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和儿媳妇的典故

苏轼和儿媳妇的典故

苏轼和儿媳妇的典故

苏轼的儿媳妇是一个聪颖的女孩,有一次,苏轼请一位客人来家里做客,客人说:“我听说你家有一个聪颖的儿媳妇,能不能让我见见。”苏轼说:“她不在家,不能让您见。”客人说:“你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你说说她是怎么样的,我就可以想象出她的样子了。”苏轼答道:“她有诗词通达,又有礼貌有礼节,深得我家众人的欢心。”

佛印禅师 与苏东坡 苏小妹-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苏小妹-历史典故-作文素材景德镇浮梁宝积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九世纪中叶)、建于在浮梁县城北五里的地方(旧城村毛家岭)。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因原“冷泉寺”寺庙被山洪冲毁由该寺住持于兹禅师迁来的。于兹曾云:佛以启迪智慧为宝,沉淀灵根净化人生为积,故寺名为宝积寺。据传说:在元朝末年(约1364~1365年),浮梁县尹率元兵围困宝积寺,认为宝积寺是抗元造反义士的根据地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镇压。似乎佛祖对元兵行为极为不满,在毁寺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浮梁县被义军光复。明朝政权巩固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下旨重修宝积寺。在明末清初,清兵怀疑宝积寺也和瑶里的高际寺一样隐藏了反清复明的志士,也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了一次大的破坏。直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庭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同意由知县娄维高请当时的阳府寺住持普静长老出面半官方半民间化缘再修,最后该寺毁于清末民初。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中有很多佛教文化题材故事,其中之一就有宝积寺的内容。曾于五十年代见过宝积寺的寺碑,刻有该寺剌建经过和出了一名高僧佛印和尚的文字记载。(据不完全资料,在国内与

宝积寺同名的寺院有四十六座,在亚洲其它国家同名的寺院有二十多座,其中日本就有十一座,韩国有六座)。 在浮梁县沿江而上四十里的河东岸,有一个浯溪村,村的东南方有一座山名叫仙峰尖,佛印就是公元1031年诞生在山下的小屋子里。昌江由北向南从村前拐弯而过地理免费范文网免费范文网上成S形,浯溪村就在河东的弯口上。有一位风水先生在佛印出生前曾预言这里要出一位名人,是否是后人编制的作品还是真有其事,佛印在北宋年间的故事都是在明代小说中开始出名的。的确,有关佛印和尚的故事有许多的版本,但在他的俗家中对佛印的记载并不多。读过景德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位高僧12岁出家入寺、16岁离开景德镇出外修行,最后在外成了得道高僧,没有他老人家回过家乡的记载。他名气很大,在志书中,在里,佛印和尚做善事有大智慧是赫赫有名的。我市著名史籍家林景梧先生编着作品(黄山书社1993年出版)一书中有祥细的著述,是权威之作,建议再版发行扩大印刷数量以飨世人(第一版仅仅印了三千本)。 佛印了元禅师(一○三二-一○九八)北宋云门宗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字觉老。世代业儒,自幼聪颖,三岁学论语,五岁诵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⑴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的典故

苏轼的典故 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以诗文书画多才多艺、文学风格独特著称于世。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巨匠。今天,我们将探讨苏轼的典故,欣赏他的风范。 苏轼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北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欧阳修一起主持《新唐书》的编纂工作,苏轼自幼受到优秀的教育熏陶,初学文,其母便将《诗经》等课程传授于他。苏轼潜心研习文学长达30余年,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被后人誉为“文学大师”。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政治家,历任官至礼部文学,广西提举等职,卓有成绩。在宋仁宗和哲宗时期,苏轼还多次被任命为参与议政的要职,为国家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文化巨匠,苏轼有着许多典故,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苏轼的典故。 第一则典故是“忘右肩之约”。据传说,苏轼在任官广州时,结交了一位名叫黄滔的豪侠好友,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有一天,黄滔受到了人情难处的困扰,来找苏轼借钱,苏轼给了他一万元。黄滔当时就写下了一份“忘年之约”,强制将这个约定视为永久的承诺,苏轼念

