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药农业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5
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新理念思考与实践
孙良丹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6)1
【摘要】对盐碱地综合利用是补充耕地资源不足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需求。
现今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盐碱地改良、农田保护、水资源利用、良种培育、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挑战,而科技创新是盐碱地绿色开发和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作者从“盐碱地综合利用”和“中医药创新发展”两大国家战略入手,率先提出“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新理念,以“盐碱地改良、耐盐碱中药种植、靶向重大炎症免疫疾病的耐盐碱中药有效成分识别与提取、药食同源产品开发”为主形成双向链条式研究模式,通过科技协同创新抢占“盐碱地特色中药农业”制高点,实现盐碱地绿色开发和高效可持续利用。
【总页数】7页(P1-7)
【作者】孙良丹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6.4
【相关文献】
1.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2.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
(上)3.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下)4.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现代农业——记(海口)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论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重庆湿润的气候, 复杂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重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生物资源的种类多,具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典型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832种;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历史悠久, 自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属重庆道地药材和大宗传统药材30多种;重庆中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品种多、单品种规模小、发展潜力大;除主城及潼南和万盛外, 重庆市各区县均有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于石柱、丰都、巫山、巫溪、奉节、酉阳、秀山、江津、武隆、綦江、合川等20多个区县;其中,黄连、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小茴香、天麻、半夏、青蒿、厚朴、黄柏等为国家重点发展品种;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等20多个品种为市级重点发展品种;三峡库区及大巴山药材区主要包括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州、城口等区县;该区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75%左右,海拔最低73米,最高2797米,相对高差达2700多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主要药材党参庙党、板党、太白贝母、贝母、云木香、味牛膝、银杏、杜仲、小茴香、玄胡、枳壳、半夏、冬花等;主要名特道地药材有:巫山、奉节的庙党、开县的云木香,奉节的贝母,巫溪的天麻,云阳的小茴香,忠县和万州的野生半夏等;·巫溪党参、天麻巫溪县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早年曾获“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是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绿色中药出口基地”;·巫山庙党巫山庙党属川党参,因产于巫山县庙宇镇而得名,是全国"四大名党"之一,被列入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据中国药典记载:“党参味甘平、功能是补中气不足,润肺止咳,尤以巫山庙党最佳;”早在19世纪就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欧洲市场;·开县木香开县的地理环境非常的适合云木香的生长,该县木香种植面积产量约占全国木香总产量的70%,年产量为55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所以,开县是我国云木香产量最大的县,也是木香产量最大的县;武陵山药材区主要包括石柱、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区县;该区海拔量低118米,最高1938米,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四季分明,季差大,日温差大,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植被生态垂直差异大,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药材有黄连、青蒿、白术、天麻、杜仲、半夏、银花、冬花等;着名的道地药材有:石柱的黄连,酉阳的青蒿、吴茱萸,彭水的半夏,酉阳和秀山的白术、金银花等;·石柱黄连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药材商品为“味连”,系常用名贵中药,石柱县是黄莲的原始产区、中国黄莲之乡,所产因品质优良,被确定为“国药”“地道黄莲”;石柱黄连产量已占到全世界的40%,同时,这里有全国惟一的黄连交易市场,黄连不仅热销全国,还“飘香”到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酉阳青蒿世界对中国的草本中药最认可的有两种,一个是板蓝根,另一个就是青蒿;青蒿在中国农村分布极广,普遍被用作猪草、熏蚊子或中药;后来,青蒿素因一场战争一举成为国防战备药;重庆酉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青蒿生产基地,享有“世界青蒿之乡”的美誉;·秀山金银花秀山山区海拔500米—1200米的地区,气候常年潮湿,一种叫忍冬的植物在此环境下生长,金银花就是忍冬的花蕊,所以金银花也叫金银忍冬;“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秀山金银花不仅仅是清热解毒的茶,还是抗炎解毒、凉血止痢、疏热散邪的中药;·垫江丹皮有2000多年牡丹种植历史的重庆市垫江县,太平、澄溪、新民、桂溪、沙坪5个乡镇种植约2万亩、60多个品种牡丹;牡丹的根——丹粉加工之后为丹皮,是名贵的中药材,垫江历来是我国出口丹皮的种植基地,素有“丹皮之乡”的美称;渝中部低山药材区主要包括涪陵、南川等区县;该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60%,海拔最低150米,最高1900米,长江及其支流乌江、高滩河、大溪河、芙蓉江流经境