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51.96 KB
- 文档页数:9
维生素D 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刘思思,孙振杰,冯文△【摘要】维生素D 作为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在生理上具有维持骨质钙磷代谢平衡的功能,有研究显示在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部分肿瘤、炎症发生发展中维生素D 发挥促细胞分化、凋亡的作用。
维生素D 主要通过调节维生素D 受体的表达介导靶基因转录过程,实现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维生素D 受体的表达,提示其可能与子宫内膜癌进展有关,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随着对抗肿瘤机制的深入探索,维生素D 及其类似物被用于肿瘤内分泌治疗。
综述维生素D 受体生物学基础、维生素D 抗肿瘤作用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维生素D ;受体,骨化三醇;肿瘤形成过程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D and Its Receptor and Endometrial Cancer LIU Si -si ,SUN Zhen-jie ,FENG Wen.The Affiliated Lianyungang Hospital of 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0,Jiangsu Province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FENG Wen ,E-mail :Fengw125@【Abstract 】As a fat-soluble steroid derivative,vitamin D has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metabolism of bone.So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itamin D ca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apoptos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s of the immune system,endocrine system,cardiovascular system,some tumors and inflammation.Vitamin D mainly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vitamin D receptor,mediates the transcription of target genes,and realizes the biological effect of anti-tumor.In recent years,some studies have found the expression of vitamin D receptor in endometrial cancer tissues,suggesting that it may be related to the progression of endometrial cancer and may be a potential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al cancer.Vitamin D and its analogues have been used in endocrine therapy for cancer as the mechanism of anti-tumor therapy has been further explored.The biological basis of vitamin D receptor,the anti-tumor effect of vitamin 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dometrial cancer were reviewed.【Keywords 】Endometrial neoplasms ;Vitamin D ;Receptors ,calcitriol ;Neoplastic processes(J Int Obstet Gynecol ,2020,47:129-133)基金项目:江苏省妇幼健康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F201669)作者单位:222000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通信作者:冯文,E-mail :Fengw125@△审校者·综述·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肿瘤,是美国女性四大癌症之一。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据了妇科肿瘤中的首位。
虽然临床治疗手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
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免疫组化标记物被广泛地运用,可以提供重要的生物学信息。
本文将对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p53p53 蛋白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产物,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 DNA 修复等途径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中 p53 的表达水平通常会显著增加,这与其基因的突变有关。
p53 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预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ER、PR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是雌激素和孕激素的靶标分子,在子宫内膜癌中其表达水平的改变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ER 和 PR 的表达水平升高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密切相关,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三、HER2HER2 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被发现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HER2 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HER2 的免疫组化检测可以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工具之一。
四、Ki-67Ki-67 是一种细胞增殖标记物,其表达水平可以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研究发现,Ki-67 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侵袭和转移相关,而且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七、E-cadherinE-cadherin 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间粘附蛋白,其在细胞的极性和凋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中 E-cadherin 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因此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为该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目前我们对于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阿司匹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王国珍;华腾;池淑琦;汪宏波【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年(卷),期】2019(023)010【总页数】3页(P130-132)【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阿司匹林;治疗;炎症【作者】王国珍;华腾;池淑琦;汪宏波【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0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第2位,仅次于宫颈癌。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常用于治疗动静脉血栓形成、各种发热疼痛、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凝血功能异常等疾病的非甾体抗炎药特别是阿司匹林,对于肿瘤的治疗及预防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目前,关于阿司匹林在肿瘤方面作用的研究多为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等基础研究,阿司匹林尚未作为一种抗肿瘤药常规应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的治疗,但其在抗肿瘤方面的巨大潜力已经引起广泛重视。
