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课件-4欣赏宜兰童谣(片段)-人教新课标(2014秋)(共23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26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材,具体内容为第五章《故乡的云》,第二节《宜兰童谣》。
本节课通过学习《宜兰童谣》,让学生了解我国台湾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宜兰童谣》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台湾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的掌握。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以及台湾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课件、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台湾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教师播放《宜兰童谣》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音高,并教唱歌曲。
3. 歌曲练习: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指导,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教师选取歌曲中的某一段落,让学生进行集体练习,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 情景表演:学生分组进行情景表演,将所学歌曲融入到实际情景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歌曲《宜兰童谣》的歌词。
2. 黑板右侧:歌曲的旋律简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课后复习《宜兰童谣》,并尝试创作一段类似的童谣歌词。
2. 答案:学生创作的童谣歌词,教师课后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台湾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如其他童谣、民间音乐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引入、歌曲练习和情景表演。
3.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实践。
《宜兰童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宜兰童谣》。
该内容属于音乐课程第二章“台湾地区民谣”中的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特点、节奏感以及歌词的含义。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并掌握宜兰童谣的风格与演唱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增强对台湾地区民间音乐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提高演唱技巧。
3. 通过学习宜兰童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宜兰童谣的节奏感和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宜兰童谣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及歌词的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宜兰童谣歌曲CD。
学具:歌词单、音乐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宜兰童谣《捉泥鳅》,让学生初步感受宜兰童谣的风格和特点。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歌词的含义。
3. 歌曲教唱(15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宜兰童谣的节奏感和演唱技巧。
b. 教师示范:教师演唱宜兰童谣,并解释演唱技巧。
c.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宜兰童谣,注意节奏感和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宜兰童谣。
b.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5. 情景实践(10分钟)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一首宜兰童谣进行表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加入动作。
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2. 宜兰童谣的特点3. 歌词含义4. 演唱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宜兰童谣《月亮光光》,并分析其歌词含义。
2. 答案:a. 歌词含义:描述了月亮的美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演唱技巧:注意歌曲的节奏感,加强声音的共鸣,用轻快的语气演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宜兰童谣的兴趣浓厚,但在演唱技巧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第六章《家乡的歌》,详细内容为《宜兰童谣》。
通过学习这首童谣,让学生了解台湾宜兰地区的民间音乐,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宜兰童谣》的旋律,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童谣,了解台湾宜兰的风土人情,增进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宜兰童谣》的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
难点: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用适当的音色和音量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课件、黑板。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宜兰的风光,引导学生了解宜兰的自然环境和民间音乐。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示范演唱《宜兰童谣》,学生跟随学唱。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如音符、休止符、附点等。
(2)分析歌曲中的节奏型,如切分音、三连音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演唱《宜兰童谣》。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曲歌词4. 音乐符号及节奏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宜兰童谣》,录制视频,至班级群。
2. 答案:正确演唱《宜兰童谣》,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如客家山歌、蒙古族长调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歌曲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设计。
3.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宜兰童谣》的教学难点在于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用适当的音色和音量演唱。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音乐下册第6章《宜兰童谣》。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宜兰童谣的起源、特点及文化背景;学习童谣《月亮光光照地堂》和《天乌乌》,掌握其旋律、节奏和歌词;探讨宜兰童谣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宜兰童谣的起源、特点,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2. 培养学生歌唱宜兰童谣的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培养跨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宜兰童谣的旋律、节奏掌握,以及歌词记忆。
重点:学习宜兰童谣的基本唱法,体验其音乐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教学课件。
学具:歌词单、音乐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月亮的民间故事,引出宜兰童谣《月亮光光照地堂》。
2. 新课内容学习:(1)播放课件,介绍宜兰童谣的起源、特点及文化背景。
(2)教唱《月亮光光照地堂》,指导学生掌握旋律、节奏和歌词。
(3)分组练习,互相交流心得,提高歌唱能力。
3. 例题讲解:以《天乌乌》为例,讲解宜兰童谣的旋律、节奏特点。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练习《天乌乌》,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宜兰童谣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月亮光光照地堂》2. 旋律、节奏特点3. 歌词填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月亮光光照地堂》和《天乌乌》的歌词填空。
2. 答案:(1)《月亮光光照地堂》:月亮光光,照地堂,蟋蟀鸣,纺织娘。
小孩儿,忙起床,拾棉花,做衣裳。
(2)《天乌乌》:天乌乌,要下雨,鸡飞狗跳,猪拱泥。
小孩儿,忙收衣,躲雨去,笑哈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其他地区的童谣,进行交流分享,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宜兰童谣的旋律、节奏掌握和歌词记忆。
《欣赏宜兰童谣(片段)》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宜兰童谣欣赏”,通过聆听和学习宜兰地区的传统童谣,旨在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并培养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学习目标1. 能够认识并熟悉宜兰童谣的旋律特点与音乐风格。
