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校训校史校情西南科技大学共50页
- 格式:ppt
- 大小:11.67 MB
- 文档页数:50
(共234题)校史校情部分(共36题)1、我院建校时间。
答:1956年2、学院由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独立升格为铁岭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时间。
答:2003年1月3、学院与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成功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时间。
答:2005年5月4、经省政府批准,学院更名为辽宁职业学院时间。
答:2006年10月5、学院通过了辽宁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时间。
答:2007年10月6、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时间。
答:2008年12月7、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时间。
答:2010年11月8、我院办学思路是。
答:“坚持三跳,提升内涵,创新特色,打造三名”9、我院校训是。
答:厚德博学,尚志克勤10、我院办学目标是。
答: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打造国际化高职教育名校11、人才培养途径是。
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技同举、德才并重12、校园建设理念是。
答: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13、管理理念是。
答:星级管理、规范管理14、管理目标是。
答: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15、团队意识是。
答: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事业上同干16、工作作风。
答:少说多干、说干就干、扎实苦干、干就干好17、学院精神是。
答: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18、环境建设标准是。
答:净、绿、美、慧19、教师从教标准是。
答:为人师表、为人师心20、“坚持三跳”中的“三跳”指。
答:跳出教育搞教育,跳出学校办学校,跳出教学抓教学21、“提升内涵”中内涵建设的核心是。
答:专业建设22、“创新特色”中的办学特色的灵魂是办学理念、前提是科学定位,核心是。
答:专业特色23、“打造三名”中的三名指。
答:名师、名专业、名校24、我院各分院全称。
答:高尔夫学院,农艺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商贸学院,信息科技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5、全院共有高职专业数量。
Southw est Univer sity(SWU) is a key compre hensi ve univer sity, underthe direct admini strat ion of the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It was newlyestabl ished in July 2005 throug h the incorp orati on of former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an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upon the approv al of the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SWU is situat ed nearby the beauti ful Jialin g River, and is locate d at the foot of Jinyun Mounta in, a statelevelscenic spot, in Beibei Distri ct, Chongq ing Munici palit y.The former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was one of the key compre hensi ve univer sitie s underthe direct jurisd ictio n of the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Origin allyit was namedSouthw est Teache rs Colleg e and was establ ished throug h the mergin g of the former Nation al Women's Teache rs Colleg e and the Sichua n Provin cialEducat ional Colleg e in 1950. It was then rename d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in 1985.The former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was establ ished in 1950, origin allybeingnamed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Colleg e. This univer sitywas establ ished throug h the mergin g of releva nt sectio ns and depart ments of the former Sichua n Provin cialEducat ional Colleg e, the Wester n ChinaUniver sityand Xiangh ui Colleg e. Approv ed by the StateCounci l, it became one of the nation al key univer sitie s in 1979, and was then rename 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Colleg e follow ed by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in 1985. In 2001, a new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was establ ished throug h combin ing with the former Sichua n Animal Husban dry and Veteri naryColleg e, the Citrus Resear ch Instit ute of Chines e Academ y of Agricu lture.Before beingunited,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an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were neighb ors with only a wall separa tingthe two instit ution s. Both univer sitie s had a long histor ic relati onshi p, whichcouldbe traced back to theircommon origin, i.e. East Sichua n Teache rs Colleg e in 1906.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an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have alread y cultiv ateda variet y of gradua tes, more than 200,000 sincetheirestabl ishme nt. On the basisof long-term buildi ng and develo pment, both univer sitie s formed theirspecia l charac teris ticsin teache rs' educat ion and agricu ltura l educat ion respec tivel y. The univer sitie s excelin a number of discip lines includ ing pedago gy, psycho logyand agrono my. Amongthem, the silkwo rm genome resear ch takesthe lead in the world,and fundam ental psycho logyand pedago gy have takena nation al lead. Othergreatachiev ement s includ e natura l fallow ing, silkwo rm gene bank, southw est ethnic educat ion and psycho logyresear ch, and humantime cognit ion and so on. Hundre ds of new techno logie s and achiev ement s have brough t with them outsta nding social and econom ic benefi ts.The follow ing statis tical data offera profil e of SWU:l Campus area of 9,000 Chines e mu (= 600 hectar es), with the facili tiesarea of almost 1,500,000 square meters;l A librar y with 3,800,000 volume s of bookl 2 statelevelkey