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常见农作物病虫害及防治知识水稻病虫害及防治水稻是文山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水稻栽培面积在90万亩左右,在我州发生的病虫害主要种类有稻瘟病、水稻胡麻叶斑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恶苗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粘虫等。
一、稻瘟病(一)识别: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因此,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区别。
1.苗瘟三叶期前,芽、芽鞘出现水渍状斑点,秧苗接近地面上的部位变黑,有灰色霉层。
三叶期后在叶片上产生短纺锤形至梭形病斑,或密布不规则的小斑,灰绿色或褐色,天气潮湿时病部生有灰绿色的霉层。
严重时,可使秧苗成片枯死。
2.叶瘟三叶期后的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都可发生,初期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盛发,严重发生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1)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无光泽,多而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型,叶片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的灰色霉层。
多在阴雨多湿,氮肥施过多,种植感病品种的田块发生。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条件不适转化成慢性型。
(2)慢性型最初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或褐色小点,以后形成梭形病斑,病斑褐色,中心灰白色,外有黄色晕圈,褐色环死线穿过病斑向两头延伸。
天气潮湿时,病斑边缘或背面也常有灰色霉层。
(3)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限在叶脉间。
多在抗病品种中下部叶片出现。
条件适合时,有的会转化成慢性病斑。
(4)白点型在气温很高的情况下,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产生近圆形或短梭形的白色小斑。
条件适合时可以转成急性型。
3.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二节,节上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最后使整个节部变成黑色,造成茎杆节部弯曲或折断。
4.穗颈瘟初期在穗颈上出现小的淡褐色斑点,边缘有水渍状的褪绿现象。
以后病部向上、下扩展,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5.谷粒瘟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使整个谷粒变成暗灰色的秕谷。
水稻白叶枯病及细菌性条斑病防治方法
杨荣明
【期刊名称】《农家致富》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一、白叶枯病白叶枯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江苏省水稻上的重要病害,随着抗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发生较轻。
本世纪初以来,仅在沿淮、沿海的部分杂交稻与个别粳稻品种上发生。
水稻受害后,叶片干枯,瘪谷增多,千粒重降低。
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
1.发生规律白叶枯病的病源主要来自越冬的带菌谷种和病稻草,病稻桩里的病菌在冬后形成干的菌脓,遇水即可传播、侵染。
【总页数】2页(P34-35)
【作者】杨荣明
【作者单位】江苏省植保站,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111.4
【相关文献】
1.20%噻森铜悬浮剂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防效 [J], 邢家华;何荣林;张纯标;陈杰
2.水稻白叶枯病与细菌性条斑病的区别与防治 [J], 黄看治
3.噻森铜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室内杀菌活性 [J], 邢家华;何荣林
4.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药效试验 [J], 全国龙;孙淑玲;陈观浩
5.双重PCR技术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 [J], 张华;胡白石;刘凤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细菌性病害是指由于病原菌侵染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最近几年,因为耕作制度、品种组合、栽培管理以及天气情况的改变,导致了以条斑病和基腐病为主要特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在金寨县许多地区都有发生,而且发病范围在逐年增大,病情也在逐渐加重,此病害具有暴发性强、流行快、一旦发生难以控制等特点,对金寨县的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而,深入认识和掌握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征,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
