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考研复试经验
- 格式:docx
- 大小:14.40 KB
- 文档页数:2
20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复试和录取工作即将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将依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章程》,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现将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基本分数线与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 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同时达到报考院系或研究机构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以参加报考院系或研究机构组织的复试。
2. 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但未达到报考院系或研究机构分数线的考生,可向个别生源不足的本校相近专业申请调剂复试(需经相关院系或研究机构同意)。
3. 未达到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但达到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持其他院校研招办开具的正式调剂接收函及考生本人的调剂申请办理有关转档手续。
4.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调剂相关政策以教育部公布文件为准。
5. 未达到全国复试分数线及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其报考材料不能转寄其他院校。
学校复试基本分数线如下:补充说明:1、强军计划、单考复试分数线由相关院系、学科另行确定。
2、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参照(不低于)国家B类地区工程硕士分数线。
3、各院系的复试分数线以及复试内容、形式和日程安排,请访问各院系网页或与各院系教学办公室联系。
4、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B线申请条件请查看MBA中心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编辑提示:(箭头表示与08年该校分数线对比变化↑表示上升↓表示下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专业2008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分数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基本分数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
>>点击查看学校网站原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考研复试基本分数线各院系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一览表。
中科院有机化学考研答案【篇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考研经验】ss=txt>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考研经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有机化学的主要参考书有以下几本:1)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人编的《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第三版;2) 胡宏纹编的《有机化学》(上、下);3) 伍越寰编的《有机化学》第二版。
考试的题型主要是非选择题、填空、有机合成、立体化学及反应机理、波谱分析结构鉴定。
我复习用的书是邢其毅的《有机化学》,因为他这本书是最全的。
个人认为最好看三遍:第一遍,看一下知识点,做一下笔记(有必要,有利于以后的复习;第二遍,把题目做一下,不要怕浪费时间;第三遍,根据自己做错的地方再去把书有针对性地去看一下。
最后几天的时候翻一下笔记,不要把什么重要的东西忘了就行。
至于伍越寰那本书,如果比较迷信大纲的可以买一本,不过个人觉得这本书太简单了,即使你全部搞懂,考90分就不错了。
胡宏纹的那套书好像也不错,不过因为没有答案,用起来不爽。
至于真题,相信网上都能搜到的。
不过不要太迷信真题,因为中科院这几年的考试很多都在变。
而且很有可能你做真题觉的很简单,但真的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
我做04年的真题的时候觉得超简单,做05年的真题的时候也觉得不难,可是自己考试的时候还是没考到120。
所以真题只是用来练手的,不要太迷信。
毕竟实力是最重要的。
