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的“自动检测技术”教学方法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3
面向智能建造专业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路基压实质量检测为例引言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为满足我国在土木建筑领域对智能建造技术与产业发展应用的人才需求,教育部自2018年起开始批准普通高等学校增加智能建造本科专业。
智能建造专业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基础,是融合“三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和“三算”(算据、算力、算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形成的工程建设创新型工科专业[1-2]。
智能建造专业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不仅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能解决具体工程问题,还要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结构看,要求智能建造专业的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智能施工设备和3D打印等土木工程领域新技术,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学、机械学等学科与土木工程的交叉融合和未来发展趋势[3-4]。
同时,智能建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具备对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基础学科专业知识足够深入的了解[5]。
结合智能建造专业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制订了相应的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在众多的培养方案中,“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始终是一门必修的实践课程[6-7]。
不同于传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实验设备去了解各类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工程结构受力特点的能力,智能建造专业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智能设备开发与使用和复杂数据智能化处理与挖掘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应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量测试验教学团队以路基压实质量检测试验为例,通过开发探地雷达(GPR)检测路基压实度检测实验模拟实验教学系统,以面向实际问题进行工程驱动式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模拟系统完成测试设备安装与调试、监测点位布设与数据采集、数据智能处理与解译等一系列实验教学流程,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采用现代智能测试装备开展工程设计、建造和检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实验流程的思考、计算能力以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以适应我国土木建筑领域面向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探索吴兰兰;宗望远;熊利荣;祝志慧;周洪亮【摘要】针对传统无损检测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的具体实践,开展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教学.创新型实验以鸡蛋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掌握测量鸡蛋新鲜度无损检测的基本方法.整个实验贯穿了无损检测技术课程中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各项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旨在活跃本科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In view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the traditional Nondestructive Detecting Technology course ,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course teaching of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carried out . The innovative experiment is conducted with egg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so a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of nondestructive detecting of egg freshness . The whole experiment includ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such as the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 the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technology , etc ., in the Nondestructive Detecting Technology course , whose purpose is to activate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7(034)011【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无损检测技术;创新型实验课程;人才培养;鸡蛋新鲜度【作者】吴兰兰;宗望远;熊利荣;祝志慧;周洪亮【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如何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1-3]。
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学设计框架与实施作者:赵慧臣马佳雯张娜钰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20年第07期摘要:目前研究多从人工智能视角分析人工智能如何融于教育、改善教育以及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如何从教育视角落实人工智能改革创新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
文章比较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方式、应用程度,发现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采用度低,人工智能与教师教学应用能力息息相关,人工智能赋能教学价值需要从教学系统角度分析。
根据教学系统设计原理,人工智能支持下教学设计框架应该包括:开展学习需求分析,发现学生现有技能与就业需求的差距;检测、跟踪及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反馈科学全面的评价,实现个性化教学;发展人机协作教学,革新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学设计,应分析学习者特点和教学需求,选择适当的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数据平台,提供学情分析的数据;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于教学,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借鉴人工智能应用案例,优化人工智能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文化。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学设计;实现路径;个性化学习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13-0007-07一、引言人工智能具有无限的开发潜力与应用价值,各个领域纷纷探索人工智能的运用价值,紧跟科技的前进步伐,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从表1中发现,人工智能在不同行业扮演的角色不同,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
由于教育的非盈利性,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主要在项目、生产、供给三个方面创造价值。
目前教育大多运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在项目上运用自然语言处理评估学生表现的新标准重塑教育结构,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从而调节教学,弥补现有技能与就业需求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视觉及时识别学生脱离“队伍”迹象,提高学生兴趣和保留率,自动化教师的日常任务,释放教师的附加价值;在教学效果上,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现虚拟教练和虚拟导师,使智能虚拟教师逐渐成为现实。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组针对新形势下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发挥课程组团队优势,对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质量工程教学改革“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定位于技术基础课这一课程性质,同时具有实践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
在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测试技术和测试技术课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现代机械设备大多是集机械、电子、信息、控制为一体的复杂机电系统。
与此相关的机电新产品的开发、运行检测、故障诊断及现代工程实验等都需要掌握测试技术方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培养机械类现代高级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本课程处于核心地位。
1 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1.1 课时短,内容多“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是讲述测试信号及其描述、测试系统原理及其特性,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选择使用、信号分析和处理基础、典型参数的测试方法等内容。
信号分类与描述中涉及时域、频域、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等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内容理论性强、数学推导较多,而具体物理量的测量与分析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综合性理论性实验性均很强的课程。
测试技术课程内容涉及材料科学、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且快速发展,内容多,范围广,知识更新快;而随着大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由80年代的72学时逐渐减少为目前的40学时甚至只有32学时,教师要在短短的时间讲授完越来越多的,老师普遍反映难教,机械类的学生普遍学习起来感觉很抽象难懂。
学生普遍反映难学。
1.2 教学内容编排陈旧目前的测试技术教大都按照信号分类与描述、测试装置基本特性、常用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信号显示与记录和信号分析与处理基础等章节顺序进行。
改革“检测与转换技术”实验模式提高实践能力施国英;李天华;黄再范;王震【摘要】由于“检测与转换技术”实验课程采用实验台进行实践教学会产生设备老化、教学手段单一、设备更新慢等问题,提出了利用Multisim和Labview软件进行仿真实验的教学方法.由Multisim软件仿真出具体的实验电路,Labview软件仿真出实验平台,然后将两种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得出实验结果.通过对两届学生进行的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效果反映十分满意.最后,对本次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一致认为改革很成功,既解决了经费短缺的问题又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期刊名称】《实验室科学》【年(卷),期】2015(018)006【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检测与转换技术;Multisim;Labview;教学改革【作者】施国英;李天华;黄再范;王震【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0“检测与转换技术”是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由于该门课程与工程实践应用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学内容多是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和测量处理电路的讲解。
如果见不到实物,就会缺乏感性认识。
而且,枯燥的原理让学生普遍感到乏味、理解也困难,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通过对“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将具体的工程实践问题呈现到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检测与转换技术”实验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上做出的大胆尝试。
1 我校“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1.1 现有实验设备存在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检测与转换技术”实验室均是利用硬件设备来完成实验内容的教学工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探索作者:孟玉茹钱孟杰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7期[摘要]文章以笔者近三年参与教学改革的体验,提出了提高职业院校大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先进教学理念、合适的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三结合”。
[关键词]先进教学理念教材行动导向教学效果新途径[作者简介]孟玉茹(1956- ),女,河北安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和常用电气设备维修;钱孟杰(1984- ),女,河北巨鹿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河北邢台 054000)[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6-0182-02一、引言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苦苦探寻的主题,于是就有了各学校购买教学设备、增加实践课时等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手段。