内,水源丰富,降水量1300-1400毫米,气候温暖湿润,日照短,无霜期长,土地肥沃;主要药材有毛紫菀、玄参、鱼腥草、云木香、丹皮、杜仲、黄柏、厚朴等;南川:携手国药集团打造全市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据悉,南川中药材资源丰富,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一半以上;1300平方公里的金佛山区,其土壤、气候等十分适宜中药材产业发展,常年生产中药材30余种;渝西丘陵药材区主要包括合川、江津、铜梁等区县;该区海拔最154米,最高1973米,丘陵占%;区内江河纵横,水源丰富;气候特征为春早气温多变,夏长伏旱频繁,秋季多绵雨,冬暖多雾,无霜期限长达310天,空气温度大,相对温度77-83%,阴天多日照少,处于全国日照时数最少的地区;主要药材有黄柏、杜仲、栀子、吴茱萸、枳壳、红梅、木瓜、巴豆、使君子、女贞子、苦丁茶等;重点发展和种植的名特道地药材有:江津的枳壳、栀子,铜梁与合川的使君子,合川的补骨脂,綦江的红梅、木瓜,长寿的丹皮;·合川葛根合川葛产业发端于九、十年前,最初挖野葛到人工种植几十亩;到2010年,合川区葛农成立了康友葛根专业合作社,并建起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美观的产品包装,还在种植基地建起“合川葛专家大院”;从此,合川近3000葛农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家”;同时,该合作社投资近200多万元建成占地近10亩的葛根酒加工厂,拥有800平方米酿酒车间、1200平方米的灌装车间和200平方米的藏酒地窖,并注册了“康友”商标;据悉,葛根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但这种物质容易与铁产生化学反应,在加工葛根产业时,需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有利于黄酮的保留;·铜梁丹参、姜黄、黄栀子铜梁县调整农业结构种植中药材丹参、姜黄、黄栀子,去年,全村种植面积达650亩;每亩收鲜丹参1300公斤,鲜姜黄2000公斤;据了解,丹参味苦,有益扩张血管,改善心脏功能及肝微循环,且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的功效;正因为丹参的广泛药用价值,市场上供不应求;姜黄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具有活血气,破瘀通经,止痛的功能;7个区县推广种植7种重庆道地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重庆山地区县道地良种及高效优质种植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在3年时间内,全面提升重庆市种植规范化水平,7种重庆道地将在7个区县进行推广种植;据了解,该项目由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牵头承担,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太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科瑞南海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2013年获国家科技惠民计划立项支持,国拨经费达892万元;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副院长李隆云介绍,该项目将立足于重庆市资源优势和种植加工产业基础,结合山地贫困区县发展和促进药农增收致富的需求,在黔江、酉阳、秀山、巫山、石柱、涪陵、云阳等7个区县推广种植、、、、、川、川等7种道地,其中金银花、青蒿、紫苏均属于优良品种;“以前,这7个区县也有一定种植加工产业基础,但存在技术不规范、良种覆盖范围小等问题;”李隆云表示,今后,该项目将建设12个技术示范基地,构建一支约300人的种植技术推广团队,培训药农1万人次,通过集成示范与推广道地良种繁育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高产优质种植技术、饮片粗加工及提取技术等,使上述道地规范化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且良种率达到50%以上,单位面积增产10%-40%;据估计,项目的实施将惠及药农超过10万人,户均增收元以上,助推重庆市山地贫困区县特色效益产业的发展;。
重庆中药材区域分布重庆湿润的气候, 复杂的地形地貌, 形成了重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生物资源的种类多,具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分布、典型的生物群落与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现有中药种质资源5832种。
重庆就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历史悠久, 自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其中,属重庆道地药材与大宗传统药材30多种。
重庆中药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品种多、单品种规模小、发展潜力大。
除主城及潼南与万盛外, 重庆市各区县均有中药材种植,主要分布于石柱、丰都、巫山、巫溪、奉节、酉阳、秀山、江津、武隆、綦江、合川等20多个区县。
其中,黄连、木香、丹皮、白术、枳壳、款冬花、党参、小茴香、天麻、半夏、青蒿、厚朴、黄柏等为国家重点发展品种;金银花、银杏、佛手、红豆杉、辛夷、前胡等20多个品种为市级重点发展品种。
三峡库区及大巴山药材区主要包括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州、城口等区县。
该区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占75%左右,海拔最低73米,最高2797米,相对高差达2700多米。
气候温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主要药材党参(庙党、板党)、太白贝母、贝母、云木香、味牛膝、银杏、杜仲、小茴香、玄胡、枳壳、半夏、冬花等。
主要名特道地药材有:巫山、奉节的庙党、开县的云木香,奉节的贝母,巫溪的天麻,云阳的小茴香,忠县与万州的野生半夏等。
·巫溪党参、天麻巫溪县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党参、天麻、独活等药材蕴藏量丰富,就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县,早年曾获“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就是国家商务部颁发的“绿色中药出口基地”。
·巫山庙党巫山庙党属川党参,因产于巫山县庙宇镇而得名,就是全国"四大名党"之一,被列入《本草纲目》与《中国药典》,据《中国药典》记载:“党参味甘平、功能就是补中气不足,润肺止咳,尤以巫山庙党最佳。
”早在19世纪就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及欧洲市场。
农业开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6期大别山地区中药资源及其产业发展研究尚朝利,白泽方,庞黎玲(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摘要:大别山为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过渡区域,因此,区域内的药材资源非常丰富,被称之为我国的中医药资源宝库。
以豫南大别山地区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对该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共生长1 600余种中药材。
