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元素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元素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元素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元素探析

2008.08

(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权思想元素探析

臧震

摘要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究竟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呢?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哪些人权起源元素上有所缺失呢?本文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人权的概念和来源进行研习,第二部分以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权土壤问题,并试图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权思想元素正义与权利文化土壤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8-037-03

“人权”这一名词无论从词源和概念来源上讲都应是出自近代的西方,当今世界流行的人权理论对于人权的定义和诠释都是以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的,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客观现实。但是,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每当看到西方国家也许是基于希望非西方国家改善本国人权保护状况、促进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善意而做出的攻击别国政治经济体制、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时,心里总会有些不悦。于是乎,我们经常愿意在一种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的民族自豪感的驱使下回到历史来寻找一种慰籍,希望能在老祖宗那找到那些现代的所谓的先进思想,哪怕是萌芽。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想法,但笔者在最初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权思想的关系时却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愫。而令人苦恼的是,越是希望达到寻根的目的却越是无法在学术研究上获得进展,甚至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于是笔者在经过一番思考后诉诸文字时,即在本文的体例构架上放弃了具有预判性质的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存在人权思想的肯定假设,而是怀着一种中立的价值观来看两者的关系,以求能得到一些较深入的体会。

一、人权的概念和来源

研究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应该是对他们有一个整体的较准确的把握。笔者自知学识有限,自然不可能对于人权的概念和来源这样复杂的问题得到全面而权威的结论,仅以求对其作一个初步的、大概的解释。“人权”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人之作为人享有或应该享有的权利,这里涉及两个层面的理解,即“人”和“权利”。首先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概念,当然对于这里的“人”可以做内涵范围大小不同的解释,特别是随着近代和当代第二、三代人权研究的兴起,作为法人的集体概念甚至是民族、国家、国家集团都被有些学者作为

人权的主体

。这种简单的解释对于我们初步理解人权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误导,即人权就仅仅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那些特定的权利,这样就把人权概念限定为一种实证权利或者法律权利。人权实际上意味着要求政治变革的一种宣言,而不是法律权利,一个人必须要求人权,这就意味着要求根本的社会变革,意味着一个人没有享受到他所拥有的权利,但是,这并没有使人权成为什么不真实的权利,要求人权本身就说明一个人已经拥有的人权。人权的实际力量和价值在于,只有当法律权利和其他较低的权利要求失败时,人权才是适用的,它的道德力量常常更加伟大。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人权更近似于一种道德权利。

“正义是权利的逻辑基础”

,或者说人权是基于人的本性需求而创立的,人们并不是为了生活而“需要”人权,而是为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而“需要”人权。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人权产生于“人自身的固有尊严”。与其他的社会事件一样,人权产生于人的活动;它并不是上帝、自然或者生活中的有形存在赋予人的。人权代表着一种社会选择,它所选择的是有关人的潜能的一种特定道德观,这种道德观的基础是关于有尊严的生活的最低限度要求的一种特定的本质性看法。人权很少涉及现实状况,而是更多的超越现实而论及应然层面,常被视为更深刻的达到现实的可能性。《世界人权宣言》没有告诉我们大多数国家中的生活状况,然而它却确定了一种有尊严的生活、一种称得上是人的生活的最低条件。也就是说,人权起源于一种人们的对于能过有尊严的生活的道德诉求。更进一步说,这种道德性诉求就是以主张权利为中心原则的人道。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具有产生人权思想的土壤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作人权思想能否在古代中国孕育?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权思想的产生的要素是什么,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土壤环境,只有两者能够达到一直即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具有人权思想赖以孕育的要素,对于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肯定性的回答。下面本文尝试从探究人权思想的产生所必需的几个要素和背景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

(一)正义观

正义观指的是一种价值观,“正义”就是指“应当”、“应该”、“应得”,古希腊先贤经常陷于对于什么的“善”的思辨,这个所谓的“善”就是

作者简介:臧震,中国政法大学人权法学专业2007级博士研究生。

法学研究

2008.08

(中)

“正义”。正如前面论及的,权利产生的逻辑基础是正义,权利的正当性(即某一个人为何能够具有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资格)恰恰指向的是正义,即古希腊人就认为权利即来源于正义,或者说正义的体现就是权利,西方思想从一开始就给权利披上了正义的外衣,这为以后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和法治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的根基。