我大学的时候很头痛有机,觉得太难学,但是自己好好看一看书,觉得还是比较简单的(反正我现在很喜欢有机)。
其实只要把那些有机机理搞懂了,什么亲电反应、亲核反应,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等等。
其实前面的烯烃、炔烃、芳香烃主要就是亲电反应,后面的醛酮酸酯胺主要是亲核反应(碳正离子、碳负离子)。
至于再后面的杂环,原来不是重点,我自己也不怎么看的,不过现在要小心一点,因为很多搞有机的都在做杂环,这两年已经慢慢体现出对杂环的重视了,保不准他什么时候搞个杂环的大题出来,所以我觉得杂环以及后面的糖类,萜类等等知识点也要知道,不要有侥幸心理。
202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前辈考研成功经验分享一、考情分析当初选择考中科大,主要原因是因为高中就有想考科大的想法,但是高考分数不够,就想在考研的时候圆一下自己的梦想,而且科大的化学学科评估是A+,全国名列前茅,导师水平和科研经费都是比较可观的。
虽然本人是985本,但是科大不歧视双非这一点我觉得也是一个加分项。
而且科大的分数线相对于其他985高校来说算是比较低的,往年也有不少双非的同学上岸,招生人数相对也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是科大和很多科研院所有合作,就算是没进入复试或者是复试被刷,想要调剂到好的科研院所也是很容易的,因为科大保护一志愿,调剂科研院所也是优先一志愿考科大的学生。
所以科大还算是比较友好的,基本考了就有学上。
科大的报录比的话,拿有机举例,今年大概有三百多人报名,最后录取48人,报录比不到1:10,其实还算是不错,复录比的话每年不固定,大约是在1:1.2到1:1.5浮动,也算是比较友好。
专业课难度,有机近些年难度下降,考高分比较容易些,相比之下物化会更难考,但是总的来说难度不高,结合他比较低的分数线,科大还算好考。
二、初试经验政治:由于科大最后在计算总成绩的时候政治分数是不计入在内的,所以说政治分数一般大家都不会追求考高分,都是过线就行,这点复习的学弟学妹是不用担心的,考个60分就够用了,把时间多放在专业课学习上是性价比比较高的。
所以说前期的话政治也不用开始太早,九月份开始完全来得及,而且其实前期有很多人会去听徐涛强化班,看精讲精练做1000题,这些我觉得都可以省去,因为如果只是追求60分甚至是55分的话,只需要后期做一做肖四肖八,听一听腿姐技巧班,看看背诵手册其实已经足够了。
英语一:英语的话前期的话还是多背单词比较好,这个背单词的过程一般是要一直持续到考研前的。
相比于用手机背单词,我更喜欢用纸质书背单词,不过是到了后期觉得用纸质书比较不方便了,才改用的手机。
建议学弟学妹可以双管其下或者选择让自己舒服的背单词方式即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专业考研复试经验精编➢物理化学专业复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综合化学,只有选择题和填空题,推荐科大出版社的小黄书以及历年的综合化学真题。
面试分为英语面试和学术面试。
英语面试为朗读一段英文文献并翻译,通常老师会问你联系的是哪个方向的老师或者你喜欢哪个方向,然后给你一段相关文献。
学术面试大概有十个老师左右,自我介绍中英文都可以,然后老师会随机问一些问题,有可能是课本上的问题,或者你对某个研究方向的理解,甚至你为什么选择科大。
➢有机化学专业复试由综合面试(110分)和实验(40分)两部分构成。
面试的流程如下:研究生办教学秘书按初试名次顺序挨个喊人,依次进场,进场桌子上放着ABC三张A4纸,每张纸上有大概三分之二篇幅三四百单词数的英文,教学秘书说你随机从里面选一张,给你三分钟时间看,有不会的单词你可以问,三分钟后翻译成中文说出来。
英文面试后面试组的老师会开始就专业、综合能力、科研经历、毕业设计等方面展开第二轮面试提问。
如果跨专业报考的话,老师通常还会问下考研选择该专业的原因。
实验:我当时考察的实验是HCI溶液滴定Na2CO3测算含量。
实验过程中有两个老师监考,而且在考试的时候老师还现场进行指导。
个人认为实验还是很简单的。
➢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专业复试通常包括笔试、机试和面试(特殊时期除外,如今年疫情)。
笔试:虽然是三门课,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是考的题目有限,就拿计算机网络来说吧,考的都是大题,题库不超过30个题,全部背掉吧。
要知道你若能进复试,面对的都是高手,你不好好准备,就会被淘汰!!!这是每年唯一不变的地方。
微机原理,考得很细,甚至有点偏,上课好好上,网上有周何琴教授的视频,实在不行自己下载了看。
通信原理也是很多题库,都看看,理解了就行了,今年考了循环码,没考卷积码!机试:word 、excel 、ppt今天都考了,但是PPT就是来打酱油的,3分,好多人都不做!主要是前两个。
然后就是C语言了,题目不是很难,多练习练习,大家都没问题的。
国科大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复试科目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对研究生人才的选拔。
国科大化学研究所作为国内知名的高校研究机构,其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复试科目备受关注。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国科大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复试科目,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备考策略。
