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日本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分析及借鉴
- 格式:doc
- 大小:31.51 KB
- 文档页数:11
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MAR一、背景介绍(一)全球经济进入低利率时期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进入利率下行周期,其中日本早在2016年即进入负利率时代。
截至2019年8月,德国、日本、美国、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为-0.71%、-0.29%、-0.09%和-0.415%。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战等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加深,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下降,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强。
世界各国为重振经济重启降息策略,预计全球经济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处于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经济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GDP增速逐渐放缓,我国经济开始迈入“新常态”时期。
叠加国内货币政策开始“去杠杆”,及受外部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然迈入利率下行周期。
但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依然强劲,GDP增速远超发达经济体。
同样进入低利率时代,2019年我国10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3.2%,1年期国债平均收益率2.6%,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二)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巨大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猛,自2013年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6.4%,截至2019年10月,保险总资产规模已达20万亿元。
实际上,我国已于2017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人均保险深度和密度有限,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三)低利率环境对寿险资金中长期配置影响较大我国去杠杆任务尚未完成,人口结构性老龄化加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频现,种种外部因素均表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低利率市场环境的压力。
保险资金因其对资产配置安全性、流动性的特殊要求,加上其负债久期较长的特点,更偏好期限较长的固定收益类资产。
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无风险收益率趋势性下降,固定收益类资产回报率走低,保险资金长期资产配置的需求更加凸显。
因财产险公司业务结构受利差损(投资收益率<预定低利率环境下,日本寿险资产配置和产品发展策略启示李鑫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图1全球主要发达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数据来源:wind▶图2我国1年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数据来源:wind利率)的影响有限,低利率环境对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产品结构及策略影响更大。
日本寿险业的盛衰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黄英君(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研究生 610074)内容摘要:本文从日本寿险业的发展的盛衰变迁入手,指出日本寿险市场近几年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衰退,并着重分析了导致其衰退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中日两国寿险市场的基础条件的比较,提出我国寿险业界着重开发新险种、适当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进一步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法人监管、资金的专业化管理、建立健全保险业社团法人体系等诸方面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寿险市场。
关键词:日本寿险业利差损产品创新市场化自由化一、日本寿险业的盛衰变迁(一)日本寿险业的鼎盛发展日本寿险业虽然起步较欧美稍晚,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寿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规模一直居世界首位,但在1999年被美国超越,屈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份额的26.4%,相较排名第三的英国多出2倍多。
目前,人寿保险已经深入日本的国民生活,日本的人寿保险业已经达到一个非常发达的阶段。
1996年,日本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为29.4万亿日元,个人寿险新增加合同1219.8万件,当年市场上的主要个人寿险险种及占新增加合同件数的比重为:终身保险附加定期死亡保险23.1%;疾病保险18.0%;定期死亡保险155.5%;两全保险11.3%;终身保险8.3%①。