一、细菌性病害发病环境病原菌具有侵染性,其传播和侵染均与水分、温度有关,主要指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软腐病、溃疡病、青枯病等。
侵染植物的菌株均为杆状,多数只有一至几条鞭毛,能从天然的孔隙及创伤处进入,并首先破坏宿主的细胞,然后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
在农田里,病原菌通过流水、雨水和昆虫传播。
暴雨可造成大量的宿主裂口,为病原菌的入侵和疾病的扩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病原菌主要寄生在病残体、种子和土壤中,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极易发生病害。
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1、发病症状在发病早期,患病部位呈现深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随后慢慢变成黄棕色条斑,并有黄色的菌脓,在外界空气的流动及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变成干燥的胶状小粒。
随着病原菌的侵染,病原菌引起的稻叶卷曲、病原菌枯萎、不能抽穗,或即使抽穗,因水稻叶片受损,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导致籽粒不够充实、稻米品质下降。
一般病害发生后,产量损失达15%~20%,最严重的可达40%~60%。
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条斑病,其病原是稻生黄单胞杆菌稻细条斑病变种,病菌体分单生和双链两种,经培养后呈球形菌落,表面光滑光亮。
条斑病病原菌可在受病害的水稻籽粒中越冬,是重要的病原菌,其在籽粒、病稻草也可被携带,并可远距离扩散。
该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叶鞘部,还可随降水、降雨等水流传播病菌,直接危害水稻,并从水稻的气孔、伤口等部位侵入,引起病害。
2、发病条件在温度26~30℃,相对湿度均大于85%的条件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几率较高,特别是多雨少光照条件下。
《植物保护技术》第五章、第六章(水稻小麦)部分考试卷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1. 稻螟虫在国内发生为害的主要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 常见危害水稻的稻飞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期中____________可以传播病毒。
3.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能发生稻瘟病,按发生时期及部位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 稻瘟病的叶瘟病斑随品种和气候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
5. 稻白叶枯病主要为害____________,其症状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类型。
6 稻白叶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新稻区以____________为主,老病区以____________为主。
7.在我国,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四种。
8. 麦蚜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以传播____________为害最大。
9.小麦吸浆虫属于双翅目____________科,在我国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10. 小麦锈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病害。
11小麦三种锈病的区别,可以简单形象地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小麦赤霉病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病穗上的颖壳合缝处会长出一层____________,是病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水稻病害怎么辨别?就差这一篇病害快速诊断表,总结的很详细!水稻的各种病害快速诊断表一:一、根部黑根、死亡、腐烂,造成青枯和黄枯。
1、水稻绵腐病。
苗期基部出现白色绵毛状物,真菌性病害,水稻烂秧。
2,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插后1周至乳熟期,根基部黄褐色至黑色死亡、腐烂、无虫伤(飞虱、螟虫)和病害(纹枯病、菌核秆腐病)危害症状,闻有腐烂臭味。
3,水稻根结线虫病。
危害须根根尖,形成根结,严重时地上部矮化,发黄。
病苗叶色变淡、纤弱,分蘖期根瘤数量大增,症状更显著,植株矮小,根短、叶片均匀黄化,茎杆纤细,分蘖力减弱。
4,水稻旱青立病。
因干旱、水供应不足、或天气聚冷聚热,秧苗、植株青枯死亡,生理性病害。
二、危害水稻茎杆、叶鞘,在其上产生病斑、菌核等症状和病征。
1,菌核秆腐病。
基部茎秆腐烂,近水面叶鞘上产生黑色纵向条斑或不规则大斑,表面生稀疏浅灰色霉层,病鞘内侧有菌丝块,基部成段变黑软腐,后变成白色腐朽,病秆内有大量黑色菌核。