二、国科大化学研究所复试科目简介1.复试科目范围国科大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复试科目主要包括两部分:专业课笔试和面试。
专业课笔试主要测试考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功,涵盖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
面试则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学术潜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2.复试科目安排国科大化学研究所复试通常在每年春季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可关注研究所官网通知。
复试分为两天进行,第一天进行专业课笔试,第二天进行面试。
3.复试科目重要性复试科目在选拔研究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检验了考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还能全面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考生要充分重视复试科目的备考。
三、材料与化工专业复试备考策略1.教材复习针对专业课笔试,考生要回归教材,系统复习化学、化工、材料等相关基础知识。
建议结合本科阶段的学习笔记,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重点知识点掌握在复习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知识点,强化记忆。
可以通过梳理教材目录、归纳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3.实践能力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在面试环节占有一定比重,考生可提前准备相关实验操作,熟练掌握实验技能。
4.面试技巧面试环节除了考察专业知识,还会关注考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考生可提前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了解面试常见问题,增强自信心。
四、总结与展望国科大化学研究所材料与化工复试科目的备考需要考生充分重视,系统复习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并加强面试技巧。
中科院有机化学考研答案【篇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考研经验】ss=txt>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考研经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有机化学的主要参考书有以下几本:1) 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等人编的《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 第三版;2) 胡宏纹编的《有机化学》(上、下);3) 伍越寰编的《有机化学》第二版。
考试的题型主要是非选择题、填空、有机合成、立体化学及反应机理、波谱分析结构鉴定。
我复习用的书是邢其毅的《有机化学》,因为他这本书是最全的。
个人认为最好看三遍:第一遍,看一下知识点,做一下笔记(有必要,有利于以后的复习;第二遍,把题目做一下,不要怕浪费时间;第三遍,根据自己做错的地方再去把书有针对性地去看一下。
最后几天的时候翻一下笔记,不要把什么重要的东西忘了就行。
至于伍越寰那本书,如果比较迷信大纲的可以买一本,不过个人觉得这本书太简单了,即使你全部搞懂,考90分就不错了。
胡宏纹的那套书好像也不错,不过因为没有答案,用起来不爽。
至于真题,相信网上都能搜到的。
不过不要太迷信真题,因为中科院这几年的考试很多都在变。
而且很有可能你做真题觉的很简单,但真的到考试的时候就傻眼了。
我做04年的真题的时候觉得超简单,做05年的真题的时候也觉得不难,可是自己考试的时候还是没考到120。
所以真题只是用来练手的,不要太迷信。
毕竟实力是最重要的。
我大学的时候很头痛有机,觉得太难学,但是自己好好看一看书,觉得还是比较简单的(反正我现在很喜欢有机)。
其实只要把那些有机机理搞懂了,什么亲电反应、亲核反应,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等等。
其实前面的烯烃、炔烃、芳香烃主要就是亲电反应,后面的醛酮酸酯胺主要是亲核反应(碳正离子、碳负离子)。
至于再后面的杂环,原来不是重点,我自己也不怎么看的,不过现在要小心一点,因为很多搞有机的都在做杂环,这两年已经慢慢体现出对杂环的重视了,保不准他什么时候搞个杂环的大题出来,所以我觉得杂环以及后面的糖类,萜类等等知识点也要知道,不要有侥幸心理。