据日本生命保险文化中心1997年《全国寿险实况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国民的家庭投保率为93%,居世界第一位,投保件数为4.9件,投保金额约1.3亿日元(户均,下同),年缴保费67.6万日元,占年收入的10.1%。
2001年度日本寿险收入占世界寿险总收入的24.79%,占亚洲的寿险收入的77.99%。
2002年,日本各保险公司的寿险保费收入已达到255,118亿日元(合354,553百万美元),较2001年度减少2.3%,但仍占整个日本保险业务总额的79.60%,全世界寿险份额的23.08%,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APR日本寿险业破产潮危机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孙正华上海保监局日本寿险业的发展已有135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寿险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研究其寿险业的盛衰变迁,对于深化我国寿险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寿险业发展历程(一)日本寿险黄金时代(19601960——1989年):战后高速增长1.寿险保费高速增长,净利润攀至峰值日本寿险行业起始于1881年明治生命保险公司的成立。
二战后,得益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复苏、高储蓄率和人口的高增长,日本寿险业出现了大规模的扩张与发展。
1960—1989年,日本寿险行业高速扩张并达到了趋于饱和的程度,寿险保费年同比增长20%以上。
1989年日本寿险保费已占世界市场近30%,成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寿险市场。
随着经济上行周期时的保费规模与投资收益的持续增长,日本寿险行业的净利润于1990年增长至3.56万亿日元,达到135年的峰值,随后开始逐渐减少。
2.预定利率和风险资产双高,风险持续积聚一是行业竞争导致预定利率升高。
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较低,投资环境良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经营情况优良。
但70年代开SHANGHAI INSURANCE MONTHLY ·APR 14%,两全险和年金险占比不到10%。
2)增加变额年金销售,将投资风险转移给保单持有人。
3)增加外币保单销售,由保单持有人承受汇率风险。
每五年发布一次“完全生命表”,每年发布一次“简易生命表”,经验数据更新及时且累积丰富,从而有效防范了相关风险。
1999年后死差益成为保险公司支柱性的利润来源,详见表2。
三是提高运营效率,增加费差益。
由于保费增长乏力,日本寿险公司致力于降低费用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增加费差益或缩减费差损。
首先,降低经营成本,包括减员、关闭营业场所、从东京迁出办公人员等。
以日本生命为例,其对人力成本和办公经费等经营费用进行大幅削减,从1996年的8195亿日元降至2014年的5634亿日元,降幅高达31.3%。
日本人寿保险市场概况胡 文 富(中国保险学会,北京 100031)日本国土面积约为37.7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为1.26亿,家庭约为3264万个,每个家庭平均有3.54人,每个家庭有就业人员1.63个,家庭主要收入人员的年龄平均为46.2岁,家庭年收入平均为787.1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8.89万元)。
日本人寿保险费收入,1998年为3611.02亿美元(1999年基本维持在这一水平上),实际增长率为-3.4%,占本国保险市场79.7%,占世界寿险市场的28.56%,居世界寿险市场之首。
寿险市场保险密度为2856 6美元,保险深度为9.35%。
日本的商业寿险市场是在社会保险较充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保险通过国家法规强制的方式,规定医疗、基础年金、劳动保险从工资中按不同比例扣除(有的家庭人员从户主工资中扣除),使社会保险的投保率达到98%以上,尽管日本社会保险为国民提供了较高的保障,但商业性寿险业务仍在不断发展(见表1)。
日本社会保险给付费与寿险公司给付保险金的比较表1(单位:亿日元)年度社会保险给付费(A)寿险公司给付金(B)(B)/(A)(%)19853564407347122.0199047080712785427.2199564726421638733.419966754232924054 3.3199769418731391245.21998-290085-一、日本商业寿险市场的主体概况日本商业寿险市场中共有46家人寿保险公司和4种经营人寿保险的组织机构,其中46家人寿保险公司中有43家国内公司,3家外国公司。
43家国内保险公司中有28家股份制形式的公司,15家相互保险公司,在28家股份制保险公司中,有5家是国内外合资保险公司,4家外资保险公司。
4种经营人寿保险的组织机构是:邮电系统通过邮政的营销方式经营的简易生命保险,农业协同组织经营的生命共济、劳动者共济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经营的生命共济、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经营的生命共济,后三者统称“全共济寿险”。
日本的保险业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保险超级大国。
在2007 年《财富》全球五百强中,入选的46 家保险企业里,有8 家来自日本,数量之多为全球第二。
而在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方面,甚至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日本居民储蓄率较高,战后也经历了家庭小型化的演变,这些都与中国类似。
高储蓄率往往意味着保险行业潜力较大。
保险产品,特别是储蓄类保单、分红险以及万能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储蓄的替代型产品。
