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 格式:pptx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16
2011考研政治:维新运动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维新派采取了下列行动宣传维新主张,即:1.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人类公理》,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主持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论战的焦点)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第三节 早期探索之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一、空前民族危机下的救亡改革运动(一)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戊戌维新是在甲午战争后中国遭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租借地、势力范围、瓜分危机)的背景下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
《马关条约》使清政府割地赔款,(日本割取了台湾,赔款2.315亿两)引发了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参与对中国的抢夺。
他们强驻港湾,最早是德国抢占了胶州湾,然后是俄国抢占了大连、旅顺,法国抢占了广州湾,英国抢占了威海卫,中国沿海好多港湾都被列强抢走。
然后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危机。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做了四千余年的大梦这个时候才开始醒来。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这时也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通过维新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一些改革要求。
他们提出,要救亡图存,就只有维新,要维新就必须向外国学习。
像日本就是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富国强兵。
从维新思想的提出到最后发展成了一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二)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下面四个: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的领袖,他为维新变法出了理论、纲领和一些具体的要求。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一个活跃的宣传家,也是一个启蒙思想家,他写了很多文章,还主持了报纸《实务报》。
谭嗣同,积极参加变法的活动,当时担任军机处章京,光绪皇帝的许多变法措施他也参与制定了,戊戌政变后被清政府杀害。
严复,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政治、社会理论的书籍,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三)维新运动主要方式维新派的活动方式比较多,如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介绍外国变法经验、参与新政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高频考点点睛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因为当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国家。
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主要有:①向皇帝上书。
如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②著书立说。
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
④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⑤设学堂。
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⑥办报纸。
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一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
他们在从事洋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船舰和兴办企业,还不能使中国富强,因而进一步要求清政府吸收西方国家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
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
康有为曾先后7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康有为则成为举国注目的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等著作;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篇,名为《天演论》。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
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
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重要的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论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魏源的《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
他们吸收来自西方的知识,先后推动自强运动与维新运动,这一波改革风潮最后引发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一维新运动简要历程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史称“公车上书”。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
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
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
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
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
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
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