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 非遗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28
延续五千年的荆楚陶艺作者:李南杰凡来到荆州、谈论荆州的人们,都要谈及荆楚艺术。
而谈及荆楚艺术,就离不开漆器、青铜器和丝织绣品,很少顾及其他。
楚国的漆器、青铜器和丝织绣品造型之神奇、工艺之完美确属瑰宝,但还有其他传统艺术,如以“郢都楚陶”为代表的荆楚陶艺,历史更悠久,其品类之繁多、工艺之精湛、成型之奇巧,也应该是荆楚艺术的一大门类。
大概在30年前,我因工作关系多次去过楚都纪南城遗址,见过正在发掘的古窑址和出土的部分陶器和陶片,从而留下了“楚国有陶艺”的印象。
后来又得知仅在荆沙地区已经发现和发掘出土的古窑址和古陶器,就早自新石器时代和殷商时代。
如在江陵境内就出土有5000年前的红陶动物、人物;在沙市军刘台就出土有4000年前的陶器、陶片(包括蛋壳陶);在沙市周良玉桥就出土有3000年前的大量商代陶器、陶片,包括陶鼎、陶釜、陶鬲、陶甑、陶豆、陶瓮、陶纺轮等,其中还有刻印着“|||”和“|X|”字形以及斜格纹饰的器物。
以上发现证明,荆沙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规模较大、工艺水平颇高的制陶业。
特别是纪南城内外,近40年来更是多处发现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成排的窑址和大量与制陶有关的遗物。
从已清理发掘的十余座窑址中,就有全长8.5米、宽3.5米、残深2.5米的大型窑,和火膛高于窑床、窑床高于火膛的各种结构的中小型窑,形制已接近现在民间仍在使用的陶窑。
陶坯的制作已普遍使用轮制和模制,其产品无论是器形种类、大小规格还是装饰纹样都已达到很高水平。
楚都陶窑烧制的完整器物,在窑址内虽出土不是太多,但在楚墓中则大量发现。
楚窑址和楚墓葬中先后出土的荆楚陶器,从建筑材料(包括筒瓦、板瓦、瓦当、井圈、空心砖、水管)、生产工具(包括纺轮、网坠、陶垫、陶拍、陶刷)、生活用品(包括各种类别的炊器、盛器、水器、储藏器)到仿铜礼器、祭祀品应有尽有。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各种陶鼎、陶釜、陶鬲、陶甑、陶豆、陶瓮等,其型庄重俊雅,或高或矮或方或圆,都比例适当;其纹精美多样,或暗或明或釉或彩都色调爽然,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陶艺珍品。
荆楚端午习俗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姚伟钧1(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荆楚地区年节习俗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它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具潜移默化陶冶人类性情的力量,是中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非物质的无形的东西往往比物质的有形的东西更加重要,文化产业应该有效地使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深厚的文化宝库。
关键词:荆楚端午非物质文化保护一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的,特别是在荆楚地区,中国许多年节习俗形成并成熟于这一地区,这些年节几经嬗变,一直传延至今。
荆楚地区的年节具有四个特点:(一)数量多。
(二)节日形式成熟,构造复杂,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相应的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礼仪,构成了一个个繁复的节日习俗系统。
(三)在每个节日中都可找到一些古老的文化遗存因子。
(四)荆楚地区年节中的饮食,最能集中、强烈地反映出荆楚文化的内容和色彩。
荆楚地区年节中的这四个特点,一方面证明它的载体文化是高度发达而成熟的;另一方面证明它自身也是高度成熟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两方面成熟的条件,才使得荆楚地区年节习俗如此绚丽多彩,特别是荆楚端午习俗更是撩人兴味,具有强大的内在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节日。
端午又称“端五”、“重五”、重午、端阳、地腊(道教节庆)、女儿节、浴兰和天中节。
除汉族外,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也过端午节,如彝族、傣族、土家族、纳西族、侗族、布依族等等。
端午节起源很早,其起源和发展与荆楚民俗有密切关系。
在先秦时,人们就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有这样的事例,其云:“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
荆楚文化的八大特点及其发扬必要性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刘纪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史所所长、研究员)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
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
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
2、楚国历史文化。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3、秦汉三国文化。
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
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
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
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湖北民族地区也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
5、名山古寺文化。
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
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的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明显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一、湖北简介湖北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
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与江西省相接,南邻湖南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交界。
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古称:荆楚。
湖北省是国家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是全世界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地区,全省有1个副省级城市,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省直管林区(神农架),38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
(一)第一产业湖北的农业以耕作业为主,粮食生产居首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生产基地。
主要农产品产量处在全国前列。
2009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91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2%。
粮食种植面积401.2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58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6.01万公顷,减少8.29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4.83万公顷,增加8.27万公顷。
粮食总产量2309.1万吨,比上年增产81.87万吨,增长3.7%;棉花总产量48.05万吨,减产3.29万吨,减6.4%;油料产量314.05万吨,增产28.31万吨,增长9.9%。
全省当年造林面积16.0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9%,零星植树达到1.78亿株,木材采伐量170.51万立方米。
畜牧、水产业稳步增长。
生猪出栏3735.49万头,增长6.8%;水产品产量达到338万吨,增长7.9%,再创历史新高。
农村用电量104.2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3%;化肥施用量(折吨)340.26万吨,增长3.9%。
(二)第二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起,湖北为中国工业重点建设地区,利用省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了武钢、鄂钢、荆襄磷矿、应城石膏矿等大型矿山基地。
到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建成以钢铁、机械、电力、纺织、食品为主体、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体系,是全国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