在整个金融行业出现储蓄分流的大背景下,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社会的某些心理、行为和习惯与中国相似,比如,相对于仅仅包含死亡给付的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日本居民偏好能够还本的两全寿险,这一点与我国居民十分相似。
另外,日本在80 年代以来出现过连续十多年的汇率上涨,这与我国面临的本币升值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
现状:家庭投保率世界第一日本保险业是以海上保险、火灾保险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50 年代后,由于日本社会老龄化和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得日本寿险业有了飞速发展。
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日本保险业达到了一个高峰。
1994 年,日本保费收入总数、寿险业务量、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均为世界第一,保险费收人总数达6060 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人均保费达4849美元,把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瑞士抛于其后,保险深度也是第一次称雄于世界。
1995 年,日本的保险费规模、寿险业务量和人均保费三项指标仍称冠于世界。
虽然经历1997 年至2004 年的衰退重组合并的波折,但日本仍可以称是世界上保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分类:寿险是最大的业务根据国家出面干预的程度,日本保险可以概括为纯粹自愿的商业(个人)保险、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以及以产业保护为目的的经济政策保险三大类。
商业保险在日本称为个人保险。
它作为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一种商业行为,只有经过政府保险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保险人才能营业。
商业(个人)保险可主要可分为生命保险(寿险)和损害保险(非寿险)两大部分。
1.日本人的保险是怎样的日本人无论多穷都要买保险与富人的生老病死比肩日本国民的保险意识非常强。
他们的精明表现在无论经济多萧条,家庭多困难,也要先保证保险费用,因为在他们眼里,再穷的人买了保险就能拥有和富人一样的生老病死的保障。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每个日本国民手里平均拥有5.4张寿险保单。
而那时韩国和我国台湾都只有约1.3张。
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在乎寿险保单呢?那是因为日本人精于分析自己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风险情况。
25岁硕士毕业,考虑要经常旅行、交游,所以买意外保险,日本的年轻人几乎不买大病险。
三十多岁以后才买大病保险。
日本人还有一个习俗,在订婚的时候,男方要买一张寿险保单,写上女方的名字,这是一种身份和品质的体现。
35岁以后,还贷压力是最主要的风险,买一份与贷款相当金额的人寿保险,万一出问题,有保险公司替还房贷。
到了四五十岁,孩子大了,日本会考虑增加一份养老金,为遗产避税买一份保险。
日本人经常选择的保险品种:意外、健康、医疗、养老、人寿保险、金融贷款。
2.有没有在日本做保险的请教日本国保险的相关规则一切顺利!3.我想知道日本人一些真实情况,比如日常生活,工作,人生观,价2.一般的情侣除了背叛对方的行动意外,比较尊重对方的私生活。
3.婚后望父母给自己买房,买车的期待值比中国低一些,当然父母也是一般不期待自己的孩子给自己生活费(这因为是日本的养老保险和生活保障制度比中国稍好点的原因)。
4.日本年轻人的攒钱意识比中国年轻人差很多。
很多日本年轻人被公司裁员的话直接变成乞丐的事情很多,因为之前是住在公司的宿舍。
5.日本的网络游戏玩家比中国少很多,虽然也有人口比中国少很多,但很多人不愿意把很多时间花费在网络游戏上。
6.日本人出去喝酒一般是平分。
之外也有很多,但几乎没有不可想象的情况,除了特殊的人。
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日本人给人印象比较深的生活习惯有以下这些:勤洗手日本人喜爱清洁,从洗手做起。
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日本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分析及借鉴日本现代的人寿保险业是明治维新后从欧美引进的,并于1881年设立了第一家以科学计算保险费为基础的人寿保险公司———明治生命保险公司。
1900年实施了保险业法,人寿保险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的人寿保险业面临崩溃局面,通过实施金融机构紧急措施法和新旧帐户分离,部分人寿保险公司逐步恢复营业。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人寿保险业得到迅速发展,保险的加入率和保险金额处于世界前列。
1990年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人寿保险业正进行深刻的调整。
与此同时,部分新兴的人寿保险公司及外资人寿保险发展很快。
本文对日本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全面把握其主要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伴随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人寿保险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本经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多年来GDP在国际上排名第二。