古汉语中的“正”与“义”是分开适用的,“正”

指无所偏倚和倾斜

。前面所指的“正义”的含义更接近于古代的

“義”。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正义”也就是古语中的“義”是怎样予以理解的呢,是否也像西方一样将正义指向权利了呢?《说文》段注:“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语:“多行不义必自毙”,是说其弟共叔段所居京城地过百雉(一曰三百方丈),不合“先王之制”。可见,春秋时所谓的“義”,意即行为适宜于“礼”,或断事适合于礼,正所谓“礼义”并举。而很多追求“利”的行为必然要破除旧制,即对“礼”形成威胁,从而间接触犯了“義”的道德观,所以这在春秋时期就引起了一场“义利之辨”。它在形式上是道德于利益之辨,实质上则是“公”、“私”之争。晏婴在论战中指出:“让,德之主也,谓懿德,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姑使无蕴乎,可以滋长”;“夫民生厚而有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他主张对利要采取“让”的态度,对民之利欲必须“正德”以限制(“幅之”),其实质就是限制个人私欲的增长。在春秋时期与晏婴相同的观点屡见不鲜,并最终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义利观所承继。也就是将“義”与“利”对立起来,形成了几千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正统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墨子提出了义利统一的不同义利观,他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利,义也”

。正因为这样,古代中国将“義”、正义指向了义务,而

没有将义与利统一起来、将正义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而没有发展出正义同个人的私“权利”相结合的思维模式,所以就不可能真正产生“权利”的概念,进而也不可能产生以指向权利的正义观为基础的人权思想和精神。

(二)抗争(争取自由)的精神

近代西方人权思想是伴随着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而产生的。人权的价值核心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西方民众的抗争精神。正如前述,人权思想的来源是人对于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的道德诉求,人权思想和理论的发展推动力是人对于自身权利的不断争取精神和对于现实专制的反抗精神。可以说,人权的精神在于反抗。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具有对“需要”进行主张的文化基因,儒家要求人们“安贫乐道”,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主张“仁”和“仁爱”,主张社会应该维持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国模式,最高统治者皇帝本身就是神州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在家里做儿子的自然应顺从父亲,因此普天之下的子民也不得反抗作为家长的皇帝。当然,另一方面孔子有要求君要施“仁政”,要“爱人”,主张民本思想,孟子亦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给统治者设定道德上的义务并不能解决国家权力与公民私权的根本矛盾,抛开法律体制上的权利义务的设置不谈,单纯从道德层面上也只是对统治者设定了义务而没有赋予个人以私权,尤其是反抗权。于是乎,历史的长河中的经典场景就是,某个朝代经过开国之初的几个皇帝的励精图治之后,便开始出现昏君而逐渐腐朽没落,而底层的民众也仅是在忍无可忍、走投无路之时才揭竿而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这种所谓的造反权并不能算是近代人

权的萌芽,首先,它本身不是一种合法、甚至于合情的权利,从皇帝到贵族到士绅阶层乃至于起义的民众本身都不认同这种反抗的做法,农名起义从农民自身的情况来看,也只是当其生活希望已经破灭,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或者没有其它出路的选择之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其次,造反的诉求不是基于一种对“需要”或“权利”的主张,更不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那种西方的对政府权力即皇权进行限制的有限政府思想,而仅是一种因为对统治者未承担起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不满。造反的目的并不是对皇权进行限制、对人民权利进行保障,而是期望推翻现在的皇帝,以图迎来一个新的仁君来进行“爱人”的统治,即反抗不是对权利的诉求而仅是对“仁政”的期望。也就又回到了第一点所谈的,暴民起义的目的在于使皇帝能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即施“仁政”,而不是为了争取个人的权利。正是由于全社会各阶层一致具有的这种以义务为本位的正义观扼杀了反抗的精神萌芽。

