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5.89 KB
- 文档页数:2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一、本文概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作为一部人文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该剧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张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的复仇之路,展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复杂社会现实和人性矛盾中的挣扎与追求。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哈姆雷特》中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探究其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通过梳理剧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王子的内心矛盾和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在面对家族、国家和个人情感时的抉择和困境,本文试图揭示《哈姆雷特》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在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二、《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杰作,深深地渗透着人文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剧中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体现,无论是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还是主题探讨,都充满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主角,其复杂的性格和内心冲突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他既是一个深受人文主义教育熏陶的王子,对人性、道德和社会正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是一个深受家族血海血仇困扰的人。
他在复仇与宽恕、理智与情感、生存与死亡之间的挣扎,实际上是人文主义者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时的内心写照。
剧中的人物关系也充分展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乔特鲁德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仇恨和个人恩怨的纠葛,更是人性善恶、道德是非的较量。
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复仇,既是对个人冤屈的寻求伸张,也是对人性恶势力的反抗和批判。
再次,剧中的主题也体现了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哈姆雷特在剧中的思考,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追问,更是对人性、道德、社会正义等普遍问题的探索。
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内心的挣扎,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问题,引导观众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剧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上。
哈姆雷特所生活的丹麦王国,是一个充满了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和社会不公的社会。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你们知道吗,莎士比亚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魅力。
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主义吧。
人文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思想。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文主义的体现。
比如在《哈姆雷特》这部剧中,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父亲被自己的亲兄弟克劳狄斯谋杀,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
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选择了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他对人文主义的追求。
哈姆雷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善于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弱点。
在剧中,他曾经对克劳狄斯说:“你以为你用诡计取代了我的父亲,就可以成为国王吗?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哈姆雷特!”这句话既是对克劳狄斯的讽刺,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正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缩影。
除了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人文主义的体现。
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主人公为了追求真爱,不惜冒险破坏家族的仇恨。
他们的行为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文主义的力量。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主题,比如爱情、友谊、权力斗争等等。
但是,无论哪个主题,都可以从中看到人文主义的影子。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莎士比亚的作品才能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缩影。
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魅力。
所以,同学们,下次有空的时候,不妨去读一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感受一下那种人文主义的温暖吧!。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我知道你们可能会想:“哇,这听起来好高深啊!”别担心,我会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跟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强调人类价值和尊严的思想,它认为人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存在。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人文主义的体现。
比如,哈姆雷特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典型代表。
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他一会儿疯狂,一会儿忧郁,一会儿又充满智慧。
他的这些情感变化其实都是在表达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些问题都是在探讨人类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
哈姆雷特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对权力的批判。
他认为权力会导致人们变得残忍和虚伪。
他说:“权力会腐化人心,让人们失去理智。
”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腐蚀作用,要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除了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人文主义的体现。
比如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最终因为家族仇恨而悲剧收场,但他们的爱情却是无私的、纯粹的。
他们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其他关于人文主义的内容,比如对友谊、家庭、信仰等方面的探讨。
这些内容都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对于人类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爱。
从哈姆雷特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告诉我们,人类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存在,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他人,追求真理和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哈姆雷特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个话题,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人文主义精神。
