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文学作品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解读儿童文学是一种创作出口的精神,其叙事性的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的深层情感,在描写中弥漫着浓浓的情节。
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中有着许多细节元素,它们为儿童文学作品造就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叙事性元素以及它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角色三个方面,深入解读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
首先,叙事性元素是构成儿童文学故事的基本组成部分。
这些叙事性元素包括:叙述背景、叙事框架、情节、冒险、结局等等。
叙事框架是叙事阐述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把故事的每一部分连接到叙事故事的核心思想中。
叙事背景提供了故事的时间背景和地理背景,给读者以完整的视角来解读故事。
情节是故事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它将故事的线索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叙述出来,赋予故事有血有肉的感觉。
冒险就是故事中的转折点,为故事注入了悬念和刺激,使得故事有激动人心的节奏。
结局则是将故事发展的各个线索串起来,当前的困局得以解决,也可以是给予了一个愿景,让读者从中得到寓意。
其次,叙事性元素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方面,叙事性元素丰富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给读者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叙事性元素还可以帮助作者塑造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细节元素所代表的意义;最后,叙事性元素还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感情色彩,使人们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让作品更具有美感。
最后,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的解读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不但要深入剖析叙事里的具体元素,而且要考虑其在故事中的主题意义、人物内心活动的空间、感情的立体色彩以及故事的结局因素。
充分理解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的内涵,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领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与内涵,更加深入地认知文学,走向精神文明与品格的提升。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是一种受到青睐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形象地感受文学,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只有全面深刻地解读儿童文学叙事性作品,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在文学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精神文明与品格。
优秀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其人物的构成往往文学典型1.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与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表现的是客观的事件。
叙事文学则是讲故事,即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描述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 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第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比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包含着对法国大革命以后社会文化的解释,然而这种解释是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的描绘而感染读者,让人产生对社会历史的审美体验、感动和领悟。
这就是说,叙事内容中所包含的是审美意识形态。
第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这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但在具体的叙事行为中,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表现是很复杂的。
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语⾔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说、戏剧及⼀些记叙类的散⽂(⽂学传记、报告⽂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学理论,如欧洲的亚⾥⼠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的《史通、叙事》、⾦圣叹的⼩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概》,对叙事性⽂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物,环境等⽅⾯,即注意“写什么”。
⼆⼗世纪从西⽅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共时语⾔学的⽅法或系统的⽅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学所叙之事⾮“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胜。
⾦圣叹:“《史记》是以⽂运事,《⽔浒》是因⽂⽣事”。
“《⽔浒》七⼗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亲临其地者。
”因此,⽂学的叙事是⽤语⾔虚构的事件。
特征:1、⽂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活的反映,是⼀个动态的过程,是⼈的⾏为、⼈与⼈的⾏为关系及其结果。
2、⽂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着作家的匠⼼、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的思想感情,因⽽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文学性叙事类作文素材《雨中的回忆》那是一个细雨绵绵的傍晚,城市的街道被雨水洗刷得湿漉漉的。
我撑着一把雨伞,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雨滴打在伞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一个老人在路边卖花。
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定和乐观。
他的花摊虽然不大,但各种鲜花却摆放得整整齐齐,五颜六色的花朵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娇艳欲滴。
我被这些美丽的花朵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
老人看到我,微笑着问:“小姑娘,要买花吗?”我点了点头,挑选了一束康乃馨。
老人熟练地为我包好花,递给我说:“这束花送给妈妈最合适了,她一定会喜欢的。
”我感激地看着老人,付了钱后离开了花摊。
继续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手中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让我的心情格外愉悦。
突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小男孩正朝着我跑来。
他的头发被雨水打湿,贴在额头上,脸上充满了焦急的神情。
小男孩跑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姐姐,你的钱包掉了。
”我这才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心中顿时一阵慌乱。
我接过钱包,感激地对小男孩说:“谢谢你,小弟弟。
”小男孩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说完,他转身跑向了雨中。
看着小男孩远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在这个寒冷的雨天,老人的微笑和小男孩的善良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
回到家后,我把康乃馨送给了妈妈,妈妈高兴地接过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把在雨中遇到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我们要学会感恩,也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从那以后,每当我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天,想起老人和小男孩的善良,然后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他们。
因为我知道,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许就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温暖和希望。
中国的叙事学著作
中国的叙事学著作涵盖了广泛的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等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叙事学著作之一是《红楼梦》,这部小说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也是一部充满叙事魅力的作品。
此外,李泽厚的《叙事学研究》、杨宪益的《叙事学导论》、齐忠华的《叙事文化研究》等著作也是中国叙事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著作探讨了叙事的本质、叙事与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等领域的关系,为中国叙事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 1 -。
叙事类文学作品考点讲解及作品阅读﹙八年级小班第四次课讲义 10月19日﹚一.导读叙事类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童话、寓言、叙事散文等,在中考现代文阅读中,戏剧、童话、寓言很少涉及,选材以小说和叙事散文为主。
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区别主要是: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
而在中考中,一般对作者和文章背景并没有注释,考生很难分清其是小说还是叙事散文,而且两者的考点基本是一致的。
中考叙事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一般为千字左右的小说或叙事散文。
在阅读时先梳理情节,整体感知内容二.考点链接:1.理清情节,归纳事件。
2.概括要点,把握主题。
3.分析人物描写,归纳人物性格。
4.分析环境描写、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标题、词、句、段的意义和作用。
6.欣赏作品语言。
7.感悟、启示与评价。
三.典型例题阅读《父亲》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父亲①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②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
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
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
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