但是,增添新的教学设备要增加大量的教学投资,对于那些偏远的西部地区学校和资金紧缺的学校将很难实现,另外教学设备的添置永远落后于教学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
通过最近三年的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笔者认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合适的教材、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三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一)“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和发展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几十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赴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外、国内地区学习课程开发、课程设计。
2007年7月~11月笔者曾带着“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开发任务先后到香港和德国进修,通过学习形成了“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的新理念;2007~2008年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方案开发了“常用电气设备控制与检修”课程,并在电气06级、07级和08级学生中实施,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被评为2008年河北省级精品课程。
图1以学生所得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分解及其对于毕业要求的支撑(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简介及课程教学目标分解“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主干专发和设计新的测量装置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检测技术基础知识、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和热电式传感器等。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下列知识和能力:课程目标1:掌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课程目标2:了解传感器特性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分析传感器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课程目标3:能够解释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课程目标4:能够对上述传感器的测量电路进行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能够对传感器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5:具有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和改进常规电测系统的能力,以及开发和设计新的测量装置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本课程的五个课程目标重点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如下:一是课程目标1和课程目标5支撑毕业要求1.1,即具有从事电子测量、仪器设计与测控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专业知识,能够将其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支撑权重系数为0.2。
二是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5支撑毕业要求3.1,即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支撑权重系数为0.2。
三是课程目标3和课程目标4支撑毕业要求4.1,即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支撑权重系数为0.4。
四是课程目标5支撑毕业要求4.4,即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标准1.前言(1)本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自动检测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中所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既是前期理论课的延续,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前提。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选择、应用、调试和维护各类传感器的能力,组成各种检测系统的能力和对自动检测系统的分析、调试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本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主要有《电气技术基础》、《电子CAD》、《高等数学》等,平行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后续的专业课程主要有《电控与PLC应用技术 II》、《过程测量与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2)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①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自动检测技术》面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全体学生,注重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②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对设定状况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是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但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一目标很难实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分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领域,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探究讨论教学法组织教学。
【关键词】能力培养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教学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而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程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如机电、自动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
它是把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
而传统的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本文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指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以下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是一门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面向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岗位,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原则,由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中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实践操作过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
(一)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结构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职业能力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实际的传感器选用能力和检测系统设计调试维护的能力以及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自动化专业文献检索课实践教学探索作者:张佳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1期摘要:根据大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对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了改革。
课程采取与自动化专业紧密结合、由专业教师授课、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就自动化专业文献检索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来源于专业课、科研项目、工作的教学案例,并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动化;文献检索;案例教学;信息素养作者简介:张佳(1980-),女,北京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实验师。
(北京100081)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68-02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已经广为人知,但要在不同形式的教育中予以实施却并非易事。
[1]自国家教育部1984年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课的意见》以来,我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至今已有二十多年。
有些高校将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有些高校则将本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
文检课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从传统的文献课转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课程。
但是信息素质教育是不能脱离学生专业实际而独立培养的,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信息素质的培养应是相辅相成的。
[3]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才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因此,近年来该课程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与专业课相结合,使用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在专业上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
一、自动化专业的文献检索课程目前,文献检索课程大致分为科技文献检索、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和医学文献检索三大类。
由于各种医学数据库的不断成熟与完善,医学文献检索是与专业结合最紧密、最成熟的文献检索课。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论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论文,仅供参考!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论文篇一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探讨摘要: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传统授课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应用层面的培养。
针对此问题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案改革进行探讨,提出一套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工程思维“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是电气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涉及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精密机械设计技术等众多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现代检测系统通常集光、机、电于一体,软硬件相结合。
“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普通高校的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开设。
本课程侧重于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理论的传授,重知识,轻技能;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一、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革必要性分析笔者在独立学院讲授“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课程已有四年,最开始沿用了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于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而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较大差异,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发现传统方案不太符合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该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其中也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数学推导,而传统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普遍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堂上大篇幅讲解传感器的原理,进行数学公式推导,相比而言传感器的应用通常只是通过一个实例简单介绍,导致最后大多数学生只是粗略地知道该传感器的结构,而不知道如何用,在哪里用。
2.教学模式单一该课程传统上以讲授的教学方式为主,将现成的结论、公式和定理告诉学生,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