2. 通过听辨和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宜兰地方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听辨任务:学生能够通过聆听童谣片段,识别出音乐的基本节奏、旋律线条和音色特点。
2. 表达任务:学生能够用语言或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谣,运用所学知识表现自己对宜兰童谣的理解。
4. 知识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宜兰童谣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宜兰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学习童谣做好铺垫。
2. 初步欣赏:播放宜兰童谣的完整版本,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韵味和风格。
3. 分段欣赏:将童谣分为若干个片段,逐一播放,引导学生注意每个片段的旋律、节奏和音色特点。
4. 听辨练习:教师通过提问和听辨活动,检验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5. 表达与创作:鼓励学生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并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谣。
6. 文化交流:介绍宜兰童谣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7. 总结反馈: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上的听辨练习和知识问答,检测学生对宜兰童谣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让学生在家中再次聆听童谣,记录自己的感受,或创作一首简单的歌谣,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应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宜兰童谣片段》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宜兰童谣片段》,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三章“地方民谣”的第二节。
详细内容包括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韵律特点、歌词含义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宜兰童谣的基本韵律和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地方民谣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宜兰童谣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宜兰童谣的韵律特点和歌词含义。
重点:掌握宜兰童谣的基本演唱方法和韵律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钢琴。
学具:歌词单、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宜兰童谣片段,让学生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氛围,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民谣的魅力。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韵律特点、歌词含义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宜兰童谣。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典型的宜兰童谣,进行逐句讲解和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相互纠正演唱方法,老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展示(5分钟)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简介2. 韵律特点3. 歌词含义4. 演唱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宜兰童谣,并理解其歌词含义。
答案:略2. 作业题目:分析宜兰童谣的韵律特点,并与同学分享。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理论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宜兰童谣的基本演唱方法和韵律感。
课后,老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地方的民谣,了解其特点,培养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在下节课分享,增进同学们对我国民间音乐的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实践情景引入1.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宜兰童谣,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课件》。
教材章节为第三单元《台湾风情》,该章节主要介绍台湾地区的民间音乐,通过学习《宜兰童谣》这首歌曲,使学生了解台湾的音乐特色,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地演唱《宜兰童谣》,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2. 了解台湾地区的音乐特色,增强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3. 通过学习《宜兰童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演唱《宜兰童谣》,理解歌曲的意义和情感。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于台湾音乐特色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录音机、音响、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乐谱、歌词卡片、文具。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引入:通过播放台湾风光短片,引导学生了解台湾的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先让学生听一遍《宜兰童谣》的录音,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 歌词解析:让学生阅读歌词,理解歌曲的内容。
教师讲解歌曲中描绘的台湾风光和民俗风情,使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4. 练习演唱: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上歌曲《宜兰童谣》的,下方列出歌曲的主要歌词,旁边标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用普通话准确地演唱《宜兰童谣》,并家长签字确认。
2. 作业答案:《宜兰童谣》的正确演唱音频或视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台湾地区的民间音乐,下节课分享,进一步了解台湾的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课件》选自第三单元《台湾风情》。
本节课通过学习《宜兰童谣》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地区的音乐特色,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音乐下册第四章《宜兰童谣精品课件》的内容。
具体包括《丢丢铜》、《一只鸟仔》、《火车驶向宜兰》等三首童谣,通过学习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童谣,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台湾宜兰的乡土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宜兰童谣的歌词及旋律,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宜兰乡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集体演唱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宜兰童谣的歌词、旋律及演唱技巧。
难点:《火车驶向宜兰》的节奏变化及旋律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课件、黑板。
学具:歌词单、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宜兰的美丽风光、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产生兴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唱《丢丢铜》,指导学生掌握歌词和旋律,注意音准和节奏。
(2)教唱《一只鸟仔》,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描绘的宜兰风光,感受音乐之美。
(3)教唱《火车驶向宜兰》,重点讲解节奏变化和旋律转换,帮助学生克服难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三首歌曲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4. 情景实践(5分钟)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首歌曲进行表演,融入宜兰乡土文化元素。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精品课件2. 歌曲名称及歌词3. 歌曲旋律简谱4. 重难点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三首宜兰童谣,选择一首进行表演。
2. 答案:课后自行练习,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童谣,进行对比学习,拓展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针对性教学策略。
4. 教学过程中情景实践的设计与实施。
