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癫痫诊治重大进展回顾(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8
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研究进展刁海燕综述,王燕宏审校摘要: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NORSE),包括其亚型发热性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FIRES)是最严重的癫痫持续状态形式之一。
NORSE的患者均需接受全面的辅助检查来揭示其可能的病因,但仍有约半数患者无法明确病因(即隐源性NORSE)。
目前发现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传染性、遗传、毒性等,自身免疫性脑炎仍是其主要原因。
NORSE的急性期临床表现常为难治性或超难治性的癫痫发作,许多患者转为慢性期会出现耐药性癫痫。
NORSE死亡率高,而且常遗留神经认知障碍相关后遗症。
目前暂无NORSE的诊疗指南,本文对目前NORSE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关键词: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new-onset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DIAO Haiyan, WANG Yanho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ir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Shanxi Bethune Hospital,Shanxi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Tongji Shanxi Hospital, Taiyuan 030032, China)Abstract:New-onset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 (NORSE),including the subtype 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 (FIRES), is one of the most severe forms of status epilepticus.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s can help re⁃veal the possible etiology of NORSE, but the causes remain unexplained in approximately a half of the patients—crypto⁃genic NORSE.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is the main cause among autoimmunity, infectivity, genetics, toxicity, and other known reasons. NORSE typically manifests as refractory or super-refractory seizures in the acute phase, and can become drug-resistant when patients enter the chronic phase. The outcome of NORSE is unfavorable, with a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a high risk of neurocognitive deficit-related sequela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RSE are lack⁃ing.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finition,etiology,pathogenesis,clinical manifestations,treatment,and prognosis of NORSE.Key words:New-onset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Super-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new-onset 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NORSE)是一种罕见的破坏性疾病,其特征是在没有活动性癫痫或其他先前存在的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没有明确的急性或活动性结构、毒性或代谢性原因的情况下出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RSE)的一种临床表现,而非特定的诊断。
罕见病诊疗现状及发展展望
桂俊峰;李京蔚;宋萃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4
【摘要】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疾病精准诊疗取得重大进展。
罕见病是对分子诊断依赖较大的一类疾病,尽管其患病率低,但由于病种繁多,累积发病人数仍然庞大。
目前,受医疗技术、医生经验、患者意识及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罕见病患者在诊
治过程中仍面临较多困境。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子诊断效率的提高,罕见病的早期
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了希望。
同时,基因编辑等新兴治疗策略的发展也为罕见病患
者带来了更多治疗机会。
我们期待未来罕见病研究的深入,疾病治疗的创新以及全
球合作的加强,以提高罕见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本文综
述了当前罕见病诊疗的现状,并总结了对未来的展望。
【总页数】8页(P681-688)
【作者】桂俊峰;李京蔚;宋萃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诊疗现状及展望
2.我国罕见病诊疗与孤儿药的发展现状与路径
3.我国罕见病健康数据监测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展望
4.我国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事业现状及展望
5.罕见性遗传性皮肤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颞叶内侧癫痫手术疗效的研究进展杨旭【摘要】外料手术是难治性颞叶癫痫安全有效的标准治疗方式.其中额叶内侧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 MTLE)是最常见、最适合外科手术治疗的癫痫综合征,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满意率(EngelI、Ⅱ级)可达70%以上,大部份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随着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等诊断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往许多潜在的适宜手术治疗的MTLE患者得到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但术后患者近期及远期疗效并未得到显著提高.本综述立足于近年国外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及实验室基础性的研究结果,探讨影响MTLE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期刊名称】《西南军医》【年(卷),期】2012(014)003【总页数】4页(P520-523)【关键词】颞叶内侧癫痫;外科治疗;预后;基础医学【作者】杨旭【作者单位】646000 四川,泸州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1上世纪40~50年代,手术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已被普遍接受,目前外科手术已成为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标准治疗方式,尤其是具有神经影像学阳性表现的局灶性癫痫。
通过最近半个世纪的神经病理学研究发现,硬化的颞叶内侧结构是大多数MTLE患者癫痫发作的起始区。
但是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MTLE患者中,即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病史特点,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却并不一致,从理论上讲,术后癫痫发作的完全控制有赖于手术对致痫灶的彻底清除。
在重新审视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及动物模型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应更加关注导致癫痫发作的脑组织结构基础,主要指致痫灶的改变,包括术前致痫灶的弥散、术后的扩展及变异,这对于判断手术预后,进一步提高MTLE手术远期疗效尤为重要。
1 MTLE的外科治疗现状1.1 外科手术是MTLE安全有效的标准治疗方式国外癫痫中心对近20年主流杂志文章的meta分析表明约有2/3的MTLE患者在术后最初的2~3年癫痫发作可完全停止或明显减少,相关手术风险包括0.24%的死亡率,2%的患者出现严重的永久性的并发症,如运动性失语、偏瘫、严重的性格改变等,6%的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或一过性的并发症,如暂时性运动性失语、暂时性轻度偏瘫、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局部象限偏盲等[1-2]。