(三)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对于人权精神的形成具有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西方法哲学看来,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唯一的,任何离开个体的国家、社会、法律都是虚幻的。个体性思想是西方法哲学及其权利、价值、自由和人权得以展开的轴心和基点。正如前面所述,人权的起源是个人的人性需要,有学者甚至认为人权的主体只能是个人,“不存在作为社会权利或任何集体权利的特种人权”,“社会的权利不是人权,而且不可能是人权,除非我们重新定义人权的概念。我们必须注意,不要把一切良好的事物称为人权,而抽去了人权一词的全部含义”

。在他们看来,人的

个体性既体现在“份”上,“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的特定位置和身

份。中国文化里的个人,是内省的、让与的、利他的、与人协和的道德主体,不是外制的、索取的、利己的、与人争斗的利益主体,这种个体容易发展成为义务主体而不是西方的那种权利个人主义。

(四)宗教历史的两个产物——超验思维(真理模式)与平等观念西方近代人权思想的形成受到一种超验的权利诉求,这种人与自然、经验与超验、社会正义与自然正义的二元对立思想恐怕在一定程度上因归功于宗教即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教义宣扬上帝造人说,基督徒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抱着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态度,久而久之人们就在经验之上形成了一种对更高的、更具理性的超验真理的信仰。于是,当人们意识到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平等时就会求助于超验的真理,用自然正义来实现社会正义,从自然法的观念出发而不是以世俗的角度切入,比如萌发出了人权的思想来对抗现实中的专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与超自然的关系一直未居主要地位,“子不语怪力乱神”,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以人为本,讲求当下即是,切于日用之实,很少“离事而言理”,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解决世俗问题的学问,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人与做事是相通的,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换句话说,天理或天道蕴于普通的世俗人情之中,儒学大家不相信有什么鬼神之类的超验事物或真理也不去研究它们,而是强调天人合一。所以说,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这种对于超验理性的不信仰精神以及以实践生活、经验而不是精神思辨为追求的真理的探索途径的真理求知模式,客观上使得人权的超验理想观念不能萌生。而西方宗教的这种对于西方人思维模式形成的历史影响,看起来是一种偶然,但实际上却导致了一系列西方文化理念的维度和范式形成结果的必然。人权思想的诞生就是其中的一种后果。

(下转第47页)

法学研究

三、结语

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和元素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但是,文化之间并不是不能逾越或永久隔阂的,而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乃至相互借鉴的。当代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种族对立矛盾,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矛盾的不断加剧,比如前一段发生在号称近代人权思想诞生的法国的巴黎动乱,都在当代的世界文化话语对抗中不断的挑战近代西方传统的民主、人权的理论和思想。而近些年世界范围内所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等病疫的肆虐,更是大自然自身对于资本主义近代文明的发展方式和人类近几百年来物欲追求的一种特有的否定表现形式。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的源头都可以归结为西方近代文化中所固有的症结。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元素,比如主张个人的修身养性、人们之间的谦卑和睦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解决西方的文化症结这个问题上将会起到一种思维模式上的颠覆性作用,这也正是新儒家思想的兴起的动力所在。

注释:

[美]杰克?唐纳利著.王浦劬译.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

页.

《中庸》:“义,宜也”.《释名?释言语》:“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恒宽.

盐铁论?杂谈篇.

礼记?礼运.