二下音乐《宜兰童谣简谱、五线谱》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六课《宜兰童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宜兰童谣》的简谱和五线谱学习,让学生通过学唱歌曲,了解台湾宜兰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童谣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宜兰童谣》的简谱和五线谱,提高识谱能力。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3. 增进学生对台湾宜兰地区风土人情的了解,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节奏的掌握。
教学重点:歌曲《宜兰童谣》的学唱、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课本、简谱本、五线谱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台湾宜兰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了解当地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播放《宜兰童谣》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韵律美。
(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音准。
(3)教师出示简谱和五线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两种谱式的特点及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方法。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和旋律,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钢琴伴奏,进行歌曲演唱练习,注意指导学生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
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2. 内容:(1)歌曲简谱、五线谱(2)节奏、音准重点(3)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宜兰童谣》,完成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练习。
2. 答案:见课本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地区的童谣,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简谱与五线谱的转换、节奏的掌握。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第四章《童谣欢唱》中的《宜兰童谣》。
详细内容包括学习宜兰童谣的歌词、旋律、节奏,了解宜兰童谣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宜兰童谣》的歌词和旋律,能够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宜兰童谣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3. 通过学习宜兰童谣,使学生了解台湾地区的地方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宜兰童谣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重点:熟练演唱《宜兰童谣》,了解宜兰童谣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
学具:歌词单、音乐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宜兰童谣的演唱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词,讲解生词和句意。
(2)教师示范演唱《宜兰童谣》,学生跟随学唱。
(3)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注意音准和音色。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进行拍手练习。
(2)讲解歌曲的旋律走向,进行视唱练习。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宜兰童谣》,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宜兰童谣的特点。
(2)拓展介绍台湾其他地区的童谣,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2. 歌词:完整展示《宜兰童谣》歌词3. 节奏:展示歌曲的节奏谱例4. 旋律:展示歌曲的旋律走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宜兰童谣》,并介绍台湾其他地区的童谣。
2. 答案:学生演唱《宜兰童谣》的视频或录音,以及台湾其他地区童谣的简要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台湾地方文化,如美食、民俗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童谣比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3. 歌曲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5. 随堂练习的组织形式6. 板书设计的结构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分步骤教学,先从歌词入手,让学生熟悉并理解歌词内容。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欣赏宜兰童谣 (片段 )》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欣赏宜兰童谣(片段)”。
这一单元共安排了 4 课时,本节课是第 2 课时。
教材中选入了 3 首宜兰童谣《丢丢铜》、《小星星》和《青春舞曲》。
这些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富有浓厚的民间特色,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和简单的节奏。
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创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宜兰童谣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热爱。
2.能够用轻快的情绪演唱童谣,感受歌曲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宜兰童谣的特点,能够熟练演唱教材中的歌曲。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境的音乐课堂。
2.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演唱,让学生跟随模仿。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练习,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教材和音响设备。
3.准备相关的音乐道具,如手铃、沙锤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宜兰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宜兰的风土人情,激发他们对宜兰童谣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简单介绍宜兰童谣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 分钟)教师播放教材中的歌曲《丢丢铜》,让学生初步感受宜兰童谣的风格。
在歌曲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3.操练(10 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丢丢铜》,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宜兰童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宜兰童谣》的章节。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基本形式、歌词内容以及童谣中所体现的民间文化。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宜兰童谣的相关知识,感受童谣的音乐魅力,体验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形式,掌握童谣的歌词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对宜兰童谣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宜兰童谣的歌词内容,了解童谣的基本形式。
难点:理解童谣中所体现的民间文化,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首宜兰童谣,让学生初步感受童谣的音乐魅力。
2. 教材内容讲解:介绍宜兰童谣的历史背景、基本形式和歌词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童谣的特点。
3. 民间文化讲解:讲解童谣中所体现的民间文化,让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丰富多彩。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宜兰童谣,讲解童谣的歌词结构和音乐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宜兰童谣的歌词结构和音乐特点。
6. 团队协作活动:分组让学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宜兰童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 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宜兰童谣,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宜兰童谣历史背景:民间传统音乐基本形式:歌词+音乐歌词内容:体现民间文化音乐特点:音调优美、节奏明快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查找其他宜兰童谣,分析其歌词结构和音乐特点,并在下节课分享。
2.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宜兰童谣,注意体现民间文化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宜兰童谣和民间文化,可以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民间音乐表演、采访民间音乐艺人等。
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宜兰童谣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