同时,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结合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实践,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旨在以大别山地区中药材资源为依托,探索药材衍生产业的发展,为大别山地区的产业发展探索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别山;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研究0 引言大别山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相比于其他资源类型,中药材种植及其产业发展的独特性不明显,因此,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大别山地区中药材种植及其产业的新发展和新动力,这也进一步体现出了本研究的特殊性[1]。
2016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文要求推动大别山地区革命老区振兴,2022年信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美好生活看信阳”,均要求依托豫南大别山地区的资源优势,探索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带动豫南大别山地区的“旧貌换新颜”。
豫南大别山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药材资源,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本研究通过厘清该地区的中药材资源分布及其种植情况,从产业发展角度进行深度探索,为该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动能释放,提供参考与支持。
1 豫南大别山地区中药资源调查与结果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以信阳市、南阳市部分地区为主,从常见药用植物以及其药用部位与功效对豫南大别山地区的重要资源情况,进行具体梳理。
1.1 豫南大别山地区常见的药用植物结合田野调查的具体结果,从植物的科目来看,豫南大别山地区常见药用植物涉及141科,其中最多的为被子植物科(122科),其次为蕨类植物科(11科)以及裸子植物科(8科),所有科目共包括药用植物641种。
半世倾心金佛山一生矢志于植物保护--记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主任技师刘正宇刘岩松【期刊名称】《海峡科技与产业》【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101-104)【作者】刘岩松【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他几十年如一日,不畏艰辛从事野外工作,为我国植物资源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勇于挑战权威,在崖柏消失100多年,且已被世界保护联盟(IUCN)宣布绝灭后,再次证明崖柏仍存活人间;他坚韧而执着,始终践行着保护濒危动植物的决心,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他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源中心神农学者、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原资源室主任刘正宇。
不惧艰险,让崖柏重现人间刘正宇自1970年参加工作后,四十余年,一直致力于植物资源、植物基源分类和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工作,不仅在大山深处发现了“崖柏”等多种世界级濒危动植物,还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和生态环境建设,重庆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研究,以及重庆市药研所和全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崖柏是一种生长于山崖石隙中的古老孑遗植物,在水土缺失的恶劣环境下,活体树龄可达数千年、甚至上万年,被《本草纲目》称为“多寿之木”,然而随着人们的砍伐和物种进化,已经成为世界级濒危物种,而且据记载全球只有中国城口一带才有。
1892年,法国传教士法戈斯在重庆市城口东南部咸宜溪(海拔1400米处)的石灰岩山地首次采集到崖柏标本。
7年后,法戈斯把采集到的标本收藏于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
此后的100多年,尽管人们多次前往四川、重庆城口找寻,但崖柏似乎消失了。
1998年,崖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为世界受威胁植物,被宣告灭绝,我国相关部门也将崖柏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抹去。
刘正宇采集标本1999年,刘正宇带领重庆药物种植研究所的考察队走进大山深处,深入城口县的蓼子、明中、燕麦、白芷、双河、后坪、明通等乡镇的任河、前河流域一带的陡坡峭壁上拉网寻找,经过3个多月的艰难寻找,终于在咸宜乡葛藤村的密林中发现了上百株活体的野生中国崖柏,这让他们欣喜若狂。
中药材种植基地简介
中药材种植基地是指专门用于种植中药材的农业生产基地,这些基地通常选址在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以确保中药材的生长和质量。
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国传统药材资源,还能够为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
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包括选址、土地利用、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考虑。
同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土壤肥力调查和病虫害调查,以保证中药材的生长和品质。
中药材种植基地一般采取规模化生产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还可以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材的质量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还可以进行中药材的加工、提取等工艺流程,为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更多的价值。
总之,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对于保护中药材资源、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 -。
重庆市潼南区农业科技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作者:郑建英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8期摘要重庆市潼南区是典型农业大区,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等多项荣誉称号。
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走深走实科技兴农路子,现代农业实现了较高质量发展,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工程7 000余公顷,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7%;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区级龙头企业137家。
