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电子书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多年,当时中国南北部地区出现了第一批文明社会。
这些社会大多建立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以稻米、麦子、豆类、薯类等为主要粮食,并以捕鱼、狩猎为辅助经济活动。
古代中国的文明,融合了中原文明、西域文明、东南亚文明等多种文明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主要特征是以礼仪、书法、建筑、陶瓷、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也就是皇帝制度。
古代中国的皇帝制度,由夏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古代中国的皇帝,有着专制的权力,他们拥有最高的统治权力,可以自由地制定法律、统治国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帝高于贵族,贵族高于士绅,士绅高于庶民。
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而贵族、士绅和庶民则拥有不同程度的权利。
三、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古代中国的文化,以礼仪、书法、建筑、陶瓷、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化。
古代中国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礼仪、教化、修身、孝悌、忠义、仁慈等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以恭敬、孝顺、勤劳、节俭为主要行为准则,以谦虚、宽容、慈悲、忠诚为主要态度准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其他经济活动。
古代中国的农业,以温室农业、水利农业、森林农业等为主,主要种植稻米、麦子、豆类、薯类等谷物,以及果树、蔬菜、花卉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也有其他的经济活动,如手工业、商业、运输、采矿等。
古代中国的经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行以铜币为主要货币的货币制度。
五、古代中国的社会古代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家庭中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的社会,男尊女卑,以男性为主,女性只能被动地接受家庭的安排。
古代中国的社会,也有着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外族人不能自由地进入中国。
【北师大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课件26张】一、一战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帝国主义乊间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丌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矛盾激化萨拉热窝事件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火药桶指什么?一粒火星又指什么?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巴尔干半岛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 1、时间: 2、影响:3、过程: 一粒火星: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偕夫人到新被吞幵的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幵访问其首府萨拉热窝。
这次演习是以塞尔维亚做为假想敌人的,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组织暗杀小组。
6月28日皇储车队经过萨拉热窝街头时,19岁青年普林西普冲出人群射杀了斐迪南夫妇,即震惊世界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一战导火线。
合作探究萨拉热窝事件中的刺客普林西普在被审判时陈述道:我毫丌后悔,因为我坚信我消灭了一个给我们带来灾难的人,做了一件好事。
你怎样评价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普林西普的行为?从情感而言,普林西波的行为维护了民族尊严;但从行为方式而言,暗杀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确方式。
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行为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偶然的灾难,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丌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丌会爆发。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区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二、一战的过程:开始标志: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欧洲交战双方:同盟国协约国主要战场:主要战线:西线萨拉热窝西线,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南线,塞尔维亚对奥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分为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对德作战;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南线:奥匈对俄国与塞尔维亚作战。
西线具有决定作用,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1914 年是第一阶段; 1915 ~1916 年为第二阶段;1917 ~ 1918 年是第三阶段。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19世纪初,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起义烽火燃遍了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土兵土地。
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参加起义部队。
1819年玻利瓦尔率领队伍,克服艰难险阻,越过常年积雪的安第斯山脉,大败西班牙军队。
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本来很发达,手工棉纺织品大量行销英国。
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
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英国还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规定王公死后若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领地就归英国所有。
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也参加起义,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设计说明本课主要学习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课内容较简单,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探究的方式,结合图片、文献、视频等各种史料,帮助学生识记斗争的主要内容,理解斗争的背景和意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虽然发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它们的目的都是反抗殖民者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争取民族独立。
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殖民者的爱国主义热情,值得青少年学习,所以本课通过多个活动落实情感价值,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
学习目标1.了解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和过程,认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艰巨性。
2.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理解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必要性,认识其对印度发展的意义。
3.了解玻利瓦尔、圣马丁、章西女王在反抗殖民统治斗争中的主要事迹,感受殖民地人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教学难点: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玻利瓦尔》(书目)。
2.影视作品:《章西女王》(电影)。
(二)工具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观看影视作品,如《玻利瓦尔》《章西女王》,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眼中的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引导学生从史料实物中认识历史,并提醒学生,本节课将从一些更为真实的史料入手进行学习。
二、预习检查1.拉丁美洲的地理范围和名称由来。
2.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时间、领导人、经过、结果。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主要领导者、过程和影响。
三、学习任务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教师活动:结合教材第2页第1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说出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西班牙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强迫印第安人开采金矿、银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