宋律》和《宋刑统》。
《宋律》是北宋制定的一部包括了刑法和民法的典籍,于宋仁宗时期制定,内容十分详尽。
《宋刑统》是继《辨异录》之后宋徽宗制定的刑法典籍,该法典一共规定有623条法律条文,内容涵盖了盗窃、杀人、谋叛等各类刑事犯罪。
三、法官宋朝设立了严格的法官制度。
法官分为审判官和办案官两类。
审判官负责审理案件并作出判决,办案官则负责主持法庭并进行调查取证。
法官由朝廷任命,根据案件的大小和性质分为不同级别的法官。
审判官通常由功臣子弟和科举考试的合格者担任,而办案官主要由朝廷派遣的官员担任。
四、司法程序宋朝的司法程序注重审前、审中和审后的程序环节,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权利保护。
审前程序包括案件受理、证据收集和调查取证等环节,以准备案件的审理。
审中程序包括开庭审理和辩论,法官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证据进行评判。
审后程序包括判决和执行,法官对案件做出判决后,将判决结果传达给当事人并进行执行。
总体来说,宋朝法律制度相对完善,法典丰富,法官制度健全,司法程序规范。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腐败和不合理的现象的存在,导致法律执行的不公正和不完善。
宋朝法律制度(公元960-1279)宋朝立法概况一、宋朝立法指导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割据(1)采取种种措施削弱地方势力;(2)改变旧有的行政体制;(3)将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分离;(4)严禁宦官、外戚、后宫干涉朝政;(5)实行审判分离,防止司法专权;同时,在中央实行“审刑院”,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6)在科举制度上禁止恩师门生关系。
2、崇文抑武,儒道兼用大力倡导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后来的理学。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临刑以简,务必哀矜即强调立法要简要,对待臣民要有哀怜之心。
具体措施:(1)轻刑薄赋,宽简待民。
(2)恤狱慎刑,务存仁恕。
(3)法贵力行4、重惩贪墨4、义利并行,通商惠工二、主要立法活动1、《宋刑统》: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其特点如下:(1)在名称上,称为“刑统”(即以类统编本朝所用的刑事法规),而不称“律”。
(2)在体例上,以刑为主,分类附有敕、令、格、式,成为综合性的封建法典。
(3)在编排上,篇下设门,分门类编。
(4)在内容上,新增加了“起请条”32条。
此外,《宋刑统》还在刑罚制度上,创设了“折杖法”,用决杖来代替笞、杖、徒、流;在民商法制方面,增加了许多民商事法律规范,使民商法规更加完善。
2、编敕:将皇帝若干年内所颁的针对一时、一事、一地的无普遍适用效力的“散敕”进行整理,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一种立法活动。
编敕是宋朝一项重要而又频繁的立法活动。
3、编例:判例汇编,包括条例、指挥与断例。
4、条法事类:以事为类,统编敕、令、格、式等形成的综合法典或法规大全。
先后有《淳熙条法事类》、《庆元条法事类》和《淳祐条法事类》等,只有《庆元条法事类》保存至今。
三、法律形式基本沿袭了唐律的律(指《宋刑统》)、令、格、式。
北宋中期,改为敕、令、格、式,另外还有编敕、条法事类、申明、看详等。
四、宋朝的法学成就及法制的历史地位(一)宋朝的法学成就1、关于“刑法”研究2、关于案例研究(如郑克的《折狱龟鉴》)3、关于法医学研究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善的法医学著作。
第1篇一、引言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在继承唐代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完善。
北宋的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多个领域,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宋的法律体系、主要法律、司法制度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北宋的法律体系1. 宪法性质的法律北宋宪法性质的法律主要包括《宋史·礼志》中的《天圣令》、《元丰令》等。
这些法律明确了皇帝的权力、官职设置、行政区域划分等内容,具有宪法性质。
2. 民法性质的法律北宋民法性质的法律主要包括《宋刑统》、《唐律疏议》等。
这些法律规范了民事关系,如婚姻、继承、债权债务等。
3. 刑法性质的法律北宋刑法性质的法律主要包括《宋刑统》、《唐律疏议》等。
这些法律规定了犯罪种类、刑罚、诉讼程序等内容。
4. 司法制度北宋司法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
中央设有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等机构,地方设有路、州、县等各级司法机构。
各级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案件,执行刑罚。
三、北宋的主要法律1. 《宋刑统》《宋刑统》是北宋最重要的法律,于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久颁布。
该法继承唐律,对唐律进行了删减和修改,共分为十二篇,包括罪名、刑罚、诉讼程序等内容。
2.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律的注释,对唐律进行了详细解释。
北宋时期,《唐律疏议》被作为司法实践的重要依据。
3. 《天圣令》《天圣令》是北宋太宗赵光义时期颁布的法律,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官职设置、行政区域划分等。
4. 《元丰令》《元丰令》是北宋哲宗赵煦时期颁布的法律,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机构、官职设置、行政区域划分等。
四、北宋的司法制度1. 中央司法机构北宋中央司法机构主要包括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等。
(1)大理寺:负责审理重大案件,对各级司法机构审理的案件进行复核。
(2)刑部:负责刑法、诉讼程序等法律事务。
(3)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行为。
2. 地方司法机构北宋地方司法机构包括路、州、县等各级机构。