托马斯·潘恩 托马斯

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生于英国诺福克郡,曾继承父业做过裁缝,后来做过教师、税务官员,后来投身欧美革命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也出自潘恩。他撰写了铿锵有力并广为流传的小册子《常识》极大地鼓舞了北美民众的独立情绪,也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后来受到法国大革命影响,潘恩撰写了《人的权利》,成为启蒙运动的指导作品之一。1792年他被选入法国国民公会。1802年在杰斐逊总统的邀请下,潘恩返回美国。1809年6月8日在纽约格林尼治村林苑路59号去世,享年72岁。 潘恩为美国独立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作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受到了包括华盛顿在内的美国上层社会的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并写过一篇痛斥华盛顿为卑鄙小人的名文。1788年回到英国,不久他写了歌颂法国大革命的与埃德蒙·伯克论战的小册子《人权》,引起海峡两岸轰动,历史证明该书促成了法国革命的转向。这本小册子在英国遭到查禁,潘恩被英国政府追捕,被迫旅居法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他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但他后来深谋远虑地反对处决路易十六,暴君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派搞恐怖专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狱中,他写下了他的第三部名著——《理性的时代》。后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获释。拿破仑极为推崇潘恩,告诉潘恩他枕下总放着一本《人权》,称潘恩为“共和国的火炬,一切传奇中最伟大的人物”,后拿破仑背弃共和,实行独裁,潘恩毫不留情地讥之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1802年,潘恩应杰斐逊之邀回到他的精神故乡美国,却因《理性的时代》强硬的反宗教立场,不幸被这个忘恩负义的国家遗弃,受尽奚落、侮辱和攻击,还被人开了一枪,在默默无闻中于1809年死去,由好心的法国房东太太将其埋葬,葬礼仅六人。 生平简历 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生于英国诺福克郡,曾继承父业做过裁缝,后来做过教师、税务官员,后来投身欧美革命运动。美利坚合众国的国家名称(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也出自潘恩。也被广泛视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 1737年1月29日,潘恩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人家。由于家境贫寒,潘恩从小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13岁辍学,当过裁缝、店员、教师等,最后得到一份税务员的工作。 1773年他不满工资过低,撰写《税务官员的状况》而被解雇。此时潘恩遇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当时富兰克林是美洲在欧洲的发言人,事业如日中天。富兰克林很赏识潘恩,建议他到美洲去,他在美洲的女婿理查德·贝奇(Richard Bache)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1774年他到美国费城,贝奇的介绍,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1776年美国独立的风潮开始,他支持美国独立,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撰写了他的成名小册子《常识》,殖民地很多刊物转载。它促使那些徘徊观望的爱国派加入到革命中。小册子发表后立即走红,在头三个月中销售了12万册。《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中独立出来辩论,批评英国国王残暴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该建立共和国。1776年低,独立战争陷入低潮时写下小册子《美洲危机》(American Crisis),极大的鼓舞了士气。他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写过《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一起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1787年他到英国定居,写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遭到英国政府通缉, 1791年潘恩去法国,支持法国大革命,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的精神影响了法国,但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支持吉伦特派。参与起草法国《人权宣言》。写下《人权论》(Rights of Men)。 1793年12月,潘恩被逮捕并投入监狱,1794年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由于主张自然神论,在1793-1794年间他创作了《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文中反对基督教条,主张理性和自由思考,但此文一出却为美国人所不齿,强大的反对之声使得潘恩变得恶名昭著。拿破仑上台后,潘恩依然没有离去,但他却谴责拿破仑的独裁,称其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1802年在杰弗逊总统的邀请下潘恩返回美国,由于他一直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和教权主义,坚持自然神论,在美国遭到基督徒的批判。1809年潘恩在贫困潦倒、屈辱愤懑中于纽约逝世。由于忌惮他的宗教观点,只有6个人出席了他的葬礼。 评价 『如果没有《常识》作者(佩恩)的这隻笔,华盛顿所举起的剑将是徒然无功。』『历史将会把美国的革命归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2020年3月思想汇报范文:传承传统文化

2020年3月思想汇报范文:传承传统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 天,淡淡的笼罩在灰蒙蒙的冷雾之中,冒着严寒和细雨,还有那一丝睡意不耐烦地上了校车,车在冷气中行驶,我也在恶补我那失去的睡眠,而当车门打开那一刹那,当我走进里面的那一刹那,我的心被震撼了。那古朴而又大气、精美的文物让我们流连忘返。土陶的斑驳、青白瓷的素雅、釉瓷的灵巧、漆器的完整、竹简的细致、食器的可爱、兵器的雄壮、乐器的精美;玉的精致、透明;铜的厚重、沧桑。。。。。。一切的一切,让我们除了惊叹,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我们内心复杂的情感。在这博大的文明面前人们都选择沉默,陷入深深的思考直到头猛地碰到玻璃,才想起自己身处何地,只能叹息两个小时太短 我深深为中华深厚的文化积淀赞叹。正是,祖先们的勤劳和聪慧才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我们无法用笨拙的想象感受那精雕细刻下的艰辛。那巨型的棺木那用不褪色的彩漆,那我们无法理解的工具。告诉我们古人的耐心与创造力,他们用手创造了艺术,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是现代文明无法带给我们的感动。古代文物是简单的,它们贴近于生活,但同时有做工精美。它们远没有现代科技下物品的功能齐全。但是你能直接感受到它的耐用。那几千年的暗无天日的侵蚀,丝毫没有损害它们的本质。而现代的工艺品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却如同玻璃般易碎。现代科