现就阿司匹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潜在机制、风险及结局影响的最新研究综述如下,旨在为深入探索子宫内膜癌新型治疗途径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阿司匹林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子宫内膜癌患者常继发死于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
Nevadunsky等[1]研究表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改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存活率,对年轻、肥胖、低级别和接受过术后放疗的妇女亚组的生存率提高明显。
已有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和抗高血压药物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但对中风或致命性出血的发生无改善。
阿司匹林还可降低子宫内膜癌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风险。
子宫内膜癌研究论文子宫内膜癌是一种由子宫内膜上皮组织恶性增生形成的癌症。
它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首先,研究人员在探索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激素素水平的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雌激素的分泌增加,会导致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过度生长,长期累积会形成癌前病变,最终演变成癌症。
此外,一些基因异常,如p16基因的丧失、p53基因的突变等,也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子宫内膜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些家族中,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与遗传风险有关。
研究结果还指出,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也有关系。
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
此外,研究人员在研究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
传统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式是经阴道和宫颈刮片检测,但该方法的结果不够准确,可能会漏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完善,通过超声和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已成为常规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手段。
此外,基因检测也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提供了更加精确的依据。
针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方法仍然是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努力发掘新的治疗手段。
例如,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通过特定的药物靶向癌细胞,高效杀灭恶性细胞,避免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研究表明,EGFR、HER2和VEGF是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所依赖的重要分子靶标,针对这些靶标的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总的来说,子宫内膜癌研究的进展,既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方法,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防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妇科癌症的新疗法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突破妇科癌症的新疗法: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突破近年来,妇科癌症的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是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应用。
这些新疗法的引入为妇科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治疗无法满足的局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妇科癌症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突破。
一、靶向治疗在妇科癌症治疗中的应用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癌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从而阻止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生长。
在妇科癌症领域,靶向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应用手段。
1. 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癌症类型,过去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和放疗进行治疗。
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以及药物耐药性的存在,传统治疗手段的效果有限。
靶向治疗因此成为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针对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集中在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
目前,针对PI3K通路的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PIK3CA基因突变进行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质量。
2. 卵巢癌的靶向治疗卵巢癌是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易复发性的特点。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和化疗,但该疾病的预后仍然不理想。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
在卵巢癌的靶向治疗中,PARP抑制剂是一类新型药物的代表。
PARP是DNA修复途径中的一个重要酶,PARP抑制剂能够阻断癌细胞的DNA修复通路,进而导致癌细胞的死亡。
临床实验证实,PARP 抑制剂在卵巢癌患者中显示出优异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
二、免疫疗法在妇科癌症治疗中的突破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新型治疗方法。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妇科癌症治疗中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子宫颈癌的免疫疗法子宫颈癌是世界范围内令人担忧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疗效有限。
在子宫颈癌的免疫疗法中,PD-1/PD-L1抑制剂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聚焦前沿】JCO——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宫内膜癌⼦宫内膜癌是发⽣于⼦宫内膜的⼀组上⽪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的⼥性。
在我国,⼦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升⾼,⽬前仅次于宫颈癌,居第三位(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