伴随收入的增长,国民的保险家庭加入率超过90%,每户家庭加入保险金额超过4000万日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0.07左右),人寿保险基本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风险,补充了退休后的资金需求。
现日本家庭年均收入约为600多万日元,年缴保险费约占总收入的10%,保险金额达到年收入的7倍。
同时日本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也大规模上升,保险费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处于前列,2000年保险费收入市场份额占世界的26%左右,各项指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表一日本家庭保险加入率表二日本平均每户家庭保险金额表三2000年度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寿保险费收入、世界市场份额(单位:百万美元,%)日本保险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日本人喜好储蓄的习惯,与生命保险的储蓄型商品的特性比较一致,储蓄型商品占整个保险商品总量的60-70%;“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带来的养老压力;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不降低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考虑;保险发展初期的营销员制度,为保险的迅速普及作出了贡献;国家对人寿保险采取了部分免税等相应的优惠政策等。
日本寿险业的发展及其启示
辛欣
【期刊名称】《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一、发展概况寿险是一种以人的生命作为保险目标的保险业务。
目前日本已是寿险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世界前五大寿险公司中日本占了三个,在世界
前十大寿险公司中日本占了六个,在世界前二十大寿险公司中日本占了十个(见下表)。
另据(Sigma)统计,1992年,日本寿险保费高达2364亿美元,高于美国(2164亿美元)和英国(661亿美元)等国家;日本也是寿险密度(即人均寿险保费)最高的国家,达到1902美元,高于瑞士和英国(分别为1692美元和1142美元);日本同样名列寿险深
度(即寿险保费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中,为6.3%。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辛欣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0.69
【相关文献】
1.日本寿险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J], 窦元
2.日本寿险业历史沿革概述、分析及启示 [J], 魏家齐
3.日本寿险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季晓明
4.对我国寿险业发展的思考:日本协荣生命保险倒闭的启示 [J], 温海红
5.日本寿险业破产潮危机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J], 孙正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寿险业衰退的历程、原因及启示-保险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日本的寿险行业起步较晚,稍微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经过100 多年的不断发展,到了19 世纪80 年代,日本就成为寿险最发达的国家。
二战之后,得益于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以及繁荣发展,再加上国民的高储蓄率,日本寿险业更是有了大规模的扩张与进步。
在整个日本保险行业中,寿险业务所占比重最大,寿险的繁荣发展直接推动了日本整个保险业的进步,全球寿险公司前五名中有 3 家,前十名中有 4 家是日本公司。
繁荣的寿险市场不仅使得寿险公司得以盈利,其独特的保障性和收益性也使得普通民众从中获益,对于日本国民而言,投保寿险成为其投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寿险业所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 保费收入不足、偿付能力下降、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等。
而发生在20 世纪80 ~90 年代的经济泡沫及其破灭在给整个日本经济带来极大创伤的同时,更是使得寿险行业遭受了严重打击,1990年代末期,共有7 家寿险公司相继破产,其中包括数家世界500 强企业,这在日本金融业引发了剧烈震动。
分析高额利差损现象背后的原因,探究日本寿险业衰退的根本原因,并反思其在泡沫时期的破产浪潮中的教训,对于在当前寿险预定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更好地发展中国寿险业,实现寿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日本寿险业的衰退历程20 世纪70 年代前,日本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并不高,所谓预定利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是寿险保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时寿险公司面对的投资环境较为良好,其投资收益率高于预定利率,因此经营状况较为良好。
但自20 世纪70 年始,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和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乐观态度,银行利率和债券利率都在逐年升高,这迫使各家寿险公司不得不提高预定利率,以达到稳定现有客户,维持市场份额的目的。
日本及亚洲寿险市场略览2014年08月06日编者按:2014年5月15-20日,受日本公益财团亚洲人寿保险振兴中心(OLIS)邀请,中保协组织部分地方协会和会员公司代表赴日参加了OLIS春季研修班。