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对于人们生活品质与情趣的受益度确实有待商榷。我还深刻记得那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目瞪口呆的样子和他们崇敬的眼神,中华古代文明无疑让世界惊叹。而我们的现代艺术为何却要为西方文明让道,我们的国货又为何被国人拒之门外,这是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呢? 博物馆的文物藏量无疑是博物馆实力的最好见证,省博物馆的文物数量算是相当可观。其中我们还可以惊喜的发现一部分文物是传世的,由个人捐赠的,但是比起那些流失在外,在挖掘过程中被损坏的,以及仍然在地下沉睡的文物,只能算是九牛一毛。不仅是文物在代代相传,朝代更替间难以保存,我们的古典文化也在历史沧桑变化中日渐被忽略。我们是不是该早点清醒,尽力去挽回那渐行渐远的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饿财富呢?一趟博物馆之行,不仅给了我丰富的感受,也有太多太多的启示……. 我们常常认为历史、人类社会是在步步向前的。我们习惯用今天的发达嘲笑昨天的落后。我们习以为常的用世世代代的祖先共同为我们创造的文明去生活,我们是活在无数人肩膀之上的,却以为自己有多么的高大。看到那世界上最精确的乐器——编钟。那用手镂空的木器,我们心生敬畏。但是这个世界需要我们敬畏的东西太多,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用一颗谦卑的心去看待他人、看待生命呢? 我们对中、西方文明的态度常常走入极端,现在我们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过洋节,穿洋装,习洋文。汉族成为最没有特色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 论点、论据 40 材料、数据 20 写作规范性 15 字数要求 10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

论17、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想渊源

论17、18世纪美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思 想渊源 摘要:17、18世纪美国的政治思想对于那时的美国乃至当今世界仍有重要的影响力,美国的政治思想家们在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的根基上,发展创造出这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与欧洲大陆颇有渊源,其中主要思想有人权论、美国独立思想、宪政民主思想、权力制衡思想和联邦主义等等,它们都是特定时期内人的头脑和意图所创造出来的最惊人的杰作,为美国的独立、建国和强大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本文将从独立、宪政民主、权力制衡、联邦主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讨论它们与欧洲大陆思想的渊源。 关键词:美国政治,思想,主要内容,渊源 一、绪论 18世纪的北美有两大政治使命,一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二是成立联邦政府。因此,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思想相比,美国政治思想就更加注重实用性,进行较少抽象的理论论证。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为美国人民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美国政治活动家们努力为革命战争、制宪活动、联邦政府寻求理论依据。美国那时的政治实践决定将欧洲大陆的政治理论运用于美国的政治实践。17、18世纪的美国政治思想深受欧洲大陆政治思想的影响,吸取众家思想,有古希腊、罗马、英国和法国的启蒙思想等等。然而美国政治思想家们对欧洲政治思想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而是在17、18世纪已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美国当时的政治实践进行了改造,开创了美国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二、美国独立思想 (一)美国独立思想背景概述