2,水稻恶苗病。
秧苗植株细长、叶狭窄、根少、全株颜色淡黄绿色、高出健苗1/3左右;或大田病株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地上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病株不抽穗或穗小;枯死病苗(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
3,水稻紫杆病(褐鞘病、紫鞘病、锈秆黄叶病、黑骨)。
多在稻株抽穗-稻穗灌浆期发生,剑叶鞘和下一片叶鞘为主,致剑叶变黄、叶鞘变紫色或褐色呈典型的“褐鞘”、“紫鞘”症状。
4,水稻纹枯病。
先在近水面叶鞘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多个病斑连结成云纹状,严重时产生初乳白色-浅黄色-黄褐色菌核,易脱落。
5,水稻叶鞘腐败病(鞘腐病)。
剑叶叶鞘上部初现暗褐色小斑,边缘模糊,多个病斑连合成云纹状斑块,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成为“死胎”或“枯孕穗”;潮湿时病斑上呈现薄层粉霉,叶鞘内亦长有菌丝体及粉霉。
该病易与纹枯病混淆,但纹枯病病斑边缘清晰,病部不限于剑叶叶鞘,病征主要为菌丝体纠结形成的不规则状菌核,鞘腐病无菌核。
水稻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水稻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每年都受到各种病虫的严重威胁,发生普遍而为害严重的有三虫四病,即: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
此外还有稻蝽蟓、粘虫、稻管蓟马、稻曲病等多种病虫,鼠害、草害、螺害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害。
一、水稻主要病害及防治(一)水稻稻瘟病1、稻瘟病发生在水稻的部位及其症状: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从秧苗到抽穗结实都会受害。
因病菌侵害水稻的部位和生育期不同,症状表现有如下几种:(1)苗瘟:用带病种子播种,种子发芽不久就会发病,病菌侵染幼苗基部,出现灰黑色水渍状病斑,使幼苗卷缩枯死,严重时成团枯死,状如火烧。
(2)叶瘟:在本田稻株叶片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病斑。
急性型病斑:病斑暗绿色圆形或椭圆形,或呈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上密生灰绿色霉层,这常是叶瘟流行的先兆。
慢性型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棱形或长棱形,病斑两端有一条褐色纵线,称为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也可以产生青灰色的霉层。
(3)节瘟:病斑初期在节上产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围绕全节变黑、干枯、下陷,最后全节腐烂,折断倒伏。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节上,病斑灰黑色或淡褐色。
发病早而严重的全穗变白,极象螟虫为害的白穗,发病迟的可使谷粒不饱满,影响产量。
此外,在枝梗上和谷粒上也会发生枝梗瘟和谷粒瘟。
一般气温在24~28度,相对湿度在90%以上,或叶片上有水珠,阴雨连绵,雾多露重,最适宜病菌产生孢子和侵入为害,在水稻的一生中,以秧苗四叶期、分蘖期和抽穗始期最易发病。
2、稻瘟病的防治:(一)农业防治:(1)选用高产抗病品种,选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如目前推广的II优128、博二优15、粤丰占等新品种,丰产性能好,米质优又抗稻瘟病。
而七桂早、糯稻等品种较感病。
(2)加强栽培管理,提倡多施有机肥料,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2011-02-15] ·作者:·来源:【学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Fang)swing et a1.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异名】Xant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1.1957Xanthomonaw translucens f.sp.oryzicola(Fang et a1.)Bradbury 1968,Xant 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icola(Fang et a1.)Dye 1978【分类地位】水稻条斑病菌属于原核生物界(Procaryotes),薄壁细菌门(Gra cilicutes),黄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的稻黄单胞菌。
【国外分布】最早主要发生于菲律宾(1918年)。
目前主要分布于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塞内加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哥伦比亚等国。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除为害水稻(Oryza sativa)外,还为害阔叶稻(ti folia)、茭白(Zizania aquatica)。
许多野生稻均可受侵染而发病,如O.barthii、O. brachyantha、O.breviligulata、O.eichingeri、O.glaberima、O.granulata、O.malamp uzhaensis、O.nivera、0.officinalfs、0.perrenis balungea、0.ridleyi、0.australiensis、0.spontanea等。