该班有来自中国、香港、台湾、韩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协会、保险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共60余名学员参加。
研修班主题为“销售管理:发展中的销售渠道和客户保护体系”,内容涵盖日本寿险分销体系的历史沿革、寿险规划师队伍建设、银保渠道和客户保护以及亚洲各国寿险市场业务情况交流等。
本文就上述内容予以概述,以飨读者。
一、日本寿险分销体系的历史沿革作为起步较早,发展模式较为成熟的市场,日本寿险分销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战前阶段(1881-1937年)。
日本寿险业的发展可追溯至战前阶段,当时日本寿险公司主要以股份制公司为主,到20世纪30年代,普通寿险公司里共有27家股份制公司和7家相互公司,以代理机构销售为最主要的销售渠道。
1902年之后,随着销售难度提升和代理机构销售积极性下降,个人代理人销售渠道由相互保险公司建立并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各类公司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销售渠道。
第二阶段:严格管理阶段(1945-1996年)。
二战后,日本进入严格管理阶段。
共有13家日本股份制公司纷纷转变为相互公司,相互公司成为日本最主要的寿险公司类型。
政府对寿险公司的管理日益严格,不仅在产品类型上出台相关法规,更是对产品的费率厘定也作了严格管理。
受战后初期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月交型储蓄型保险产品日渐流行,带动了保险入户推销和上门收取保费;另外,战争导致的男性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女性保险销售代理人成为独立代理销售渠道的主要来源。
同时,代理人渠道也面临着发展瓶颈,最突出的就是代理人队伍脱落率高,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
第三阶段:金融解放和监管放开阶段(1996至今)。
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日本保险业进入了全面解放和监管放开阶段,标志性事件便是2007年12月对银行保险监管的全面放开。
日本保险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目录第一节日本保险业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发展周期 (5)一、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初 (5)二、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6)三、崩溃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 (7)四、恢复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8)第二节人口红利是影响日本保险业另一主要原因 (9)一、日本人口年龄结构 (9)二、人口红利的影响 (11)第三节日本低利率环境以及低利率产生的主要原因 (13)一、日本低利率政策体系 (13)1、官方利率 (13)2、存款利率 (13)3、短期贷款利率 (14)4、债券市场利率 (14)二、日本低利率产生的原因 (15)1、战后整顿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需要 (15)2、90年代开始,低利率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力 (15)3、外部政治因素影响 (15)第四节长期低利率给日本保险公司带来的挑战 (16)一、低利率虽然能使固收类资产短期受益,但中长期面临再投资压力 (16)二、长期低利率使得负债端保费收入难以维持高增长 (16)三、保险公司重资产属性使得保险公司难以通过投资组合调整适应利率变化.. 16 第五节日本保险公司集中破产及其主要原因 (17)一、低利率促使保费收入停滞不前 (18)二、低利率环境下逐渐出现利差损 (19)三、宏观经济泡沫下保险公司资产配置出现大幅亏损 (22)四、股票及房地产市场崩溃 (24)五、日元大幅升值带来大量外汇损失 (25)六、外资险企进入以及金融改革使得行业竞争加剧 (26)七、金融机构互相持有股权债券加剧风险传导 (27)第六节低利率背景下日本保险公司的应对措施 (29)一、投资端及预定利率的被动调整 (29)二、改变资本结构 (29)三、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产品创新 (29)第七节日本保险监管体系落后也是导致集中破产的因素之一 (30)一、偿付能力监管:保证金界限预警比率制度 (30)二、信息披露监管:比较信息管制 (32)三、政府对利差损的应对不利 (32)第八节日本保险公司破产后的处理 (33)一、保单持有人保护机构 (33)二、破产后的营救程序 (33)第九节日本低利率环境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启示 (35)一、对我国保险公司的启示 (35)1、避免预定利率过高形成高利率保单 (35)2、将资产配置提升到更高高度统筹资产配置 (35)3、发展保障型产品,降低保险产品对投资的过度依赖 (36)4、提前预判再投资风险,做好现金流预测和管理 (36)二、对我国行业监管的启示 (36)1、积极引导行业转型 (36)2、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36)3、做好偿二代的评估和修正工作 (37)第十节投资分析 (38)图表目录图表1:日本保费收入情况及占比 (5)图表2:日本保险深度全球水平 (6)图表3:日本保险密度进高于全球(美元/人) (7)图表4:1992年开始日本适龄劳动人口占比下降 (9)图表5:1992年起日本抚养率开始增加 (10)图表6:70年代中后期人口增长率开始下滑 (10)图表7:90年代初为日本经济增长最后的黄金时期 (11)图表8:90年初开始日本利率指标开始大幅下降(%) (13)图表9:90年代起日本家庭投保率开始逐渐下降 (18)图表10: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逐渐停滞 (18)图表11:90年代开始日本贴现率快速下降 (19)图表12:日本寿险公司逆利差额明显增加(亿日元) (20)图表13:80年代以前储蓄性质养老保险产品占寿险市场的一半以上 (20)图表14:日本保险业投资收益率从90年代开始出现大幅下滑 (23)图表15:日本90年代初寿险投资收益率下滑(%) (23)图表16:2006年开始日本寿险业资产配置情况 (23)图表17:日经225指数大幅下跌并震荡加剧 (24)图表18:日本城市土地价格指数大幅下跌 (25)图表19:日元兑欧元和美元大幅升值 (26)图表20:日本外资寿险公司从1996年以后开始明显增加 (27)图表21:存在接手机构时破产清算情况 (33)图表22:存在接手机构时破产清算情况 (34)图表23:我国目前处在利率下行周期 (35)表格目录表格1:日本人口结构的转变 (9)表格2:日本保险公司破产情况(亿日元) (17)表格3:日本保险行业利差损形成过程 (21)表格4:2000年3月日本部分寿险公司和银行互相持股结构情况(亿日元) (27)表格5:日本保证金界限预警比率制度与美国RBC标准的部分差异情况 (30)表格6:部分寿险公司破产前保证金界限预警比率情况 (31)第一节日本保险业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发展周期日本保险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后期。
日本寿险业考察报告1999年9月6日—9月18日以孙伟光副总为团长,赵学农等为成员一行六人赴日本明治生命保险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研修学习,此次研修的主要内容为核保核赔、客户服务及其相关电脑管理。
明治生命保险公司是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公司,在寿险经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业务管理中的应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虽然中日两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阶段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寿险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对我们仍有许多启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明治生命的业务管理体系日本的寿险业虽然很发达但其国土面积狭小,总公司不仅是全国业务的管理中心而且是全国业务的处理中心,所以设置了较多的部门和集中了较多的人力。
从表面上看,其机构设置比较乱,总公司有直属的业务开拓部门,也有业务管理部门,还有提供服务的事务部门。
但从业务运行的过程来看,其管理体系还是十分清晰的。
基本上是按照市场营销、业务管理、支持保障和资金运用四条线在运作,每一条线又由若干的职能部门组成。
比如市场营销体系,由分布在全国的86个支社、112个法人营业部和1265个营业所组成。
其中法人营业部分属于总公司直属的若干法人部和各支社。
支社相当于我们的分公司,主要任务就是市场开拓,除有一个法人营业部开展团体业务外,其余全部面向个人市场。
每个支社有10~12个营业所,每个营业所20~40人。
业务管理体系是我们这次学习了解的重点,总公司直接与业务管理有关的有五个部门,分别是契约部、医务部、顾客服务部、法人服务部和总务部。
(一契约部契约部只受理个人保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契约事务开发:主要负责与新契约有关的电脑开发需求的提出;新契约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支社新契约事务处理指导;与新契约有关部门的协调;部门业务的企画、立案和运营。
2、契约受理:新契约业务流程;申请书及与新契约相关文件的受理、保险单的制作;契约是否可以继续的审查与决定;新契约的更改取消;契约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中途增额、中途附加相关事项等。
日本保险业发展探究日本寿险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及对中国保险发展的启示摘要:作为全球第二大寿险市场,日本寿险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寿险需求变化、监管改革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本文将主要分析上世纪90年代以后驱动日本寿险业发展的各项推动因素,并对中国寿险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经济环境;法律与监管环境;寿险行业自身变革一、日本寿险业发展近况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股价和房地产价格暴跌,日本经济开始一蹶不振,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停滞状态,被称为“失落的十年”。
日本寿险业的保费收入在1995年达到顶峰后受经济的影响出现负增长态势,新单和有效保单业务均出现严重下滑。
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日本寿险业出现了以“破产潮”为标志的严重衰退,日本以限制竞争、严格监管著称的保险业监管模式受到了挑战。
面对保险市场萎缩、业务拓展困难、利差损失严重以及寿险公司经营拮据的状况,日本对有上百年历史的保险业进行改革和重组,包括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开发适合国内“少子老龄化”需要的产品,同时更加注重增强抗风险能力、进行渠道创新和开拓海外市场,寿险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健全。
目前,日本是全球第二大寿险市场,其保费收入占全球寿险保费的17.12%,仅低于美国的21.12%。
2002年-2009年间,日本寿险总保费收入从25.5万亿日元上升至2009年的34.1万亿日元,除2002年和2006年出现约2%的下滑外,保费收入一直稳呈上升态势,复合增长率达到5%。
日本市场现有46家保险公司,按其销售形式可分为4类:一是以营销人员为主的传统寿险公司,主要包括5家大型寿险公司。
日本生命市场份额为16%、日本邮政保险12%、第一生命10%、明治安田生命8%、住友生命8%,这5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约达54%,市场集中度依然较高。