英国自1607年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北美殖民地在经济上与英国乃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紧密相连,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勐,而英国殖民政府在北美的残暴统治,引起北美人们的广大不满,破坏了北美大陆基本的民主制度,严重阻碍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场争取北美独立的运动正在孕育,美国独立思想就是伴随美国独立的政治实践而产生。 (二)潘恩:北美独立,建立自己的政府 潘恩的《常识》被视为北美独立的宣言书。英国远离北美,无法以公平合理的态度来对待北美事务,英国政府不可能给北美带来繁荣,只会给北美带来毁灭。他主张北美独立,建立自己的政府。只有独立,才能够促进北美大陆的发展,只有独立,才是符合北美人民的利益的选择。 潘恩强烈批判了英国的君主制政体,英国政体由国王、上议院和下议院构成。国王体现了君主政体暴政的残余,上议院体现了贵族政体暴政的残余,下议院体现了共和政体。英国自相矛盾的政体,也决定了北美人民不可能从英国得到什么利益。(三)杰婓逊:人生而平等,寻求幸福,建立新政府 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内在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这当中,包括了生命、自由、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实现这些权力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它的权力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无论何时,任何一种形式的破坏课这些目的,人民有权利更换或是废黜它,并且这些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政府,以这种方式来组织权力,从而实现他们的幸福与安全。”1杰弗逊从自然权利角度出发,发现了政府存在的基础和原则。政府的原则是建立在人的权利的基础上的。正是为了保护权利,人们才建立政府。政府的目的是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不可剥夺的权利,保证公民的这些权利不受伤害,以增加他们的安全与幸福。即英国殖民政府不保证北美人民的权利,人民就应该站起来推翻它,成立新政府。 (四)思想理论渊源 1[美]托马斯.帕特森:《美国政治文化》[M].顾肃、吕建高译.东方出版社(2007)第673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艺术发展到今天多元化时代,艺术作品中作品中所吸收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将这种具有本土化民族特色的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现代设计的源泉,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来,积淀成为了无可复制的特有文化体系,是现代设计的文化根基,这些传统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它保留着中华民族所共同认可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现代设计的源泉和根基,只有依托传统文化元素,我国现代设计才具有中国特色。传统图形元素、古代书简、传统书画等在现代设计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社会文明在演进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对一个民族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和文化。文化是一种现实形态,因人而生的,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悠久的历史,但又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和民族特点而有所不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早就存在,而现在我们说的“文化”,是从西方引入的,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是有所区别的。最初的“文”和“化”是分开的,到了西汉之后,“文”与“化”才合成一个词。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并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反映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中国传统元素是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形式多样的载体,这样的载体丰富多样,而这些元素在古代设计中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的唐代的三彩男装女俑,穿着的袍服是当时官宦男子的常服,服装上的纹样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唐代社会流行时尚中女着男装的一大特点。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人们也习惯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更容易打动国内的受众。使之对所设计的内容产生认同感。而冲过传统文化元素所带有的更能使消费者产生一中庄重、朴素、可靠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代文化的风格和特点,其中不仅有逸笔风姿的国画,还有造型乖张的民间剪纸、年画,这都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式,在现代设计作品中无不流露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人文特色。将这种图像寓意与现代信息的理念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并且为我们的现代设计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和亲和力,传达设计作品中人性化的一面。这些中国味十足的元素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之中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文化特色。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大量的国外设计作品涌入我国,带来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元素和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设计打开了“走出去”的大门。国外设计也在积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用景泰蓝和中国结掀起的一股国际

论潘恩的人权思想

论潘恩的人权思想 托马斯·潘恩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革命家、思想家。尽管潘 恩出生于英国,但一生都在为欧美革命,尤其是美、法两国革命奔走,为人权呼号。“人权”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 时也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北美人民 势如破竹,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潘恩的这一贡献,使得许多资 产阶级学者也不得不承认:“潘恩在宣传方面的贡献,可以与弗兰 克林在外交上和华盛顿在军事上对美国革命的贡献相媲美。” 潘恩人权思想的闪光点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较强的现实性。潘恩 的人权不是空洞的纯理论性的人权,而是联系美国的现实加以阐述 的人权,这个现实就是——独立与建国。他不仅猛烈抨击封建专制 主义,为平等、自由呐喊,而且,更加关注怎样建立一个合乎所谓“自然"、“理性"的新制度。因此,他不再孤立地谈论超越权威、 平等人格和本性自由,而是将它们同革命、变革、改制紧密地联系 起来。他的这种思想不仅实实在在地影响了美国独立后的走向乃至 美国宪法的制定,同时也影响到了法国大革命。 人权是历史的产生的,是人们的权利要求和权利积累不断增长 的结果。围绕着当时北美亟待解决的独立和建国两大主题,潘恩适 时地提出了他的人权主张。他对人权的定义和对人权具体内容的概括,丰富、完善了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并使他与形形色色 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家划清了界限。在对建国这一主题的思考上,潘恩冲破了18世纪处于主流的君主制的局限,开创性地提出了 一种行之有效的政体模式——代议制共和制。在潘恩看来,这种政 体体现了自然权利和社会政治的结合,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政体。从代议制所坚持的原则来看,它有着君主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 这些优越性又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天赋人权理沦是潘恩政治法律思想体系的基石。这是他继承和 发展欧洲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将其成功地运用到指导美国、法国资 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结晶。潘恩系统地阐述了天赋人权思想,并在 理论上多有建树,他在《常识》、《人权论》、《理性时代》、 《论政府的基本原理》等著作中阐明了其基本内容。《人权论》一 书论证了人生而享有自由、平等等天赋权利,把‘人’提高到至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无论是宫廷美术还是民间美术,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宗教画,经过历代的画家、艺人、工匠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大量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殷商时期的青铜,从战国时期的器皿、帛画到汉代的雕塑画像石,从唐宋的绘画到明清的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等,充分体现了或恢弘灵巧,或简约或精致,或工整或粗放或热烈或娟秀,或质朴或奢华等多种手法。无论是逸笔草草的国画笔墨还是板刻结圆的装饰图案;无论是造型夸张的民间剪纸还是色彩强烈的木版年画,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招贴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 中国传统设计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广告招贴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二、现代广告招贴 招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是一种传播商业和文化等信息的视觉媒体。由于其可复制性和传播性,因此和广告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招贴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