下次再见啦,掰掰!。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你们知道哈姆雷特吗?他可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物,他的言行举止都充满了哲学意味。
而莎士比亚呢?他可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么,哈姆雷特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什么关系呢?咱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类精神、道德和文化的思想体系。
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应该受到尊重和关爱。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的体现。
比如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人物。
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命运,还关心他人的幸福。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品质和行为。
我们要看看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来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父亲被谋杀了,他的母亲嫁给了凶手。
这让哈姆雷特感到非常痛苦和愤怒。
他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在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之后,他逐渐明白了人文主义的真谛。
他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揭露真相,为正义而战。
最终,他成功地为父亲复仇,也为整个丹麦王国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哈姆雷特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教育过程。
莎士比亚通过这个角色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关注他人的幸福。
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改变世界。
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我们也不能忽视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比如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懂得感恩和珍惜。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人不应该追求权力和地位,而应该追求真理和正义。
醒来的狂欢与忧郁——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思作者:刘伯麟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5期刘伯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摘要:西欧14 世纪至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场变革使“人”从“神”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武器,推崇人的价值和尊严。
但“人文主义”思想并非是拯救一切的灵丹妙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甚至会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本文将以《哈姆雷特》为例,通过对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所遭遇的“精神危机”的分析来窥探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思。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精神危机人文主义据《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解释,“人文主义”这个词源于拉丁语“Humanus”,即“人的”。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它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主义者爱拉斯谟在他的作品《疯狂颂》中就表现了人类冲破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牢笼后肆意泛滥的热情、无拘无束的行动、坦诚率真的言语、无忧无虑的狂欢。
作者高扬人的欲望,斥责那些压制人类欲求的“假道学者”,认为“最愉快的生活就是毫无节制的生活”。
诗人彼特拉克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
”他在《歌集》中对少妇劳拉的描述更是挑战了中世纪禁欲主义道德规范的下限,《歌集》中的劳拉有着金黄的卷发、明亮的蓝眼睛、白皙的皮肤和丰腴的身材……在中世纪文学作品中消逝很久的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又重新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尽管这些“文艺复兴”初始期的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机智快乐的青年、秀外慧中的姑娘、善良的市民的形象,用他们的智慧甚至狡猾来宣扬人类本能的欲望和需求,在文学作品中建立了一个充满人类欲望和情感的世界,与“死气沉沉”的天国分庭抗礼;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这很快就暴露出了其内在思想的肤浅性:如果只有情感欲望的要求而没有远大理想与之相配,情欲就会流于放纵。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也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哈姆雷特》强调人类主观意识。
莎士比亚穿插其中的人物角色,总结出各种复杂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不朽的情感动机。
另外,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象征性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人类自我意义深刻的信念。
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做出如此多处理,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人类主观意识一如既往的承认,他认为人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需要尊重。
此外,《哈姆雷特》还具有重要的不平等思想。
莎士比亚在同一个世界中反复出现社会内部差距,将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因素进行对比,并从人类艰难、痛苦的视角调整这种差距。
同时,他也向读者发出了关于尊重个性、拥抱多样性的呼吁。
最后,《哈姆雷特》表达的人性坚韧意志的形象,也启示了人们不要放弃梦想,坚持自我、保持毅力意志。
莎士比亚把自己的情感和人文主义思想植入了戏剧中,使读者越来越感受到人类脆弱,却又带有极强的斗争力。
总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也被誉为巴洛克文艺复兴期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
它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尊重多样性、拥抱变化,用文学创作论证了人类不可屈服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哈姆雷特》更是代表着莎士比亚不仅是文学大师,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见证。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摘要: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
在西方戏剧史和世界文学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刻的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主要通过对悲剧《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及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来探索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人文主义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1.1 人文主义的诞生及其发展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思想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人文主义(也叫人本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它反对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肯定现世生活,歌颂爱情和个性解放,针对封建压迫和封建等级制度,人文主义鼓吹仁慈、博爱,纯真的友谊和崇高品德,提倡个性自由。
总之,人文主义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它体现出了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诞生以后,就开始不断地向外传播,并且不断的得到发展。
大约在15世纪、16世纪传到英国。
人文主义思想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不断地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
莎士比亚就生活在这个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