癫痫研究新进展一、概述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科研工作的深入,癫痫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癫痫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包括癫痫的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在发病机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逐渐揭示了癫痫发病的复杂过程。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脑内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异常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癫痫的发生。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癫痫的发病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诊断技术方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电生理技术的不断发展,癫痫的诊断手段也日益丰富和精准。
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能够精确地定位癫痫病灶,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脑电图(EEG)等电生理技术也在癫痫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时监测脑电活动,为癫痫的发作预测和干预提供有力支持。
在治疗方法方面,癫痫的治疗手段日趋多样化和个体化。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技术以及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步应用于癫痫的治疗。
这些新方法在提高癫痫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在预防策略方面,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预防策略也逐渐从单一的药物预防向多元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生活习惯、降低环境污染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癫痫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针对不同类型的癫痫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癫痫的发作。
癫痫研究新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为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癫痫的诊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1. 癫痫的定义与流行病学概况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它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发的慢性疾病,这种异常放电会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
柳叶刀:癫痫诊治重大进展回顾(综述)近日The Lancet发表了一篇综述,回顾了近年癫痫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包括更新的癫痫定义和分类,已有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以及正在研究中的癫痫治疗药物靶点,并指出了未来癫痫研究的方向。
癫痫相关术语定义: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定义痫性发作为“脑内神经元同步活动异常增加而导致的症状/体征”,癫痫的定义为“大脑具有产生持续性痫性发作的倾向,并且伴有神经系统、认知功能、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后果”。
然而,该定义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并不适用。
因此,去年ILAE制定了新的癫痫实用性定义,包括:(1)至少两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两次发作间隔> 24 小时;(2)一次非诱发(或反射性)发作及未来发作(未来10 年内)的可能性与两次非诱发性发作后再发风险相当(至少60%);(3)诊断为癫痫综合征。
分类:2010年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提出了癫痫的分类方法(总结1),详细如下:1. 全面性发作(双侧起源或者是迅速扩展至双侧):(1)强直-阵挛性发作;(2)失神发作:典型失神、不典型失神、伴特殊形式的失神(肌阵挛失神、眼睑肌阵挛);(3)阵挛;(4)强直;(5)失张力;(6)肌阵挛:肌阵挛、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强直。
2. 局灶性发作(单侧起源):根据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来分类(1)先兆;(2)运动;(3)自主神经;(4)有意识,有反应;(5)可转变为双侧癫痫发作。
3. 不确定的发作(不能明确是全面性还是局灶性):包括癫痫性痉挛及其他。
流行病学及预后1. 高收入国家癫痫患病率为5-8‰,低收入国家中为10‰,农村地区可能更高。
这种地区性差异是由于癫痫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所致,包括感染以及围产期保健等。
高收入国家中癫痫患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2-5倍,而低收入国家中则高达37倍。
癫痫发作后前5年死亡率最高。
癫痫合并的神经精神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2. 合并症:合并症增加癫痫患者疾病负担,并且影响药物选择和预后。
当前癫痫治疗研究文献分析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意识丧失、肌阵挛、抽搐、意识模糊和言语障碍等。
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可以控制部分病例,但是其疗效和治疗进程仍存在许多挑战。
因此,对于癫痫的治疗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
本文就对当前癫痫治疗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当前癫痫治疗的进展和未来趋势。
一、药物治疗研究药物治疗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癫痫治疗方法之一。
一些药物能够控制癫痫发作和减轻病症状。
当前的研究致力于发现新的治疗药物和进一步了解现有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1、现有药物的疗效研究纳莫二甲双胍在癫痫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项评估纳莫二甲双胍治疗部分失代偿的成人癫痫的分析研究表明,纳莫二甲双胍治疗组的有效率达到了55%,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仅为34%。
该研究还表明,在纳莫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和癫痫持续时间都有所减少。
此外,还有研究证明了拉莫三嗪对于部分失代偿性癫痫的治疗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拉莫三嗪在治疗癫痫方面的援助作用最高,特别是在控制患者频繁发作的情况下。
2、新药物治疗的研究新药物治疗研究是一种前沿性研究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新药物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毒性和药效等方面进行研究。
2)通过探索新药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掌握癫痫的发病机制,为更好地治疗癫痫提供基础。
二、手术治疗研究对于部分患者,药物治疗并不能够完全控制病情。
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治疗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癫痫的手术治疗研究主要以下两个方面:1、手术对象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对象。
如对于癫痫病灶位于颞叶的患者,可以进行颞叶切除手术。
2、探究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术后预后影响,如控制症状的效果、并发症等问题进行研究。
三、其他治疗研究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治疗方式,如神经反馈疗法、传统中医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在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癫痫的自身免疫性病因研究进展(完整版)癫痫是最为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了全球范围约6 900万患者[1 ]。
即使在规范使用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的前提下,仍有约30%患者的癫痫发作控制不理想。
对癫痫疾病强调在病因层次进行管理,而“免疫性”因素已经被列入癫痫病因之一[2 ]。
“自身免疫性癫痫(autoimmune epilepsy)”的概念于2002年的国际自身免疫大会上首次提出,表明自身免疫因素在部分癫痫患者中的重要性[3 ]。
2017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出版的癫痫定义和分类指南中,正式将“免疫性”列为癫痫的六大病因(结构性、遗传性、感染性、代谢性、免疫性、未知)之一;“免疫性”病因的患者可能受益于免疫治疗,与其他病因的癫痫患者在治疗方式上存在不同,从而成为研究热点[4 ]。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癫痫”这一概念被大量应用,有很多学者对于在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背景下使用“癫痫”一词提出质疑[5 , 6 ]。
针对这一问题的存在,ILAE自身免疫和炎症特别工作组于2020年提出了两个新概念定义:继发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急性症状性痫性发作(acute symptomatic seizures secondary to autoimmune encephalitis,ASSAE)和自身免疫相关癫痫(autoimmune-associated epilepsy,AAE)[7 ]。