20XX年4月入党思想汇报:传承中华特色传统文化

20XX年4月入党思想汇报:传承中华特色传 统文化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20XX年4月入党思想汇报:传承中华特色传统文化》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精品。20XX年4月入党思想汇报:传承中华特色传统文化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历史发展基础。正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有三大理论来源一样,我们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所创立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创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 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尤其要万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丢掉自己的东西,是最没出息,也是最没前途的。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生命和不竭动力,而继承又往往是创新的基础。数千年来,哺育了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今天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生活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心灵相通的纽带

不仅在于黑头发、黄皮肤这些表征性的东西,更是缘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不是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发挥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用可行的方法,充分挖掘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作用,范文写作以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需要。国家的魂魄、民族的精神,始终是以文化为载体流淌在国人心中的。它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行为及生活方式。一个国家的强大,其经济是与文化成正比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因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势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今后发展和繁荣的肥沃土壤。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民族的气节、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愿望等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是民族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脚步的痕迹。它必然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活跃着民族的灵魂。民族的亲情也在其中得到巩固。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悠久的中华文明得以生长,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强不息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的的表述的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学说的核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贵和持中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传统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了一种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协调的特征。中国传统贵和持中的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持中就是坚守中正,寻求适度,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内涵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协调。 四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有两层旨意:一是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体现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格肯定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轻神重人的根本态度;二是在人民与统治者的关系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社会观和朴素民主观。 五以义为上 追求义利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义”代表了仁义道德,“利”代表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物质利益。首先,在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情况下,要顾全大局。其次,对物质利益的获取要在社会道义和规范的约束下有秩序的进行。最后,要把社会来的财富,在反馈到社会中去。 六礼治精神 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都要以礼为准则。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其中忠、孝、悌、仁、善为五伦关系的准则。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的礼治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的有序,坚持社会的秩序。 七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当今的提法,在古代传统上变现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行观。就是知识一定要跟行为相联系,知来自于行,反过来要指导行。表现出我们中国哲学重视实践、关怀现实的问题。八辩证思维 中国传统思想在辩证思维上是最丰富、起步最早的。一个是老子为代表的贵柔辩证法、另外就是孙子的辩证法。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跟中国哲学的传统辩证法,完全可以融会贯通。 九内在超越 这是中国传统对于价值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变现为修己安人。中国哲学中人性就有自我完善的可能。也就是“人性善”。人性善就是对人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前提。人有善根,把善根变成实际的善心需要向内修,回归本性。 十有容乃大 中国传统文化海乃百川、有容乃大。表现为接受异族文化,没有文化上的障碍,对待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在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纳融合占据主流。