在老友的份上就签了字。后来,苏轼的任期结束了,他离开了广州,但是,他却将这件事遗忘在了心底。黄滔因此深感失望,认为苏轼不守信用,于是断绝了与苏轼的交往。后来,苏轼知道了这件事情,十分自责和后悔。他写下了“忘右肩之约,诚不我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何足惜”的名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则典故是“破壁而出”。有一次,苏轼在一间屋子里面写作,他发现窗户对面有一只麻雀,一直在叽叽喳喳的叫。这个声音让苏轼感到十分烦躁,他打算将麻雀赶走,但是,无论怎么打拍子、喊叫,麻雀都没有飞走,最后,苏轼意识到自己是在陷入到了一种自我限制的状态中。他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把纸笔放在一边,不顾一切地向窗外冲去,经过一番奋斗之后,他成功跳出窗户,站在了院子里面。这个过程就是大名鼎鼎的“破壁而出”。苏轼从中领悟到,只有去掉束缚自己的因素,才能够真正地展示自己的才能。 第三则典故是“东篱乐府”。苏轼博学多才,其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中“东篱乐府”是苏轼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之一。苏轼在所谓“东篱乐府”中所有的词都是他自己创作的,突破了传统的梅花三弄调式,利用了宫调,加入了一些运用独创性的描述方法和转调组合等创作手法。这首词是苏轼为了回忆他年少时母亲

诗人苏轼的家庭成员

诗人苏轼的家庭成员 王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中的情感沉痛深切。 王闰之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8]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献给了妻子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讲稿-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讲稿-康震 百家讲坛-苏轼【少年成名】讲稿-康震文字版 -------------------------------------------------------------------------------- 画外音: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 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 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康震: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

[苏轼王弗]王弗

[苏轼王弗]王弗 王弗篇一:探讨苏轼的爱情故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世人普称其苏东坡。苏轼多才多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均在北宋历史上占据着巅峰地位,再加上他坎坷的政治生涯和缠绵悱测的爱情经历,书写了他有血有泪、淋漓尽致的一生。世人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解读和怀念苏轼,我在这里感动着的,是他和王弗遗留千年的忠贞爱情。 王弗(1039-1065),苏轼的结发之妻,眉州青神县人,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16岁时嫁给19岁的苏轼,这一年是公园1054年。 19岁的苏轼在当时的眉山来说,已算是“大龄青年”了。苏轼七八岁时随眉山道士张易简读书,可以说在启蒙教育阶段,张道士的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大。到少年时,苏轼就已看淡功名利禄,常逃到大山中,求道成仙的想法很浓。所以,眉山、彭山、青神一带大大小小的山,几乎都有着少年苏轼的足迹。今天的《眉山县志》、《眉州属志》中,记载苏轼所到过之处便有:巴蛇洞、华藏庵、实相寺、连鳌山、栖云寺、三峰山、上岩、中岩、唤鱼池等,这些地方大部份在眉山西、南方向,远者达几十里路。 苏轼曾有一个姐姐叫做八娘,因父母包办婚姻,将八娘嫁给程之才,可到婆家后没多久,便被婆家活活折磨死了。苏轼很喜欢他的这个姐姐,姐姐的惨死对一心想学道归隐的苏轼来说,心灵上的影响更加增大,尤其对于婚姻,他更觉得厌恶反感,总是想着法子逃避着。 苏轼少年的时候,父亲苏洵还带着他和弟弟苏辙到雅州住过一段时间。雅州有一豪门人家,主人叫雷简夫,其时为雅州太守(知府),很欣赏苏家三父子的才华,曾亲自写下书信,向当时的朝廷重臣韩琦、张方平、欧阳修三人推荐苏家三父子。苏轼父子三人在雅州学习期间,雷家对他们招待得非常周到。雷简夫有一女儿,很喜欢苏轼,常常在晚上去偷看苏轼读书,后来干脆向苏轼坦白要嫁给他。苏轼的父亲苏洵本来就感激雷家,也有攀交雷家的意思,而雷简夫也看好苏轼的未来,于是两家父亲便约定此事。

苏轼《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全诗翻译赏析 洗儿戏作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释 ⑴养子:生育子女。《礼记·大学》:“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⑵愚且鲁:愚昧无知,反应迟钝。愚是愚昧、愚笨;鲁是迟钝、笨拙。 ⑶公卿:泛指高官。汉荀悦《汉纪·昭帝纪》:“始元元年,春二月。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 参考译文 每个人生下孩子,都希望孩子头脑聪明。但是聪明有什么好处呢?我就是因为聪明,遭到人家的嫉妒,被聪明误了一生。只希望自己的儿子愚笨迟钝,没有灾难,没有祸患,而能够官至公卿。

赏析 《洗儿戏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绝。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充团练副使的闲散官,这一贬就是五年。苏轼在黄州初寓居于定惠院,后迁居于临皋亭,倒也安于贬所,随僧蔬食,有暇则往村寺沐浴,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自寻欢适。有时也随一叶扁舟,放棹于大江之上,浪迹于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酒的醉汉所推倒,甚至于詈骂,他却自喜渐不为人识,而自得其乐。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最得意的恐怕还是与朝云的相处,朝云为东坡侍妾,于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来归,深得东坡的宠爱。元丰六年(1083年)九月二十七日,朝云产下一子,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苏轼欣然,因作《洗儿戏作》诗。 全诗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作者一生的遭遇。后两句是气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此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实则对官场进行了嬉笑式的讽刺,表现了作者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看起来观点荒谬,实际上是反讽,因为在苏轼看来,当时的公卿宰相,都是一些只会保持权位,毫无治国才具的人。《东都事略·神宗本纪》:“元丰五年夏四月癸丑,更官制,以王珪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蔡确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章敦门下侍郎,张璪改中书侍郎,蒲宗孟尚书左丞,王安礼尚书右丞。”