2020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74亿元、农业增加值77.08亿元,较“十二五”期末年均增速分别达9.1%、4.6%。
通过深入调研潼南区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打造科技创新主平台,全面提升现代种植业,加快发展现代养殖业,创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提升智能装备业。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成效;对策;重庆市潼南区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ki.1673-890x.2021.22.006潼南区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地处成渝经济区中心地带、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块,是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重要交通枢纽,境内生态优良、风光秀丽、水源清洁、植被丰茂,是成渝两地休闲的天然大氧吧。
潼南区是重庆市典型的农业大区[1],是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国家柠檬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享有“国际柠檬之都”“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美誉。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2-5]。
潼南区通过近年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走深走实科技兴农路子,现代农业实现了较高质量發展。
本文在深入调研潼南区农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的发展对策。
1 现状目前,潼南区形成了粮油、蔬菜、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中药材七大传统优势产业;建立了农业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云平台,推行“丘陵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示范工程,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工程7 000余公顷,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7%;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区级龙头企业137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抓好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这为我们坚定中医药自信、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近年来,彭水顺势而为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和苗医药事业,为彰显民族文化和民族智慧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铺就了富民道路。
1彭水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彭水拥有极佳的中药材种植环境,野生药材种类繁多、质地优异,被誉为武陵山区天然药库。
勤劳智慧的苗族儿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独特的民族医药技术和文化,具备发展中药材尤其是道地苗医药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截至目前,全县中药材在地面积达0.53万hm 2,其中草本类药材0.33万hm 2(2021年县财政投入资金3800万元,新增面积0.1万hm 2),以紫苏、前胡、黄精、大黄、天冬、百部等品种为主;木本类及菌类药材0.21万hm 2,以红豆杉、杜仲、黄柏等品种为主。
1.1自然条件优越彭水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居乌江下游。
全县面积3903km 2,地跨北纬28°57'~29°50',东经107°48'~108°35',东西宽77.88km ,南北长96.4km 。
地貌形态分为中山区、低山区、丘陵河谷区,海拔相对高度差1669.6m ,立体气候明显,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降水量1228.7mm ,年均日照时数1035.5h ,无霜期311d 。
乌江由东南向西横贯县境,境内流长64km ,有郁江等大小支流20余条,地下水丰富,淡水资源总量481.48亿m 3,居全市首位,为重庆市能源基地县。
1.2品类丰富优质彭水特殊的地势地貌及立体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稀有珍贵中药材生长,且品质优良。
产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8期摘要:中药材产业是巫溪县独特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创新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药材产业是巫溪县近年来可持续和高增长的朝阳产业。
通过分析产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解决办法的建议。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巫溪县巫溪县地处渝陕鄂三省交界处,森林覆盖率达65.4%,药用植物丰富,素有“天然药海”之称。
常用品种320种左右,在中药材品种和数量上居重庆市之首,开发潜力巨大,是全国重点道地中药材基地县。
1984年周恩来总理授予“全国药材生产红旗县”称号,2010年商务部评定为“绿色中药出口基地”,2013年“大宁党参”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中药材产业是巫溪县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创新优势的科技资源、独特的医药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药材产业是巫溪县近年来具备可持续和高增长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产业现状巫溪县中药材野生资源丰富,无序过渡采挖严重,导致部分稀有品种趋于灭绝;人工种植品种多杂散,单品种总量不足,没形成规模效益;加工环节滞后,缺少拳头产品,无龙头企业带动,无品牌支撑,无健全的销售网络,严重制约中药材产业发展。
1.1 过渡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濒临绝种县境物种资源丰富,有药用价值的地产中药材2 932种,占重庆市药用动(植)物总数(5 832种)的50.2%。
独活、太白贝母、大宁党参等20余种道地药材质量上乘,远销海外。
据2010年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野生药材中,有43%的种类巫溪出产,由于近些年来过度采挖,导致华细辛、筋骨草、头顶一颗株等部分地产稀有药用植物趋于濒临绝种。
据不完全统计,境内已有42种药用动植物列为国家重点保物种。
1.2 种植品种杂多,短期规模效应差据2017年统计,全县有28个乡镇145个村7 600余农户种植中药材品种43个,在地面积1.08 万hm2。