复试之前,在网上能搜到的关于“中科大有机复试”的信息少之又少,所以当即决定如果复试通过了就写个帖子,造福后人!一、准备从科大分数线出来到复试之前的这20天左右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准备,每天都在学校的自习室和实验室两头跑。
我们学校实验室条件也不宽裕,之前跟实验老师央求了很多遍,他才答应我有空档就会找我来练练手,所以我都是随叫就要随到的。
因为有机给的复试范围也很大,算是大综合了,无机,分析,有机都要看,因此我天天上自习,不敢怠慢。
二、笔试第一天早上考的是笔试,提前半小时到考场都差点没位置坐了,因为几个专业是考同一份卷子的。
卷子分为无机,分析,有机三大块,每门75分。
比如,我考有机,那就是有机的75分题目必须做,剩下无机和分析一共六道大题任选三题,总之就是凑齐150分。
每门卷子都是专业级别难度,因为我分析没怎么准备,所以最后选了有机和无机。
选择还好,不难。
然后波普真的很崩溃,我相信大部分有机专业的考生都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了,尤其最后一大题,给了四个谱这么多但是还是不会,每次写出来的结构怎么验证都不对!无机部分,第一大题三个题都是元素化学方面,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几乎全写出来了。
第二大题是配合物,完全不会!只写了几个小问。
第三大题好像是晶体,会写会画的全都写了。
考完试大家都哀嚎一片,难度确实很大,根本不能让大家拉开距离,因为基础的大家都会,难的大家都不会,除非是非常厉害的那种人,但也是极少数的。
个人认为笔试感觉不好是很正常的而且不会太影响大局。
重要的是后面一天。
三、实验第二天早上在实验楼前面集合的,这次就只有有机专业的30多个人了,看见了自己的对手感觉挺微妙的。
等了好一会老师才出来喊我们进去的,带上四楼一个实验室,发了实验材料然后交代了几句我们就去各自考场了。
题目是合成一个名字巨长的酯,不过合成什么的根本不是重点,反正有步骤跟你说该怎么做。
重点就是涉及到的几个实验操作:取样,搭装置,加热反应,抽滤,萃取,重结晶,爬板,大概是这些。
化学考研有机化学难点攻略大公开在化学考研中,有机化学是一个被广大考生普遍认为较为困难的考点。
然而,只要我们适当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攻略方法,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化学考研有机化学的难点,并提供一些攻略来应对这些难点。
一、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回顾在开始攻克有机化学的难点之前,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
有机化学主要包括碳原子的结构、键和功能团的分类等基础概念。
这些基础知识是我们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难点的基础,因此要重点复习和理解。
二、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在有机化学中,掌握有机反应的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考研中可能会考察反应机理,包括反应的步骤、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以及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等。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的有机反应机理,如亲核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等。
对于难以理解的反应机理,可以借助化学模型或动画等辅助工具进行学习。
三、复杂有机化合物的识别和推导考研中经常会考察对复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识别和推导。
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需要运用熟悉的有机化学知识,如官能团的识别、官能团间的相互作用等。
此外,多做一些有机合成反应的题目也可以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推导能力。
四、有机合成的设计和策略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考研中的难点之一。
在解答有机合成题目时,我们需要熟悉各种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路线,并能够根据已知化合物设计合成方法。
要在考试中得分,我们需要多做有机合成题目,提高解题能力和反应机理的理解。
五、有机化学的性质与特点有机化学的性质与特点也是考研中的难点之一。
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察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等。
为了掌握这些内容,我们需要多做有机化学的相关实验,并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六、做题和思维方法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应对有机化学的难点,我们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做题和思维方法。