2023年在Epilepsia上发表的一篇专家述评,对神经抗体相关癫痫的专业术语进一步澄清,将AAE修改为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癫痫(autoimmune encephalitis-associated epilepsy,AEAE),有助于明确此类癫痫发作和脑炎之间的关系[8 ]。
我们通过检索文献,对ASSAE和AEAE这两个诊断实体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综述,以期能为神经科医生在临床上处理和应对自身免疫性病因有关的癫痫提供参考。
癫痫持续状态诊治最新进展癫痫持续状态是指持续发作时间大于5分钟或者在短时间内突然多次发作,病情危急,是急诊中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治最新进展。
诊断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电生理检查。
临床表现主要是指病人在持续状态时的发作表现,如全身强直性抽搐或意识障碍等。
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通过这些检查可以观察到脑电异常表现。
最新的临床研究显示,无反应和瞳孔散大反应是癫痫持续状态的重要临床指标。
同时,δ波在EEG中的出现也是判断癫痫持续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性期需要紧急处理,如口服安定(苯二氮䓬类药物)或肌注苯妥英钠等药物。
如果病情无法控制,需要考虑给予异丙嗪、氯胺酮及咪唑安定等抗癫痫药物。
同时,也需要给予氧气吸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
手术治疗:对于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切除病灶、切断异常神经回路等方式达到缓解癫痫持续状态的目的。
目前激光手术、微电极导航手术等越来越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预后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严重的急性癫痫发作,病情复杂,后果严重。
患者的预后与其年龄、病程长短、持续时间、发作类型有关。
研究显示,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40%。
因此,对于癫痫持续状态需要引起重视,科学治疗、积极干预,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危急的神经系统疾病,其治疗难度大、复杂多样,需要医生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治疗。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对于癫痫持续状态的认知,提高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癫痫疾病临床诊治国外研究新进展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对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均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和影响。
本文综述了国外关于癫痫研究的新进展,望能为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及研究。
标签:癫痫;致病新基因;影像学检查;治疗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而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
由于异常放电的传递方式和起始部位的不同,导致其具有暂时性、突发性、反复性等特点,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抽搐、意识突然丧失、精神和行为障碍等。
目前,癫痫患者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
在治疗过程中,既要用药物控制癫痫的发作,又要避免让患者产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就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与合理规范的治疗。
本文结合国外最新文献,综述了癫痫病因、影像学检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1、病因1.1癫痫性脑病致病新基因癫痫性脑病是发生在婴儿与儿童间的严重痉挛性疾病。
其会导致患儿智力障碍和发育迟缓。
墨尔本大学和费洛里研究所神经科学和心理健康的儿科神经学家,通过对500名患有癫痫性脑病的儿童基因进行基因测试等研究结果显示[1]:导致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在500名患者中发现52名(超出研究人群的10%)。
65个基因中发现有15个发生了基因突变,包括2个新基因,CHD2和SYNGAP1,这两个基因未曾发现会导致癫痫性脑病。
这些基因将会成为癫痫性脑病患儿的诊断性测试,使得家族基因咨询成为可能,从而减少婴儿或儿童早期癫痫性脑病。
1.2男性抗N -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常以癫痫发作起病抗N - 甲基- D - 天冬氨酸受体脑炎(NMDAR)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与抗NMDAR受体抗体相关的边缘叶脑炎(LE)[2]。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抗NMDAR受体脑炎,多发于患有卵巢畸胎瘤年轻女性患者,其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中枢性通气不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障碍等。
2020癫痫领域治疗新进展(全文)癫痫(Epilepsy)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癫痫的治疗无外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新型药物近两年(2018年后)经FDA批准的抗癫痫药物:大麻二酚(cannabidiol,简称CBD):适用于治疗≥2岁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和顽固性癫痫患者。
司替戊醇(stiripentol):可与氯巴占(clobazam)联用治疗≥2岁的Dravet综合征患者。
依维莫司(everolimus):该药用于治疗≥2岁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关联的部分性癫痫患者。
Xcopri(cenobamate):韩国SK生物制药公司生产,2019、2020年获得FDA和EMA批准,用于辅助治疗成人局灶性发作,抑制电压门控钠电流,也是GABAA离子通道的正变构调节剂。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在癫痫、心血管疾病、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肾脏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同时发现大麻二酚药物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为CB1和CB2受体,对TRPV1通道、BKCa通道、GPR家族受体(GPR18、GPR55、GPR119、GPR92)和PPARα核受体也有靶点作用,并且对细胞内的ERK、Akt和RhoA传导通路有着激活作用。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内源大麻素系统与癫痫研究在多种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中,CB1和CB2激动剂具有抗癫痫作用,而CB1和CB2拮抗剂具有产生癫痫作用。
CB1拮抗剂SR141716A具有抗癫痫作用,特别是在外伤诱发的癫痫或热性惊厥。
戊四唑点燃动物癫痫模型,激活CB1具有抗急性癫痫发作作用;激活PPARγ具有协同效应。
内源大麻素系统动物模型研究大麻二酚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在临床治疗癫痫的研究中,大麻二酚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人群、Dravet综合征、LGS,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Doose综合征、Aicardl综合征。
2020癫痫领域治疗新进展(全文)癫痫(Epilepsy)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癫痫的治疗无外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新型药物近两年(2018年后)经FDA批准的抗癫痫药物:大麻二酚(cannabidiol,简称CBD):适用于治疗≥2岁的Lennox-Gastaut综合征、Dravet综合征和顽固性癫痫患者。
司替戊醇(stiripentol):可与氯巴占(clobazam)联用治疗≥2岁的Dravet综合征患者。
依维莫司(everolimus):该药用于治疗≥2岁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关联的部分性癫痫患者。
Xcopri(cenobamate):韩国SK生物制药公司生产,2019、2020年获得FDA和EMA批准,用于辅助治疗成人局灶性发作,抑制电压门控钠电流,也是GABAA离子通道的正变构调节剂。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研究表明,大麻二酚在癫痫、心血管疾病、炎症、自身免疫疾病、神经退行性、肾脏疾病和癌症等多种疾病中发挥作用。
同时发现大麻二酚药物是一种多靶点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为CB1和CB2受体,对TRPV1通道、BKCa通道、GPR家族受体(GPR18、GPR55、GPR119、GPR92)和PPARα核受体也有靶点作用,并且对细胞内的ERK、Akt和RhoA传导通路有着激活作用。
内源大麻素系统样化合物的药理学靶点研究内源大麻素系统与癫痫研究在多种颞叶癫痫动物模型中,CB1和CB2激动剂具有抗癫痫作用,而CB1和CB2拮抗剂具有产生癫痫作用。
CB1拮抗剂SR141716A具有抗癫痫作用,特别是在外伤诱发的癫痫或热性惊厥。
戊四唑点燃动物癫痫模型,激活CB1具有抗急性癫痫发作作用;激活PPARγ具有协同效应。
内源大麻素系统动物模型研究大麻二酚在临床中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在临床治疗癫痫的研究中,大麻二酚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人群、Dravet综合征、LGS,发热感染相关癫痫综合征、Doose综合征、Aicardl综合征。