重庆农业概况地理位置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全市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自然状况重庆辖区内,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
重庆主城区海拔高度多在168~400米之间。
市内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为巫山县长江水面,海拔73.1米。
全市海拔高差2723.7米。
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坝仅占2%。
其中,海拔500米以下的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38.61%;海拔500~800米的2.09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41%;海拔800~1200米的1.6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0.42%;海拔1200米以上的1.28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56%。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2014年全年水资源总量599.53亿立方米。
年平均降水量1213.1毫米。
全年总用水量80.90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8%。
年末全市监测的15座大型水库蓄水总量46亿立方米,比上年末蓄水量增长21.1%。
2014年新增林地3.81万公顷,完成营造林面积320万亩。
全市森林覆盖率43.1%。
气候特征重庆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2013年平均气温19.9℃,年总降雨量1026.9毫米,日照时数1187.5小时,平均湿度71%。
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李紫微,胡 莹,秦松云(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400065)摘要:经调查鉴定,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有9种(含种下等级),首次发现吴茱萸红花品系。
重点介绍了它们的生境分布、药材商品与生产经营现状等,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为科研、教学、生产经营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重庆地区;吴茱萸属;药用植物;新资源中图分类号:Q9481527119;Q949175217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6)05-0472-02Investigation of Evodia J.R.et G.Forst.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in C hongqing AreaLI Zi-wei,HU Ying,QIN Song-yun(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 aterica,Chongqing 400065)Abstract:It was discovered by investigati on and identification that Chon gqing had 9palnts belonging to Evodia J.R.et G.Forst .It was the firs t ti me to discover Euodia Forst.Sa fflower strain.The discussion focused on their ecological dis tributi on,crude drugs goods and the situation of it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T he present article also cataloged these plants.The content above offered scientific base for research,education,p roduc -ti on,marketi ng and exploitati on of the medicinal plant of Evodia J.R.et G.Forst.resource.Key words:Chongqing Area;Evodia J.R.et G.Forst ;medicinal plant;new resource收稿日期:2006-08-15;修改日期:2006-09-17作者简介:李紫微(1980-),女,重庆人,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及中药标本管理工作。
涪陵区实施中药材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发展绿色产业,构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生产、加工和服务体系,推动中药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中药材之乡”,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基础(一)产业基础涪陵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
我区自古以来就是中药材之乡,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原涪陵地区中药材公司(现属太极集团下属企业)长期是黄连、青蒿、木香、厚朴、金银花等涪陵地产品种的指定购销单位。
涪陵区现有中药材农户1万多户,种植金荞麦、前胡、紫苏、白芷、苍术等中药材近3万亩,覆盖16个乡镇街道50多个村,交货数量2500吨,产值3100万元。
龙头企业带动力强。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极集团)是中国产销量最大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拥有10000家药房、13000名员工、20多家医药商业公司、13家制药厂、太极医药研究院及重庆中药研究院两大研发机构。
现有中西药品种1500多个,其中全国独家生产品种50多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50多个、国家基药品种165个、年销售额逾亿元的品种15个、过千万的—1 —品种逾100个、获国家专利120项。
太极藿香正气液2017年单品种销售13.88亿元,太极藿香正气液疗效全国老百姓认可度排名第一,其功能主治最多,增长潜力最大。
(二)发展机遇中药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全民健康、养生等意识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特别是原料质量保障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发展道地药材、食药同源药材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到2027年,太极集团全力将“太极藿香正气液”打造成为中华第一药,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超过200亿元,其中国内市场不少于100亿元、国际市场不少于100亿,届时太极藿香正气液所需药材量将达20万吨。
目前太极藿香正气液200亿规划最大的瓶颈是中药材原料质量不稳定和中药材产量没有稳定的保障,个别药材如苍术等供应紧张,造成价格翻番。