水稻条斑病是为害水稻的重要细菌病害,其分布范围仅次于水稻白叶枯病,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稻区,籼稻品种大多不抗病,为害很重,属国内植物检疫病害。
【典型症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幼龄叶片最易受害。
水稻白叶枯病与细条病及生理性枯黄的识别作者:吴政元来源:《科学种养》2009年第11期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县发生比较普遍,少数感病品种受害较重。
水稻感染了白叶枯病后,稻叶枯焦,穗小粒轻,秕谷增加,严重时产量损失可达60%以上。
由于此病容易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和生理性枯黄混淆,造成误诊,为此,笔者特意介绍识别方法如下:1. 白叶枯病的发病症状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从水稻秧苗期开始至抽穗期都会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多在抽穗前后出现严重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4种:①叶缘型。
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线状短斑,后沿叶片两边扩展,呈波状纹的长条状病斑。
②中脉型。
先在叶片的中脉部分发病,沿中脉上下扩展,中脉两侧的叶片仍保持绿色,有的半边叶片全部枯死。
③青枯型。
在稻叶生长嫩绿,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时,或致病力很强的菌株侵染感病品种时出现,叶片迅速脱水、干燥、扭曲呈青枯型。
④凋萎型。
常在秧苗移栽后3~4周内发生,先是稻苗上部第一、二片叶开始凋萎,继而发展到其他叶片,并向其他分蘖扩展,最后整株甚至成丛凋萎,迅速失水枯死。
初看似螟虫造成的枯心,但被害株无虫蛀孔,用手压基部切口,可见黄色菌脓溢出,并有臭味。
发病轻的只有1、2个分蘖呈凋萎症状,不久转为黄色枯叶型。
前3种类型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或有露水时,病部表面均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溢出,干燥后凝集成鱼子状颗粒。
2. 白叶枯病与生理性枯黄的简易区别①在病斑的病健交界处剪下1小块叶片,放在载玻片上,滴上1滴清水,上面再放1载玻片夹紧,对光透视,约1分钟后,如有云雾状混浊液从切口涌出,表明该病为白叶枯病。
②剪取1段长约6厘米的病叶,插入湿砂中加盖保湿1昼夜,上端切口如有淡黄色混浊的小珠溢出,即为白叶枯病。
3. 白叶枯病与细条病的区别(见下表)4. 病害防治方法①白叶枯病和细条病的防治。
目测全田,当发现少量病叶或有发病中心时,应及时施药。
可亩用25%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20克+绿叶基因2包(或乐万家1包),或叶青灵70克+硕丰“481”1包(或喷施宝1支),对水30千克喷雾。
1. 水稻恶苗病的初侵染源是(主要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以分生孢子越冬)。
2. 叶瘟典型病斑分为三部一线即(外层-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和(病斑两端中央叶脉变褐-坏死线)。
3. 稻白叶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有(病稻草{老病区主要} )、(病稻桩)和(带菌谷种{新病区主要} )。
4. 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是(灌浆期)。
5. 小麦散黑穗病菌的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子{以休眠菌丝越冬} ),防治的中心措施是(种子处理)。
6. 小麦纹枯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菌核和病残体中菌丝体)。
7. 棉花枯、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无再侵染),在新病区主要是(带菌棉籽),而在老病区主要是(带菌病残体、土壤和土杂肥)。
8. 大豆胞囊线虫的越冬胞囊内的卵孵化以(二龄)幼虫侵入寄生根。
9. 甘蓝型油菜病毒病在叶片上的症状有(黄斑型)、(枯斑型)和花叶型三种,而白菜型油菜其典型症状是在苗期产生(明脉{花叶} )和(畸形{矮化僵死} )。
10. 山芋黑斑病防治措施中的一留二浸三高指的是(一留$无病留种地%、二浸 $药剂浸种薯、种苗%、三高 $高温育苗、高剪苗和高温处理贮藏% )。
第一篇水稻病害1.水稻三大病害稻瘟病症状类型:苗瘟、叶瘟(病斑类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叶枕瘟、节瘟、颈穗瘟、谷粒瘟等纹枯病(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白叶枯病(细菌病害)症状类型:叶枯型、急性型、中脉型、凋萎型、黄叶型水稻三种检疫病害:霜霉病、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水稻上没有的病害:白粉病、炭疽病、锈病、溃疡病2.水稻纹枯病菌以什么形式在哪些场所越冬?在田间如何传播?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稻草和其他寄主残体上越冬。
菌核随水传播,受季候风的影响多集中在下风向的田角,田面不平时,低洼处也有较多的菌核,因而这些地方最易发现病株。