在解答题目时,可以采用分类整理的方法,将相似的题目或知识点进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谢谢各位亲在考研前给我鼓励,我尽力了,政治考得还行,我比较懒,都没有背《20天20题》,《海天28题》之类的。
很巧的是,今年的政治大题都是我会的,我不会的都没有考,单选和多选也还行吧,正常发挥吧。
英语状态不好,2011年的考研阅读不同于往年,我觉得阅读文章的题材变化较大,文章易懂,但是题目难做,而且后来时间不够了。
巧的是,我考前写了4篇作文练手,其中一篇就是今年的作文。
我看了网上的答案,如果主观题(翻译+作文)能拿20分的话,应该在55分左右。
下面说专业课,我是应用化学,是理科专业,不考数学,只考两门专业课。
16号上午考的那门是我最担心的一门课,也是我复习的最辛苦,花时间和心血最多的一门---物理化学。
这是化学类考生的致命杀手锏之一!而且科大的物化又不容易,我本身基础就不牢,所以特别紧张。
8:20监考老师进考场,其中一个年轻的漂亮女人看着特别厉害,我当时还是看资料,她就不允许了,让我赶快交上去。
我当时就觉得这女人很难缠,结果后来的事情真的让我到现在都泪流不止。
我有两个计算器,一个是我自己的,一个我借我们宿舍大三的。
考前我旁边的女孩突然发现她没有带计算器,我就借了我自己的那个给她了,选择题做完就是计算,我用我们宿舍人的那个计算器,怎么用都觉得别扭,毕竟一直用自己的那个,我就跟那女人说换计算器,然后那女人就很狐疑的看着我,她怀疑我用计算器作弊,她把两个计算器摆弄来摆弄去,都没有发现问题,就把我原先那个换回来给我了。
悲剧的是:我刚拿到我自己的那个,一道题没算完就坏了!于是我又找那个女人,那女人上来就冲我,“你换过来换过去的,你到底想干什么?把我们都当傻子吗?”我当时挺委屈,不过毕竟太巧了,是人都会起疑,特别是在考研战场上!但是她那个态度让我很受不了,可以怀疑但是那样说我,我就很难受。
我拜托她给我借计算器她就是不肯,另一个年纪大的女人倒是不错,准备给我计算器,但是她不准。
我也不能自己借。
本来科大题目就不容易,我一紧张,本来会写的不会写了,不会写的更不会写了!公式都忘记了!当时完全没有状态,只想着计算器的事情,那个借我计算器的女孩也很急,她一直跟老师说明情况,但是老师也不相信她,后来一个男老师过来摆弄计算器,也摆弄不出来名堂。
中科院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报考和导师沟通全程复习经验心理篇:其实报考中科院你只要准备好四样东西就可以了:一是勇气,敢报敢考;二为毅力,坚持到底;三乃方法,活学善练;四是交际,搞定导师!此四者缺一不可,我于05年报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时,虽以匹夫之勇顽强杀入复试,但因先前未曾认真联系导师而最终功败垂成,所以第四点看似无他,实则玄机暗藏。
总结一下,报考中科院,只要“目标明确,行动迅速,意志坚定,思维灵活”,你一定可以成功!正如我和我的几位同学,我虽未完全做到,但大言不惭,各方面均达七成,06年专业第二。
如果你可做到九成,恭喜你,第一非君,谁与争锋!对于报考中科院系统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同学在指定教材与辅助材料使用方面的建议:由于不同科目的知识体系、结构特点各不相同,且部分院所对于考点数量的要求也非完全一致,加上每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对于不同科目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故每个人的复习计划与在各门科目的时间分配上亦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来制订。
总的来讲,报考使用中国科技大学试题单位的同学,除了按照招生简章的要求使用中科大出版社《有机化学》(修订版,伍越寰等编)及配套习题集,《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外,还应以刑其毅《基础有机化学》作为辅助教材,这套教材知识点更加全面详尽。
因近几年的试卷中有不少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来源于此,甚至不乏课本原例。
但并非所有章节都是必要的。
以我们几个一起报考中科院同学的复习经验,《基础有机化学》上册知识点皆在考点之列,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应仔细学习一遍,尤其是醛酮一章中含有两个活性亚甲基化合物的反应特点及羰基化合物的酸性比较等考点科大版教材几乎未曾提及但却多次出现于近年的试卷之中。
下册的缩合反应一章则更为重中之重。
报考使用中科院研究生院试题单位的同学,虽然06年的首套试题比较简单,但其大纲中的考点数量与掌握程度的要求却更为严格,从试题难度和报考人数大小年与中科院选拔人才的角度上讲,今后试卷的难度必有增加的趋势,因其指定参考书中已包括了上述两套教材,刑版教材的把握则应对照大纲考点将功力再加深一点,当然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更须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复试之前,在网上能搜到的关于“中科大有机复试”的信息少之又少,所以当即决定如果复试通过了就写个帖子,造福后人!