宋朝的法律制度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法律制度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以其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而闻名,本文将探讨宋朝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来源、立法过程和刑罚体系。
一、法律的来源1. 经典文献宋朝的法律制度主要依据《大宋律》、《大宋刑统》等经典文献。
这些经典文献汇编了历代法律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完善的法律框架,为宋朝的社会治理提供了准则和规范。
2. 实践经验除了经典文献,宋朝的法律制度也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官员们通过处理案件和依法行政的实践,总结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法律规则。
这种实践经验的法律发展方式为宋朝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立法过程1. 中央立法宋朝的法律制度主要通过中央立法的方式进行。
中央政府负责制定法律草案,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后,最终由皇帝签署批准。
这种集中立法的方式有助于统一国家法律标准,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2. 地方立法尽管中央立法是主要的法律制定机制,但宋朝也允许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的特殊情况进行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的目的是针对当地的实际问题制定具体的法律规定,以适应地方的社会需求。
三、刑罚体系宋朝的刑罚体系严格但相对温和,注重以德治国。
主要的刑罚包括鞭笞、杖刑、流放和死刑。
1. 鞭笞和杖刑鞭笞和杖刑多用于轻微罪行的惩罚。
根据犯罪的轻重程度,判决书决定被罚者的鞭数量或杖数。
2. 流放流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刑罚形式,被判流放的罪犯被迫离开家乡,被流放至他处。
这种刑罚的目的是削弱罪犯在当地的势力,同时也可以对罪犯进行改造。
3. 死刑死刑是宋朝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适用于严重罪行。
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宋朝法律规定了不同形式的死刑,如斩首、绞刑和凌迟等。
四、法律制度的优点与影响宋朝法律制度的优点在于其继承和发扬了前代法律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里程碑。
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辅导第六讲.txt花前月下,不如花钱“日”下。
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干掉熊猫,我就是国宝!别和我谈理想,戒了!本文由nain004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辅导第六讲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辅导第六讲明清时期的法律制度辅导2007— 2007—6—1第一部分重点与难点一、宋朝的法律制度宋朝法律制度重点讲授两个方面问题:其一,强化中央集宋朝的法律制度权的国策及其对宋朝法律制度的影响;其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强化中央集权的国策对宋朝法律制度的影响 1、在立法上的体现(1)在《宋刑统》这部国家大法中,增加了皇帝个人敕令,反映出皇权对立法的控制。
(2)制定编敕宋朝将皇帝散敕加以汇编,使之上升为普遍性、经常性法律的立法程序。
编敕地位的提高,反映出皇帝立法权的加强。
宋朝从“律敕并行”,到“以敕代律”,虽然《宋刑统》的大法渊源地位形式上未变,但皇帝的编敕内容,不断冲击《宋刑统》,表现出与唐朝法律体系的明显不同。
(3)制定《盗贼重法》宋朝为强化中央集权,严酷镇压农民反抗制定了刑事特别法《盗贼重法》。
划分重法地,规定“重法之人”,实行严厉打击,不但处死本人,还要抄没家产,牵连妻、子,移送五百里或千里以外州府编管。
2、在法律内容上的体现(1)规定了刺配刑宋朝刺配刑是对重罪犯一人之身实施三种处罚,即先脊杖二十,后刺字,再流配的一种酷刑。
是统治者维护集权,惩罚犯罪的重要手段。
(2)规定了最为残酷的生命刑——凌迟刑凌迟刑是宋朝正式启用的最为残酷的生命刑,即先支解四肢,后割断喉管,使人缓慢而痛苦死去的生命刑。
3、在司法制度上的体现(1)在中央司法机制之上,设置审刑院。
北宋初期,在大理寺、刑部等中央司法机关之上,设置审刑院。
而审刑院设于皇宫,便于皇帝对中央司法审判的监督控制。
|法学|《中国法制史》(11)宋代法律制度复习规划服务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宋代法律制度●一、宋代的法律制度概况宋代是中国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在法制方面,宋初主要是因袭唐、五代的律、令、格、式,而以作为随时损益的手段。
宋太祖建隆四年(963)颁布了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接着又制定编4卷,106条,与《宋刑统》并行。
其后编不断增多,除全国普遍适用的编外,还是适用于一定地区的所谓“一司、一路、一州、一县”,逐渐取代律的地位,成为当时重要的法规。
除《宋刑统》外还有编、条法事类、断例、指挥、申明、看详。
1、宋代立法的指思想1)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分裂格局。
(1)采取种种措施削弱地方势力(2)改变旧有的行政体制。
(3)将官员的官衔和实际职务分离。
(4)严禁宦官、外戚、后宫干涉朝政。
(5)实行审判分离,防止司法专权。
同时,在中央实行“审刑院”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
(6)在科举制度上禁止恩师门生关系。
2)重文抑武,儒道兼用。
大力倡导儒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吸收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形成了后来的理学。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临刑以简,务必哀矜。