D O I :10.3969/j.i s s n .1001-5337.2024.2.100收稿日期:2022-12-18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21B T Q J 02).第一作者:潘文新,男,1998-,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计算;E -m a i l :879897621@q q.c o m.通信作者:朱荣,女,1975-,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计算;E -m a i l :z h u r o n gs d @q f n u .e d u .c n .国内外癫痫检测热点及趋势分析潘文新, 朱 荣(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276826,山东省日照市) 摘要:为了解国内外癫痫检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利用文献计量方法,使用W e b o f S c i e n c e 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4481篇外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对癫痫检测的研究起步比国外晚,但是已经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国外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都比国内密切;目前国内和国外对癫痫检测的研究热点和前沿热点均为机器学习㊁深度学习和可穿戴设备等.关键词:癫痫;W e b o f S c i e n c e ;可视化分析;C i t e s pa c e 中图分类号:T P 3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337(2024)02-0100-070 引 言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1].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利用知识图谱软件C i t e s p a c e 将结果可视化,从发文量趋势㊁作者㊁机构㊁关键词等多元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外癫痫检测的文献发展动态㊁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方向等.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以C i t e s pa c e 为主,E x c e l 为辅进行分析.C i t e s pa c e 是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2],该软件基于共引分析理论等方法,对特定领域文献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知识转折点,并在相关领域中查找到具有开创性㊁标志性㊁关键性和相互关联的文献,研究该领域的演变.文献来源于W e b o f S c i e n c e 核心合集数据库,以 癫痫检测 为主题,以 论文 和 综述论文 为条件进行人工筛选和检索.经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国家和地区分类,将文献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同时使用C i t e s pa c e 剔除重复文献后,分别得到2006 2022年国内文献694篇和国外文献3787篇,共计4481篇相关样本文献.2 基于C i t e s pa c e 的文献可视化分析2.1 文献计量分析癫痫检测的年发文量总体趋势分布图能够反映癫痫检测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在时间维度上反映出癫痫检测每年的不同发文量和活跃程度[3].根据检索获得国内外癫痫检测年发文量总体趋势分布图如图1所示.图1 国内外癫痫检测年发文量总体趋势分布图分析图1知,国内对癫痫检测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在20062013年;第二个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时间在2014 2022年.在探索阶段,国内文献的年发文数量较少,2007年的年发文量到达最低点,仅有5篇文章发表.2013年以后,国内对癫痫检测的研究进 第50卷 第2期2024年4月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Q u f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 .50 N o .2A p r .2024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发文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22年11月,年发文量最多的年份为2021年,发表文章120篇.2022年发表文章97篇,预测到2022年底,年度文章发表数量将与2021年持平.国外对癫痫检测的研究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平稳发展期(2006 2014年);第二个阶段为爆发发展期(2015 2022年).两个发展期的年发文量逐年增加,在第一个阶段,年发文量平稳增加;第二个阶段年发文量快速上升,2021年年发文量(466篇)最多.截止到2022年11月,2022年发文量为318篇,预测国外癫痫检测的文章发表数量较2021年有所下降.总体来说,国内相对国外对癫痫检测研究的发展,发展前期较缓慢,发展后期在快速追赶;国外相对国内对癫痫检测的理论研究更成熟.2.2作者共现分析通过作者共现图谱可以分析癫痫检测领域作者的发文数量和作者的重要性㊁中心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将W e b o f S c i e n c 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得到的数据分别进行国内和国外作者可视化分析,得到国内癫痫检测作者共现图谱和国外癫痫检测作者共现图谱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中的连线知,国内多数作者之间的合作和联系较强,处于合作研究状态,已形成明显的合作网络图谱;国内作者虽然形成合作网络图谱,构成合作团体,但是合作团体之间几乎没有合作,均为小团体内部作者进行合作研究.少数发表文章的作者为独立研究,还有一部分作者两人合作研究.图2中,周卫东的字体最大,这表明周卫东是国内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次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是曹久文和陈万忠,2人均发表学术论文12篇.图2国内癫痫检测作者共现图谱由图3可知,几乎所有的国外的癫痫检测研究作者都在合作关系网内,已经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网;并且每个独立团体之间都有联系,只有很少的作者在单独进行研究.图3中字体最大的是S c h u l z e-b o n h a g e,发表学术论文41篇;其次是B e n i c z k y和A c h a r y a,发文量分别为32篇和28篇.图3国外癫痫检测作者共现图由以上分析可知,癫痫检测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有一定的联系,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越密切,作者团体之间合作关系越密切,癫痫检测理论研究就越成熟.2.3机构贡献分析为分析该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力量分布,通过C i t e s p a c e对W e b o f S c i e n c 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文献机构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国内的癫痫检测研究机构350家,国外的癫痫检研究机构526家,按照发文数量的排名结果分别如表1和下页表2所示;国内外癫痫检测机构共现图谱分别如下页图4和图5所示.表1国内癫痫检测研究机构的排名(按发文数量)序号中心性发文数量机构10.4273首都医科大学20.1552浙江大学30.0646山东大学40.1536中国科学院50.0228吉林大学60.0324华中电子科技大学70.0521复旦大学80.0119北京大学90.0916南京医科大学100.0616四川大学由表1可以看出,国内对癫痫检测研究的主要研究阵地均来自国内高校,其中以首都医科大学最为突出,发文量73篇.中心性排在前三位的研究机101第2期潘文新,等:国内外癫痫检测热点及趋势分析构为首都医科大学(0.42)㊁浙江大学(0.15)㊁中国科学院(0.15).这表明,国内的癫痫检测研究机构不仅有专攻疾病的医科大学,还包括具有很强研究影响力的非医学类高校,这也间接说明了国内癫痫检测研究正在快速发展.图4显示,国内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密切,已经形成多个合作关系网,并且各个合作关系网之间又有紧密的合作,已经建成多方合作的关系.图4国内癫痫检测机构共现图谱表2国外癫痫检测研究机构的排名(按发文数量)序号中心性发文数量机构10.1198H a r v a r d M e d S c h 20.0990U n i v M e l b o u r n e 30.1279U C L 40.0876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G e n H o s p 50.1065M c G i l l U n i v 60.0563M a y o C l i n 70.0763U n i v P e n n 80.0362K i n g s C o l l L o n d o n 90.0148U n i v F r e i b u r g 100.0546N Y U国外癫痫检测机构按照发文数量进行排名,前10位的机构由表2给出.由表2可知,国外对癫痫检测的研究的主要研究阵地也均来自高校,其中以H a r v a r d M e d i c a l S c h o o l最为突出,发文量98篇.中心性排在前三位的研究机构为U n i v e r s i t y C o l-l e g e L o n d o n(0.12),H a r v a r d M e d i c a l S c h o o l (0.11),M c G i l l U n i v e r s i t y(0.10).这3所研究机构均为医学类研究机构或者医学类专业很强的高校,这表明,国外研究机构更倾向于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方向进行研究.图5显示,国外癫痫检测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几乎所有研究机构之间都有合作,已经形成非常成熟的合作关系网络.