discip linesl 9 firstleveldiscip lines and 66 specia lties that can offerPh.D. degree sl 9 post-doctor al resear ch center sl 159 specia lties that can offerMaster's degree s and 5 profes siona l Master's degree sl 36 provin cial/minist ry levelkey discip lines, 27 provin cial/minist ry levelkey labora torie sl 5 key libera l arts resear ch basesof Chongq ing munici palit yl 97 Bachel or's degree sl In total, thereare 11 discip linar y catego ries, coveri ng 40 firstlevelsubjec ts.SWU has a strong facult y team:l 2,650 full time teache rs, and 300 profes siona l resear chersl 349 profes sors(resear ch fellow s), and 739 associ ate profes sors(associ ate resear ch fellow s)l 113 Ph.D. superv isors, and 513 Master's degree tutorsl 1 top scient ist of Chines e Academ y of Scienc el 2 top scient istsof Chines e Academ y of Engine eringl 75 stateleveland/or provin cial/minist ry levelexpert sl 173 academ ic leadin g and/or nomina ted schola rsl 15 outsta nding statelevelexpert sl More than 40 profes sorsbeingmember s of the StateCounci l Academ ic Degree Commit tee and its Discip linar y Sub-commit tee, Sci-tech Commit tee of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Assess mentCommit tee of Nation al Natura l Scienc e Founda tion,Assess mentCommit tee of Nation al Philos ophic al Social Scienc e Founda tion,vice direct or, adviso r and/or member s of Nation al Commit tee of Teachi ng Superv isionl More than 70 profes sorsacting as the positi ons of direct or, vice direct or, and/or execut ive direct or of the nation al above-second levelsociet iesl More than 20 profes sorsare very influe ntial in theirrespec tiveacadem ic fieldsl Over 1,400 projec ts/progra ms to be funded by "973 Projec t", "863 Projec t", Nation al Natura l Scienc e Founda tion, and Nation al Social Scienc e Founda tionetc.Southw est Univer sityhas a variet y of studen ts number ing over 50,000. Its scaleand levels are ranked aheadof otherhigher educat ion instit ution s in the wester n China.Till now, Southw est Univer sityhas had closecommun icati on and cooper ation in resear ch and academ ic studie s with intern ation al univer sitie s and/or instit utesfrom more than 30 countr ies and/or region s, includ ing the US, UK, France, German y, Japan,Austra lia, Russia and Canada etc., and enjoys long term partne rship with over 20 of theseuniver sitie s.。
关于召开“知校史明校情共成长”主题教育班会的通知各班级:为提高全院学生对学校情况的了解,提升对学校的认同和满意度,,围绕学校合格本科院校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按照学校《2021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2021学年学生工作要点》、《2021学年第二学期学生工作计划》和《2021-2021学年第二学期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意见》的相关部署经研究,决定在我院开展“知校史明校情共成长”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班会主题知校史明校情共成长二、主要目的一个学校的历史和传统精神、学术文化气氛和校友的表率,都将对一代代学子产生终身铭刻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通过主题教育班会活动,提高学生对学校历史和精神的熟悉,对学生了解校史,铭刻校训,顺利完成学业。
希望同窗们能够牢记“自信,专注”的校训,树立“爱校荣校”意识,用理想、信念、智慧和勤奋,向着学业德性中的每一座顶峰迈进,从稚嫩走向成熟,为学院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班会时间与参与对象2021年5月25日晚自习202一、2021级本科生2021年5月25日-5月28日2021级本科生1二、13级主题班会地址在自己教室,11级各班级在规按时间内利用空余时间,找空教室开展。
四、班会内容(一)各班级同窗们一路窗习学校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校训,让同窗们对学校历史有更深切的了解。
(二)通过对学校简介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加倍“明校情”,培育学生的爱校意识,牢记学校校训。
(三)组织学生一同窗习学院的文化历史,让同窗们对学院有一个更深切的了解,同时学习明确学院的“一目标三文化”建设方案(详见附录)。
(四)培育学生拥有理想、信念、智慧和勤奋的精神,向着学业德性中的每一座顶峰迈进,并和学校学院一同成长。
五、相关要求(一)增强教育,提高熟悉要充分熟悉本次主题教育班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领导,统一部署,切实将工作抓紧、抓好。
(二)精心组织,务求实效开展主题教育班会要突出主题,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意识,让大家牢记“自信,专注”的校训,树立“爱校荣校”意识,从稚嫩走向成熟,为学院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教案主题:校训校风校史班会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校史,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传承学校优秀传统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校训、校风、校史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践行校训、校风,将之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五、教学准备:1. 资料收集:收集学校的校训、校风、校史相关资料。
2. 教学场地:教室。
3. 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班主任宣布班会主题。
b. 学生齐读学校校训。
2. 校训讲解(10分钟)a. 班主任详细讲解校训的内涵和意义。
b. 学生分享对校训的理解和感悟。
3. 校风建设(10分钟)a. 班主任介绍学校的校风,举例说明校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4. 校史传承(10分钟)a. 班主任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b. 学生分享对学校历史的认识和感受。
b. 学生表示要将校训、校风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6. 结束语(5分钟)a. 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b. 学生齐唱校歌,结束班会。
七、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校训、校风、校史的心得体会。
2. 制定一个践行校训、校风的具体计划。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校训、校风、校史的了解程度。
2. 学生践行校训、校风的情况。
3. 学生对学校历史的认同感和荣誉感。
九、教学建议:1. 班主任在讲解校训、校风时,要结合生动的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定期组织类似的主题班会,强化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历史展览馆,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