早期⼦宫内膜癌⼥性⽣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位第⼆位,每年有近20万新发病例,并在导致死亡的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有较好的5年相对⽣存率(96%),但在有远端转移的患者中,这⼀⽐率仅为18%。
晚期⼦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常有限,紫杉醇联合卡铂是晚期、复发转移性⼦宫内膜癌的标准⼀线治疗⽅案。
⼀篇发表在JCO杂志的⼀项正在进⾏的Ib/II期实体瘤研究中,描述了晚期⼦宫内膜癌患者接受仑伐替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最终主要疗效分析结果。
仑伐替尼是⼀款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靶点包括⾎管内⽪⽣长因⼦受体VEGFR1/2/3,多种成纤维细胞⽣长因⼦受体FGFR1/2/3/4,⾎⼩板衍⽣⽣长因⼦受体α、RET和KIT。
帕博利珠单抗是⼀种靶向程序性死亡受体-1 (PD-1)的单克隆抗体,被批准⼴泛应⽤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的微卫星⾼度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实体瘤(经治后疾病进展且⽆更佳替代疗法)。
01背景&⽅法KEYNOTE-146/Study 111是⼀项Ib/II期、开放标签、单臂国际多中⼼临床试验,该研究共对108例纳⼊的经治的晚期⼦宫内膜癌患者进⾏治疗,这些患者既往⾄少接受过⼀种系统疗法后出现病情进展。
患者每⽇⼝服⼀次仑伐替尼 20mg,每3周静脉输注⼀次帕博利珠单抗200mg,3周为⼀周期。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24周时的客观缓解率(ORRWK24)。
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进展⽣存期(PFS)、总⽣存期(OS)、疾病控制率(DCR),临床获益率(CBR;定义为获得缓解(PR+CR)和持久SD占⽐[疾病稳定≥23周])。
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保守治疗新进展陈昊;马晓欣【摘要】Endometrial carcinoma is a common invasive malignant neoplasm, and conservative management of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rcinoma may be a therapeutic option for young nulliparae. Conventional drugs f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clude progestin, 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 aromatase inhibitors. Hysteroscopy combined progestogen therapy is a novel therapeutic treatment for young women with early stage well-differentiated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 and gains advantages in regression, pregnancy, relapse and adverse effect over treatment using drugs alone. There is no consensus, however, regarding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and ideal progestin agent, dose, or duration of treatment.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should accept obesity therapy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recurrence, among which bariatric surgery has a better effect. Bariatric surgery is an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young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well-differentiated endometrioid endometrial cancer whose BMI is over 35 kg/m2. Bariatric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ho are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by non-surgical treatment with BMI≥35 kg/m2or metabolic syndrome/T2DM (BMI≥30 kg/m2).%子宫内膜癌(EC)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对年轻未生育的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来说,保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传统保守治疗药物包括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和芳香化酶抑制剂(AIs)等.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是年轻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新型治疗方式,在缓解率、妊娠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等方面优于传统保守治疗,但目前关于手术操作及术后激素治疗尚无统一标准.肥胖EC 患者应治疗肥胖以降低复发风险,其中以减重手术效果最为显著、持久.现已证实减重手术对体质量指数(BMI)≥35 kg/m2的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是有效干预.建议BMI≥35 kg/m2或BMI≥30 kg/m2且合并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若经非手术治疗肥胖疗效不佳,可考虑以减重手术作为辅助治疗.【期刊名称】《国际妇产科学杂志》【年(卷),期】2018(045)003【总页数】6页(P295-300)【关键词】子宫内膜样腺癌;保守治疗;宫腔镜;电外科手术;孕激素类;芳香酶抑制剂;减重手术【作者】陈昊;马晓欣【作者单位】110004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110004 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提升。
上皮间质转化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一种细胞信号传导过程,常见于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肿瘤进展中。
EMT是一种细胞转移方式,传统上被认为是上皮细胞从细胞极性完整的上皮状态转变为浸润型的间质或间叶状态。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EMT在其发生和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EM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EMT不仅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转移和耐药性的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EMT的关键特征是细胞极性的丧失、细胞-细胞接触的破坏和基底膜的破坏,伴随着上皮细胞标志物的下调和间质细胞标志物的上调。
在子宫内膜癌中,EMT可被转录因子Snail、Slug、Twist和ZEB等调节。
EMT也在子宫内膜癌的耐药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发现,EMT状态下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EMT使细胞进入高度可塑的状态,导致肿瘤细胞能够抵御多种治疗手段的干扰,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研究EMT靶点和调节因子,开发了一系列的抗癌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EMT过程,抑制子宫内膜癌的转移和耐药性。
已有的实验表明,一些抗EMT药物在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了其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的潜力。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EM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子宫内膜癌中EMT过程的机制和调控因子仍不完全清楚。