图5国外癫痫检测机构共现图谱3关键词可视化分析3.1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4]通过衡量主题词之间的亲疏程度和关联关系,将不同的关键词聚成不同类别,来了解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演进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研究热点和前沿信息[5].使用C i t e s p a c 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设定L L R 算法提取标签,生成国内㊁国外关键词聚类图谱如下页图6和图7所示.国内㊁国外癫痫检测的聚类图谱平均轮廓值(S值)分别为0.8209和0.7465.国内外S值均大于0.7[6],说明国内和国外的癫痫检测图谱均有显著的聚类结构,并且聚类的程度高.国内㊁国外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如下页图8和图9所示.图8中国内癫痫检测聚类的10个关键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从多方面检测癫痫;另一类为应用癫痫患者脑电信号寻找癫痫疾病的治疗方法.由图8可知,平均发表年份在2013年以前的聚类有#2刺激㊁#4液相色谱㊁#5多部位㊁#6听觉变化检测㊁#7阵列C G H和#9原基因组次世代测序.聚类关键词 大鼠大脑 人血浆 色谱法 抗癫痫药物盐酸噻加宾 等是从癫痫患者的血液㊁基因等身体各部位提出对癫痫的检测.S h a i k h A b d u l S a m i[7]利用液相色谱质谱,建立了一种通过血浆检测癫痫20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图6国内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图7国外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图8国内癫痫检测聚类关键词详解图图9国外癫痫检测聚类关键词详解图301第2期潘文新,等:国内外癫痫检测热点及趋势分析疾病的方法.2013年以后的聚类有#0癫痫检测㊁#1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㊁#3高频振荡和#8自体免疫性脑炎,这几个聚类是通过脑电图对癫痫检测进行分析,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余锡彪[8]提出一种基于癫痫检测手环的数据处理算法,并且研发出配套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地为癫痫患者提供帮助.由上页图9中的关键词聚类标签的平均发表年份可以看出,国外对癫痫检测的研究关键词均在2013年以前,这表明国外对癫痫检测的研究比国内早.通过聚类关键词的节点数量可以看出,国外使用深度学习和可穿戴设备对癫痫检测的研究比较全面.S h o e i b i A f s h i n 等[9]对深度学习算法的癫痫发作诊断技术进行了优缺点的分析和优化.通过聚类结果来看,国内和国外研究有共同点,可穿戴设备㊁局灶性皮层发育不良㊁人血浆以及E E G 信号都是研究的重点对象.3.2 关键词时间图谱分析在C i t e s pa c e 中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国内癫痫检测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见图10)[10]和国外癫痫检测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见图11).图中连线数量越多越密集,说明研究的集中程度越高.图10国内关键词时间线谱图11 国外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对图10分析可知,国内癫痫检测的研究热点在2006年就已经出现,为 脑电图 模型 癫痫 和 大脑 .2007年针对癫痫病的发作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热点为 颞叶癫痫 表达 机理 和 发作 .2010 2014年对癫痫检测作进一步的探讨,开始结合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使用机器学习的各种算法,进一步对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分析,研究的热点有 发作检测 脑电图 算法 等.2015年起对儿童癫痫401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症状的研究,主要研究热点就是 儿童 .2016 2017年为实现癫痫的自动检测,基于熵和信号的特征提取成为癫痫检测研究的又一热点,出现了 特征提取 信号 自动检测 等研究热点词.2018 2019年,随着对深度学习研究方法的重视,国内开始重点围绕深度学习展开癫痫检测的研究,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为 卷积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和 突变 等.2020 2021年,可穿戴设备检测癫痫的发作成为研究热点,研究热点为 可穿戴设备 风险检测 等.2022年,随着各项技术逐渐成熟,研究方向多样,出现多种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以下3个研究领域:深度学习㊁治疗癫痫和癫痫患者症状.分析图11可知,国外癫痫检测研究的连线相对国内比较密集,这说明国外癫痫检测研究集中程度更高. 神经网络 发作检测 支持向量机 自动检测 等国内从2006 2018年的研究热点在2006 2007年就已经成为国外的研究热点. 2008 2014年,癫痫检测在国外迅速发展,主要围绕癫痫检测的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热点为 算法 模式 E E G信号 等.2015 2021年,国外在癫痫检测领域的研究与国内一致,主要围绕深度学习进行研究.其中2021年主要研究可穿戴设备,研究热点为 卷积神经网络 深度学习 支持向量机 人工智能 和 可穿戴设备 等.2022年未出现明显的研究热点.3.3关键词突现分析突现词代表了不同时期开始的研究热点.通过C i t e s p a c e的突现(B u r s t n e s s)功能进行突现词分析,可得到该领域关键词的起始爆发时间㊁结束时间和研究强度.分析图谱中标签Y e a r代表热点出现年份,B e g i n代表热点开始年份,E n d代表热点结束年份,S t r e n g t h代表热点的突显强度,可以表示在某些年份的文献中该领域突现词的剧烈程度.图12为国内癫痫检测关键词突现前8的突现词分析图谱.从图12可知, 颞叶癫痫 激活 和 发作 出现在2007 2008年, 近似熵 发作 连贯性 熵 和 小波变换 出现在2010 2017年.以上突现词都是国内对癫痫检测研究的主要研究热点对象.图13为国外癫痫检测关键词突现前25的突现词分析图谱.由图13可知,国外对癫痫检测的研究分为3类.第一类研究出现在2006 2008年,研究热点突现词为 脑部 激活 畸形 人脑 等.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对抗癫痫的药物和癫痫发作时患者的反应.第二类研究出现在2011 2016年,研究热点突现词为 新皮质癫痫 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 等.这一阶段主要研究癫痫患者临床的记录以及癫痫检测的方法.第三类研究在2018年以后,出现了多个关于癫痫检测的研究热点突现词,比如 强直阵挛性发作 卷积神经网络 可穿戴设备 等.这一阶段主要围绕 深度学习模型 和 可穿戴设备 对癫痫的检测进行研究.图12国内关键词突现强度前8的突现词分析图谱图13国外关键词突现强度前25的突现词分析图谱4结论本文通过C i t e s p a c e和E x c e l两款软件,以W e b o f S c i e n c 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癫痫检测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国内和国外癫痫检测的文献发表情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年发文量分析㊁发文的作者分析㊁发文的研究机构分析㊁关键词的聚类分析㊁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分析和关键词的突现分析,研究了该领域的热点主题和前沿趋势,得出如下结论.501第2期潘文新,等:国内外癫痫检测热点及趋势分析(1)从基于癫痫检测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来看,国内2013年以前的年发文量较少,2013年以后年发文量逐渐增加,并且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国外相对国内年发文量较多,并且发文数量逐年递增,研究内容更多样,对癫痫检测的研究更成熟. (2)从基于癫痫检测研究的作者和机构来看,国内作者之间和机构之间的合作密切,已经形成多个小团体,形成的小团体之间虽然有合作,但是合作少,多为独立团体研究.国内应该加强各个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网.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均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 (3)从基于癫痫检测研究的关键词分析来看,国内外目前共同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为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小波变换 卷积神经网络 和 可穿戴设备 .国内文献更加注重理论的研究,而国外文献更加注重临床应用,更具有实用性.参考文献:[1]R A V I A,S HA N K E R R,MA J E D A.N e u r o m o r p h i c a r-c h i t e c t u r e a c c e l e r a t ed a u t o m a te d s e i z u r e d e t e c t i o n i n M u l t i-C h a n n e l S c a l p E E G[J].S e n s o r s,2022,22(5):1852-1852.[2]谭坤彦,杨孔雨.基于神经网络的舆情情感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 i t e s p a c e的可视化分析[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2,12(8):33-42.[3]刘欣颜.国内近十年S T E M教育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教育导刊,2022(7):29-35.[4]胡缤予,徐韬,赵凌.