二是以信邮直销方式为主的寿险公司,如Aflac和Alico Japan,各自市场份额为4%左右。
日本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分析及借鉴日本现代的人寿保险业是明治维新后从欧美引进的,并于1881年设立了第一家以科学计算保险费为基础的人寿保险公司———明治生命保险公司。
1900年实施了保险业法,人寿保险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的人寿保险业面临崩溃局面,通过实施金融机构紧急措施法和新旧帐户分离,部分人寿保险公司逐步恢复营业。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人寿保险业得到迅速发展,保险的加入率和保险金额处于世界前列。
1990年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人寿保险业正进行深刻的调整。
与此同时,部分新兴的人寿保险公司及外资人寿保险发展很快。
本文对日本人寿保险业的现状做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全面把握其主要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伴随经济的发展,战后日本人寿保险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本经济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的经济大国,多年来GDP在国际上排名第二。
伴随收入的增长,国民的保险家庭加入率超过90%,每户家庭加入保险金额超过4000万日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0.07左右),人寿保险基本覆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风险,补充了退休后的资金需求。
现日本家庭年均收入约为600多万日元,年缴保险费约占总收入的10%,保险金额达到年收入的7倍。
同时日本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也大规模上升,保险费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处于前列,2000年保险费收入市场份额占世界的26%左右,各项指标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表一日本家庭保险加入率表二日本平均每户家庭保险金额表三2000年度世界部分国家的人寿保险费收入、世界市场份额(单位:百万美元,%)日本保险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保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日本人喜好储蓄的习惯,与生命保险的储蓄型商品的特性比较一致,储蓄型商品占整个保险商品总量的60-70%;“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带来的养老压力;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不降低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考虑;保险发展初期的营销员制度,为保险的迅速普及作出了贡献;国家对人寿保险采取了部分免税等相应的优惠政策等。
二、人寿保险公司成为日本最重要的金融投资机构本的人寿保险公司现有41家左右,其中最大5家占据约60%的市场份额,如最大的日本生命保险公司2001年底拥有资产42万亿日元,直接控股或参股千家以上企业,是日本资本市场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
表四2001年度日本10大人寿保险公司资产状况(单位:万亿日元)人寿保险公司积聚的巨额保险费使保险公司成为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充分发挥了金融机能,成为市场上最大的投资家。
仅上述十家公司就拥有150万亿日元以上的资产,并分别投资于国内股票、房地产、债券、贷款及部分海外市场。
如明治生命2001年分别投资于股票市场9.7万亿日元、贷款5.1万亿日元、房地产1万亿日元。
通过人寿保险公司对社会资金的集合和投资功能,满足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此外,日本人寿保险公司与大银行、企业之间建立了多种资产关系和业务合作关系,结成相互的利益群体。
银行与保险公司相互持股,由于双方都是高负债企业,造成双方自有资本不足,金融系统的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一方有问题,会迅速波及到对方,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人寿保险业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出现大的调整,破产企业增多,员工收入下降,股票、房地产价值下跌,不良资产增加。
人寿保险公司也普遍出现保险合同总额、资产总值下降的情况,从表一、二可以看出,1994年到2000年,保险家庭加入率从95%下降到91.8%,保险金额从4635万日元下降到4141万日元。
部分人寿保险公司的收益呈现大幅波动下降的状况,甚至出现破产情况。
2002年,日本10大人寿保险公司的保险费收入为19.52万亿日元,比上年下降8.3%,连续第5年下降。
表五显示,各公司基本都出现实质纯资产额和基础利益下降的现象,如日本生命(日本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的实质纯资产1999年到2001年3年间从82,737亿日元下降到59,676亿日元,下降28%,基础利益从6,803亿日元下降到5,617亿日元,下降18%。
表五部分人寿保险公司实质纯资产和收益额的变化(上段:亿日元,下段:前年比%)注:实质纯资产=实质资产-实质负债,实质资产=B/S的资产+有价证券的时价和B/S记帐额的差异+房地产的隐含损益+其他隐含损利-其它有价证券的递延税金资产,实质负债=B/S的负债-价格变动准备金-危险准备金-相当于解约返还金的超额部分-分红准备金的未分配部分-其它有价证券的递延税金负债。
四、预定利率过高成为困扰人寿保险公司的普遍问题在经济高涨的时期,各人寿保险公司采取了大量激进的商品销售策略,并约定了较高的预定利率,但在日本为刺激经济恢复而采取利率连续下降的超低利率时代,保险公司无法达到预定利率的收益水平,导致保险公司的利差损增加,长期偿付能力不足。