其次,在使用EMT抑制剂治疗子宫内膜癌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药物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预测等。
综上所述,EMT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转移和耐药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EMT过程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新的EMT抑制剂作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策略,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来源:百济药房药讯作者:百济动态浏览:172 发布时间:2011-5-26导读: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
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后期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
由于年轻妇女处于性活跃期,雌激素水平和性交频率均较高,故更易以性交出血为首发症状。
此外,白带增多也为宫颈癌常见症状。
目前治疗方案以手术和放射治疗为主,亦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但中晚期患者治愈率很低。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蓬明魏丽惠国际妇科肿瘤学会第9届年会收到70余篇涉及子宫内膜癌的文章计70余篇。
这些文章从病因学、诊断学、病理学、临床治疗、预后因素等角度对子宫内膜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病因学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Salvesen对子宫内膜癌患者PTEN基因的变异和甲基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PTEN基因变异发生在外显子1~8中,主要发生在外显子5和8,包括插入、丢失、无意义突变和非保守失义突变。
Kyo的研究提示,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变的早期事件。
Esinler研究了CYP1A1基因的多态性,认为该基因的变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子宫内膜癌变。
Shiozawa、Shin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周期依赖性激酶(cdk)以及抑癌基因蛋白产物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进行分析后发现,cyclinsD1在雌激素诱导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cyclinsA过度表达不仅激活了癌细胞增生潜能,还与化疗耐药和放疗耐受有关。
Yamazawa等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抗抑郁药是绝经前妇女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与抗抑郁药物相关的高泌乳素血症使绝经前妇女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
基础研究Kato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细胞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受体表达,而且重组人类G-CSF能够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能力。
子宫内膜癌治疗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过去的几年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案和新的药物,使得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延长。
本文将介绍一些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进展。
一、手术治疗手术是目前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手术的目的是将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彻底清除,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传统的手术方式是开腹手术,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创伤较大,恢复周期较长,术后的疼痛也比较明显。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目前也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或机器人手术等微创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近年来,新的手术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例如“冷刀子手术”。
这种手术方式采用低温电推刀技术,对癌细胞进行冷凝,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患者的器官,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但是,这种手术方式目前还处于实践中,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才能确定其效果和安全性。
二、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是常用的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方法之一。
放疗一般是采用局部放疗,即对子宫区域进行照射,能够有效地杀灭癌细胞。
化疗则是采用抗癌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紫杉醇和多柔比星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杀灭癌细胞,但是副作用较大,包括恶心、呕吐等。
近年来,新型的化疗药物也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例如PD-1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能够帮助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PD-1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治疗子宫内膜癌,在化疗期间可以减少副作用,同时也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这种新型药物的出现,给予了许多患者更多的治疗选择。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也是目前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靶向治疗是基于癌细胞的分子特征,选择特定的靶点,对癌细胞进行精确的干预。
近年来,多支持PI3K/AKT/mTOR通路激酶、ER和PR、HER2、VEGF和EGFR等新型靶向药物的研究获得了进展,其临床治疗效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阿司匹林用于子宫内膜癌中的进展摘要:子宫内膜癌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临床已经证实炎症会增加该病发生风险。
子宫内膜癌临床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现阶段研究最多的非甾体抗炎药就是阿司匹林,这种药物在合并肥胖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即使该药存在出血潜在风险,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其带来的益处远高于风险。
本文针对阿司匹林用于子宫内膜癌中的进展展开分析。
关键词:阿司匹林;子宫内膜癌;进展子宫内膜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且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对女性身心健康带来了较大伤害[1]。
阿司匹林为非字体抗炎药物,常用于各种发热疼痛、动静脉血栓形成、类风湿关节炎、凝血功能异常等的治疗中,但是在不断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该药对肿瘤的治疗及预防能发挥一定的辅助作用,进而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当前,在肿瘤患者治疗中,阿司匹林并没有作为一种抗肿瘤常规药物使用,但是存在巨大的潜力,进而使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阿司匹林肿瘤治疗的研究中。