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的热点及趋势:基于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J].中医杂志,2022,63(14):1327-1332.[5]卫倩平.国外教师创新能力研究热点:基于V O S v i e w e r 的知识图谱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10(5):61-68.[6]陈悦.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 i t e s p a c 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7]S HA I K H A S.人血浆中抗癫痫药物及维生素浓度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癫痫患者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8.[8]余锡彪.基于癫痫监测手环的数据处理算法与软件开发[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9]A F S H I N S,MA R J A N E K,N A V I D G.E p i l e p t i c s e i-z u r e s d e t e c t i o n u s i n g d e e p l e a r n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A r e v i e w [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a n d P ub l ic H e a l t h,2021,18(11):5780-5780.[10]吴林洪.基于C i t e s p a c e的抗生素废水处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山东化工,2022,51(2):62-63.A n a l y s i s o f h o t s p o t s a n d t r e n d s i n e p i l e p s y d e t e c t i o n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P A N W e n x i n,Z HU R o n g(S c h o o l o f C o m p u t e r S c i e n c e,Q u f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76826,R i z h a o,S h a n d o n g,P R C)A b s t r a c t: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h o t s p o t s a n d t r e n d s o f e p i l e p s y d e t e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a t h o m e a n d a b r o a d, t h i s p a p e r e m p l o y s b i b l i o m e t r i c m e t h o d s t o v i s u a l i z e a n d a n a l y z e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g r a p h u s i n g4481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c o r e j o u r n a l p a p e r s i n c l u d e d i n t h e W e b o f S c i e n c e c o r e c o l l e c t i o n d a t a b a s e.I t w a s f o u n d t h a t d o-m e s t i c r e s e a r c h o n e p i l e p s y d e t e c t i o n s t a r t e d l a t e r t h a n f o r e i g n r e s e a r c h,b u t c l o s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v e r e l a t i o n-s h i p s h a v e b e e n f o r m e d.H o w e v e r,t h e c o l l a b o r a t i o n b o t h a m o n g f o r e i g n a u t h o r s a n d b e t w e e n r e s e a r c h i n-s t i t u t i o n s i s c l o s e r t h a n t h a t b e t w e e n d o m e s t i c a u t h o r s a n d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i n C h i n a.T h e c o mm o n r e-s e a r c h h o t s p o t s a n d f r o n t i e r h o t s p o t s f o r e p i l e p s y d e t e c t i o n i n C h i n a a n d a b r o a d a r e m a c h i n e l e a r n i n g,d e e p l e a r n i n g,a n d w e a r a b l e d e v i c e s.K e y w o r d s:e p i l e p s y;W e b o f S c i e n c e;v i s u a l i z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C i t e s p a c e601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
拉考沙胺单药治疗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拉考沙胺单药治疗癫痫发作的研究进展癫痫是一种由于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慢性脑部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有5000万人患有癫痫,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则高达950万人。
癫痫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拉考沙胺是一种第三代抗癫痫药物,很多研究表明它单药治疗癫痫发作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拉考沙胺的概述、其治疗癫痫发作的机制以及该药物在单药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拉考沙胺是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其化学结构属于嘌呤类。
与传统的抗癫痫药物相比,拉考沙胺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
它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恢复和调节钾离子通道的活化来发挥药效,从而抑制神经元放电。
拉考沙胺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和抗焦虑的作用,因此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在单药治疗癫痫发作方面,拉考沙胺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
一项针对318名癫痫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单独应用拉考沙胺能够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治愈率高达75%,有效率达到93.1%。
另外,该药物还表现出很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拉考沙胺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嗜睡和肌力降低,但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并且这些不良反应在治疗初期逐渐减轻。
虽然拉考沙胺在单药治疗癫痫发作方面取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对于某些具有多源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单药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
其次,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耐药性,即在长期用药后,药物对癫痫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
此外,由于拉考沙胺的相对新颖性,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验证。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拉考沙胺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会提高疗效。
例如,与卡马西平的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部分性发作。
此外,基因组学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有望进一步完善拉考沙胺的治疗效果。
总之,拉考沙胺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在单药治疗癫痫发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研究进展。
重型癫痫免疫治疗进展哎呀,一提到重型癫痫,那可真是让人头疼的事儿。
不过,咱今儿个就来好好唠唠这重型癫痫免疫治疗的进展,说不定能给那些被癫痫折磨的朋友们带来点希望呢!我有个远方亲戚,叫小李。
这小李啊,原本是个活蹦乱跳、充满朝气的小伙子。
可谁能想到,命运就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患上了重型癫痫。
那日子过得,真是苦不堪言。
记得有一次我去他家看望,正赶上他癫痫发作。
那场面,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只见他突然就倒在地上,身体不停地抽搐,嘴里还吐着白沫,眼睛往上翻,整个人完全失去了意识。
家里人那叫一个慌啊,赶紧又是掐人中,又是打电话叫救护车。