3.影响稻曲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化学药剂防治应掌握在水稻的什么时期?温度,湿度,降雨,光照,其中湿度和降雨影响最大。
水稻主要病害识别与防治(附图)一、真菌性病害1、稻瘟病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为害造成的白穗苗叶瘟褐点型苗叶瘟慢性型叶枕瘟苗叶瘟病斑连片枝梗瘟穗颈瘟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
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1、采取“狠抓两头,巧治中间”的防治措施。
即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健;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
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
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3、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
叶瘟掌握在初发病期用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施用。
2、纹枯病纹枯病枯孕穗纹枯病包鞘叶鞘上不规则病斑纹枯病严重为害状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
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
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
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
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1、采取“在插秧前消灭菌源,插秧后加强肥水管理,并结合发病初期防治,确保水稻倒三叶完好”的防治策略;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作物上常见病害区别水稻稻瘟病——叶瘟类型 白点型 急性型 慢性型 褐点型 形态 圆形小点 椭圆-纺锤型 纺锤型 近圆形小点色泽 白色 暗绿 黄褐 褐色病斑形成 幼叶侵入, 强光照射湿度大,高肥,由白点发展而来干燥或药后,由急性转变而成抗病品种或烂叶病斑变化 湿度大时发展成急性型干燥、药后转变为慢性型湿度大时,产生灰绿色霉层一般不产生孢子白叶枯与细条病病状区别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入侵伤口、水孔伤口、气孔病斑扩展从叶尖、叶缘开始,沿叶脉上下左右扩展成大块黄白色条斑从任何部都可表现病斑,初始为针头状暗绿色水浸状小斑→沿叶脉扩展成中间褐色两端暗绿色的细条斑,病斑可以互相愈合,严重时叶片呈红褐色枯死透光性不透光半透光(叶肉组织结构受到破坏)菌脓较少,鱼籽大小密黄色叶背面沿叶脉成条排列,菌脓尖头大小,腊黄色水稻病毒病区别黄矮普矮黑条条纹叶枯黄萎株型矮 矮 矮 正常 矮分蘖不增多 增多 增多 不增多 增多叶色黄绿相间 浓绿 浓绿 黄绿 黄花症状叶平摆、错位,黑根叶鞘叶鞘有腊,白黑短线条心叶下垂,枯心,黄角斑叶呈竹叶状形态 弹状 球状 球状 球状 多型介体 黑尾大斑、二点叶蝉黑尾大斑电光叶蝉灰飞虱、白飞虱灰飞虱黑尾大斑二点叶蝉介体传毒终生不经卵传终生卵传终生不经卵传终生卵传 终生卵传潜育期 10-30天 10-30天 20-30天 25天 27-90天条锈病叶锈病 秆锈病为害部位 叶为主、叶鞘、秆、穗叶为主秆为主、叶鞘、叶发生时期 3/下-4/中,早(年前)4/中-5/上,较晚 4/下-5/中,迟(5月) 菌丝发育 10-15℃ 17-22℃ 20-25℃ 大小 最小 中 最大颜色 鲜黄桔红 深褐色、咖啡色 形状狭小至长椭圆形 圆至长椭圆形 长椭圆形至长方形表皮开裂程度 表皮不明显表皮开裂一圈表皮开裂呈窗户状向两侧翻卷 夏孢子堆 排列 成:虑线状,幼:轮纹 散乱无规则 散乱无规则 大小 小 小较大形状 狭长形 圆形至长椭圆形 长椭圆形至狭长形 颜色 黑 黑黑 排列呈行 散生、叶鞘上略呈行散乱无规则 冬孢子堆表皮开裂情况不破裂不破裂破裂,表皮卷起小麦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扬花期抽出,抽穗早,初有灰色膜,破裂后,整株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区别
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症状:
1、白叶枯病:沿叶缘波纹状、叶卷曲枯白、茎切口黄白菌脓。
2、细菌性条斑病:叶脉间暗绿色水浸状半透明细条斑、串珠状黄色菌脓。
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均为细菌性维管束病害。
病菌主要由稻种、稻草和自生稻带菌传染,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靠风、雨流水传播,从水稻叶片的水孔和伤口浸入稻株,在高温(一般25~30℃)、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多露、多雾、阳光充足,常刮大风的天气,或深水灌溉、串灌、漫灌等,最易发生流行,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根系长势衰退,往往发病严重。
病害一般有两个高峰期:一是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期;二是抽穗期,孕穗以后爆发为害最为严重。
因此要做到做好几方面工作: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
3、清除病原菌。
4、培育无病壮秧。
5、大田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