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
- 格式:docx
- 大小:22.90 KB
- 文档页数:4
《政治学》教学大纲(54学时)一、课程名称:政治学原理(An Introduction of Politics)二、课程简介介绍现代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分章阐述政治学的基本问题,重点结合案例讨论与公共管理实践关系密切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政治学的基本知识,并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为指导,比较分析西方现代政治学理论;把理论问题与公共管理实践和我国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相结合;把规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五、授课计划六、教材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闭卷考试),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
八、课程内容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篇政治关系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涵义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二、利益的内在矛盾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二、共同利益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三、政治权力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一、政治权力的类型二、政治权力关系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二、政治权力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涵义一、政治权利的定义二、政治权利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第三篇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的涵义一、政治统治的含义二、政治统治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一、政治统治的基础二、政治统治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统治的方式二、政治统治的作用第二章政治管理第一节政治管理的涵义一、政治管理的涵义二、政治管理的特征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一、政治管理的职能二、政治管理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管理的方式二、政治管理的作用第三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涵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二、政治参与的类型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一、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一、政治参与的作用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章国家第一节国家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二、国家的本质三、国家的历史类型第二节国家的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二、国家结构形式第三节国家机构第二章政党第一节政党的涵义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二、政党的作用第二节政党制度一、政党制度的涵义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第三章政治社团第一节政治社团的涵义一、政治社团的涵义二、政治社团的特征第二节政治社团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二、政治社团的作用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第一节政治心理的涵义一、政治心理的涵义二、政治心理的特点第二节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第二章政治思想第一节政治思想的涵义一、政治思想的定义二、政治思想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一、政治思想的结构二、政治思想的类型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第六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第一节政治革命的涵义一、革命与政治革命二、政治革命的特征第二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一、政治革命的类型二、政治革命的方略第三节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第二章政治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的涵义一、政治改革的定义二、政治改革的特征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一、政治改革的目标二、政治改革的方式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一、政治改革的条件二、政治改革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的涵义一、政治民主的涵义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二、资本主义民主三、社会主义民主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二、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题型]:问答题1.试述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5分)答案:利益是政治关系的基础,它对于政治关系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3分)(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3分)(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3分)(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3分)(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3分)2. 试述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5分)答案:利益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3分)(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4分)(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4分)(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4分)1.试述政治权力的作用。
(15分)答案:政治权力既是社会政治关系的核心内容,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对于政治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3分)(1)从政治关系来看,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2分);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法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2分)(2)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利益是政治生活的基础、动力和目标(2分),是政治生活的核心。
(1分)(3)从社会生活来看,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2分);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1分);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1分);政治权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1分)分数:15难度:3所属知识点:第二篇第二章政治权力/第三节2. 试述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
(15分)答案:(1)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目标指向。
(3分)(2)政治权力作用具有特定的效益。
(3分)(3)政治权力具有双刃剑的效用。