苏轼与三个妻子的爱情

苏轼与三个妻子的爱情 1.公元1054年,偏僻的四川举行了一场毫不起眼的婚礼。男方名叫苏轼,青神县中岩书院的学生。新娘是他老师王方的女儿王弗,这一年,刚满15岁。按林语堂的说法,一切婚姻都像赌博,都像在茫茫大海里行船。苏轼与王弗也不例外,婚姻的幸福不可预测。但是苏轼无法说,不行,我不了解她。如果这样,他的父亲苏老泉就会大叫一声:你奶奶的!然后一巴掌扇过去。一切都是天定,苏轼能做的只能是等待。他就像神话里的王子,渴望爱情临空降临。新娘王弗则只是希望从此能够好好儿做苏家的女人。这几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中国女人的心愿。王弗也渴望爱情,但她更渴望平平安安地做一个女人。她是知书达理的闺中贤媛,自然明了社会赋予她的重任是相夫教子而非风花雪月。她知道应该让苏轼感激,使苏轼满意,但是不该叫苏轼浪漫。王弗把自己的婚姻包装得很标准,她自己也准备成为一个理性主义者。不过她所嫁的苏轼偏偏是一个天生乐天派,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以爱情为食的美食家。于是一个大众化的妻子,一个卓尔不群的丈夫,在婚姻的黑森林里不和谐地匹配。巨大的反差,注定了这桩平常婚姻的不寻常。在王弗看来,苏轼是一匹多情的野马,很需要她的驯导。喜欢无拘无束的苏轼离开家乡之前,很喜欢呆在岷江边的王方家里。那里有古庙,清溪,

但更多的是王弗设置的陷阱。王弗常常炒瓜子,炸蚕豆给苏轼吃,同苏轼坐在茅屋外聊天,还陪他去不远的瑞草桥畔野炊。王弗安排的都是苏轼喜欢的生活方式,这给了新婚的苏轼一个误导,苏轼傻乎乎地大口喝着美酒,却不知王弗的游戏秘诀在一个“栓”字——只要听话,认认真真地读书,她是愿意做厨师和玩伴的。这就是苏轼所能拥有的全部浪漫。不过精明的王弗也有一个疏忽,她没有发现那个人称二十七娘的小姑娘王润之正用一双明亮的大眼盯着苏轼,后来她成为苏轼生命的一部分,她不能给苏轼以浪漫,却让苏轼去寻觅浪漫。王弗若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王弗还要扮演红袖添香的角色,她的父亲是乡贡士,大约有点儿家庭熏陶。苏轼以为王弗给予他的是爱情的浪漫。苏轼跃跃欲试地要把王弗也当成一本书来读,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宋朝夜晚啊。可惜苏轼又错了。王弗不睡觉,陪苏轼一夜一夜地熬着。苏轼喜欢读书到也罢了,可王弗何苦?现在广泛流传一个故事:一次苏轼因疏忽而有错漏,王弗便笑着指了出来。苏轼惊异地问:你还能知书……王弗的读书面远不及苏轼,要想插上嘴发表意见何其难也。她能做的只有专心,甚至比苏轼还专心,才能找到这个千夜难遇的,她能知苏轼又恰好犯的知识错误。苏轼惊诧之余,想烦也烦不起来,心里反而很感动。他已经很幸运,有一个可以让他感动的好妻子。同时他又最不幸,他是少有的可以把感动和爱情分开的人。

百家讲坛苏轼文字版

百家讲坛苏轼(文字版) 苏轼01--少年成名 ???? 画外音: ??? 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 句“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那么, 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 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人生的大起大落, 大喜大悲, 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 种特别的喜爱, 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 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 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

敬请关注。 ?康震: ??? 对于苏轼苏东坡, 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 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 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 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 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的确, 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 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 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 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我们到底想过没有, 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 (一)少年成名 【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而我们要了解这些谜团,要了解这些问题,那还就必须要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走近丰富多彩的苏轼,让我们慢慢道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那么,幼时的苏轼接受的是怎样的家庭教育,这种教育对他的少年成名有着怎样的影响,他与弟弟苏辙的名字又有怎样的深刻寓意呢? 【康震】: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严格得有证据啊,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你猜他梦见什么了,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这诗说的好。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这个诗什么意思啊,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翘翘了。这个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你想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