即强调立法要简要,对臣民要有哀怜之心。
4)重惩贪墨。
2、主要的立法活动1)《宋刑统》是对《唐律疏议》的照抄、照搬,但增加了“臣等起请”32条和“余条准此”(具有类推适用性质的条文)44条。
《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曾经考查过)。
“终宋之世,用之不改”:整个宋代均是用《宋刑统》。
2)编敕,与格和永格一样,格为单个的敕令,经过整理上升为永格才具有普遍的效力。
(1)敕:皇帝对特定的人和事或特定区域颁发的诏令。
不具有普遍长久的效力。
(2)编敕:把众多散敕整理后加以分类汇编,经皇帝批准颁行后,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即为编敕。
3)编例,(1)“条例”:皇帝发布的特旨;“断例”:审判的典型案例;与案例相关的内容还有决事比、秦朝的廷行事。
宋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审判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法律制度与司法审判体系也具有相当的特点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宋朝法律制度的背景出发,详细探讨宋朝的法律制度特点以及司法审判的过程和影响。
一、宋朝法律制度的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法律制度较为完备的朝代之一。
宋徽宗继位后,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因此在法律制度方面也注重道德伦理的引导。
宋朝的法律制度主要继承了唐朝的传统,并结合了前代的法律文书和主要律令,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体制。
二、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1. 法律文书的规范化宋朝在法律制度上非常注重文书的规范化。
各级法院都有专门的文书制度,执法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写相关文书,确保法律事务的记录和执行的严谨性。
2. 刑律的确立宋朝的法律制度以刑律为主,其刑罚种类繁多,从轻到重分为轻刑和重刑。
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采取不同的刑罚,力求公平合理。
此外,宋朝还加强了对刑律实施的监督和执行,以确保刑法的公正性。
3. 司法审判的程序化宋朝审判案件注重程序正义,明确规定了审判过程中各种程序和环节。
例如,审判案件必须按照诉状、答辩、举证、辩论等程序进行,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宋朝还推行一审两考的制度,加深了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三、宋朝司法审判的过程宋朝的司法审判过程主要包括立案、调查、庭审和判决几个阶段。
1. 立案当有案件发生时,原告必须向地方官府提出诉状,并陈述案情。
地方官府在接到诉状后会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就会立案。
2. 调查立案后,地方官府会派遣刑吏进行案件的调查,收集证据和听取当事人的陈述。
调查过程中,刑吏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询问,以了解案情。
3. 庭审庭审是审判的核心环节,由审判官主持。
在庭审中,原告和被告可以进行辩论和举证。
审判官会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辩词,并对相关证据进行审查。
庭审结束后,审判官会对案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
4. 判决经过庭审后,审判官会根据法律规定和案情,作出具体的判决。
宋元法律制度第六章宋元法律制度宋元明清是中国法制的强化期学习本章,应着重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和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宋代法制的影响,以及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宋朝法制的变化一、立法概况(一)指导思想1、强化中央集权2、德主刑辅,礼法并用3、利义均重,利义相辅(二)立法及法律形式1、刑统的编纂体例与《宋建隆详定刑统》①于各篇之下设门,将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律条归结为一门,共213门,这便于司法官员查阅或调整同类社会关系。
②律文之后加以疏议,再附有关敕、令、格、式170多条。
所有敕、令、格、式前皆有一“准”字,以示经过皇帝批准。
③在相关的令、敕之后,新增“起请条”32条,用“臣等参详”冠于文首,即立法大臣对一些具体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指请皇帝审批。
2、编敕编敕就是将杂乱的散敕进行分类、整理、汇编的立法活动。
经过汇编的“敕”成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
第一,编敕活动极其频繁,编敕数量繁多。
第二,国家设有专门的编敕机构。
第三,所编敕令不再局限于刑事领域。
第四,仁宗以后,编敕的法律地位逐渐提高。
第五,大量的民事、经济方面的立法是以编敕的形式颁布于天下的。
3、编例《熙宁法寺断例》、《元丰断例》、《绍兴刑名疑难断例》宋时的编例还包括指挥。
4、条法事类《庆元条法事类》5、“申明”“申明”指朝廷对某项法令作出的专门解释。
二、宋朝法律内容的变化(一)重法惩治盗贼1、《宋刑统》中,运用附加敕、令、格、式加重对贼盗罪的惩处。
2、运用特别法重惩贼盗罪。
《窝藏重法》《盗贼重法》(二)刑罚制度的变化1、折杖法:《宋刑统》规定的一种刑罚制度。
即将法定五刑中笞、杖、徒、流刑的执行,都按刑等折合成一定数量的杖刑。
其中笞杖刑是减少决杖次数,徒刑以决脊杖代替,流刑则改为脊杖加配役。
折杖法是宋初的一项变相减轻刑罚的措施,是使“流罪得免远徙,徒刑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的代用刑。
“流罪得免远徙,徒刑得免役年,笞杖得免决数”2、剌配“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身兼三刑”3、凌迟《庆元条法事类》将其与绞、斩并列,从而确立了其法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