一、子宫内膜癌治疗中阿司匹林的作用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合并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有研究表明,在子宫内膜腺癌患者治疗中,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能提高患者存活率,尤其是一些接受过术后放疗、低级别以及肥胖的患者。
有研究表明,抗高血压药物及低剂量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发挥较好的效果,有利于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但是这类药物对中风或致命性出血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
针对子宫内膜癌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阿司匹林的应用能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
同时,阿司匹林能抑制肥胖相关炎症,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
二、子宫内膜癌治疗中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一)抗炎效应阿司匹林为非甾体抗炎药,其主要通过对环氧酶发挥抑制作用而发挥抗炎作用。
针对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化,环氧酶能发挥较好的催化作用,并且前列腺素会代谢成不同前列腺素。
COX-1会在血小板中高度表达,并且其产生的TXA2能参与到血小板活化中。
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复发率。
免疫组化技术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及其在子宫内膜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介绍了新型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结论部分指出了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研究中的前景,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有望为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研究进展、诊断、预后、治疗、前景、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疾病背景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组织,严重威胁女性的健康。
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
据统计,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中的首位。
目前,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情,但对于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影响较小。
寻找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免疫组化技术的引入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研究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及新型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可以更好地了解这种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患者。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整理分析已有文献,总结与评述免疫组化技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常用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探讨新型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研究进展,并深入探讨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预后中的应用,以及在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实用的指导,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7, 7(4), 81-89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7 in Hans. /journal/wjcrhttps:///10.12677/wjcr.2017.74013The Advance in the Medical Therapy ofEndometrial CancerLi Zhang1, Yang Fan2*1School of Medicine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2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Peop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Received: Aug. 15th, 2017; accepted: Aug. 30th, 2017; published: Sep. 5th, 2017AbstractEndometrial carcinoma is one of the three big malignant tumors in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sixth large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world.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gradually in re-cent years. Surgical treatment was chosen firstly for early endometrial carcinoma; the main treatment of recurrent and special type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is chemotherapy. In recent years other therapies about endometrial cancer have been kept in a high profile including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and hormone therap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is a research hotspot.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se advancements in endometrial cancer.KeywordsEndometrial Cancer, Chemotherapy,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Hormone Therap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张丽1,樊杨2*1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甘肃兰州2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宁夏银川收稿日期:2017年8月15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9月5日摘要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第六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通讯作者。
张丽,樊杨病率逐渐上升,早期子宫内膜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复发性及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治疗以化疗为主,另外近年来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激素治疗,中药治疗也处于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将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的多种药物治疗进展做出综述。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激素治疗,中药治疗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老年妇女,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70% ~ 80%,晚期患者疗效较差。