高的预定利率一般在4-6%左右,但据统计,各公司总体上资产运用收益水平5年加权平均在0.5-2.0%左右,各公司由于预定利率过高带来的利差损较大,并由此带来长远的影响。
为帮助解决保险公司的困境,避免更多保险公司破产,日本国会2003年7月18日通过了“保险业修改法”,如保险公司不能支付储蓄型保险当初约定的保险金,保险公司为避免破产可以申请削减保险金支付额,可以削减40%以上,但保险业对此政策十分慎重,担心此举会失信于客户,引起退保的恶性循环,从而动摇整个保险体系。
五、为解决生存问题,各保险公司纷纷进行政策调整1、调整商品政策,提高市场吸引力不断开发第三领域的商品、经营者保险、变额年金等新商品,在传统商品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新商品的市场份额迅速上升;降低保险费率,主要采用团体折扣方式、低解约返还金商品、优良体保险等方式;增加保险商品的灵活性,如保障内容变更的灵活性、保险费变更的灵活性;开发投资型商品,如个人变额年金保险;开发保险附带服务,如提供保险卡服务、介绍护理人员等;保障内容进行充实,如增加住院保险金支付日数、保险费免除特约等。
2、改进销售策略推出高素质的咨询性质的营销人员:改变传统的“GDP”即“人情、义理、礼物”的初级销售方式,推出高水平的咨询人员销售方式,针对客户的真正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中肯的销售建议,如SONY生命的人身设计师制度等。
不断提升代理店的销售能力:如利用财产险的代理店销售人寿保险产品,针对财险销售人员难以兼顾销售人寿保险产品的情况,采取在一定的代理店增派寿险人员等措施。
并利用现阶段日本代理店调整的情况,加大培训力度,甚至改变原先不收费的情况,以增强学习效果。
拓展新销售渠道:如利用银行、证券公司等新渠道销售产品。
3、提高资产负债管理(ALM)水平ALM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互换等金融方式确保任何时间公司实质资产大于负债,保障公司任何时候都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
据称东京海上安心生命是最早做此项管理的公司,虽然这项工作很重要,但以前各公司重视不够,现在ALM管理已引起各公司的重视。
4、进行偿付能力管理引进国际通行的偿付能力管理方式,并要求各家公司采用,并针对不同比率,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以控制风险。
但在实际运用中,有部分公司即使偿付能力达到标准,还是倒闭了,说明有关标准偏宽,执行不够严格,有待改进。
5、削减事业费用人寿保险公司的利益来源主要有3项,即:死差益、利差益、费差益,其中费差益是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的,各公司都采取一定措施降低事业费用。
如日本生命公司从1992年至2001年10年间,事业费从9000亿日元下降到6100亿日元,下降33%,由于1992、2001年保有合同金额从1110兆日元下降到970兆日元,事业费占保有合同金额比率分别为0.081%、0.063%,下降25%。
日本生命的正式营业员数从7万多名下降到近6万名,同时,全日本大公司登记的营业员从40多万名下降到30万名,下降10万多名。
6、主动进行合并重组公司进行合并重组后,可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事业费用,提升新公司的竞争力,如明治生命与安田生命的合并;东京海上あんしん生命酝酿的与日动生命的合并等。
近年来,日本有7家人寿保险公司破产,主要原因是预定利率过高、不良资产过多带来的债务额过高,偿付能力出现严重问题。
破产企业中有5家由外资保险公司重组,有2家由日本国内公司重组,尽力避免了破产给客户带来的巨大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客户的利益。
六、新兴人寿保险公司迅速崛起,外资企业在日本的业务发展迅速1996年,日本保险业放松对保险公司混业经营的限制后,一批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设立寿险子公司的形式开展人寿保险业务,如东京海上あんしん生命、三井住友きらめき生命、三井住友CITI生命等,以及稍早成立的SONY生命等新兴公司等,这些新公司由于起步较晚(成立30年以内),不存在大量的高预定利率的产品,不良债权也较少,避免了大型人寿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同时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创新,公司的经营业绩不断提高。
如SONY生命近5年来,总资产从6857万亿日元上升到17290万亿日元,各项经营指标稳步提高,显示出公司的经营发展迅速。
又如东京海上ぁんしん生命1998年度到2002年度,保险合同数增长266%,同比,部分公司则呈现较大的下降趋势,如朝日生命下降25%。
日本现有外资人寿保险公司16家左右,其中部分是收购日本破产的人寿保险公司后进入日本市场的。
随着日本保险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通过采取有力的商品和销售措施,经营发展迅速。
外资进入日本市场,主要采用与传统商品不同的战略,大力推出第三领域的产品如“癌症保险”等产品,在日本市场掀起了第三领域产品的热潮。
2002年度,AmericanFamilyLife保有合同件数达到1574万件,超过日本生命的保有合同数,在日本具有特别的意义,其中合同主要为第三领域的产品。
有的外资公司开始销售变额年金商品,推动了这种带有投资性质商品在日本的推广。
在商品的内容上,更加注重灵活性,如有些产品的内容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变化,并力求降低保险费率。
这些措施,对日本本土的保险公司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各公司也适应顾客的需求,主动进行变化。
在商品销售渠道上,外资主要采用银行、证券公司的窗口以及代理店、直接销售等方式,力求降低成本。
部分公司收购破产保险公司后,也部分进行原有的业务并采用原有的销售渠道。
据日本《ECONOMIST》杂志根据偿付能力比率、实质纯资产比率、有价证券隐含收益、基础利益率等指标评选的“市场最放心生命保险公司”中,前10位中有4家外资保险公司。
说明在日本的外资保险公司对日本的保险市场向更深层次发展带来了推动作用,并初步得到市场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