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
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
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
”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③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④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
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给了他的孙子孙女。
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
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⑤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⑥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
叙事性文学作品(二)一、叙事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一)叙事散文中的记叙(叙述)。
1、概念: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作用:使读者对人物特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二)叙事散文中的描写。
1、概念: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
2、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所描写的事物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环境描写(经常考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2)人物描写主要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它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叙事散文中的议论。
1、概念: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所发表的看法或见解。
它往往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2、作用:起到画龙点睛或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有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先叙后议,画龙点睛;先议后叙,出了能揭示中心之外,还会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四)叙事散文中的抒情。
1、概念: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它有两种形式:(1)直接抒情:作者在心底里直接、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用:可以透过作者的感情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它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叙事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只列举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
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先贬抑(颂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人物感情、形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并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广角镜】Guang jiao jing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
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
”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相互依存,共伴始终,情节的发展与变化促成人物性格的发展与深化。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波澜起伏、曲折新颖的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
情节审美价值的独特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试着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具有现实性和主观性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主观反映,作者总要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对它加以评判或明或暗地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倾向性。
这种思想倾向性又必然以一定的理性原则为内涵,当然有时它可能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客观的理性标准,这就构成错误的思想倾向性。
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不可能不表现思想倾向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不受理性的支配制约。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改造了长期流传在民间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同时结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使得其创作朝着追求自我价值和人性完美的方向出发。
为了安抚孙悟空,玉帝请他上天,做了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弼马温”,他觉得自我价值没有得到认可,“玉帝轻贤”“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于是打出南天门。
几经周折,天庭一干人实在没有办法,再次请他上天,封了个“有名无实”“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但依然未从根本上得到尊重,于是偷桃、偷酒,搅乱蟠桃大会,窃取老君仙丹。
他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正是明朝那个时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
然而,吴承恩让如来佛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也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根深蒂固和不可动摇性。
《西游记》刻画了一个率性“齐天大圣”,暗合了明代文化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精神。
由此可见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包括它的最小组成部分细节的作用首先就在于准确鲜明合乎逻辑地展示矛盾冲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艺术反映上。
叙事性文学作品(二)
一、叙事散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一)叙事散文中的记叙(叙述)。
1、概念: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作用:使读者对人物特点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晰的了解。
(二)叙事散文中的描写。
1、概念: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
2、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使所描写的事物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1)环境描写(经常考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渲染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
(2)人物描写主要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它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叙事散文中的议论。
1、概念: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所发表的看法或见解。
它往往和作者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2、作用:起到画龙点睛或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有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先叙后议,画龙点睛;先议后叙,出了能揭示中心之外,还会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
(四)叙事散文中的抒情。
1、概念: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人物、事物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
它有两种形式:
(1)直接抒情:作者在心底里直接、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间接抒情。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用:可以透过作者的感情了解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它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叙事散文中的表现手法。
(只列举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鲜明地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中心。
2、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
先贬抑(颂扬)再大力颂扬(贬抑)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人物感情、形象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突出文章的主题,并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3、衬托法。
常考的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它在文章中有两种表现形式:
(1)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可以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以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表现人物的性格(形象)、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
(注意:有一种对比衬托的说法,其实就是通过对比来反衬人物,也叫反衬法。
)
4、托物言志法。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在事物中寄予人物的性格(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理想或志向或愿望等。
(说白了,文章中物的形象,可以看做是作者的形象。
)它的作用有: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使中心表达得更巧妙、含蓄、充分、富有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5、悬念法。
所谓“悬念法”,就是在前面提出问题,或者设置疑团,吊读者的胃口,让其有兴趣读下去,然后一步步地揭示答案。
它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兴趣。
6、象征手法。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启发读者思考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