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莎士比亚写出了悲剧《哈姆雷特》来反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同封建势力的较量和斗争,大胆地批判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并以先进力量的暂时失败为结局,来控诉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
试析《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哈姆雷特》最能反映他人文主义精神。
1601年,莎士比亚根据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编写的《丹麦史》中哈姆莱姆王子为父报仇的历史记载,用人文主义观点,成功地把它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的社会悲剧。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鲜明地表达出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点:反对封建诸侯割据,拥护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雷特这个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
一、人文主义的觉醒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封建社会矛盾的悲剧,我们从哈姆雷特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来莎士比亚所带给我们的人文主义意义,而哈姆雷特把这种意义积极的呈现在我们读者面前。
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哈姆雷特对于人生命的态度,他认为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极为重要的。
不是可以随意去屠杀毁灭的,所以他在见到他父亲的鬼魂后,心中仍是有疑问的,他要求自己去求证这个事情之后,才能决定是否去复仇。
因此,他先是装疯卖傻来掩饰自己的怀疑,他去试探他的母亲,之后借戏班子演戏---谋杀,来试探他的叔叔,他要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判断。
这样来看,我们就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人文主义。
直到现在来讲,文中所展现的人文主义依旧具有极大的价值。
对哈姆雷特来说,人文主义使他的思想大于行动,他要报的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他深深地感觉到复仇责任的重大,也勇敢地去承担了这个责任,如他说的:“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哎,倒霉的我切要肩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这是他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想要通过复仇来消灭克劳迪斯所体现的罪过,这样整个时代就可以颠倒过来了。
哈姆雷特想通过复仇消灭克劳狄斯体现的罪,认为这样就可使时代再颠倒过来。
最后,哈姆雷特认为这个世界真糟.感到绝望,他也没有给自己重整乾坤一个道义上的理由。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
本文着重从人文主义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现实冲突产生了悲剧,进而分析人文主义思潮和封建思想产生的悲剧。
因此《哈姆雷特》既是性格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悲剧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威廉•莎士比亚,不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做出划时代贡献的文学巨匠之一。
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宗教和社会转型的文艺复兴时代,他敏锐地感受到16世纪和17世纪社会关系的异常紧张,西欧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这些表现为中世纪世界的崩溃和新怀疑主义、经验主义和文艺复兴后期的个人主义的兴起。
在此社会背景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其著名的作品《哈姆雷特》正是创作于此时期。
一、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现实下的悲剧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一直生活在他的个人世界,遵守着传统价值观并且享受自己的生活。
哈姆雷特在其父被害之前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
他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盛行的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陶冶。
读者可以很容易地从这出戏剧中发现,哈姆雷特在其言谈举止中处处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对他的发疯这样感慨:“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具有文艺复兴时期良好的人文素养,此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现实世界的黑暗和残酷。
外国文学论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 郝佳荣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体现着热烈奔放的人道主义情怀。
《哈姆雷特》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所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值得我们深思。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也是最著名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至17世纪的英国现实,集中代表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代表了他最高的艺术成就,也达到了世界文学的顶峰。
一、《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有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巨大矛盾。
他从威登堡回国后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国内展现在他面前的是“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
同时,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他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使得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人性问题。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雷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
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雷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他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但是与此同时,哈姆雷特又是理性的,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先进人物一样崇尚科学,重视理智,不轻信,不盲从。
父亲鬼魂出现之后,他仍然仔细观察,冷静思考,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
他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
读书心得——浅析《哈姆雷特》中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莎士比亚在戏剧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作为其戏剧作品中的悲剧代表作,《哈姆雷特》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观念,引发读者对人文主义内涵的不断思索。
正如他本人评价自己的作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一、哈姆雷特及人文主义精神(一)《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辉煌灿烂的创作生涯第二时期(全盛时期)中最成功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创作时间位于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的转接点,那时的欧洲正处于封建制度逐渐削弱、资本主义冉冉升起的交替时期,英国社会也正处于历史的转折期,莎士比亚别出心裁地将丹麦设置为故事的发生地,展现其所在的英国社会面貌,以跨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雷特的故事带入伊丽莎白末期的英国社会。
因此,《哈姆雷特》是英国社会秩序混乱、群众精神模糊的缩写,英国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呈现政局稳定且生产力发展迅速的状态,而自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英国社会泛滥起专制集权主义,挥霍浪费的宫廷生活与官僚主义作风压榨着资产阶级及劳动人民的生活,社会矛盾不断被激化,整个社会动荡不堪。