重庆市自然资源经济状况——全力打造“温泉之都”姓名:***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重庆的自然资源赋存概况重庆市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充沛,气候温润,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国土资源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90%;平坝不足10%。
土地类型多样,分为近10个土类,其中紫色土类居多,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
据1996年统计数字,地域内共有耕地2.5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4%;林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6.5%;水域面积0.2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园地、疏林草地和天然草场0.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2%;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0.49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裸土滩、裸岩石、砾地等1.5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9%。
(二)生物资源地域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
各种动物有80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数十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金丝猴、梅花鹿等,二级保护的麝、毛冠鹿等,三级保护的獐、岩羊、灵猫、云豹、猕猴等。
有名贵水产大鲵、江团等十多种。
除野生动物外,饲养动物有猪、牛、羊、鸡、鸭、兔等40多种,其中猪、牛、兔在全国有一定优势。
著名的荣昌猪名列中国三大猪种之一。
石柱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全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栽培植物有近千种。
除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作物外,还有大批经济作物,如蚕桑、柑桔、油桐、乌柏、生漆、苎麻、烟叶等。
江津市盛产锦橙、先锋橙和五月红,是著名的柑桔之乡。
彭水县以盛产油桐之上品--小米油桐而驰名中外,被誉为油桐之乡。
酉阳县因盛产乌柏被称为乌柏之乡。
黔江开发区具有生产云贵型优质烤烟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已发展成为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
中药材资源也极为丰富,品种有500多种,已列入收购的300多种,主要有黄连、白术、五倍子、金银花、厚朴、黄柏、杜仲、天麻、元胡等。
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重庆产业结构概况根据05年的重庆统计年鉴中的投入产出表可得02年重庆19个产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可看出在重庆市总产值中占的比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为41.86%和14.00%。
符合重庆重工业城市的特点。
由于重庆地理位置及条件的影响,农业所在比重不大,仅有8.73%。
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分别为7.71%和3.87%。
而住宿与餐饮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所在比重较小,分别为1.55%、0.17%。
金融业所占比重仅仅是接近百分之二,说明重庆的融资条件并不理想,对于吸引外来的投资是个不小的障碍。
代表高新技术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所占比重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四,说明重庆在信息产业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重庆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农业产业结构主要指农业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组合和相互联系,具体来说,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大产业。
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因此,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对促进重庆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庆作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位于我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
2007年末,全市农业人口2413.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4.61%。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378.29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99.28万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11.82亿元,其中,农业生产恢复性增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31.65亿元,增长9.5%。
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9%。
2007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2亿元,比上年增加9.5%。
龙源期刊网
巫山:打造中国庙党之乡
作者:
来源:《南方农业·中旬》2014年第06期
巫山立体气候明显,药材资源丰富,野生名贵中药材50余种,重庆重点药用品种135
种,是巫医文化发源地。
“巫山庙党”最早在《本草拾遗》中记载,1995版《中国药典》将其收录为中国“四大名党”,荣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党参种植农业综合示范区”、“重庆市庙党种植基地”等殊荣,产品普遍受国内市场欢迎,远销东南亚。
目前,其种植规模达4
万亩,产值突破6亿元,带动了全县1.5万户药农脱贫致富。
预计到2017年,该县以庙党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将达15万亩,建成5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万亩产业示范园,引进培育1个产值过亿元、5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5个中药材GAP认证,建成高标准饮片加工厂和仓储物流中心,使产品商品化率达90%,继续打造以“巫山庙党”为代表的中药材品牌,培育2-3个国内知名品牌,努力将巫山建成重庆的“中药材基地县”,全力将巫山打造为“中国党参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