武汉为中国钢铁基地之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全国三大钢铁集团之一汽车工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非遗”视角下汉绣传承与创新的途径摘要:汉绣承载着湖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8年湖北汉绣选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湖北汉绣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围绕湖北汉绣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建议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提升汉绣文化服务能力、打造汉绣文化体验区、政府扶持、打造汉绣品牌经营等以解决这些问题,为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非遗;汉绣;传承创新“非遗”指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代表着人类对自身文化认识的更新,这个全新的概念随着非遗保护的热潮开始进入人们的认知领域。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源于人们对非遗认识的加深和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
随着作为非遗原生土壤的前工业社会环境的渐趋消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变迁以及愈演愈烈的全球一体化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存续、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其文化系统自身的内部力量难以为继,需要从外部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于物质遗产保护,其目的在于维持非遗的生命力,使非遗能够在当代社会生存并传承下去,要注重如何在当代社会促进非遗的传播、弘扬、传承与振兴。
所以,在当代语境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对于非遗的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有关汉绣的阐述1.1汉绣的起源汉绣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是在楚绣的基础上延伸的一种独特地方技艺。
汉绣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发达,兴盛在明清时期。
汉绣早期起源于武昌,后来汉口发展成为主要发源地。
湖北传统文化——荆楚文化湖北历史源远流长,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
夏商(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以前,南方民族长期在这里劳动和生活。
春秋时(前770-前476年),国土主要在今湖南、湖北地区的楚国在南方诸国中最为强盛。
战国时(前475-前221年),南方诸国统一于楚。
公元前221年,统一的秦朝分天下为四十郡,湖北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和黔中等郡。
西汉划天下为十三部(州),湖北以汉水为界,西为南郡,东为江夏,均隶属于荆州。
三国时,吴魏分治湖北,都称荆州。
经两晋至南北朝,刘宋置荆州、郢州,又侨置雍州,萧齐继承了刘宋建制。
梁以后建制紊乱,至隋统一,仍称荆州,一度称鄂州,故湖北简称鄂。
唐分全国为十二道,湖北属淮南、山南及江南道;嗣又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一部分隶属淮南道、黔中道。
宋分全国为十五路,湖北有三十多县属荆湖北路,湖北之名始于此;有十九县属京西南路,另数县分属淮南西路、夔州路。
元朝除中央称中书省外,分全国为十一个中书省,简称行省。
湖北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以南属湖广行省。
明朝改制,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北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广分治,大体以洞庭湖为界,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是为湖北建省之始。
湖北省当时领有武昌、汉阳、黄州、安陆、德安、荆州、襄阳、郧阳、宜昌、施南等十府。
民国初废除府、州建制,省下设江汉、襄阳、荆南、施鹤等四道,共辖69县。
后废道存县。
此后除少数县间有拆、并外,一般无变动。
1932年、1936年,又先后将69县分属11个、8个行政督察区。
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
自192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建立过许多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立过黄安农民政权,扩建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后改为湘鄂西苏维埃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4月,成立鄂豫边区行政公署,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扩大成立为中原解放区行政公署。
人文论坛人文之友大力发扬大国工匠精神推动荆州非遗文化传承——寻访荆楚非遗大师黄超(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荆州434020)【摘要】本文就大力发扬大国工匠精神推动荆州非遗文化传承的课题,为培养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引导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身边的非物质文化和非遗传承人。
组织团队寻访荆楚非遗大师及非遗发源地,大师们追求艺术的完美,创制精美卓越艺术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关键词】弘扬;工匠;精神;荆楚;非遗;传承为培养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引导在高职院校学生了解身边的非物质文化和非遗传承人,结合教育部“师徒制试点”在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作实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尽快形成国家需要的追求卓越、技艺超群的“大国工匠”。
2017年7月到2018年12月分别带了15名学生组成团队分几次巡访了荆楚几位非遗大师及非遗马山民歌发源地。
他们是铅锡刻镂技艺大师敖兴强、我市唯一的汉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先松、荆楚粉画大师郝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马山民歌传承、荆沙榫卯木雕大师陈厚生、楚绣大师李友珍、磨鹰风筝、金雕风筝制作大师孙宏成、雕刻大师王立平、葫芦烙画大师张远龙、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大师邹德香。
这些大师们各怀绝技,所研制的作品分别获得部省市级的奖励,部分被授予“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称号。
铅锡刻镂技艺是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
铅锡刻镂技艺利用铅锡的独特性能,用打击、扭曲、编织、挤压、入模成型等手法,把平面的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把器物型状和动物形态结合起来,最终制成精致的原模。
“铅锡刻镂技艺”是荆州敖氏家族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的一种制模技艺,该技艺在敖氏家族世代相传,敖朝宗是第四代传人,其子敖兴华、敖兴强作为第五代传人。
全国首届“非遗”作品展示获银奖。
省第三届绝技绝活大赛,获金奖。
参加世博会湖北文化周展演,2012年获湖北省“非遗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奖。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刻就延长了。
楚文化有800连年的历史,阻碍深远;“荆楚文化”时刻更长,可延伸至2000连年。
在荆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点,因为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进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点。
在周朝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为重要的一支。
楚文化的要紧组成可归纳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骚文学。
从目前的考古功效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先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制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开山祖师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闻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
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
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先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
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奉献。
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功效,而老庄哲学、屈骚宋赋也成为显学。
活着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咱们完全能够把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
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
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
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
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
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那么比古希腊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