2. 开展校训、校风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比赛。
3. 举办校史知识竞赛,增强学生对学校历史的了解。
第1篇时间:2023年4月15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会人员:全体同学一、班会主题本次班会主题为“知校史,明校情”,旨在通过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增强同学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
二、班会流程1. 主持人开场致辞张老师首先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
2. 校史讲座邀请学校退休老教师李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学校的发展历程。
李老师从学校创建之初讲起,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杰出校友。
他指出,学校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观看学校宣传片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学校宣传片,通过视频的形式,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和校园文化。
4. 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代表小李同学分享了他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表示要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5. 互动环节(1)知识竞赛:以校史为内容,开展知识竞赛,检验同学们对学校历史的掌握程度。
(2)主题演讲:同学们围绕“知校史,明校情”主题,进行现场演讲,表达自己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6. 总结发言张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了总结,强调同学们要牢记校史,传承学校精神,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班会内容1. 学校发展历程学校始建于19XX年,历经几十年的风雨洗礼,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学校。
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平台。
2. 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开设有多个特色课程,如机器人编程、人工智能、音乐、美术等,为同学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选择。
3. 杰出校友学校培养了大批杰出校友,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某知名企业家、某著名学者、某优秀艺术家等。
4. 校园文化学校以“厚德、博学、求实、创新”为校训,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
第1篇主题:校史校情教育时间:2023年4月20日地点:学校多功能厅主持人:班主任张老师参与人员:全体学生一、班会开始1. 张老师宣布班会开始,全体起立,唱校歌。
2. 张老师简要介绍本次班会的目的和意义,强调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性。
二、校史介绍1. 张老师从学校的历史沿革、建校初衷、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介绍。
(1)学校始建于19xx年,由xx先生创办,旨在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扎实学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学校历经xx年的风雨历程,经历了多次迁址、扩建,现已成为一所具有较高声誉的综合性学校。
(3)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对学校历史的了解和感悟。
三、校情介绍1. 张老师从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环境、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介绍。
(1)学校位于我国xx省xx市,占地面积xx亩,环境优美,绿树成荫。
(2)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高级教师xx名,中级教师xx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3)学校设施齐全,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对学校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四、校训、校风、校纪1. 张老师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校训、校风、校纪。
(1)校训:厚德、博学、求真、创新(2)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3)校纪: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关爱同学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对校训、校风、校纪的理解和践行。
五、互动环节1. 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史校情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校的成长故事,表达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六、班会总结1. 张老师对本次班会进行总结,强调校史校情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全体起立,共同宣誓:热爱学校,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班会结束。
1、章开沅主要研究的__辛亥革命___方面的历史。
2、我校的办学任务是:以育人为己任3、邓小平是_中原大学____的创始人之一。
4、图书馆的新馆于__2010年___年竣工。
5、___ 1997年__年,华师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
6、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7、华中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为:章开沅8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成立于1991年9、我校坚持以师范为亮点的办学特色10、1953年10月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成为一所文理科综合性师范大学。
华师校歌是《南湖秋月》11、华师最美宣传片是《爱在华师》12、华师校园有中华民国已故大总统黎元洪的墓13、华中师范大学校庆定于10月2日14、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15、华师的办学理想为“以生为本,以师为先”16、110周年校庆主题为“传承百年学府文化,凝聚四海校友情谊”17、三博”文化气象是指“博爱、博学、博雅”18、我校发展战略是“一体两翼”19、我校设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20、现任校长:杨宗凯现任党委书记:马敏21、音乐学院前身是华中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组,1932年4月举办首次年度音乐会。
4.音乐学院1953年成立音乐系,1986年恢复重新,2004年建院。
现设有钢琴、器乐、声乐、理论、舞蹈系、一个音乐研究所和一个行政办公室。
有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两个本科专业和舞蹈方向(音乐学专业),并拥有音乐学与舞蹈一级硕士学位点。
22、历史文化学院设有历史系、文化学系、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楚学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
23、历史文化学院有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2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是从事教育信息技术以及教育信息化领域科研和成果转化的研究开发机构,是华中师大教育信息学科和人文数字化研究的平台。
校训校风校史班会教案1.1 设计背景:为了加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以校训、校风、校史为主题的班会。
1.2 主题意义: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校训校风的内涵,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感。
1.3 适用对象:适用于全校各班级学生,特别是新生。
二、知识点讲解2.1 校训的含义与作用:校训是学校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2.1.1 校训的来源:校训往往源于学校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学科特色等。
2.1.2 校训的作用:校训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学术追求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3 我校的校训:例如,“明德、博学、求真、笃行”,体现了我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