(3分)(4)政治权力作用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3分)(5)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常常呈现多方面力量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
题目:对()生活的参与是公民权利的首要内容
答案:国家政治
题目:公共利益具有()和最高权威性,公共权力部门得到公众授权,代表公众行使公共权力,追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答案:公共性
题目:经验事实表明,()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答案:权力
题目: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能力素质、()、理论与策略、组织。
答案:身份资格
题目: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
答案:村民自治
题目: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
选项A:政府体制
选项B:政府管理
选项C:政府结构
选项D:政府职能
答案:政府管理
题目:()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
选项A:规范方式
选项B:压力方式
选项C:命令方式
选项D:说服方式
答案:压力方式
题目:政治权力实现方式中的()是积极的权力作用方式。
选项A:命令方式
选项B:奖酬方式
选项C:规范方式
选项D:说服方式
答案:奖酬方式
题目:下列权利属于第二代“权利”的是()和居住等权利。
选项A:选择职业
选项B:受教育权利
选项C:健康
选项D: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答案:受教育权利, 健康, 选择职业, 保持最低生活标准。
《政治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政治学原理:是指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础性学科,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强制、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面。
3、政治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习惯等,它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于政治生活的认知和态度。
4、政治制度:是指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规范、规则和组织形式,它规定了社会群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5、民主制度:是指以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大众通过选举、投票等方式参与政治决策和政治管理的一种政治制度。
二、简答题1、请简述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答:政治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权力、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民主制度和国际政治等方面。
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的基础。
2、请简述政治权力的特点。
答: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引导性、控制性和支配性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强制手段迫使他人服从,也可以通过引导、控制和支配等方式影响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3、请简述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的影响。
答: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政治文化对于政治制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政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考虑到社会群体的政治文化背景。
同时,政治文化也影响着社会群体对于政治制度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4、请简述民主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答:民主制度的优点包括能够充分反映民意、促进社会公正、提高人民参与政治决策的积极性等;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增加社会成本、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等。
5、请简述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的影响。
答:国际政治对于国内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际政治的格局、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等方面都可能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同时,国家间的竞争和合作也会对国内政治产生影响。
三、论述题1、请论述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答:政治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试论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区别一、关于公共权力与政治权力的定义1、关于权力的定义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不管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很早就对权力这个概念进行过探讨。
在中国权的概念有三种基本的含义: 一是指衡量审度之义, 如孔子说:谨权量, 审法度, 修废官, 四方之政行焉。
二是制约或控制别人的能力。
如早期法家人物慎到认为, 贤而屈于不肖者, 权轻也。
又如《庄子天运》说:亲权者不能与人柄。
三是指平均或平衡,如清代学者刘大櫆在《井田》一书中说:取天下之田,与天下之民,合计其数而权之,而民各分其可得之田。
在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学者彼德布劳认为:权力是个人或群体将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能力,尽管有反抗,这些个人或群体也可以通过威慑这样做。
德国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就是一个行动者所拥有的不顾反对而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不管这种可能性所依据的基础是什么。
迈克乐罗斯金认为: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只有在人的活动涉及他人的时候才存在权力,权力总是具有人指向性的,意味着权力主体对他人实施控制以贯彻自己意志的能力。
2、公共权力的定义恩格斯认为:原始形态的公共权力就是人们所共同掌控的、协调和管理社会共同生活的权力;原始形态的公共权力产生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其基本功能是调解和处理人们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争端和纠纷;原始形态的公共权力以确认和保障自然共同体全体成员的平等地位、民主权利为前提和基础。
近代社会中早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对权力的公共性做出了充分的理论证明,形成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共识,比较典型的理论化、系统化的观点有君权神授论天赋****论人民主权论等。
3、政治权力的定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公共权力这一概念突出的是权力主体与客体间公的关系, 即这一权力是众人赋予的,权力必须为众人服务,也必须受众人的监督,这样,公共权力的行使就不可能是单向的,而必须与权力的授权者即社会公众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节政治的概念与特征我们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政治是与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狭义社会现象等并列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并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或行为、过程),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
上述中国政治学者关于政治的观点均为广义政治说。
简单地说,经济现象是以追求钱财为目的的活动,政治现象是以追求权力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现象是以追求精神利益为目的的活动,狭义社会现象是以追求人际和谐为目的的活动。