一、准备
从科大分数线出来到复试之前的这20天左右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准备,每天都在学校的自习室和实验室两头跑。
我们学校实验室条件也不宽裕,之前跟实验老师央求了很多遍,他才答应我有空档就会找我来练练手,所以我都是随叫就要随到的。
因为有机给的复试范围也很大,算是大综合了,无机,分析,有机都要看,因此我天天上自习,不敢怠慢。
二、笔试
第一天早上考的是笔试,提前半小时到考场都差点没位置坐了,因为几个专业是考同一份卷子的。
卷子分为无机,分析,有机三大块,每门75分。
比如,我考有机,那就是有机的75分题目必须做,剩下无机和分析一共六道大题任选三题,总之就是凑齐150分。
每门卷子都是专业级别难度,因为我分析没怎么准备,所以最后选了有机和无机。
选择还好,不难。
然后波普真的很崩溃,我相信大部分有机专业的考生都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了,尤其最后一大题,给了四个谱这么多但是还是不会,每次写出来的结构怎么验证都不对!无机部分,第一大题三个题都是元素化学方面,准备得比较充分所以几乎全写出来了。
第二大题是配合物,完全不会!只写了几个小问。
第三大题好像是晶体,会写会画的全都写了。
考完试大家都哀嚎一片,难度确实很大,根本不能让大家拉开距离,因为基础的大家都会,难的大家都不会,除非是非常厉害的那种人,但也是极少数的。
个人认为笔试感觉不好是很正常的而且不会太影响大局。
重要的是后面一天。
三、实验
第二天早上在实验楼前面集合的,这次就只有有机专业的30多个人了,看见了自己的对手感觉挺微妙的。
等了好一会老师才出来喊我们进去的,带上四楼一个实验室,发了实验材料然后交代了几句我们就去各自考场了。
题目是合成一个名字巨长的酯,不过合成什么的根本不是重点,反正有步骤跟你说该怎么做。
重点就是涉及到的几个实验操作:取样,搭装置,加热反应,抽滤,萃取,重结晶,爬板,大概是这些。
一开始取样是用注射器的,也不是很难,就是手法稍微注意一下,这个取样动作必须有老师站在旁边看着打分的,老师当时跟我说如果你赶空气的时候手倾斜的角度稍微再大一点就更好了,不知道他的意思是我的操作基本不错还是他说话太委婉了。
然后,可能大家以前都跟我一样,在学校用惯了油浴,没怎么用过电热套,所以一开始都很傻眼。
因为反应温度要求保持在80多度好像,但我们电压都打到100多伏了还老是上不去。
不过后来还好我硬是打到150V的时候温度计终于给力地往上蹿了,我还记得很清楚大概到70度左右溶液颜色变成微黄的了,貌似也是我们组最快的一个。
不过后来加热过程中一直要不停调整你的电压,这是我的经验。
加热了40分钟后我停止了反应,其实准确来说稳定保持住80多度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我还准备再加热一会的。
但因为老师之前看着我的东西说其实你的产物已经够多了,你们要学会追踪反应。
然后我就果断按了关闭。
然后抽滤,很好抽,基本几秒钟滤液就下去了,剩下就是等着再抽干一点了,
然后准备其他工作,在这之间我选择折了滤纸,做了萃取的准备工作,把短颈漏斗和滤纸放进烘箱的时候有个老师居然不让我把滤纸放进去。
可能是我错了,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底是能不能放,或者只是各个学校的习惯不同,但我在后来反思的时候认为不放滤纸有碍于提高产率,热过滤的时候会损失掉更多,顺便说一下我第一次抽滤完产物还挺多了,当时内心一震狂喜啊。
然后萃取是我实验中的第一个挫折,后来实验快结束的时候我跟评分老师有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因为按照第一次得计量,我的分层比较不明显(我当时都急疯了!但是不敢表现出来,因为老师一开始在看别人还没发现我)后来又有个巡考的老师冲进来说,叫我们速度放快点,叫我们先重结晶最后再萃取,于是我心一横想反正萃取只是为了最后的爬板比较,我萃的时候牺牲一点分界处的有机层根本无伤大雅,于是就管自己进行了下去。
再来说说重结晶,这个真的是重点,产率还有纯度受影响最大就这步了。
建议大家好好准备这步,有条件的多练练。
就我们考场情况来说,很多同学根本不懂重结晶分为哪几小步,有老师评分的时候真的就说对操作表示无语的。
稍微说一下第一小步加热溶解,这个最好是分批每次一点点加溶剂,因为要配成近似饱和溶液才有利于后面的操作,就是加到刚好溶解的时候再加之前总用量的20%就行了(这些都是在做复试准备时我们学校老师告诉我的,这次最感谢的就是她了),我总共用了也就6ml,很多同学估计随手一倒就是十几ml了。
第二小步活性炭脱色,这也有个容易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沸液冷却,温度降5-10度左右才可以加一点点活性炭。
我实验老师以前说过,这个步骤可以看成就是意思意思,加两颗米粒大的量就行了,要不然容易害了自己,然后继续加热。
再来就是热过滤,我之前说我这部损失不小,唉真是…我始终觉得问题出在滤纸不够热上,不过庆幸的是我的结晶都是在下面锥形瓶里出现的,这个就算是safe了。
(后来发现很多同学压根不做热过滤这步的估计扣了不少分,因为都没发现有几个人去烘箱那附近)接下来,我个人认为是做了给自己加分的一步,就是把锥形瓶又直接丢到了电热套里把里面的结晶融掉了,在晃动溶液去把瓶壁上那些结晶融了下来,老师有问我为什么这么做,听了我的回答他貌似挺满意。
最后等冷却就可以抽滤了,这个不说了。
至于配溶液爬板,没什么特别的技巧,也不罗嗦了。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