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创作《哈姆雷特》来讽刺黑暗腐败的英国社会,揭示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揭发了王权与封建势力的丑恶罪行。
(二)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主义精神是体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主流思潮的世界观,最早出现于意大利。
人文主义思想主张社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反对神学论中神的绝对权威和教会的来世观及禁欲苦行,旨在将人的尊严、思想、情感、智慧都从神学的枷锁之中解放出来。
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内容是肯定现世生活、主张人的个性解放,并歌颂爱情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并崇尚科学和理性的思想,反对封建等级的压迫和愚昧腐朽的观念。
人文主义符合新时代的精神追求,展现朝气勃发和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打击落后迂腐的封建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群众开辟崭新的精神世界。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话题: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你们知道哈姆雷特吗?那可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王子为了复仇而陷入了痛苦的思考和挣扎。
那么,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又是什么呢?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人文主义。
简单来说,人文主义就是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创造力。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到处都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索。
比如在《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
他既想为父亲复仇,又担心这样做会破坏整个王国的和平;他既想揭露国王的阴谋,又害怕自己会因此而丧命。
这些复杂的情感和思考正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真实写照。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友情、爱情和家庭的主题。
这些主题都是人文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年轻人为了追求真爱,不惜冒着生命危险。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无价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而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之间的故事则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虽然这个故事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它却让我们明白了亲情的可贵。
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探讨。
他的作品还涉及到政治、权力、道德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讲述一个贪婪的将军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揭示了权力腐化人性的本质。
而在《威尼斯商人》中,则通过描述一个商人如何因为贪图金钱而背叛了自己的朋友,表达了道德观念对于人们行为的重要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瑰宝。
他通过对人性、情感、家庭、政治等方面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丰富、多元的世界。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与莎士比亚时代有很大不同的时代,但他的作品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它们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珍惜友情、爱情和家庭,同时也要警惕权力和金钱对我们心灵的腐蚀。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小作文哈姆雷特,那部莎士比亚的杰作,可真是个活生生的“人生哲学大师”啊!他不仅用他那犀利的眼神和深沉的内心戏,把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还用他那智慧的大脑和丰富的情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你看,哈姆雷特面对父王的死,那可不是一般的悲伤。
他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简直比我们生活中的烦恼还要让人头疼。
但你别小看了这位王子,他可是个聪明绝顶的家伙。
在面对困境时,他总是能想出一些奇思妙想,比如假装疯癫,去试探那个老鬼克劳狄斯的真面目。
这种机智和勇敢,简直就是我们普通人的榜样啊!
再说了,哈姆雷特的爱情观也是让人哭笑不得。
他对奥菲莉娅的爱,那可是真心真意的。
但是,爱情这东西有时候就是那么不靠谱,奥菲莉娅最后竟然嫁给了克劳狄斯,让哈姆雷特的心都碎了。
不过,你别看哈姆雷特现在这么伤心,他可是个硬骨头。
他知道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于是决定装疯卖傻,去揭露克劳狄斯的阴谋。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简直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啊!
哈姆雷特的智慧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在面对困难时,总能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他在得知父亲被毒死后,没有直接去找克劳狄斯算账,而是先调查父亲的死因。
这种谨慎的态度,简直比我们生活中的侦探还要厉害。
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简直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生导师”。
他用他的智慧、勇气和坚韧不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真实的人性世界。
看完《哈姆雷特》,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只要像哈姆雷特那样,保持智慧、勇敢和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活出精彩的人生!。
人文主义思想在《哈姆雷特》中的表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通过基于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把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到作品中去,用人文主义的观点和思想同封建思想文化和教会势力对抗。
把只是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大大深化了故事的主题。
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
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但是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哈姆雷特所处的时代和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被封建的恶势力所吞没。
从某种意义上说,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成功的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重整了乾坤,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先进与落后之间的矛盾,以及缩短这种距离、解决这种矛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另外,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也加深了我们对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想与精神的了解。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
他那崇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必将为爱好正义的人所珍视。
内容摘要: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反映了16至17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代表了莎士比亚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真实的概括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者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创作背景及作品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来探讨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及其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悲剧
一.人文主义渊源及其历史发展