狭义政治概念的经典性解释者是美国法学家古德诺,他在其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阐述道:“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
”由于人们常将“国家意志的表达”理解为立法,故古德诺的“政治”定义尚不及列宁的“政治”定义来得具体和明确。
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
”狭义政治指人们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公共权力)的活动,是人们确立政制(即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政事(即国家重大事情)的活动,包括组织政党、选举、制宪、立法、决定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决策、监督政府等活动。
狭义政治摒弃了广义政治中的运用国家权力管理具体社会事务的活动,也就是摒弃了行政、司法、军事等活动。
政治生活、政治活动、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四个词语的基本含义相同,指的都是政治现象,只是侧重点略有区别。
二、政治的特征(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政治的性质,政治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动。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必然会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适应经济基础的政治,对其起巩固、维护、加强的作用。
2012年《政治学原理》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道德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持有道德政治观的主要代表有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权力政治观:认为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持有权力政治观的主要代表有法家、马基雅弗利、马克思·韦伯、哈罗德·拉斯韦尔、摩根索等。
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利益由三方面因素构成: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同一层次和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系。
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利益矛盾: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的利益关系。
政治权力: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政治权力主体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它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政治权力形成的过程中,外在于政治权力主体的促成因素和条件,包括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及其他要素。
社会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
理论:政治权力主体关于社会和政治基本状况的分析把握,关于自己所主张和奉行的社会政治目标、实现途径及其相关条件的宏观分析和逻辑阐述,对于社会政治的战略性思考。
策略: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和贯彻自己战略意图的方式。
权利: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
国开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政治权力B. 政治制度C. 政治文化D. 政治关系答案:A2. 下列哪项属于政治权力的基本特征?()A. 阶级性B. 强制性C. 权威性D. 全民性答案:B3. 下列哪个国家属于民主共和制国家?()A. 英国B. 法国D. 中国答案:D4. 下列哪项属于政治制度的基本功能?()A. 权力分配B. 权力监督C. 权力制约D. 权力保障答案:A5. 下列哪项不属于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A. 政治观念B. 政治制度C. 政治价值观D. 政治行为答案:B6. 下列哪个国家属于单一制国家?()A. 美国B. 加拿大C. 澳大利亚答案:D7. 下列哪项属于政治权力的运行方式?()A. 法律规范B. 政策引导C. 行政命令D. 道德教化答案:B8. 下列哪个国家属于半总统制国家?()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日本答案:B9. 下列哪项属于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A. 权力集中B. 权力分散C. 权力制衡D. 权力融合10. 下列哪个国家属于联邦制国家?()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 政治权力B. 政治制度C. 政治文化D. 政治关系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属于政治权力的来源?()A. 法律规定B. 社会认同C. 政治合法性D. 阶级基础答案:ABCD3. 下列哪些属于政治制度的类型?()A. 民主制度B. 专制制度C. 君主制度D. 联邦制度答案:ABCD4. 下列哪些属于政治文化的功能?()A. 导向功能B. 凝聚功能C. 教育功能D. 调节功能答案:ABCD5. 下列哪些属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原因?()A. 社会矛盾B. 政治危机C. 经济发展D. 文化变革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政治权力的特征。
2024年电大考试《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题2024年电大考试《政治学原理》期末考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政治学的三大基本研究方法? A. 规范研究法B. 实证研究法C. 历史研究法D. 案例研究法2、关于政治权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政治权力是实现政治目标的基础 B. 政治权力可以通过选举、任命等方式获取 C. 政治权力可以被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D. 政治权力只存在于国家机关和公共领域3、下列哪一项不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A. 少数服从多数 B. 保护少数人的利益 C. 公开投票表决 D. 精英领导原则二、简答题4、请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并说明二者之间的主要联系。
41、请简述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并说明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411、请简述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并说明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论述题7、请论述现代政治学的三大理论范式:规范政治学、实证政治学和历史政治学,并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71、请论述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并说明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711、请论述政治权力的本质和来源,并说明政治权力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和发展。
四、分析题10、请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101、请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并提出完善我国政治制度的建议。
1011、请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
五、综合题13、请结合政治学原理和相关案例,论述“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实现权责平衡。
131、请结合中国实际,论述“民主与民生”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实现民主与民生的良性互动。
1311、请结合全球化背景,论述“国际合作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并说明如何在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寻求平衡。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学习总结10215010309 张帅香关于“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这两个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概念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