根据《FIGO 2015妇癌报告》,每年有290000例新发病例,高收入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低收入国家,后者病死率高于前者,在西方国家,子宫内膜癌为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子宫内膜癌分为两种亚型:I 型为雌激素依赖型,II 型为非雌激素依赖型,I 型恶程度较低,II 型恶性程度较高,I 型子宫内膜癌通常认为与k-ras ,PTEN(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等基因的缺失有关[1] [2],PTEN 是一种抑癌基因,通过调节相关细胞信号通路来对细胞的增殖和活动进行调控,PTEN 的缺失或突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如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肾癌等[3]。
PTEN 的缺失与肿瘤组织类型有关,与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关[4]。
K-ras 的突变往往发生在子宫内膜癌的早期,K-ras 基因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组织学分级越差,临床分期越晚,K-ras 基因的表达阳性率越高[5]。
II 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通常认为与p53基因突变,HER-2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等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6] [7]。
近年也有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8]。
有研究人员发现STAT-3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相关,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TAT-3基因高表达[9]。
有研究发现磷酸激酶蛋白B(P-AKT)在I 型和II 型子宫内膜癌中均有较高比例的活化,P-AKT 与PTEN 同时阳性对肿瘤增殖有协同促进作用,并且P-AKT 的活化与PTEN 失表达、P53和HER-2的表达均无相关性[10]。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法有化疗,新辅助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激素治疗、有关中药治疗也有一定的研究,本文旨在将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癌的药物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2. 化疗2.1. 传统化疗化疗主要适用于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的目的主要是缩小肿瘤的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传统化疗方案为TP 方案(紫杉醇 + 卡铂)和AP 方案(多柔比星 + 顺铂/卡铂),曾有研究表明卡铂与紫杉醇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有一定的疗效[11],最近《FIGO 2015妇癌报告》提出针对III/IV 期子宫内膜癌,标准化疗方案为卡铂 + 紫杉醇,但化疗方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多个脏器的不良反应,如高热,过敏性休克,头晕,消化道反应,皮肤,心血管,呼吸系统的毒性反应[12]。
这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治疗的依从性。
化疗除了对癌症患者的身体有较大的损伤之外,在其张丽,樊杨心理方面的影响更是巨大,有关调查显示,部分术后化疗患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急障碍的症状,并且化疗副反应越严重,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越严重[13]。
2.2. 新型辅助化疗药物二甲双胍是用来治疗II型糖尿病的降糖药,近年报道其具有抗肿瘤增殖的作用,也用来预防和治疗多种癌症如卵巢癌、肝癌、肺癌等。
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在子宫内膜癌细胞中能增强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能明显增强紫杉醇的抗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且二甲双胍与紫杉醇有协同抗子宫内膜癌增殖作用[14]。
AMPK为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FOXO1是一种转录因子,AMPK-FOXO1通路在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抗子宫内膜癌增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二甲双胍激活AMPK-FOXO1信号通路有关[15],也有研究发现体内高糖环境能够激活STAT-3基因的表达,而二甲双胍抑制了高葡萄糖介导的STAT3的激活[16],这项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糖尿病作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之一的原因。
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在常规化疗药物多柔比星的基础上联合IL-11受体的靶向治疗能够抑制高级别子宫内膜癌的生长[17],而相关研究也发现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IL-6、IL-11的表达率明显升高。
研究人员通过对裸鼠荷人子宫内膜癌HEC-1-A细胞移植瘤动物模型的研究分析,证明三氧化二砷(AS2O2)对鼠荷人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治疗剂量的AS2O2对子宫内膜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强于子宫内膜癌常用药物顺铂,AS2O2对荷瘤裸鼠的体质量,活动,饮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顺铂[18]。
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COX-2蛋白显著高表达,PPAR-γ蛋白的表达相对降低,两者有负相关关系,COX-2选择性抑制剂塞来昔布与罗格列酮可以有效抑制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能力,联合应用抑制肿瘤的效果明显强于单独药物组[19]。
2.3. 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or primary chemotherapy NACT)也称早期化疗,是指在手术或放疗前进行全身或局部有效疗程的化疗,能够使肿瘤体积缩小,减少与周围组织粘连,能够为部分晚期患者赢得手术机会,并且提高手术质量。
有学者发现NAC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最大减瘤率,提高了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减轻了不良反应[20]。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有经腹膜转移的子宫内膜癌病人,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其满意的间断性减瘤手术的比例[21]。
相关研究人员对44例4期子宫浆液性腺癌患者作了回顾性的调查研究,术前化疗(NACT组)后手术与初始减瘤术(PCS组)进行比较,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ACT明显地缩短了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了满意肿瘤切除率,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22]。
有研究显示,对于有宫颈或者宫旁组织转移的子宫内膜癌,在实施筋膜外子宫切除术前利用新辅助化疗使手术更加安全可行,并且降低了术后的并发症[23]。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免疫组化检测67例接受NACT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发现P-gp 表达阴性患者的疗效显著高于P-gp表达阳性患者(Z = 2.550, P = 0.011),P-gp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密切相关[24]。
3. 分子靶向治疗肿瘤的发生与多条信号通路活化异常密切相关,分子靶向性药物能特异性地针对这种异常活化的信号通路,调控信号通路,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实现高效、特异性的肿瘤杀伤,分子靶向性治疗药物有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酪氨酸激酶通路下游分子抑制剂,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抑制剂,血管生长素类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