我在一旁,吓得腿都软了,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后来,小李被送到了医院。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医生说他这是重型癫痫,治疗起来相当棘手。
那段时间,小李一家四处求医,尝试了各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什么吃药啊、手术啊,可效果都不太理想。
不过,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这个新名词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据说,这种治疗方法是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癫痫的发作。
一开始,大家对这个新方法也是半信半疑,毕竟谁也不知道到底靠不靠谱。
但是,小李一家决定试一试。
医生先给小李做了详细的身体检查,评估他的免疫系统状况,然后制定了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方案。
这治疗过程可不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小李需要定期去医院打针,那种针可不比普通的针,打进去可疼了。
而且,还得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饮食和作息。
有好几次,小李都想放弃了,觉得太遭罪。
可一想到能治好病,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他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还真就慢慢显现出来了。
小李癫痫发作的次数逐渐减少,发作时的症状也没以前那么严重了。
家里人看到了希望,小李自己也有了信心。
现在的小李,虽然还没完全康复,但病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他能像正常人一样出去走走,和朋友们聊聊天,脸上也有了笑容。
重型癫痫免疫治疗的进展,真的是给像小李这样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以前,大家觉得重型癫痫就是个绝症,没法治。
科学家提倡延迟早期癫痫用药
于淑清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情报》
【年(卷),期】2005(26)12
【摘要】来自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癫痫研究人员发现,对早期癫痫和发作频率不
高的癫痫患者立即实施治疗并无明显的长期益处;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近期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
英国约有50万人罹患癫痫,成为最常见的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许多患者的癫痫发作始于童年,但该病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生。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于淑清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相关文献】
1.一项即刻与推迟应用抗癫痫药治疗早期癫痫与单次癫痫发作的随机对照试验 [J], Marson A.;Jacoby A.;Johnson A.;D. Chadwick;郭俊
2.脑炎后癫痫持续状态进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及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早期预测因素 [J], 赵瑞;袁方;尹毅丹;崔小丽;康晓刚
3.临床药师对大剂量甲氨蝶呤排泄延迟致急性肾损伤伴癫痫发作患者的用药分析和监护 [J], 汪皖青;黄立峰;朱建国;陈蓉;侯幸赟;伊佳;陈万生
4.科学家尝试用无副作用药物治疗早期癌症 [J],
5.癫痫术后早期停药抗癫痫药物不会影响癫痫长期预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癫痫持续状态研究进展
李琪
【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16(33)4
【摘要】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一种以持续的癫痫发作为特征的病理状态,为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
其短期死亡率达3%~46%,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增强临床医师对SE的认识,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率,本文将对近年来SE的研究进展做以下综述。
【总页数】3页(P378-380)
【作者】李琪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相关文献】
1.癫痫持续状态脑损伤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J], 郑婉君;武鑫;吕明惠;李亚萍;李琳;高剑峰
2.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最新治疗研究进展 [J], 黄灵
3.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J], 苗婵婵; 高学军
4.脑炎后癫痫持续状态进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及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早期预测因素 [J], 赵瑞;袁方;尹毅丹;崔小丽;康晓刚
5.癫痫持续状态二线治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 [J], 王海坤;吴娜;李存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癫痫药物治疗的进展
林剑锋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2(7)3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癫痫(epilepsy,ep)研究有很大进展,1990年8月在重庆召
开全国第二届ep学术会议,总结交流了我国ep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示我国ep研究水平的极大提高。
本文着重介绍我国ep药物治疗的进展。
一、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NaVPA)上升为首选抗癫痫药(AED) 二药自六十年代用于临床以来,取得
显著疗效。
CBZ治疗ep有效率80~86.3%。
对精神运动发作效果最好。
尤其对
改善ep人格和行为障碍有显著作用,
【总页数】4页(P101-104)
【作者】林剑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05
【相关文献】
1.抗癫痫药物治疗酒依赖的研究进展 [J], 戴兢;尹良爽;庞良俊;董文文;朱春燕
2.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癫痫的研究进展 [J], 刘砚韬;张伶俐;黄亮;梁毅;曾力楠
3.癫痫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魏惠;赵文艳;高学军
4.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慢性瘙痒研究进展 [J], 张文; 蔡涛
5.成人难治性部分发作性癫痫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J], 张王成;黄书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柳叶刀:癫痫诊治重大进展回顾(综述)近日The Lancet发表了一篇综述,回顾了近年癫痫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包括更新的癫痫定义和分类,已有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以及正在研究中的癫痫治疗药物靶点,并指出了未来癫痫研究的方向。
癫痫相关术语定义: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定义痫性发作为“脑内神经元同步活动异常增加而导致的症状/体征”,癫痫的定义为“大脑具有产生持续性痫性发作的倾向,并且伴有神经系统、认知功能、心理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后果”。
然而,该定义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并不适用。
因此,去年ILAE制定了新的癫痫实用性定义,包括:(1)至少两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两次发作间隔> 24 小时;(2)一次非诱发(或反射性)发作及未来发作(未来10 年内)的可能性与两次非诱发性发作后再发风险相当(至少60%);(3)诊断为癫痫综合征。
分类:2010年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提出了癫痫的分类方法(总结1),详细如下:1. 全面性发作(双侧起源或者是迅速扩展至双侧):(1)强直-阵挛性发作;(2)失神发作:典型失神、不典型失神、伴特殊形式的失神(肌阵挛失神、眼睑肌阵挛);(3)阵挛;(4)强直;(5)失张力;(6)肌阵挛:肌阵挛、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强直。
2. 局灶性发作(单侧起源):根据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来分类(1)先兆;(2)运动;(3)自主神经;(4)有意识,有反应;(5)可转变为双侧癫痫发作。
3. 不确定的发作(不能明确是全面性还是局灶性):包括癫痫性痉挛及其他。
流行病学及预后1. 高收入国家癫痫患病率为5-8‰,低收入国家中为10‰,农村地区可能更高。
这种地区性差异是由于癫痫相关危险因素差异所致,包括感染以及围产期保健等。
高收入国家中癫痫患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2-5倍,而低收入国家中则高达37倍。
癫痫发作后前5年死亡率最高。
癫痫合并的神经精神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2. 合并症:合并症增加癫痫患者疾病负担,并且影响药物选择和预后。
约1/3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合并症可以是原因(比如脑血管病导致癫痫)或结果(药物导致的焦虑抑郁);或者合并症与癫痫具有共同的病因或致病机制。