通过概念分析、对二者间联系及影响的比较,我们对两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威的内涵1、政治权力关于政治权力的定义大家比较赞同以下两种:(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实际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的方式作为实现和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力量,踏实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篇p67)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
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它体现在政治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
政治权力是权力在政治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政治力量,所要实现的目的与政治相联系。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
政治权力在本质上表现为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形式上呈现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百度百科)一般地说,政治权力的概念包含着如下的要素:1)政治权力的主体一般来说,政治权力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此外,各社会阶级、各政治集团和社会集团、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群众、各种政治个体等,也可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通过互相作用,主客体的地位可以互易。
2)目的性政治权力的主体通过政治权力所要实现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利益或价值。
这种利益或价值表现在广泛的方面,并对于政治主体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3)强制力政治权力主要是一种强制力,同时包括各种半强制力和非强制力。
在政治权力的运行中,这些力量往往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
除以上因素外,还包括:权力作用的方式、权力作用的过程和实现、权力关系的稳定度等2.政治权威关于政治权威的定义,大家比较认同这种观点:政治权威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政治权力就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赖一定得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得一种政治力量。
形式上就是特定得公共权力,本质上就是力量制约关系。
政治权利就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得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得权利,就是人权得重要组成,就是公民参与与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以获取自身利益得资格。
上述可以瞧出,二者得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不同:政治权力乃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利指政治生活资格。
行使主体不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民。
处分方式不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而权利可以放弃与转让。
推定规则不同: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
社会功能不同: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联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依存:一国最高权力来源于民众对权利得让渡;将自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离不开权力相互作用:以权利控制权力;权力在法定权利得实现、救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互矛盾:权力就是保障权利必不可少得力量;权力又可能会侵犯权力,所以为保护权利必须限制权力二者就是对立统一得,具体表现为: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得对立性(一)权力与权利相互矛盾在社会权力总量不变情况下,如果国家行使得政治权力越大,则公民行使得政治权利就越小,反之,则相反。
这一权力数量划分与配置上得反比例关系就是由利益上得反比例关系决定得。
这就是因为,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都就是实现其主体利益得手段。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产生对立不就是自己得目得,最终目得就是实现各自利益。
(二)权力与权利相互制约(1)“权力制约权利”。
第一,对政治权利行使目得制约。
法律确认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与自由,就就是赋予她获得合法利益、谋取个人幸福得手段。
但法律就是站在客观正义得立场上,通过对社会整体利益得权衡来设定公民政治权利。
所以,政治权力在赋予公民政治权利得同时,又限制了政治权利。
这样就可以避免个人政治权利得任意行使损及她人得合法权益与社会得整体利益。
第二,对政治权利行使程度得制约。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课程代码264001)一、名词解释1、政治权利2、国家3、政治权力4、政党5、政治文化6、两党制7、政治统治8、联邦制9、政治管理二、简答1、简述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关系。
2、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有哪些基本类型。
3、什么是政治学?试简要对比中西方政治学历史演变。
4、什么是政党?简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政党类型。
5、简述政治统治的基础与方式。
6、简述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7、简述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三、辨析1、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其余民主党派的实质身份就是西方政党制度中的在野党。
2、苏联和中国都实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所以二者采取了完全相同的政党制度。
3、从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以后,我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制国家,而成为复合制国家4、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一样都只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论述1、试结合现实,评述我国各类政治社团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前政治生活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有哪些特点?并据此说明在中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一、名词解释1、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定的社会成员获得自身利益的特定资格。
2、国家的起源:国家是一个历史的、社会的产物,是最高社会公共权力的体现。
原始社会并未形成国家,但已在孕育之中。
(血亲复仇、近亲不能结婚和氏族议事大会)形成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语言、主权。
国家的本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阶级统治的工具。
3、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
政治权力在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最高形式是特定的国家权力。