文明修身思想汇报四篇

文明修身思想汇报四篇 文明修身思想汇报篇一:大学生思想汇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伊始,我有幸参加了机电学院第十六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听了董嵩斌老师激情洋溢的有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演讲后,受益非浅。对于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我想来说点自己的体会。 我个人认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多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向前辈们看齐!但这个不是谁能帮谁提高的,关键是看自身的悟性!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你对那地痞流氓说破天,他也不见得能听进去一个字的! 作为礼仪之邦,炎黄子孙,我们都有着讲求文明礼貌和崇尚社会良好风尚的优良传统。每一个人都应当有点谦让精神和豁达气度,多些社会公德意识。人际交往中坦诚相待,将心比心,不虚不假,言行一至,表里如一,更要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心目中有他人,善于考虑他人的需要,善于替别人排忧解难,以助人为乐,当别人遭遇不幸时,及时给予同情和安慰;当别人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帮助,才能建立起一种充满关怀、信任、温暖之情的美好关系。 其实,心中愤怒不如休,何需经县又动州,纵然费得千般

计,赢得猫来输掉牛(范仲淹语)。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宽容,多一些忍让,献一点爱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处处美好,处处和谐,我们公民道德修养就会大大提高。 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得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应当分得清先与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的甘居最后。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提高道德修养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烦恼是生来具有的。碰到困难要发扬百折不屈的精神,千方百计地解决困难。要忍得住,挺过去。否则,将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 提高道德修养还要做到诚信待人。诚实的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说假话。承认错误是认识错误的过程,是改正错误的机会。正直诚实的人知道羞耻,能够把握自己。诚者有信,有信用就能得到帮助。否则,假话连篇,不能改过迁善。自欺欺人,不知羞耻。失去信用,得不到帮助。 提高道德修养还是做到宽容待人,与人为善。凡事要大公无私,不要贪图功名。当社会或他人需要帮助时,要义无反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激进主义报业繁荣探析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激进主义报业繁荣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激进主义报业繁荣的根源:激进主义报业的发展愿景;报业人员由忠实的传播者构成;低成本的经济运营模式;不断完善的发行网络;阅读场所的促进。这段在政府高压控制下蓬勃发展的报业史,是废除知识税、争取新闻自由道路上不可忽视的一节。 【关键词】激进主义报业;繁荣;根源 18世纪下半叶,逐渐发展起来的中产阶级想要打破社会限制,寻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财富,贫困的工人、小手工业者、雇农等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失业、过长劳动时间、无养老保障等的风险。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面对此种社会局面,不断颁布各种强制性法令维护自身利益。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潘恩在其著作《人权》中的自由人权及新闻印刷品思想对英国劳工大众起到了政治启蒙的作用,推动工人阶层将对政治的热情转化为行动。在这场中下层人民寻求社会地位的政治运动中,工人阶级在当时的主流报纸中无法表达意见,于是出现了一批激进报刊,如《曼彻斯特先驱报》、《每周快报》、《北极星报》等。19世纪上半叶,激进主义报业很少刊登广告,却能在政府的高压控制下蓬勃发展,这依

赖于工人运动繁荣发展下报业的独特运营模式。 一、激进主义报业的发展愿景 早期的激进报纸侧重于唤醒工人阶级的自我认知意识,给予他们重新的定位。他们将劳动人民描述成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强调集合起来的劳动人民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消除贫穷的世界。卡贝特的《政治文摘》曾特别指出,“国家真正的力量和所有的资源,来自于普通人民 的劳动。”这种全新的世界观,唤起了作为社会底层劳动者 的信心,从思想上给下层人民提供了一种社会流动的可能性。 到了19世纪30年代,激进报纸批评的重点深入到了社会经济分配结构。激进报纸通过报道那些主流报纸从不报道的新闻,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组织的联合斗争发挥了联结作用。1833年至1834年,工人们可以在激进报纸上看到其它地方 的工人斗争,甚至还能看到比利时和德国的工人斗争。宪章运动领袖菲格斯?克纳说道,激进报纸“是将劳动人民联结 在一起的纽带。”据克纳回忆,在此之前,“报界是完全沉默的,尽管我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但一个城镇的成功集会对另外一个城镇来说,却是毫无影响。”在一次宪章运动的地 区集会中,一个演讲者说到,如果没有《北极星报》,“我们的声音就只能在荒野上飘荡而没有任何人响应。” 二、报业人员由忠实的传播者构成 《西部骑士之声》的前任出版人和发行人约瑟?哈泼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