人文主义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肯定了人的崇高地位;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学。
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反对封建教会的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肯定人的崇高地位,崇尚个性自由,肯定现世生活,反映了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体现出了人文主义者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乐观进取精神,极大地冲击了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为人们的精神世界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人文主义诞生于意大利,之后传遍欧洲国家。
大约在15世纪、16世纪传到远离意大利本土的英国。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试图通过崇尚个性解放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宇宙的精华”。
莎士比亚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正是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精神。
被称为“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莎士比亚曾说,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作品中,莎士比亚融入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把只是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突出反映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人文主义在主人公哈姆雷特形象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赋予哈姆雷特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性特点:出身于高贵的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主义中接受新型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教育;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下层劳动人民;痛恨丑恶的社会现实,却抱有远大的人文主义理想。
哈姆雷特在他人生的早期没有经历过巨大的挫折,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单纯。
他一直在学习西方的正统思想,他对“人”抱有美好的希望和巨大的热情。
哈姆雷特曾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形象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其心目中,父亲老哈姆雷特正是这样一个“人”的典范和代表,“他是一个堂堂男子,整个说起来,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的人了”。
然而一切思想的转变来源于父王死亡,母亲再嫁。
当哈姆雷特知道了父亲的真正的死因后,他决心复仇。
对哈姆雷特来说,复仇不仅仅是自己作为儿子的一种责任,也是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责任。
他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一重大责任,他认为“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一方面,哈姆雷特敏锐观察,深入思考。
他由个人的不幸想到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由宫廷内部的阴看到了整个时代的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又过分太重理想,太过于相信自己。
虽然,他勇于探索勇于追求,但往往与实际相脱节;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推崇,却不相信他们,结果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哈姆雷特说“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读者,世界对他似乎混乱颠倒、冷酷无情。
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
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
他有意安排了“戏中戏”以便进一步证实奸王的罪行。
当罪行的真相确证以后,便立即行动。
但为了寻找正义的手段,他放弃了在奸王祈祷把他杀死的机会,接着又误杀了波洛涅斯,这样就招来被放逐的命令。
最后,他虽然逃了回来,在决斗中杀死了奸王,自己也因中了毒剑而牺牲,“重整乾坤”的责任也落空了。
三.人文主义在悲剧《哈姆雷特》内容上的体现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思想者理想的代表人物。
剧中他与克劳迪斯的强烈冲突真实地反映了崭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的英国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
戏剧伊始,莎士比亚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丹麦发生宫廷政变,老国王被人杀害,王位被野心家和阴谋家窃取。
在新国王的统治下,政治更加腐败,社会愈加黑暗,民怨沸腾,外敌压境,王位岌岌可危。
当父亲鬼魂出现、?哈姆雷特得知了父王死亡的真相之后,他仍冷静观察,提醒自己“要先得一些比这更切实的证据”。
他说:“能够把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命运不能把他玩弄于指掌之间”。
奥菲莉娅描述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这样的一个的王子,自然得到了大多民众的拥戴。
然而,他的理想却与丑恶的现实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他所看到的一切使他非常失望,“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
”在他认识到世间混乱的同时,他的家庭也惨遭巨变,宫廷腐化,社会动荡,邻国蠢蠢欲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际。
这一系列事件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丑恶与阴暗的一面,于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抱负开始濒临破灭。
但人文主义并没有在他身上消亡,反而成为鞭策他不断成长和勇敢面对现实的动力。
他站在一个人文主义者的高度,逐渐意识到他的行动不单单是为父王复仇,而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生死攸关。
他有责任和义务去改造这个丑恶、混乱的世界。
他的这种崇高的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
除此之外,《哈姆雷特》在艺术上也能够集中体现莎士比亚的独特的创作风格。
剧作的生活画面广阔而丰满,情节的展开生动而丰富。
剧作所反映的生活画面,从皇宫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从剧场到比剑场,构成了剧中人物活动的广阔背景。
在情节安排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除复仇的情节之外,还配合诸如友情、爱情、亲子关系等,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作者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戏剧场面,如“戏中戏”演出的那一场,是一场重点戏,又是过渡戏,是哈姆雷特的思想和行动的转折点。
四.结语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但是他并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有效途径。
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他所痛恨的敌人,但仅仅是除掉了一个恶人,这并非是整个人文主义者、整个理想和事业的成功。
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封建势力仍占统治地位,而且与之相勾结的还有新的罪恶势力,在力量对比方面大大超过了人文主义所代表的新生力量。
而哈姆雷特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本身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把社会改良的希望寄托于开明君主,因而他们在政治上是改良主义者,在行动上是孤军奋战者。
这决定了他只能孤立无援地去斗争,最后被强大的封建罪恶势力所吞没。
哈姆雷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出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和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哈姆雷特的意义并不在于它是否成功的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现实,
《哈姆雷特》而在于他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缩短这种距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
是一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是欧洲文艺复兴土壤里长出来的一朵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
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