3. 病理生理学:痫性发作是由于脑内神经元短暂异常同步化而干扰了正常神经元传导过程。
这种干扰因起源部位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及体征;在痫性病灶中,由于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或抑制性减少而导致癫痫发作(图)。
在癫痫的发作、传播以及终止的过程中涉及不同的神经网络结构。
图. 癫痫产生的网络结构基础诊断癫痫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以及知情者对于癫痫发作准确和系统的描述,可能不需要特异性的检查。
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癫痫患者家属能够实时记录下癫痫发作过程;但仍然存在一些由于医生不能鉴别癫痫与其他类似癫痫疾病而导致的误诊。
癫痫综合征的诊断较为复杂,需要应用多维度的标准以及不同的检查方法,包括了解家族史和个人史、发病年龄、癫痫类型、神经和认知功能、12导心电图以及脑电图等。
一般也需要进行脑MRI检查,除非是典型患者。
如果怀疑是由其他原因所致,需要进行血液检查、腰穿和其他检查。
近年诊断学方面的进展包括影像学技术的改进,应用癫痫特异性成像序列和分析方法,使之能够检测出微小的致痫性病灶;明确了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新类型,而且遗传学技术的进展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致癫痫基因。
药物治疗1. 一般治疗原则:总体来说,70%的患者在采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后能达到无癫痫发作(见总结2)。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抗癫痫药物可作为所有患者一线治疗的最理想药物,正如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指南中指出,治疗选择需要考虑患者癫痫类型、症状以及患者其他特征(见总结3)。
总结2. 优化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关键性决策步骤(1)决定何时开始治疗:开始抗癫痫药物治疗需要仔细评估患者风险获益,并结合患者或家属的意见。
大部分情况下,没有刺激因素,存在至少两次癫痫发作(发作间期大于24小时)就需要开始治疗;如果是一次发作,但复发风险很高时也需要治疗。
(2)选择最适合的抗癫痫药物:选择最可能控制癫痫且不良反应最小的药物。
必须考虑年龄、性别、患者癫痫的类型、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并发症、禁忌证、给药方式、价格、患者对癫痫复发和药物不良反应的态度等因素。
(3)优化剂量:旨在以最低的药物剂量控制癫痫发作。
如果癫痫持续发作或出现不良反应再调整剂量,规律监测患者治疗反应。
(4)当癫痫未控制时需要修正治疗方案:排除治疗不依从的患者。
重新评估诊断正确与否以及癫痫分类。
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可能需要早期联合治疗,在联合治疗时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也可早期考虑手术治疗。
评估合并症并干预、平衡患者治疗获益和风险、避免过度治疗。
(5)管理无癫痫发作的患者:在癫痫发作停止2年后可考虑逐步停用抗癫痫药物,但需要小心。
应该考虑到继续治疗的不良反应、癫痫复发的预测因素、开车问题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问题,并考虑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总结3. 不同癫痫类型主要抗癫痫药物疗效(1)对部分性发作和大部分全面性发作均有效的药物包括:丙戊酸钠、苯二氮卓类、苯妥英钠/扑米酮(两者对失神发作无效)、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对强直性发作和失张力发作疗效未证实)、托吡酯(失神发作疗效未经证实)、唑尼沙胺(针对大部分全面性发作的疗效研究较少)、卢非酰胺(失神发作和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疗效未经证实)、非尔氨酯(对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疗效未经证实)。
(2)主要对局灶性癫痫、伴或不伴继发性全面发作癫痫有效的药物包括:卡巴咪嗪、苯妥英、奥卡西平、艾斯利卡西平(这些针对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也有效)、拉科酰胺、吡仑帕奈、瑞替加滨(爱原发性全面性癫痫中疗效未经证实)、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氨己烯酸。
(3)对失神发作有疗效的药物:乙琥胺(对肌阵挛发作也有效)。
表1. 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主要利弊2. 新诊断为部分性癫痫的患者:对于部分性发作的患者,新型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并不如旧的药物。
这些新型抗癫痫药物均有其独特的特点,无酶诱导作用,在某些癫痫患者中可优先选择。
3. 新诊断为全面性发作的患者:与部分性癫痫相比,全面性发作患者中单药治疗的研究更少。
仅有的一项长期双盲儿童失神发作研究显示,乙琥胺癫痫缓解率与丙戊酸类似,且均优于拉莫三嗪。
另一项纳入全面性发作和未明原因癫痫患者的研究指出,丙戊酸耐受性高于托吡酯,比拉莫三嗪更有效,可作为这些患者的首选用药。
4. 耐药性癫痫:ILAE定义耐药性癫痫为应用至少两种恰当的抗癫痫药物,合理、足量的治疗后仍失败的癫痫。
尽管没有研究显示多药治疗优于单药治疗,然而在耐药性癫痫患者中广泛使用联合多药治疗,且没有增加更多的不良反应。
大约有1/3的患者无法达到持续无癫痫发作的治愈目标,因此耐药性癫痫的治疗仍是目前的挑战之一。
急症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一线治疗方法为静脉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优先选择劳拉西泮。
如果癫痫仍持续发作,可选择的药物包括苯妥英(或磷苯妥英)、苯妥英钠、丙戊酸、左乙拉西坦以及拉科酰胺静脉给药。
手术治疗癫痫手术治疗包括切除、损毁或切断脑组织之间的联系等,对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需选择合适的患者(表2)。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推荐“具有致残性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伴或不伴继发全面性发作的癫痫患者在一线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后都可考虑转诊至癫痫手术中心治疗”。
表2. 明确可行癫痫手术治疗的标准和评估方法随着无创性影像学和神经心理学技术的发展,更清楚的描述致痫性病灶区有利于改善癫痫患者手术预后。
比如记忆性功能MRI可用于预测和最小化术后言语记忆功能损害,采用视放射纤维束成像可减少视野缺损风险。
颅内EEG检查方法的有效性仍在研究中以便更精确地指导手术切除。
其他方面的进展还包括对癫痫网络结构更好的认识,明确这些网络结构以及对整个致痫性病灶组织的切除可提高癫痫的治愈率。
神经刺激术神经刺激术主要适用于那些不适合进行手术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
迷走神经刺激术应用最为广泛,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癫痫患者发作率减少了50%;但不到5%的患者最终达到了无癫痫发作的治疗目标。
新技术包括迷走神经和三叉神经经皮刺激术,其疗效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脑深部刺激术仅用于严重癫痫患者。
未来研究的挑战癫痫需要综合治疗,与其他疾病相比,癫痫的知识、诊断、治疗、宣传、教育、立法以及研究等各方面均存在不足和差距。
未来研究的目标应该包括更好地理解癫痫发作过程、开发针对高危人群癫痫预防策略、明确耐药性癫痫的机制、对难治性癫痫和致残性合并症患者开发更为有效和可能治愈的治疗方法。
此外,还需要开发预测癫痫发作的生物标志物,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能得益于影像学和电生理技术的发展。
尽管需要继续进行更好的抗癫痫药物的探索研究,但也更需要神经保护以及针对致痫性病灶(预防癫痫发生)的治疗策略(见总结4)。
总结4. 尚在研究中的可能具有预防(抗癫痫发生)或神经保护作用的化合物(1)抗癫痫药物:某些已上市的抗癫痫药物在动物模型研究中显示具有抗癫痫发生或神经保护的作用,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左乙拉西坦、乙琥胺、托吡酯等。
但尚未在人体研究中证实。
(2)饮食治疗:某些动物研究显示生酮饮食具有抗癫痫发生或神经保护作用。
(3)脑低温疗法:作用机制可能包括减少脑内炎症、抑制神经递质释放、改变离子通道的激活状态、延缓分解代谢的过程,在某些人体神经保护性研究中初露曙光。
(4)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包括硫辛酸、腺苷、褪黑激素、依达拉奉以及维生素C和E。
(5)针对脑和外周性炎症的免疫抑制性治疗:研究中的药物包括神经-免疫亲和素、mTOR 抑制剂(雷帕霉素、依维莫司)、环氧化酶2抑制剂、阿那白滞素、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米诺环素、类固醇制剂以及大脑低温治疗。
(6)谷氨酸神经传导调节剂:可能的作用靶点包括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单位-I阻滞或II-III激活,以及NMDA或AMPA受体拮抗剂。
(7)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激活剂:包括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肽Y、TrkB激酶抑制剂、促红细胞生成素。
(8)抗凋亡药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米诺环素和某些抗癫痫药物。
(9)脑刺激术:采用多皮层位点、皮层下位点以及外周性位点的电刺激或磁刺激术正在研究中。
(10)影响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药物:脱氧土霉素和米诺环素。
(11)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和依维莫司。
(12)细胞移植:神经前体细胞、胚胎干细胞、诱导多潜能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3)抑制呼吸性碱中毒:有一项研究评估了5%CO2吸入的效果。
(14)其他:包括他汀类药物、黄体酮衍生物、沙利度胺、孟鲁司特。
本文来自丁香园神经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