4、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的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5、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当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生活的感受、认识、情感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学》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政治: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2.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3.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主体单个成员利益与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是社会成员实现利益分配的政治资格。
4.共同利益:是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5.政治斗争:是政治冲实的一种形式。
它是各种政治主体之间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特定的权利而围绕着公共权力所产生的对抗性互动行为。
6.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7.政治管理:就是国家权力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种方式。
8.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9.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政治权力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10.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11.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2.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填空题1.君主政体、共和政体2.暴力革命、和平过渡3.政体4.单一制、复合制5.合理性、可行性、过程性6.政体、国体7.同一、相反、能动8.利益、公共权力、权利9.行政权、司法权三、简答题1.简述利益的构成因素。
政治权力是指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赖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本质上是力量制约关系。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并影响政治生活从而得以在社会的政治生活领域达到自我实现的权利,是人权的重要组成,是公民参与和影响社会政治生活以获取自身利益的资格。
上述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含义不同:政治权力乃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利指政治生活资格。
行使主体不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民。
处分方式不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而权利可以放弃和转让。
推定规则不同: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权利法无禁止即自由。
社会功能不同:公共利益,私人利益。
联系主要体现在:
相互依存:一国最高权力来源于民众对权利的让渡;将自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离不开权力
相互作用:以权利控制权力;权力在法定权利的实现、救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互矛盾:权力是保障权利必不可少的力量;权力又可能会侵犯权力,所以为保护权利必须限制权力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具体表现为:
一、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对立性
(一)权力和权利相互矛盾
在社会权力总量不变情况下,如果国家行使的政治权力越大,则公民行
使的政治权利就越小,反之,则相反。
这一权力数量划分与配置上的反比例关系是由利益上的反比例关系决定的。
这是因为,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都是实现其主体利益的手段。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产生对立不是自己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各自利益。
(二)权力与权利相互制约
(1)“权力制约权利”。
第一,对政治权利行使目的制约。
法律确认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赋予他获得合法利益、谋取个人幸福的手段。
但法律是站在客观正义的立场上,通过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权衡来设定公民政治权利。
所以,政治权力在赋予公民政治权利的同时,又限制了政治权利。
这样就可以避免个人政治权利的任意行使损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第二,对政治权利行使程度的制约。
即政治权利的行使一定要适度。
如果行使权利过度,也会使政治权力所保护的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对政治权利行使范围的制约。
当国家法律在规定公民行使政治权利范围时,就预示着同时也对公民提出了约束范围。
对公民政治权利范围的确定是法治国家对公民进行制约的前提,也是判断公民行使政治权利合法与否的标准。
第四,对政治权利行使方式的制约。
政治权利的行使必须依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进行。
政治权利的行使方式必须合法。
(2)“权利制约权力”。
政治权利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主要是通过许多中介来实现的,这些中介主要有:
第一,法律和法律制度。
政治权力仅限于法律明确赋予的范围,目的在
于限制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利的侵害,以切实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最终实现政治权利主体利益。
第二,政治制度。
主要包括选举制、考任制和限任制。
第三,社会舆论机构。
在西方,新闻舆论素有第四种国家权力之称,成为制约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成为公民政治权利的强有力保障。
第四,代议机构。
公民通过代议机构对政治权力实行有力监督,监督其运行是否符合宪法和法律规定。
第五,政党、群众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
政党、群众团体和各种利益集团对政治权力产生举足轻重的制约。
二、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同一性。
(一)政治权力是实现政治权利的前提和保障。
政治权力是基于实现和保障政治权利而产生的。
公民为实现自身利益,而结成特定政治力量。
只有当他们的力量成为政治权力以后,才能获得真正的政治权利,因此,政治权力的形成和政治统治的确立,是公民获得政治权利的前提。
同时,也只有在政治权力保障下,社会才能保证一定的政治秩序,使政治权利的实现获得稳定环境,而政治权力主体才能保证自身政治地位和政治资格;只有在政治权力的作用下,社会政治生活才能按特定的法律规范、制度规范和程序规范进行,从而保证政治权利予以实现,如果没有政治权力的保障,政治权利就无从实现。
(二)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利是人民固有的,政治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就二者关系而言,政治权利更具有本源的意义。
政治权力的产生和存在,是为了保障政治权利的实现,政治权力的界限应叫政治权利来衡量和控制。
政治权利是政治权力的源泉和基础。
(三)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是互为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首先,由于公民为扩大政治权利而不断斗争,政治权力主体被迫通过宪法和法律向公民“返还”权力。
随着权利行使主体的变化,权力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由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制约力量转化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参与资格。
这样,政治权力便通过立法和法律而转化成了政治权利。
其次,政治权利也可以转化为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被公民依法行使,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时,政治权利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当公民通过行使政治权利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代表通过代议机构来表达公民“意志”,这种“意志”一旦最终通过代议机构表达出来,便具有强制执行力。
随着政治权利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利也就转化为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