2.2 校风的内涵与价值:校风是学校内部的气候,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氛围。
2.2.1 校风的内涵:校风包括教风、学风、管理作风等方面,是学校文化的体现。
2.2.2 校风的价值: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3 我校的校风:例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体现了我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3 校史的了解与传承:校史是学校的发展历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了解校史有助于学生传承学校文化。
2.3.1 校史的来源:校史包括学校的创建、发展、重要事件等历史资料。
2.3.2 校史的传承:学校通过校史教育、纪念活动等方式,将历史文化传承给学生。
2.3.3 我校的校史:介绍我校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等。
三、教学内容3.1 校训的讲解:讲解校训的来源、含义和作用,以我校的校训“明德、博学、求真、笃行”为例进行详细解读。
3.1.1 校训的来源:介绍我校校训的制定背景和历史渊源。
3.1.2 校训的含义:解释校训中的四个词语“明德、博学、求真、笃行”的内涵。
3.1.3 校训的作用:阐述校训对学生的品德、学业和人生的指导意义。
校史校情校训教育摘要:广西师范大学校训: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校史校训校情是代表的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定位。
更是学生与学校之间最真切的感情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了解大学的校史校情校训,是每一位跨入大学校门的年轻学子的“必修课”。
于校史,要懂得继往开来;于校情,要明白实事求是,切实践行求真务实的态度;于校训,要做到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关键词:校史校情校训一、校史校情校训(一)校史广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
学校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
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学校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
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
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王城成为目前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二)校情我校拥有王城、育才、雁山三个校区。
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教学条件优良。
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师范与非师范性专业协调发展、教育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也在不断巩固,教改成果显著。
并且科研成果斐然,形成了追求创新、不断提升的氛围。
学校校园文化传承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独秀精神”和“乐群文化”,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谓是欣欣向荣。
校训校风校史班会教案汇总3篇校训校风校史班会教案 1【活动目的】为了使全班同学进一步了解、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能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做一个遵规守纪、诚实守信、勤奋向上的中学生。
【活动简介】以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中心,通过生活实例窥探、行规讨论交流、反面案例启示、文明倡议书签名等一系列程序活动对本班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活动要求】注重人人参与,讲究活动秩序,联系实际。
【活动过程】主持人语:班__: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在这个教室里开展开学以来第一次班队活动,我想,咱们开学已经一个月多了,我不知道大家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否有所了解,又是否落实到行动中了。
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举办一次班队活动。
二、由生活中的点滴谈起三、《是对还是错》班__:我国__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养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是遵规守纪的结果,好的习惯能够规范我们的行为。
坏的习惯却能误导我们的行为,甚至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
那么平时我们的一些做法或者习惯是不是符合规范呢?下面进入第一个活动:判断下面说法是对还是错。
(1)要考试了,我的钢笔不见了,小龙不在,我拿他的用一下(╳)(2)不入二厅是指不入游戏厅和舞厅。
(√)(3)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__。
(√)(4)吃饭时要做到边吃边聊,这样才越吃越香(╳)(5)手中有废纸或其他垃圾随手丢在路边,反正没有人看见(╳)(6)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7)上课太累人了,我趴在桌子上睡一会儿再说(╳)(8)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立即给你道歉了,你说没关系(√)(9)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
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10)晚上休息时间到了,我睡不着,干脆出去散散步回来再睡(╳)(11)前面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赶紧绕道而行吧,免得给他打招呼(╳)(12)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__。
一、教案名称:校训校风校史班会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史,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熟悉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史。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校训、校风和校史的基本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体会校训、校风的重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将校训、校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第一章:校训的意义与作用1. 导入:简要介绍校训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详细讲解学校校训的内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校训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校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二章:校风的内涵与价值1. 导入:介绍校风的定义和价值。
2. 讲解:详细讲解学校校风的内涵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校风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校史的基本内容1. 导入:介绍校史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学校校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 案例分析:分析校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
第四章:校训、校风与个人成长1. 导入:介绍校训、校风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校训、校风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毕业生是如何将校训、校风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校训、校风融入到个人成长中。
第五章:践行校训、校风,做优秀学子1. 导入:介绍如何践行校训、校风。
2. 讲解:详细讲解践行校训、校风的方法和途径。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学子是如何践行校训、校风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制定践行校训、校风的行动计划。
六、教案名称:校训校风校史班会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校的校训、校风和校史,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